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25

  ..續本文上一頁事業自然駕輕就熟順利圓滿。所以,大家以後在住持道場時,也應該齊備多才多藝的各類能人,集聚群英會于一堂,將會如當今的某些大德一樣,將佛法廣弘于人間,普利于群生含靈。

  門衛以及諸宦官,信使仆人執事等,

  依照各自之能力,將其置于相應位。

  君主在安排執事時,應該依據各個的能力特長,將門衛以及上上下下各個官員、信使仆人執事等,分別安置與其相應的位置上。

  一朝之內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大小官員,如國王的侍衛,內叁層外叁層,貼身還要許多人,他們這些人有的需要會武功,有的需文武雙全等相應的特長。信使仆人必須勤快,能見機行事,心靈手巧,不辭辛勞,毫無怨言。朝中重臣要職者,智慧福報具足,要與國王同心協力。這樣,每位官員都在自己能力相應的職位上,發揮自己的才幹,各得其所。

  同樣,僧團內也有許多才華橫溢、各有千秋之僧才,如住持的門衛有內外密叁層,骨幹機構有全院管家到各區、各組的管家,體系又有教務、戒律、財務各部的負責人與成員。在選這些人的時候,一定要觀察他們是否能勝任,根據各自的愛好、特長、能力、人格、智慧等方面,將其安排在不同的部門發心積累資糧。這樣會使整個僧團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一切因果不錯亂,對人具有平等心,

  若將此人封爲官,一切城邑均安甯。

  若因果不錯亂,對他人具有平等心,將其封爲長官,則一切城邑均會安甯祥和。

  作爲文臣武將,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不錯亂因果。如果根本不信因果,則無論做任何事都不會圓滿而留下後遺症,令衆人心不服,口上議論紛紛。像寺院裏經堂的香燈師、齋堂的典座師、醫務發心人員等各部門的負責人,首先要不錯亂因果,不至于在來世感受果報。同時長官對任何人都要有平等善待的心,否則到某處處理完一件事情後,便有幾個地方起爭論,報怨不平,整個城民哪裏談得上安甯

  如果長官公平對待他們,處理事情不偏護任何一方,人們心服口服,無話可說,大小城邑的人們都能安樂踏實地生活。寺院裏住持管家,以平等心對待每位眷屬,大家會心裏踏踏實實,毫無顧慮,常住興隆,海衆安和。

  但今非昔比,有些寺院吃的是佛前供佛的油,用的是功德箱裏的信施……處理事憑關系網和紅包的大小,尤其是對外來參學僧人,更不會平等善待,正如人們所流傳的“朝中無人莫做官,廟裏無人莫挂單”。那些社會上的官員有個潮流,就是偷國家的金庫,吃人們的脂膏,哪管什麼因果

  哪管他人的苦樂

  不信請大家看一看,高高在上的人大腹便便、腰闊八尺,而窮鄉僻壤的家鄉人則是瘦骨嶙峋,細如楊柳,官老爺們完全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知道這些人目睹這一擊中要害的良言時會不會有所反省

  若與上述皆相反,任意封官賜地位,

  不能成辦各自事,將成國政腐敗因。

  若與上述所講的都已相反,任隨自己的好惡意識封賜予他人不同的官位,則他們不能成辦各自的份內事情,將成爲國政腐敗的根源。

  國王在選拔各種官員執事等,應該根據各自的特點和功德,恰當分配,若與上述所講的各自應具備的條件相反:大臣不具大臣相,秘書不具秘書相,乃至仆人也不具仆人相……只憑自己的第六感覺,不切合其才幹人品等,自己看上去順眼合意就讓他大權在握,呼風喚雨;跟自己關系差一點,任他才高八鬥,菩薩心腸,也永遠不會賜給個芝麻官。結果,整個國政亂成一團糟,國民素質提不上去,社會風氣日趨下降,道德觀念淡薄,貪汙浪費成風等等。這些憑關系登高位的庸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導致國貧民弱,國家被糟蹋得越來越不成體統。

  僧團也是如此,在請職時,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如果個個是無智無慧,無才無德,法師講不來叁皈五戒,僧執不懂規矩,香燈師不知供佛施食儀軌……大家在一起盡做一些顛叁倒四的事,猶如獅子蟲自食獅子肉,只能自己敗壞了自己。若是用人唯賢,舉人唯德,唯才是舉,不以自私心封職,各自職責恰如其分,英雄有用武之地,各施其長,各得其所,道業隨之會蓬勃興隆。

  是故賢明之君主,依照能力之層次,

  分別予以適宜位,切莫隨意賜官位。

  所以說,賢善明達的君主,當依據他們各自不同能力按層次分別賜予其適宜的權位,千萬不能任隨己意亂賜官位。

  君主在選任百官作骨幹力量時,必須通過自己的智慧進行多方面觀察,因爲衆多智者中,各自的家庭教養、社會教育、種姓貴賤、智慧能力及興趣專長等等又有不同,所以君主應據此賜予適合的地位。寺院、單位等凡是團體都應采用這種方式分予職位,最忌今日覺某人合意給他一個位置,明日見另一個人順眼又把他換上臺,這樣下屬們對誰都不敢相信。也許有人總認爲自己以後不可能有住持道場或做老總的機會,但人的機緣是很難說的,知道這些竅訣肯定在未來的生涯中相當有用。一旦因緣成熟,重任在身,信手拈來,運用于實際安排人員上,不至于像如今某些當權派,胸無點墨,只有狐狸的技能,卻憑財勢坐在獅子的座上。正像某地有個高官,連自己的大名也不會寫又獨攬主權,他手下的人,敢怒而不敢言,有什麼事,故意讓他執筆簽字,他就寫一個歪歪斜斜的十字,遠近的人,經常把他的簽字憑證拿出來,取笑一陣。如果君主將這樣的蠢貨捧出來作長官,叫他昏君也不過分。所以明君聖主,理應官才任賢,群賢必舉。

