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业自然驾轻就熟顺利圆满。所以,大家以后在住持道场时,也应该齐备多才多艺的各类能人,集聚群英会于一堂,将会如当今的某些大德一样,将佛法广弘于人间,普利于群生含灵。
门卫以及诸宦官,信使仆人执事等,
依照各自之能力,将其置于相应位。
君主在安排执事时,应该依据各个的能力特长,将门卫以及上上下下各个官员、信使仆人执事等,分别安置与其相应的位置上。
一朝之内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大小官员,如国王的侍卫,内三层外三层,贴身还要许多人,他们这些人有的需要会武功,有的需文武双全等相应的特长。信使仆人必须勤快,能见机行事,心灵手巧,不辞辛劳,毫无怨言。朝中重臣要职者,智慧福报具足,要与国王同心协力。这样,每位官员都在自己能力相应的职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干,各得其所。
同样,僧团内也有许多才华横溢、各有千秋之僧才,如住持的门卫有内外密三层,骨干机构有全院管家到各区、各组的管家,体系又有教务、戒律、财务各部的负责人与成员。在选这些人的时候,一定要观察他们是否能胜任,根据各自的爱好、特长、能力、人格、智慧等方面,将其安排在不同的部门发心积累资粮。这样会使整个僧团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一切因果不错乱,对人具有平等心,
若将此人封为官,一切城邑均安宁。
若因果不错乱,对他人具有平等心,将其封为长官,则一切城邑均会安宁祥和。
作为文臣武将,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不错乱因果。如果根本不信因果,则无论做任何事都不会圆满而留下后遗症,令众人心不服,口上议论纷纷。像寺院里经堂的香灯师、斋堂的典座师、医务发心人员等各部门的负责人,首先要不错乱因果,不至于在来世感受果报。同时长官对任何人都要有平等善待的心,否则到某处处理完一件事情后,便有几个地方起争论,报怨不平,整个城民哪里谈得上安宁
如果长官公平对待他们,处理事情不偏护任何一方,人们心服口服,无话可说,大小城邑的人们都能安乐踏实地生活。寺院里住持管家,以平等心对待每位眷属,大家会心里踏踏实实,毫无顾虑,常住兴隆,海众安和。
但今非昔比,有些寺院吃的是佛前供佛的油,用的是功德箱里的信施……处理事凭关系网和红包的大小,尤其是对外来参学僧人,更不会平等善待,正如人们所流传的“朝中无人莫做官,庙里无人莫挂单”。那些社会上的官员有个潮流,就是偷国家的金库,吃人们的脂膏,哪管什么因果
哪管他人的苦乐
不信请大家看一看,高高在上的人大腹便便、腰阔八尺,而穷乡僻壤的家乡人则是瘦骨嶙峋,细如杨柳,官老爷们完全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知道这些人目睹这一击中要害的良言时会不会有所反省
若与上述皆相反,任意封官赐地位,
不能成办各自事,将成国政腐败因。
若与上述所讲的都已相反,任随自己的好恶意识封赐予他人不同的官位,则他们不能成办各自的份内事情,将成为国政腐败的根源。
国王在选拔各种官员执事等,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功德,恰当分配,若与上述所讲的各自应具备的条件相反:大臣不具大臣相,秘书不具秘书相,乃至仆人也不具仆人相……只凭自己的第六感觉,不切合其才干人品等,自己看上去顺眼合意就让他大权在握,呼风唤雨;跟自己关系差一点,任他才高八斗,菩萨心肠,也永远不会赐给个芝麻官。结果,整个国政乱成一团糟,国民素质提不上去,社会风气日趋下降,道德观念淡薄,贪污浪费成风等等。这些凭关系登高位的庸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导致国贫民弱,国家被糟蹋得越来越不成体统。
僧团也是如此,在请职时,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如果个个是无智无慧,无才无德,法师讲不来三皈五戒,僧执不懂规矩,香灯师不知供佛施食仪轨……大家在一起尽做一些颠三倒四的事,犹如狮子虫自食狮子肉,只能自己败坏了自己。若是用人唯贤,举人唯德,唯才是举,不以自私心封职,各自职责恰如其分,英雄有用武之地,各施其长,各得其所,道业随之会蓬勃兴隆。
是故贤明之君主,依照能力之层次,
分别予以适宜位,切莫随意赐官位。
所以说,贤善明达的君主,当依据他们各自不同能力按层次分别赐予其适宜的权位,千万不能任随己意乱赐官位。
