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31

  ..續本文上一頁淵中。作爲上師,從大慈大悲心出發,君主的行爲極爲違背二規時,國師一定要以智慧對他明智地保護。這樣國王會少造很多惡業,爲此他也會十分敬重自己的大恩上師。像某些國王若是上師駕到,他會立刻下寶座合掌恭敬頂禮請安,平日也會供養恭敬,彼此敬愛。國王今生的一切事情因此得以吉祥圓滿,整個人民因依止這樣的國王,今生幸福美滿,來世可以享受人天福報,也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如往昔的鏡面王等,依止國師令人們廣行善法,而得安樂的果位。

  君主所慈任何人,彼亦一心爲君主,

  成辦一切有益事,言說君主慈憫我。

  若君主對任何人都慈憫,他也會一心爲君主著想,去成辦一切有益的事,並言說是君主對自己極爲慈憫。

  高高在上的國王必須對下屬各階層的人慈憫,他們才會誠心成辦對國王有益的事來作報答,無論是哪一條戰線上的人,都竭盡全力爲國王效勞,並且言說君主仁慈憫念于自己而毫無怨言。

  同樣,若一位大法師以無上菩提心善待所有的人,他足下的弟衆也會不顧一切地協助他去成辦弘法事業。凡是有利于自他的傳法、放生、著論譯經等諸事,無論是誰來阻止造違緣,自己也會全然不顧,堅決去成辦。而且,能從中深刻地體會到法師對自己的深切慈憫之心,口中也不由自主地如是贊言。所以,仁慈的君主將贏得下屬們真心誠意地順從自己,全心爲自己爲衆人效力。

  提出種種己私事,致使君主行非理,

  此人無有慚愧故,君主知後應舍棄。

  若人常在君主前提出自己的私事,使君主行持非理之法,則彼無有慚愧,君主了知後,應當舍棄他。

  君主應時時觀察自己的行爲,以及眷屬談話禀陳事情時的動機,是否是爲國爲民爲君爲臣著想,是否在兜圈子爲自己的私事開脫,企圖能打動君主的心,使君主隨行非理之事。此時君主要穩住,不能隨轉趨向非理,自己要長頭腦,明白取舍,不能隨順這種人。因爲這種人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也不顧有愧于自心及羞慚于他人,背理棄義。不管這種人如何吹風,國王都應風雨不動安如山,並且確知其實屬無慚無愧者之後,不要再重用他。

  同樣,凡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修行人,他人在要求自己協助其做私事時,不能因爲他的美言和情面而隨之作非法行,要有甚深的定解,不要親近攝受這種無慚愧之人,否則,久之易隨其行持非理之事,直接或間接遭到種種誹謗和挫折。很多具相大德在攝受弟子之前,最先詢問的就是具不具足慚愧心,對這方面非常重視。所以,若是這種無慚愧之人,便應舍棄不加攝受。

  相續清淨如純金,君主及其眷屬衆,

  應爲護佑諸衆生,詳閱正教法規論。

  相續中清淨得猶如純金一般的君臣諸衆,應該爲了護佑一切衆生,而詳閱內道正教法規論典。

  我們應時刻內觀自心,若內外都無雜染,像純金一樣極爲清淨,這樣的君臣會經常饒益有情,若是內相續含有很多私欲名利的雜質,就很難利益很多衆生。如今大多數人是含多種“元素”的雜礦廠,口是心非利欲熏心,正如一位高等學府的大教授曾叁番五次地呼籲:“……用腦要衛生,用腦有衛生……”意爲極力警誡世人打掃心靈的肮髒物,做人不能太虛僞。世人往往爲了自己,什麼事都能捏造出假象,雖然他們沒學過宗派不了知世間的一切是假的,但他們的所作所爲都是假的。基本的世規一無所曉,還自以爲聰明過人,哪裏談得上護持衆生的身口意叁門

  所以,真心爲護佑衆生的君臣們當閱正規諸論,依之如法執政。

  同樣,真正的大德們相續如白玉無瑕,除了利益衆生以外任何事都不會憶念,不像某些冒牌的“政治和尚”、“經濟方丈”,口頭上說得堂皇,實際上打著衆生的招牌,把錢揣進自己腰包裏。然而如法修行人,內外都是透明清淨老實的修行人,爲了將天下的蒼生從無明愚癡邪見中解救出來,經常安住一處,恒時學習如寶燈般的教典,以及人規教言論典,如理如法地護持衆生的身語意及其相續,使其與論典正規相應。

  如是具福之君主,以智觀察諸人士,

  具德眷屬妙莊嚴,如芸香樹高聳立。

  如是具足福德的君主,以自己甚深智慧觀察各個人士,具德眷屬極爲莊嚴,就像芸香樹般地高高聳立。

  如雲“福至慧啓”,意即極大福報能開啓智慧。當然,具有宿世福德的君主本身具有超人的穎慧,不是以分別心來枉斷一個人,而是以智慧來觀察很多人,他要詳細觀察各人的智慧、性格,看何人適合做大臣,誰人堪能擔任文秘等,這些具足各有所長的眷屬們,對君主來說非常莊嚴。像我的上師如意寶向來都是以智慧觀察眷衆,定期整頓僧團,將那些不如法的少數人全開除,目前,本學院之所以是南贍部洲的莊嚴,就是因爲住持學院的上師是具福德的仁者,以其無漏的智慧攝受了數千名賢善眷屬,聚攏在他智慧的百花園裏,弟衆們的蓮蕾在他的慧日遍照下,爭芳鬥豔,他自己猶如參天的芸香樹一樣,高高聳立于百花盛開的蓮園中,爲世人所瞻仰。

