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12

  ..續本文上一頁對世人有殊勝利益。

  若見賢眷品行善,諸衆亦會生歡喜,

  故當唯攝高尚士,作爲自己之眷屬。

  如果衆人見到君主的眷屬行爲賢善,品行端正,他們都會生起很大的歡喜心,所以應當把高尚的人士攝爲自己的眷屬。

  君主手下的眷屬,上師足下的弟衆,若是智慧高、言行善,衆人會見而生喜,生起敬仰之心,非常願意接近他們,所以在攝受眷屬時,詳觀其品行是極爲重要的。像國內外有許多人創辦學院,住持寺院,但在攝受弟衆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致使教學中斷,道場零散,其原因就是沒能懂得這些竅訣。大家可以翻開曆史看一看,曆來事業廣大的傳承上師,其弟衆絕大多數品德高尚,戒律清淨,左輔右弼更是佼佼可贊,智慧超群,爲人處世周密嚴謹、悲心深廣,這些賢良聖士爲上師的弘法事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反之,上師不加觀察,什麼人都收留,只能是毀壞自己的事業,衆人也會漸漸遠離。前不久《臺州佛教》刊登了某學院本來辦得很好,中間以各種違緣不得不停辦。其原因就是某些住持人不擇賢劣,把一些品行低劣、道德敗壞的人當作至尊至善的菩薩,結果只有以停辦告結。劣者不能攝受爲身邊久住的眷屬,否則就如同把蛇放在懷裏,最終會傷自生命。對劣者應該稍作惠施後即驅逐使其遠離,不要顧及世人暫時的評論是非,要把眼光放遠一點,爲佛教未來的前途著想,只能攝受品行高尚的人作爲佛門釋子,方能真正利益衆人。所以現在大家都應該銘記這個教言,雖然眼下還沒顯現廣大的利生事業,也許將來有一日,不忍目睹佛教日趨衰敗,而自己傳法利益衆生能起到很大作用時,肯定會毅然站出來,擔負起如來的家業,救護如母衆生,到那時,能對傳承上師的這些甘露教言運用自如的話,必然能體會到其威力不可思議,進而深深感恩于傳承上師們。

  除非歡度節日外,平時散逸遊樂事,

  縱爲凡人亦失事,何況說是諸君主

  在歡度佳節時,可以盡情歡娛,此外,若于平時也是散亂放逸,喜于遊樂之事,即使凡夫人也會因此失毀正事,更何況說是諸君主呢

  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除特殊時間,都不應該放逸自己的行爲。作爲修行人,時時以正知正念來提醒自己,從朝至暮凡一切行爲,以各種威儀來束縛自己的行爲,使自己凡事出入有節。在特殊情況下,如若是解夏出遊或參加金剛娛樂法會時,可以適當地去山清水秀的名山聖地賞心悅目處放松一下。由各人的根界意樂不同,適時放松可以增上修行的覺受。平時應抓緊聞思,不應沈溺于歡歌笑語中,若常串習這些違品,很容易失去正念,在家人看到,會因此失去恭敬心。所以,除了必要時開許外,時時應以正知正念護持自心,使自己行爲如法。尤其是大德更應該精進不放逸,只是在順應弟衆不同的根基時,應時外出,借以對外境觀修,使自己增上覺受等這是應理的。若是平時,就不能今日觀黃山,明日遊西湖,坐墊上無人坐,鞋墊跑破了幾雙,這樣對一個貧僧清衆也不應理,更不用說是大君主了。如此只能是荒廢自己的道業,遭來世人的譏嫌,切記莫爲!

  同樣,世間那些事業心很強的人,雖一心想宏展大業,而自己卻天天吃喝玩樂,這裏去旅遊那裏去觀光,若是職工也肯定要下崗,作爲領導,必定是一事無成。所以,除了適時的娛樂以外,平時不應該散亂放逸虛度此珍寶人身!

