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君规教言论释▪P23

  ..续本文上一页实,以免给僧团带来不良影响。同样,一位大君主,对别人说其夫人不美,称赞君主的头发眉毛好看,这些无关政局的问题,随便别人怎么说,都不必过问,若问个究竟倒显得君主度量小、心胸窄。若是谈及某个地方要篡权,这肯定要细问详察,以免扰乱民心。君主应对眷民之言掌握好分寸,不能小题大做,大题不做。

  从人所言话语中,大概推知其内心,

  从而自己便通晓,多数应理非理事。

  从每个人所言说的话语中,大概能推知其内心所思,以此自己便能知晓很多应理不应理做的事。

  一般人皆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语言大概能知其内心。如我们与素不相识的人交谈几分钟,就能大概了知对方性格的贤劣,学识的深浅,狡猾或稳重。同时自己也可以知道哪些话该说与不该说,哪些事该做与不该做。如以前有一位老居士带一位刚入佛门信众来学院求法,这位刚信佛的居士欲常住,就找块地基盖房子,因地基与别人发生了冲突,她一时特别生气,大动肝火,想与别人打骂,但这老居士很温和地对她说:“我们是学佛的人,佛在因地修忍辱时,别人索要佛陀的眼手身肢等,佛陀也是欣然施予……”她听后,想了一会儿,便平静下来与别人和解,作了恰到好处的取舍。世间人为了事业顺利成功,在办事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方说话语气的急缓、轻重,从而推知对方的兴趣,再投其所好,给以合意的恩惠,不合理的事情办起来也变得顺理成章。所以说,除了狡猾人以外,了知别人语言,对我们如理取舍有很大的帮助。

  自己通达言语理,亦晓他说理非理,

  恰如其分出言词,如妙音女得美名。

  如果自己能通达语言之道理,也知晓他人所说的应理与非理,再恰如其分地宣说自己所要讲的话,则会如妙音女一样能得美名。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非但是在赞叹某种功德时,众人乐于闻听,即使是他呵责别人的话,也让人欣然笑纳。其中的窍诀,就是因为他自己热衷于学习掌握言语的道理及说话的技巧,同时了知他人语言应理与非理的界限。如身为一位法师,大家在讨论闻思修行的计划时,他不哼不哈、沉默不言,在其他人谈一些政治、建筑、买卖时,他却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或者是在上师一句话还没讲完,他打断话头,说一阵不着边际的话,或者问与他有关某人某事时,他却支支吾吾,半天吐不出一个字,这都是不懂说话的道理所致。从前,省上的领导们下乡去视察工作,召集大家开个群众大会,有市县乡各阶层领导陪同着,才讲到一半,一位愣头愣脑的老农民跑上去,高声对大家说:“今天领导和大家都在场,你们说,我家媳妇天天让我做饭合不合道理?”大家听了,都哭笑不得。同样,我们如果不懂得讲话的场合、时间、对境等,所言也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则与这位老农民又有什么两样

  反之,在众人前讲话时,所言能恰到好处,各个层次的人都乐于接受,就会起到很大作用。在印藏古老文化中,诗学家、智者常用妙音天女来对精通语言者作比喻赞叹,因为她的语言十分优美动听,所以在兴诗作词著文之前先顶礼妙音天女:祈愿您智慧的月光,清澈地遍洒在我智慧的海面上。像有些法师如妙音天女一样讲法时,合于众人意乐又善言夺人,只要他一开口,众人都会有不共的恭敬心、信喜心。

  无形却动他人心,无施却集众多士,

  无光却除内心暗,良言具多奇妙相。

  良言虽无形但能打动他人的心,虽然未布施却能招集很多人士,虽然没有光亮却能遣除人们内心的痴暗,它具有如是等众多奇妙之相。

  日常生活中,如上师对我们宣说甚深法义或大成就者的传记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合掌流泪;或者为了调伏某人的我慢烦恼,狠狠地呵斥,被斥者马上蒙上披单,咧着嘴巴哭起来了。这些语言虽都没有方圆之形,一旦传播到他人心里,立刻会有一种有形的反映。一天,上师对大家宣说了转经轮的种种功德,全体僧众个个重视,梦中也在考虑转经筒,众人之心为之而动。有些人自己虽然没有作任何布施,却因善于言谈,很多人愿意围在他身边,或者因他的话极富哲理,给人启发,或者所谈极为幽默,给人乐趣,故很多人都愿意集聚在他的身旁。良言并非像日月一样,具足光明,但依靠它的力量,能遣除人们的怀疑。良言一句胜过良药一付,一旦服用,立刻见效,正是“良言一句三九暖,恶言一句三伏寒”。如有些人因某种原因对上师三宝生起邪见,如果拜读《小甘露丸》一文,立刻就会遣除自己内心的一些不如法的恶念。古德寒山拾得 二位,也曾有过类似的良言“处方”,已医好了很多人的贪病、嗔病、我慢病、嫉妒病等等我执病症。所以,良言具有如此之多的奇妙功德,有心者当尽心学习谈吐的窍诀。