  倘若具有賢眷屬,縱是卑者等勝主,

  君主眷屬若皆善,則能肩負廣大地。

  倘若擁有賢善之眷屬,君主縱然是卑者也會因此等同于殊勝君主。如果君主眷屬都極賢善,則必定能肩負起廣大地。

  縱觀曆史,我們可以看到並非所有的帝王都是具有殊勝的智慧和福德,其中有些慧卑德劣者,也會因爲自己屬下極爲賢善而使國家繁榮昌盛。又有王臣均是賢士善者,如盛唐君主李世民其本人非常英明,加之王朝中屬下有魏征等正直群臣的鼎力相助,使整個大唐從政治、經濟、文化極盛一時,出現曆史上的“貞觀之治”。

  同樣,曆來僧團教內有些人因其有高德而人們把其奉爲明師,有些師徒皆爲聖賢,使僧團極爲興盛。

  君主一人難抉擇,世界人民之賢劣,

  若攝賢者爲眷屬,則諸眷民皆成善。

  君主僅是一個人很難抉擇世間所有人的賢劣,如果能攝受賢者爲眷屬,則眷民們都會轉向賢善。

  原頌中的“世界”,僅指國王所統領下的領域。對這衆多的眷民他們的賢劣善惡究竟如何,僅憑國王一人的智慧去了解抉擇那是很困難的。國王雖然有不共的威力、福報和智慧,但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必須有大臣將相的大力幫助和支持。正像俗語說“獨木難成林,獨柴火難旺”,如果國王將各有特長和能力的人全都集在一起,共治國家,使所有的眷民幸福安樂,那僅僅是舉手之勞的小事。

  同樣,一個道場幾千人,不可能上師親自去了解每個人的品行修學,只要他手下的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各負其責,分管一片,則整個僧衆都被管理得規規矩矩,大家都高高興興地爲道場的振興、衆生的利益各盡所能,整天會法喜充滿,樂在其中。所以,君主手下攝受的全是賢者,則對其成辦事業與利益大衆是極爲關要的。

  君主善護眷屬衆,眷屬擁戴彼君主,

  同時可使全國家,充滿幸福與安樂。

  君主善護自己的眷屬,眷衆則擁護愛戴自己的君主,同時可以使整個國家的民衆充滿幸福,生活安甯。

  曆來帝王打江山治國家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並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看來人和是關鍵,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只要上和下順,自然會充滿安樂。這首先必從君主做起,君主要以大悲心真實地爲自己的眷民著想,製定上好的國策,強化國家的實力,使他們今生不受余國的欺淩,不造惡業,來世也能享受安樂。眷屬應對仁慈的君主唯命是從,積極響應君主的號召,大小事情,凡是君主之命立刻去執行。這樣君民互相擁護,上下相敬如賓,其樂融融,事情就很容易圓滿成辦,國民能生活在這樣的國度裏,今生安樂,來世享福。

  同樣,一位大慈大悲的上師悉心護持弟衆的身口意,善調彼等的自相續,每天教導他們如何持戒,關心他們的生活,日日不斷講法,在聞思修佛法等方方面面詳作觀察,細加熟慮,一心撲在弟衆今生來世的利樂上。弟衆因在上師的慈光下精勤聞思持戒,視上師如佛,恒作頂戴,晝夜六時恒作祈禱,凡上師吩咐之事,甯舍生命也盡力成辦。這樣整個道場師徒同心同德,竭力爲度衆生的事業共同努力,廣天下的衆生也因此共沾法益,享樂無盡。

  第六品 觀察作法

  宣說方便幻化經,明曰主尊大菩薩,

  示現調伏外道相。真實語者佛陀前,

  猛光國王詢問言:一切國王諸君主,

  應當如何護衆生

  此經所說諸意義,

  于此論中明宣說,諸君主當敬谛聽!

  在《宣說方便幻化經》中宣說了:主尊大菩薩于示現種種方便調伏外道時,有各種不同的做法,現多種相,此時,猛光國王在具足真實語功德的佛陀前,請教問道:至尊佛陀,所有的國王及各個君主,應該如何保護衆生呢

  具體處理諸事該怎樣如理行持才對衆生有利

  以此詢問之緣起,佛陀應時爲衆等宣說此經,其中所宣說的各種意義,在本論中作者已作了廣泛明白的宣說,是故,各位諸大君主應當于此時恭敬谛聽!

  所謂衆生即五蘊,四生所攝諸有情,

  五大所攝器世界,護衆方法有二種:

  各自業力而護持,君主保護諸衆生。

  所謂的國王,他應保護衆生和國境,衆生即是五蘊和四生所攝的一切有情含靈。這些有情先有蘊執,再有我執,以我執起惑造業,而流轉輪回。如《寶鬘論》雲:“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四生即濕生、胎生、卵生、化生這四生所攝之含靈,這些全涵蓋在國王所保護的對境中。但很多君主僅僅將人作爲所保護的對境,其余的很多衆生卻忽略了,其實它們與人一樣有苦樂感,需要幫助保護。像先代帝王們不僅僅是爲人民服務,而是爲一切衆生服務;他們非但保護那些有能力的人,而且保護牦牛等家禽野獸;同時,對那些無情的地水火風空五大所組成的器世界也應保護。否則,整個大自然界會失去生態平衡,如水土流失嚴重、破壞防護林、風沙大、汙染空氣等等,必然會給人類帶來旱澇蟲災、無名怪病等,故應了知器情世界均是保護的對境。護衆方法有:一種是藉各自宿世的福德善緣力而自護,另一種是依靠君主的各種善巧方便而保護。

  初如北俱盧洲者,…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