君主在选任百官作骨干力量时,必须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多方面观察,因为众多智者中,各自的家庭教养、社会教育、种姓贵贱、智慧能力及兴趣专长等等又有不同,所以君主应据此赐予适合的地位。寺院、单位等凡是团体都应采用这种方式分予职位,最忌今日觉某人合意给他一个位置,明日见另一个人顺眼又把他换上台,这样下属们对谁都不敢相信。也许有人总认为自己以后不可能有住持道场或做老总的机会,但人的机缘是很难说的,知道这些窍诀肯定在未来的生涯中相当有用。一旦因缘成熟,重任在身,信手拈来,运用于实际安排人员上,不至于像如今某些当权派,胸无点墨,只有狐狸的技能,却凭财势坐在狮子的座上。正像某地有个高官,连自己的大名也不会写又独揽主权,他手下的人,敢怒而不敢言,有什么事,故意让他执笔签字,他就写一个歪歪斜斜的十字,远近的人,经常把他的签字凭证拿出来,取笑一阵。如果君主将这样的蠢货捧出来作长官,叫他昏君也不过分。所以明君圣主,理应官才任贤,群贤必举。
犹如对症而下药,若具各自之特长,
则可成办所欲事,成诸事者实罕见。
正像对症下药一样,如果依据各自的特长去做相应的事情,就能成办所希望的事,能同时成办许多事情的人确实是极为罕见的。
君主册封官位,如同医生摸脉,了知病症而后对症下药,患者病情不一,施药就不同。君主明察百官中各自的特长不同,此人能成办此事,彼人能成办彼事,这样如数家宝,成竹在胸,再赐予不同的权位,任其发挥特长,展现才能,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事,都会圆满成办。如大臣、法官、国师、门卫等等,各以其能,专人专职,则国王能顺利成办一切所愿。否则,随便让一个人做很多事,肯定是不可能的。就像有些法师,讲经说法能得心应手,而请他修收音机就不一定会,若不依其专长,将其置于冷门之位,他也无法施展自己的特长,无有用武之地。萨迦班智达说过:“眼识无论多明亮,只能见到诸色法,如是余法不能缘。”因此,安排官员时,相应其特长是相当重要的。
浊世一切诸君主,于诸相合己意者,
一切所作随其转,最终自他生悔心。
五浊恶世的君主们,一切所作都随顺于那些与自己情投意合者的观点,随他们转的结果是最终自他都会生起后悔心。
按理说,君主应该依据经论的教言实行仁政,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统领方案和宗旨。但是浊世之君主唯一对自己合意的人,另眼垂青,独加重用,如一个人仅能俯首从命之外,没有任何学识和其他功德,就让他任要职,以致国政大乱。大家以后住持道场、担任会长,不能像如今所谓的大和尚们,主次不分、层次不明,整个机构乱七八糟,佛教徒见而生起厌烦心,非佛教徒更是不屑一顾。所以凡事要有主见具智慧,详察果断,不能随他人转。否则,把自己相好的人付以重任,凡事由他代劳,听他传言,自己从不过问真假,照搬照抄他的抉择,结果自己后悔莫及。近日据一报刊登载:一个古老的道场被毁坏得不堪入目,原因就是道场主事权全在居士手上,住持要完全听从他的安排,任其所为,而居士又没有一点见解,结果只有以哀叹可惜而告终!
同样,如今的有些权威人物,把自己合意的人安排为左膀右臂,根本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军事政治财政大权独揽。结果,国家不能富强,人民不能安康,真是恶人掌权众人遭殃,其根源就是没有主心骨的昏君任人扭转,当被民众推下台时,才悔恨当初自己没有主见。作为君主,不能徇私情办国事,应该公正有主见。
具有智慧诸君主,恒时令己有主权,
虽不将权施他人,亦能善巧令他喜。
具有智慧的各位君主,应恒时使自己大权在握,虽然没有将主权施与他人,但也能以善巧方便令他人生起欢喜心。
明智的君主亦有明智之举,当他自己在位时,主权只是自己恒时拥有。否则,君主若无权,那肯定是一事无成。如俗语说:“做成圆球滚下去,做成扁片贴墙上,权都在于他。”就是说一切事情他有百分之百的权力,谁也无法主宰。就像有些君主,军政大权在握,谁也不敢轻举妄动,以他为中心,大家步调一致,国家还是比较稳定。若是分与大臣,久之臣不服君,君不悦臣,甚至发生内乱也是很难料定。历史上的很多内乱都是掌有一定大权之重臣,才胆大妄为,无权也就无力反抗。寺院的住持也是同样,自己精通开遮持犯,了知何为如理如法,凡事皆自己依法奖惩,不能任听各人所持的观点。但在这同时,以种种不同的方便令周围人生欢喜心,不能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否则也不能圆满成办大事。所以,君主能自己做主又能让他们高兴,一切愿望就会如意实现。
身上饰品佩适宜,恰当安排仆人众,
派遣信使用工具,皆当相称适宜事。
人们身上的装饰应与其身份相称,对仆众也应恰当安排,以及派遣信使,使用工具,都应当非常相称,于事合宜。
身装服饰要大方得体,像臂环不能做耳环,耳环不能做头饰。各个装饰要适得其所,不得移位乱佩,否则,会闹笑话的。以前有个人,她本身不懂印度的梳妆打扮,又偏偏虚荣爱美,去拉萨参加赛卫节盛会,她想把自己精心打扮成印度少女,结果,把眼睛画得又兰又黑像被人打伤了一样,脚环带在耳朵上,鼻上虽痛仍把耳环卡上……出家人也是同样,不能喜欢穿在家人的服饰,若这个习惯一直难改,可说是不想改在家的行业
他人见到不僧不俗的,也不会敬重和生信心。所以,出家人应如法穿着。“仆人”,这里可以指所有做事的人。君主依据他们的智慧能力将他们要做的事妥当安排,恰如其分,在古代,君王一声令下…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