  猶如對症而下藥,若具各自之特長,

  則可成辦所欲事,成諸事者實罕見。

  正像對症下藥一樣,如果依據各自的特長去做相應的事情,就能成辦所希望的事,能同時成辦許多事情的人確實是極爲罕見的。

  君主冊封官位,如同醫生摸脈,了知病症而後對症下藥,患者病情不一,施藥就不同。君主明察百官中各自的特長不同,此人能成辦此事,彼人能成辦彼事,這樣如數家寶,成竹在胸,再賜予不同的權位,任其發揮特長,展現才能,無論是哪一方面的事,都會圓滿成辦。如大臣、法官、國師、門衛等等,各以其能,專人專職,則國王能順利成辦一切所願。否則,隨便讓一個人做很多事,肯定是不可能的。就像有些法師,講經說法能得心應手,而請他修收音機就不一定會,若不依其專長,將其置于冷門之位,他也無法施展自己的特長,無有用武之地。薩迦班智達說過:“眼識無論多明亮,只能見到諸色法,如是余法不能緣。”因此,安排官員時,相應其特長是相當重要的。

  濁世一切諸君主,于諸相合己意者,

  一切所作隨其轉,最終自他生悔心。

  五濁惡世的君主們,一切所作都隨順于那些與自己情投意合者的觀點,隨他們轉的結果是最終自他都會生起後悔心。

  按理說,君主應該依據經論的教言實行仁政,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統領方案和宗旨。但是濁世之君主唯一對自己合意的人,另眼垂青,獨加重用,如一個人僅能俯首從命之外,沒有任何學識和其他功德,就讓他任要職,以致國政大亂。大家以後住持道場、擔任會長,不能像如今所謂的大和尚們,主次不分、層次不明,整個機構亂七八糟,佛教徒見而生起厭煩心,非佛教徒更是不屑一顧。所以凡事要有主見具智慧,詳察果斷,不能隨他人轉。否則,把自己相好的人付以重任,凡事由他代勞,聽他傳言,自己從不過問真假,照搬照抄他的抉擇,結果自己後悔莫及。近日據一報刊登載:一個古老的道場被毀壞得不堪入目,原因就是道場主事權全在居士手上,住持要完全聽從他的安排,任其所爲,而居士又沒有一點見解,結果只有以哀歎可惜而告終!

  同樣,如今的有些權威人物,把自己合意的人安排爲左膀右臂,根本不考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軍事政治財政大權獨攬。結果,國家不能富強,人民不能安康,真是惡人掌權衆人遭殃,其根源就是沒有主心骨的昏君任人扭轉,當被民衆推下臺時,才悔恨當初自己沒有主見。作爲君主,不能徇私情辦國事,應該公正有主見。

  具有智慧諸君主,恒時令己有主權,

  雖不將權施他人,亦能善巧令他喜。

  具有智慧的各位君主,應恒時使自己大權在握,雖然沒有將主權施與他人,但也能以善巧方便令他人生起歡喜心。

  明智的君主亦有明智之舉,當他自己在位時,主權只是自己恒時擁有。否則,君主若無權,那肯定是一事無成。如俗語說:“做成圓球滾下去,做成扁片貼牆上,權都在于他。”就是說一切事情他有百分之百的權力,誰也無法主宰。就像有些君主,軍政大權在握,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以他爲中心,大家步調一致,國家還是比較穩定。若是分與大臣,久之臣不服君,君不悅臣,甚至發生內亂也是很難料定。曆史上的很多內亂都是掌有一定大權之重臣,才膽大妄爲,無權也就無力反抗。寺院的住持也是同樣,自己精通開遮持犯,了知何爲如理如法,凡事皆自己依法獎懲,不能任聽各人所持的觀點。但在這同時,以種種不同的方便令周圍人生歡喜心,不能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否則也不能圓滿成辦大事。所以,君主能自己做主又能讓他們高興,一切願望就會如意實現。

  身上飾品佩適宜,恰當安排仆人衆,

  派遣信使用工具,皆當相稱適宜事。

  人們身上的裝飾應與其身份相稱,對仆衆也應恰當安排,以及派遣信使,使用工具,都應當非常相稱,于事合宜。

  身裝服飾要大方得體,像臂環不能做耳環,耳環不能做頭飾。各個裝飾要適得其所,不得移位亂佩,否則,會鬧笑話的。以前有個人,她本身不懂印度的梳妝打扮,又偏偏虛榮愛美,去拉薩參加賽衛節盛會,她想把自己精心打扮成印度少女,結果,把眼睛畫得又蘭又黑像被人打傷了一樣,腳環帶在耳朵上,鼻上雖痛仍把耳環卡上……出家人也是同樣,不能喜歡穿在家人的服飾,若這個習慣一直難改,可說是不想改在家的行業

  他人見到不僧不俗的,也不會敬重和生信心。所以,出家人應如法穿著。“仆人”,這裏可以指所有做事的人。君主依據他們的智慧能力將他們要做的事妥當安排,恰如其分,在古代,君王一聲令下…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