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22

  ..續本文上一頁一步步地核實,若是事實再將其開除,稍晚幾天也會使他自己服氣;若是實有而未查出來,但在臨死之前,不會沒有明顯的某些征兆,自會感受果報。反之,若純屬傳言編造,我們也應該慢慢觀察,給他一個清白。這樣,才能對自他真正的有利益。總之,在處理事情之前,先弄清真假再加以獎懲,才會深得人心。

  民衆苦樂諸申訴,莫因言巧靠山強,

  以及詞拙靠山弱,隨聲附合或舍棄。

  君主屬下的衆人各有不同的苦樂,當他們申訴時,君主不能因爲某人善于巧言花語,有很大的靠山,就隨聲附和他們的觀點,或因爲有些人笨口拙舌,沒有強大的依靠而欺負、舍棄他們。

  泱泱大國中的衆多眷民有各種各樣的人,就言談話語方面來講,有的人是伶牙俐齒、善于狡辯,無理也能講叁分。另一種是生而澀于言論,不善爲辭,十層的道理講不出一層。君主在處理事情時,針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方法,公平對待。若是有說話的技巧又比較聰明的人,雖一時說得天花亂墜,振振有詞,對這種人的語言也不能全信,對他說話應注意留心,詳加觀察再予以肯定或否定。反之,對沒有口才、不善言表的人,要耐心詢問事情的原委,給予一定的照顧,若是僅憑他自己的嘴巴,肯定要被人欺負的,所以對口拙者之言詞,也應認真聽取,不能置之不理。

  君主在處理事情過程中,還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有權有勢有靠山的人,如今社會裏往往會因某種關系而偏向一方,這也不應理,應平等相待,以法律爲准則。如一個人殺了兩個人只坐了半個月的監獄,另外一個人搶了一元錢卻坐了七年的監獄。主要是因爲前者是高官家的子弟,前後左右都是靠山;後者是一個平頭百姓,擡頭只識父母、低頭只識鍋竈的人,拿錢也沒處送禮,哪裏談得上靠山。君主若這樣執法,只能使世人越來越多的哀歎和世風的腐敗。身爲君主,猶如一家之長,對待眷民如父母待子女,應平等慈愛,不能舍棄羸弱之人,偏向勢強之人,否則,猶如保護手掌心的肉,割掉了手背上的肉一樣,是極爲愚蠢的做法。故君主當公平正直,秉公執法,據實抉擇,不應有所偏向而作取舍。

  究竟真假應詳察,依此可知民賢劣,

  進谏大臣之秉性,自己精通諸法律。

  君主欲對事情的真僞查根尋底,就應該詳細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可以了知民衆中誰爲賢士誰爲劣者,進谏大臣秉性是否賢良,同時促使自己精進學習了知各種法律法規的應取應舍。

  對人對事先了解很重要,因爲由此可以直接了知間接推知各人的人格如何。如同時發生在二個人身上的一件事,君主派一個人協助另外一個人去調查主辦這件事。之後,分別對這四個人單獨了解情況,基本上可以知道:這個人誠實,那個人狡猾,此人對工作認真,公平正直,彼者有點偏袒、無主見。如有一樁民事糾紛,檢查院長的一個外甥把別人眼睛打瞎了,他派了手下兩位檢察官,分別去調查,其中一個慣于溜須的人,調查實況上寫了很多肇事者的理由,被打者是如何的無理;另一位則是將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記下來。

  同樣,僧團中的事情,兩個管家同時處理調查,從他們各自的結果,完全可以斷定,一個是從悲心出發,一個是無所謂的態度。因此,通過一些事情能知事情的真相,各人的心地如何,也會促使自己更進一步精進學習戒律的開遮,增長智慧。

  初未了知新知識,有利取舍之要語,

  縱然出自瘋人口,具慧智者亦接受。

  對自己從不了知的新知識,以及有利于取舍的法要良言,即使出自瘋人之口,具有智慧的人也會接受。

  具智慧的人,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知識和善法,無論是什麼身份的人宣說,他都歡喜納受。像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他們的上師有獵人、妓女、屠夫等身份極爲低劣者,爲了成就解脫,他們都是悉心依止,最終證得了共不共的果位。近代東南亞某國的一位享有盛譽的大德,他的《楞伽經》傳承,是從一位當時人們不屑一顧的瘋僧那裏得到的。據說,當時大德到他所在的寺院參學,本來這座名寺錦衣堂皇的老和尚們有千人雲集,而這位瘋僧衣衫邋遢,時笑時哭,寺院的人個個嫌棄之至,想擯除又苦于找不到借口,只有勉勉強強讓他呆下來,大德獨具慧眼,去爲他洗塵除垢,端洗腳水,精心侍候完畢,瘋僧就口誦經文加以略解對他宣講。同樣,大家若是留心身邊的同參道友,也許表面令人討嫌的人,他有衆人所不共的智慧,所言具有不共的哲理,我們絕不能因其無名無位無身份而不加理睬。不管是古人大德還是世間有一定學識的人,對有助于解脫的法語及做人良言,皆不會擇其名分高低而垂首聽聞欣然接受,我們爲了自己的人格完美,智慧圓滿,也應該如是。