  飲酒放逸生淫心,失毀一切取舍行,

  自心迷于黑暗中,愚人以此爲安樂。

  若耽著飲酒,放逸無度,生起淫欲之心,必將失毀一切行爲之取舍,自己的心迷失于黑暗之中,這樣爲愚癡蒙蔽自心的人,反自以此爲安穩快樂。

  佛陀曾經明示:飲滴酒者,非我弟子。律藏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戒律清淨的居士誤將酒爲水喝下,酒醉之後,偷殺了鄰居家的雞,又奸淫了上門找雞的女主人,進了官府又矢口否認所做的一切惡行,這樣五戒全犯了。平時酒杯裏泡日子,閑聊中度時光,從言談中經常撩撥起自己的淫欲之心,又沒有正念來對治,久而久之,心態失常,不顧羞恥,作非法行,失毀戒體。這樣的人不知取舍,耽執于非法行爲,還認爲是文化潮流,其心卻飄蕩在黑暗的曠野中,根本沒見過智慧的光明,認爲自己英雄能幹、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很清閑,把如瘋似癫的行爲認爲是極大的快樂,卻如癡如醉地執迷不悟。從前,古歐洲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只製定了一條極殘酷的刑罰,就是將犯人吊在大樹上,腳底抹上蜂蜜,讓羊不斷地舔其腳底,初始犯人因癢而笑,最後,一直狂笑至死……我們嗜欲爲樂,就如同正受致命的刑罰一樣,樂在其中卻不知苦在其後

  有智慧的人不應將愚人之樂執爲樂,而應以智人之樂爲所求。

  白晝之時四處走,身爲君主不莊嚴,

  夜間猶如魑魅鬼,到處漂泊何堪言

  身爲君主白天四處遊走也談不上莊嚴,何況在夜間像魑魅鬼一樣漂泊遊蕩呢

  君主均應深居宮中,精勤于治國之道,不宜出入頻繁。像有些長官要職之人經常出入街頭,人們司空見慣,根本不會尊敬他,本有的威望也會失去大半。尤其是那些大總統,經常于公衆場合露面,人們當然是褒貶不一,毀譽不同。如果他們認爲自己是萬人之上的大人物,便隨意去霓虹燈下起舞,到星級賓館耗時光,何談得上“莊嚴”二字

  國王應深居簡出,才能樹起威信,莊嚴自身。

  修行人欲求解脫,跳出輪回的火坑,必須先調伏身心,不能白日遊逛商店,晚上到處竄遊如鼠,整天身不在家,魂不守舍,像無垢光尊者所說的康巴人一樣,“白天東奔西跑,夜間舍空無人,見此康巴衆人,自心生起厭煩”。戒律上也有詳細的規定,應時才能出入,我們出家人應以戒爲師,解脫才有希望。否則像魑魅鬼一樣,白天睡覺,黑夜漂泊,心散亂身放逸,不要說成佛,人都成不了,成鬼還差不多。所以修行人應把心靜下來,身穩下來,集中精力聞思修行,安住道場以智慧功德來莊嚴自身,如寂天菩薩雲:“願諸菩薩衆,安住聞法眷,各以妙功德,莊嚴佛道場。”

