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23

  ..續本文上一頁實,以免給僧團帶來不良影響。同樣,一位大君主,對別人說其夫人不美,稱贊君主的頭發眉毛好看,這些無關政局的問題,隨便別人怎麼說,都不必過問,若問個究竟倒顯得君主度量小、心胸窄。若是談及某個地方要篡權,這肯定要細問詳察,以免擾亂民心。君主應對眷民之言掌握好分寸,不能小題大做,大題不做。

  從人所言話語中,大概推知其內心,

  從而自己便通曉,多數應理非理事。

  從每個人所言說的話語中,大概能推知其內心所思,以此自己便能知曉很多應理不應理做的事。

  一般人皆以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由語言大概能知其內心。如我們與素不相識的人交談幾分鍾,就能大概了知對方性格的賢劣,學識的深淺,狡猾或穩重。同時自己也可以知道哪些話該說與不該說,哪些事該做與不該做。如以前有一位老居士帶一位剛入佛門信衆來學院求法,這位剛信佛的居士欲常住,就找塊地基蓋房子,因地基與別人發生了沖突,她一時特別生氣,大動肝火,想與別人打罵,但這老居士很溫和地對她說:“我們是學佛的人,佛在因地修忍辱時,別人索要佛陀的眼手身肢等,佛陀也是欣然施予……”她聽後,想了一會兒,便平靜下來與別人和解,作了恰到好處的取舍。世間人爲了事業順利成功,在辦事的過程中,尤其注重對方說話語氣的急緩、輕重,從而推知對方的興趣,再投其所好,給以合意的恩惠,不合理的事情辦起來也變得順理成章。所以說,除了狡猾人以外,了知別人語言,對我們如理取舍有很大的幫助。

  自己通達言語理,亦曉他說理非理,

  恰如其分出言詞,如妙音女得美名。

  如果自己能通達語言之道理,也知曉他人所說的應理與非理,再恰如其分地宣說自己所要講的話,則會如妙音女一樣能得美名。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人非但是在贊歎某種功德時,衆人樂于聞聽,即使是他呵責別人的話,也讓人欣然笑納。其中的竅訣,就是因爲他自己熱衷于學習掌握言語的道理及說話的技巧,同時了知他人語言應理與非理的界限。如身爲一位法師,大家在討論聞思修行的計劃時,他不哼不哈、沈默不言,在其他人談一些政治、建築、買賣時,他卻滔滔不絕,高談闊論。或者是在上師一句話還沒講完,他打斷話頭,說一陣不著邊際的話,或者問與他有關某人某事時,他卻支支吾吾,半天吐不出一個字,這都是不懂說話的道理所致。從前,省上的領導們下鄉去視察工作,召集大家開個群衆大會,有市縣鄉各階層領導陪同著,才講到一半,一位愣頭愣腦的老農民跑上去,高聲對大家說:“今天領導和大家都在場,你們說,我家媳婦天天讓我做飯合不合道理?”大家聽了,都哭笑不得。同樣,我們如果不懂得講話的場合、時間、對境等,所言也不加思索便脫口而出,則與這位老農民又有什麼兩樣

  反之,在衆人前講話時,所言能恰到好處,各個層次的人都樂于接受,就會起到很大作用。在印藏古老文化中,詩學家、智者常用妙音天女來對精通語言者作比喻贊歎,因爲她的語言十分優美動聽,所以在興詩作詞著文之前先頂禮妙音天女:祈願您智慧的月光,清澈地遍灑在我智慧的海面上。像有些法師如妙音天女一樣講法時,合于衆人意樂又善言奪人,只要他一開口,衆人都會有不共的恭敬心、信喜心。

  無形卻動他人心,無施卻集衆多士,

  無光卻除內心暗,良言具多奇妙相。

  良言雖無形但能打動他人的心,雖然未布施卻能招集很多人士,雖然沒有光亮卻能遣除人們內心的癡暗,它具有如是等衆多奇妙之相。

  日常生活中,如上師對我們宣說甚深法義或大成就者的傳記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合掌流淚;或者爲了調伏某人的我慢煩惱,狠狠地呵斥,被斥者馬上蒙上披單,咧著嘴巴哭起來了。這些語言雖都沒有方圓之形,一旦傳播到他人心裏,立刻會有一種有形的反映。一天,上師對大家宣說了轉經輪的種種功德,全體僧衆個個重視,夢中也在考慮轉經筒,衆人之心爲之而動。有些人自己雖然沒有作任何布施,卻因善于言談,很多人願意圍在他身邊,或者因他的話極富哲理,給人啓發,或者所談極爲幽默,給人樂趣,故很多人都願意集聚在他的身旁。良言並非像日月一樣,具足光明,但依靠它的力量,能遣除人們的懷疑。良言一句勝過良藥一付,一旦服用,立刻見效,正是“良言一句叁九暖,惡言一句叁伏寒”。如有些人因某種原因對上師叁寶生起邪見,如果拜讀《小甘露丸》一文,立刻就會遣除自己內心的一些不如法的惡念。古德寒山拾得 二位,也曾有過類似的良言“處方”,已醫好了很多人的貪病、嗔病、我慢病、嫉妒病等等我執病症。所以,良言具有如此之多的奇妙功德,有心者當盡心學習談吐的竅訣。

  擅長言辭之君主,光芒勝日照世間,

  遣除衆生意黑暗,開啓喜宴大蓮園。

  擅長言辭的君主,他的功德慧光,已勝過普照世間的太陽之光,能遣除衆生相續的意暗,令其內心安樂,開啓彼等智慧蓮園。

  我們都知道,身體的寒冷和夜間的黑暗只要太陽照到便立即能遣除,但是人們內心的愚癡黑暗,是十萬個太陽也遣除不了的。但只要幸遇擅長言辭的君主,對其宣說世規的良言或佛法的甘露,一語道破,即能遣除多世累劫的疑惑。如從前一位老臘,樂于參禅,但悟性不高,盤腿打坐幾十年,苦苦禅觀“一切唯心造”的“心”,直至年逾七旬仍未能悟道,疑團難除,他便去朝山參訪,見到一位高僧,對他劈頭就問:“哪裏有心