  隨之而行于自他,暫時究竟有害語,

  即使出自上師口,亦應舍棄況他言

  有些語言,若依之而行持,則對自他暫時與究竟都有害,這樣的話,即使是出自上師之金口也應舍棄,何況是其他平凡人口出的如是之語呢

  這裏用“即使”一詞作讓步語,來進一步強調詳細觀察他人語言的重要性。“他人”包括父母親朋、良師益友等,他們的話若對自己積福修慧等各方面毫無利益,對他人的身心皆有害,而且生生世世不能利益自他,即使是上師所說也應該舍棄。如一位上師讓你殺一頭豬宰一頭牛,你自己是一個凡夫,還未達到能殺所殺及殺法叁輪體空的境界,一聽就知道對自他的今生來世肯定絲毫無益,毋庸置疑,絕不能依之而行持,更何況其余那些沒有學過宗派的人所言呢

  正因爲如此,故《事師五十頌》中雲:“師之言教若違法,汝當依法而行持。”不過,上師只要認真觀察之後的言教是絕不會相違教法的,這裏只是爲了突出觀察語言的准則是絕不能因人而變,應依法爲據。因爲,凡所行持都必需一定的智慧,最高的智慧莫過于上師,有些言教,以我們凡夫的分別心是很難斷定未來是否對大衆普遍有益,所以應該依教奉行。但是,若明知已違背了因果,對自他無利,卻又擔心破誓言,這是不必要的顧慮。如果是平凡人對自己亂指揮瞎命令,就應該有頭腦,堅定立場,不能隨他人胡言亂語去行持非法,否則只能有損于自他。所以做事之前,應先以智慧觀察,而後再行持將于事有所裨益。

  境內苦樂功過事,多從閑言中可知,

  詢問察訪誠實人,多從碎語中解義。

  自己境內的苦樂功過等事,多數從人們的閑談中可以了知,如果對誠實的人詢問情況察訪民情,大多可以從他們的閑言碎語中能了解到真實情況。

  如果想了知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一方民衆的苦樂,生活情趣,風土人情,則可從他們平時的閑聊中推知八九。比如踏上某個國土或某個區域,這方的人們開口閉口都念“嗡嘛呢呗咪吽”,互相擺談的都是某某大德的功德事迹、刻心咒、印經、轉繞神山等等的話語,由此可了知他們所生活的是一片淨土,樂從中來。如果再到另一個國度,只聽到街頭的老少、途中的旅客彼此都互相歎道:“唉!現在這個社會,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個世道的人們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從中可推知人們肯定是生活在怨聲沸騰的世界中,苦不堪言!這些苦樂之事若是鄭重其事去調查那些油嘴滑舌的人,肯定很難如實了知,只要跟那些老實巴交的人隨便問一問,聊一聊,就可以知道下面人真實的喜樂憂惱。所以,日常生活中,應與一些誠實人聊聊天,確知他們的悲歡,方能利益他們。

  是故賢明諸君主,多方詢問諸情況,

  切莫傲慢默不語,適宜問津智者要。

  所以真正賢明的君主們,應多方詢問各種情況,切莫因爲心存傲慢而經常沈默不語,適宜之時過問下屬們的狀況,這是智者處事的秘要。

  若君主堪稱賢明,則具足道德才能,任何事情如掌上觀紋一清二楚,而這些要依靠適宜問津詢問多方。如我們上師無論去哪一個地方,接觸哪一個人,都要問很多問題:這個地方叫什麼,有什麼風俗習慣,這方人的性情善惡,有什麼名寺名人等等;這個人性格如何,親近善知識有多久,有什麼特長,喜歡結交哪些人等。這樣,掌握了實際情況,遇到事情就可以處理得當,既合佛法又合人情。在安住一處住持道場時,上師經常詢問弟衆在聞思修學何經何論,進展如何,各人學習的程度如何,僧衆遵守紀律如何,上課下課大家的言行怎樣,生活是否有困難,方方面面的巨細事情。從而切實地教誨僧衆應該如何改進才能提高戒慧、定慧、智慧,這樣近萬數僧人的生活學習修行人格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大有進展。然而往往有些管家,稍有一點名位,便認爲自己了不起,眯眼端坐,一旦出現點問題,心裏就很煩惱,不知如何處理,對于這些行爲,有一定身份的人應該避免。應該把自己看成與大衆一樣的身份,只是有一個爲大衆服務的機會和職責而已,在合時投機時,了解屬下的生活、修學、待人的方法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必要時對所屬道友噓寒問暖,即能大概了知某人的品格優劣,行持是否如法,可以告訴其不足之處,使之有所改進。凡是願意爲一切衆生得到究竟安樂的君主們,理當在因緣成熟時,對他人詢問了解實情,方是智者之舉。

  于內部人以雜念,對己贊歎或誹謗,

  順其自然莫問詢,若具實義當過問。

  如果眷屬以分別念對自己作贊歎或誹謗,作爲君主則不必過問,順其自然即可,若是有關實質性或重大意義的贊誹應當過問。

  每個人都是評論者和被評論者,一般來說作爲君主,對那些無利無害無關緊要的好壞評論不必尋根問底。因爲,君主屬下肯定有很多人做事,這些人的根基想法各異、其中難免有人雜以自己的分別念,對君主作各種贊歎或誹謗,對此君主不必大張旗鼓地去明察暗訪。如一位講經說法的上師,其弟衆濟濟一堂,其中肯定會有人贊歎上師的深恩巨德,但也必然會有人說上師不好,這時,上師不必去質問個究竟,這些都不值得斤斤計較,盤根問底。若是後果比較嚴重,對僧衆有很大影響的原則性問題,有必要查個究竟,如說上師偷了叁寶的財産、飲酒等這類破根本戒的傳言,這一定要問個明白,澄清事…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