  每日盡力以念知,持戒誦咒及修習,

  體察民衆之利益,懶散失毀諸事業。

  作爲大德君主及每個修行人,應當每天盡力以正知正念精進持戒誦咒和修習種種善法;亦當體恤明察每位民衆暫時與究竟的利益。若整日懶散懈怠,必將會失毀一切事業。

  古來世人都將心地善良有智慧的人稱爲君子;佛教大乘許爲:凡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因地菩薩爲法太子。太子必將成爲君主,故君主可泛指我們每個修行人。君主最重要的是恒時以正知正念護持叁門。如雲:守口如瓶,守身如玉,守意如城。晉朝的梁武帝,幾乎每天堅持去同泰寺作早晚功課,日日禮佛誦咒,吃素念佛,斷除酒肉,過午不食,曾四次棄舍王位獻身佛教,在群臣勸他回宮時,他說:“正是爲了臣民消災祈福,才如是去做。”當今南傳佛教國家的有些總統,不僅自己習慣于早起誦經參禅等,還將這些優良習慣傳于下一代,使他們在幼小時都能早起學習。古刹名寺的修行人,曆來都是有條不紊地依次作早課、過堂、講經、誦經、念佛、晚課、坐禅,始終如一,大衆日日如是熏修,個個都是嚴以律己,慈善待人。這些如法的修持,其目的是爲了早日成就廣利衆生。爲此我們應當經常對周圍的人們問寒問暖,了知他們所缺乏的衣食和精神糧食,即便是不能全部應其所需,也盡自己力所能及,爲大衆做一些如搭橋補路等小事,或以悲心誦幾句咒語爲彼等回向。我們應經常如是串習,不要在上師或別人強調時才勉強持續幾天,一放松不提,便置于腦後,就像煉爐中的溶液,一離開火馬上就凝固了一樣。修行中的最大障礙就是懶惰散漫,因爲它會使自己的聞思修和弘法事業很快失毀,所以,我們應勤于護持叁門,恒時行持善法。

  倘若依止罪惡友,如同樹幹爲蟲蝕,

  衰減善資增罪業,諸過根源即劣友。

  假如依止了行爲不如法的惡友,就如同樹幹爲蟲蟻噬蝕一空,一切善法功德漸漸趨于減滅,諸多罪業日日增上。所以說,一切過患的根源是劣友。

  若修行人,結交罪惡深重之惡友,一切都會毀之殆盡,如同可做棟梁的參天大樹,被蟲蝕成朽木而不可雕也。一個戒律清淨、心地善良、精進聞思者,本來可以成爲佛教界的佼佼者,但因長期與惡友相處,如同久入鮑魚之肆,不可能不患染一些不良習氣,行爲隨之越來越不如法:對聞法無所謂,逛商場做買賣,口哼流行歌,走路踏舞步……道心漸退,惡業日見增長,來世只有下墮。對這樣的劣友,應漸漸遠離,如《佛子行》中雲:“交往惡人增叁毒,失壞聞思修事業,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

  同樣,世間曆來多少英雄豪傑,因與奸人爲伍、惡人爲黨,致使大業灰飛煙滅。如今的一些商人財主,事業本來是紅紅火火,但因結交惡友,常出入于酒肆紅樓中,久之則玩物喪志福德耗盡,所做事業不得不關門倒閉。所以,無論何人,皆當遠離惡友,親近良友。

  觀看衆人聚會等,放蕩不羁不穩住,

  猶如柳絮隨風飄,君主此行豈莊嚴

  經常觀看衆人聚會、娛樂,行爲沒有一點約束,極不穩重,就像柳絮一樣隨風左搖右擺、飄浮不定,君主若有這種行爲,豈不是很不莊嚴嗎

  世人往往由于內心空虛,無法打發時間,經常借助各種娛樂活動來消遣,出入舞廳參加晚會,觀看運動會,遊逛賽馬場等公共場所,東看西瞧湊熱鬧,所作所爲無拘無束。如果君主也像這些愚人一樣出入無度,肯定對自己的言行有不良的影響,沾染上這些習氣,使自己放逸散亂,不能集中精力處理要事,威望將一落千丈。世間素質較好的學者文人,都不會這樣做,他們很少離開書案,以學識充實自心,以高尚品德熏陶人格,身心極爲穩重。而現在的某些修行人,連這些在家人也不如,白天穿和尚服去寺院念經掙錢,晚上西裝革履在酒桌上談生意做買賣,從來不檢點自己,且不說了知戒相,連一般做人教言的名詞也沒聽過,一天到晚,如風拂之楊柳一樣,隨著其相續中的煩惱驅使,業風吹動,飄來飄去,沒有身心…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