  擅长言辞之君主,光芒胜日照世间,

  遣除众生意黑暗,开启喜宴大莲园。

  擅长言辞的君主,他的功德慧光,已胜过普照世间的太阳之光,能遣除众生相续的意暗,令其内心安乐,开启彼等智慧莲园。

  我们都知道,身体的寒冷和夜间的黑暗只要太阳照到便立即能遣除,但是人们内心的愚痴黑暗,是十万个太阳也遣除不了的。但只要幸遇擅长言辞的君主,对其宣说世规的良言或佛法的甘露,一语道破,即能遣除多世累劫的疑惑。如从前一位老腊,乐于参禅,但悟性不高,盘腿打坐几十年,苦苦禅观“一切唯心造”的“心”,直至年逾七旬仍未能悟道,疑团难除,他便去朝山参访,见到一位高僧,对他劈头就问:“哪里有心

  ”老腊听此一言,便恍然大悟,疑云顿散。同样,古今很多仁人智士,以其善说之光芒,射入人心,遣除了人们的内外很多疑暗,给人们带来现世与来世的安乐,这乐园之慧莲只有靠君主的善说日光才能启开。

  

  第五品 观察眷属

  作为一地之君主,为使境民得安乐,

  对于品行高尚者,应当予以合理位。

  作为一方君主,为了使所辖域内的眷民生活安乐,就应该把品行高尚的人,适当封予一定的权位以便辅政。

  君主对自己的眷属应该详加观察。无论是大国小国地方官员,还是寺院住持,为了使自己的眷民安居乐业,对左辅右弼助政要人,一定要多经详察,将其中品德高尚者,赐予合理的地位。根据各人的特长、兴趣、能力、智慧等,给予他总管的范围也应与这些相应,合理安排,适合他的能力兴趣。如国王朝中那些肩负重任的文臣武将们,都应各任其职,各负其责,适合其能力,不可让文臣率军作战,武将兴诗作赋。又如僧团中推选荷担如来家业的法师僧执时,不可能将无利益众生之发心、不通一经不明一论的人选任法师。也不可能把一个吐词不清的口吃者选作维那师,而是应观知有相应特长、具有随顺高僧大德智者的行为,选举时要用人唯贤,唯才是举。这样,君王有了得力的左膀右臂,则如虎添翼,眷民会安然度日,整个国度会国泰民安,僧团会大众安和,正法兴盛。

  若封正士为大官,则更慈爱自眷民,

  依此国政得稳固,此君犹如众敬王。

  若将贤善正士封为大官,他会更加慈爱自己属下的眷民,依此能够稳固国政,君主也会像众敬王一样,为诸众人所敬爱。

  众敬王是由受远近众人尊敬爱戴而得名。劫初时无国王的印度人共推一位深受众人敬重者作为他们的初始皇帝,主要是因为他特别慈爱善待投靠他的每位平民。如今也是同样,国王把有智慧、品行高的正士册封为大长官,他会利用自己的权势更理智地博爱护持臣民眷属,因此民众安乐,君臣合顺,皆慈心向善,决不会挑衅寻事,交兵兴战。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官清民乐。寺院住持若将具足大悲心的智者提拔荐举为大管家,他会从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为大众着想,真心实意地护持整个僧众的身语意三业,使小善无疏忽,小恶少有犯,整个僧团和合安顺,个个法喜充满。大家因此身心安稳、道业兴隆,自然对住持长老生起无比的恭敬信喜之心,多年依止,不愿离开,犹如众敬王一样为众人称誉敬重。

  若将卑者置高位,则更残害自属下,

  犹如蓝皮之狐狸,最终甚至毁自己。

  如果将卑劣的人置于高位,他反而会更加残害自己的下属,甚至最终会毁坏自身,犹如蓝色的狐狸一样。

  高位长官绝不能由卑劣者充任。因为这种人相续中没有慈悲心念,经常生起不如法的傲慢心、嫉妒心、竞争心、自私心等,为此而残害下面的眷属,说话出口伤人,做事也是只顾自己,丝毫不为众人着想。如果别人不小心,无意中说了一句不合意的话,他便仗自己一时的权势,寻找机会给别人穿小鞋,图报复,像世俗人一样非赢别人不可;别人若是某方面稍胜过他,他会强找伤人的理由,埋没别人的功德,即便别人提出再好的意见,他也会全盘否认,毫不采纳。如是唯我独尊,则终有一日因此毁坏自己。这种人就如蓝皮狐狸一样,落得伤自性命。从前,有一只狐狸,途中落到染色锅里,爬出来后,全身染得花里胡哨的,狼问它从哪里来,它自诩是“天上来的兽王”,兽中一传十,十传百,众兽信以为真,都对它非常恭敬,连狮子也来恭维它。它恬不知耻地骑在狮子的背上,得意地吼叫,这时狮子发现它是狐狸,极为震怒,大吼一声,狐狸当时就吓昏了,众兽将它周身的毛一拔而光。同样,没有内在的菩提心和智慧方便,仅仅凭借一时的高位生起傲慢,狐假虎威恣意妄为,一旦被人们识破,对他是不会加以理睬的,他亦因此毁坏了自相续。所以,为了真实利益众生,绝不能不择贤劣,把狐狸高置于狮子座上。

  心胸宽广有远见,善察如理取舍事,

  私欲鲜少爱民众,如是之人当大臣。

  那些心胸宽广、卓有远见、善察诸事、如理取舍、私欲鲜寡、深爱民众的人,应当授以大臣之重任。

  若是大臣则必具足大臣的法相。如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意为君主手下的重任大臣,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既为整个民众着想,又不会斤斤计较迁怒于上下。同时,要有长远的计划,为君臣民众今生来世的利益着想,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物质精神所需所求当明察秋毫,…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摄颂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