  ”老臘聽此一言,便恍然大悟,疑雲頓散。同樣,古今很多仁人智士,以其善說之光芒,射入人心,遣除了人們的內外很多疑暗,給人們帶來現世與來世的安樂,這樂園之慧蓮只有靠君主的善說日光才能啓開。

  

  第五品 觀察眷屬

  作爲一地之君主,爲使境民得安樂,

  對于品行高尚者,應當予以合理位。

  作爲一方君主,爲了使所轄域內的眷民生活安樂,就應該把品行高尚的人,適當封予一定的權位以便輔政。

  君主對自己的眷屬應該詳加觀察。無論是大國小國地方官員,還是寺院住持,爲了使自己的眷民安居樂業,對左輔右弼助政要人,一定要多經詳察,將其中品德高尚者,賜予合理的地位。根據各人的特長、興趣、能力、智慧等,給予他總管的範圍也應與這些相應,合理安排,適合他的能力興趣。如國王朝中那些肩負重任的文臣武將們,都應各任其職,各負其責,適合其能力,不可讓文臣率軍作戰,武將興詩作賦。又如僧團中推選荷擔如來家業的法師僧執時,不可能將無利益衆生之發心、不通一經不明一論的人選任法師。也不可能把一個吐詞不清的口吃者選作維那師,而是應觀知有相應特長、具有隨順高僧大德智者的行爲,選舉時要用人唯賢,唯才是舉。這樣,君王有了得力的左膀右臂,則如虎添翼,眷民會安然度日,整個國度會國泰民安,僧團會大衆安和,正法興盛。

  若封正士爲大官,則更慈愛自眷民,

  依此國政得穩固,此君猶如衆敬王。

  若將賢善正士封爲大官,他會更加慈愛自己屬下的眷民,依此能夠穩固國政,君主也會像衆敬王一樣,爲諸衆人所敬愛。

  衆敬王是由受遠近衆人尊敬愛戴而得名。劫初時無國王的印度人共推一位深受衆人敬重者作爲他們的初始皇帝,主要是因爲他特別慈愛善待投靠他的每位平民。如今也是同樣,國王把有智慧、品行高的正士冊封爲大長官,他會利用自己的權勢更理智地博愛護持臣民眷屬,因此民衆安樂,君臣合順,皆慈心向善,決不會挑釁尋事,交兵興戰。人們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官清民樂。寺院住持若將具足大悲心的智者提拔薦舉爲大管家,他會從學習、生活、爲人處世等方方面面爲大衆著想,真心實意地護持整個僧衆的身語意叁業,使小善無疏忽,小惡少有犯,整個僧團和合安順,個個法喜充滿。大家因此身心安穩、道業興隆,自然對住持長老生起無比的恭敬信喜之心,多年依止,不願離開,猶如衆敬王一樣爲衆人稱譽敬重。

  若將卑者置高位,則更殘害自屬下,

  猶如藍皮之狐狸,最終甚至毀自己。

  如果將卑劣的人置于高位,他反而會更加殘害自己的下屬,甚至最終會毀壞自身,猶如藍色的狐狸一樣。

  高位長官絕不能由卑劣者充任。因爲這種人相續中沒有慈悲心念,經常生起不如法的傲慢心、嫉妒心、競爭心、自私心等,爲此而殘害下面的眷屬,說話出口傷人,做事也是只顧自己,絲毫不爲衆人著想。如果別人不小心,無意中說了一句不合意的話,他便仗自己一時的權勢,尋找機會給別人穿小鞋,圖報複,像世俗人一樣非贏別人不可;別人若是某方面稍勝過他,他會強找傷人的理由,埋沒別人的功德,即便別人提出再好的意見,他也會全盤否認,毫不采納。如是唯我獨尊,則終有一日因此毀壞自己。這種人就如藍皮狐狸一樣,落得傷自性命。從前,有一只狐狸,途中落到染色鍋裏,爬出來後,全身染得花裏胡哨的,狼問它從哪裏來,它自诩是“天上來的獸王”,獸中一傳十,十傳百,衆獸信以爲真,都對它非常恭敬,連獅子也來恭維它。它恬不知恥地騎在獅子的背上,得意地吼叫,這時獅子發現它是狐狸,極爲震怒,大吼一聲,狐狸當時就嚇昏了,衆獸將它周身的毛一拔而光。同樣,沒有內在的菩提心和智慧方便,僅僅憑借一時的高位生起傲慢,狐假虎威恣意妄爲,一旦被人們識破,對他是不會加以理睬的,他亦因此毀壞了自相續。所以,爲了真實利益衆生,絕不能不擇賢劣,把狐狸高置于獅子座上。

  心胸寬廣有遠見,善察如理取舍事,

  私欲鮮少愛民衆,如是之人當大臣。

  那些心胸寬廣、卓有遠見、善察諸事、如理取舍、私欲鮮寡、深愛民衆的人,應當授以大臣之重任。

  若是大臣則必具足大臣的法相。如謂“宰相肚裏能撐船”,意爲君主手下的重任大臣,要心胸開闊豁達大度,既爲整個民衆著想,又不會斤斤計較遷怒于上下。同時,要有長遠的計劃,爲君臣民衆今生來世的利益著想,對他們的衣食住行,物質精神所需所求當明察秋毫,…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