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集,即使得不到财产,地位也会很稳固。
宗喀巴大师云:若以大慈大悲心,善于护理自眷众,虽无刻意求财物,彼亦自然能聚集。世间的财富犹如夏季的彩虹,虽然悦意,但愈求愈远,始终不能得到,但有一个窍诀不求它会自然聚拢来,那就是好心好意利益别人。为了使他们不造恶业,对他们开示一切法要,解开他们内心的迷网,无勤中他们会以多种钱财食物来报答你的恩德。如果自己从不教他人断恶行善的法要,没有任何福德资粮,却一心钻在钱眼里,也不一定能如愿。若是一心一意为众生的利益奔波劳累,即使得不到钱财,也不会失去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而某些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只有一颗求财的心,到处去攀缘找钱,致使很多行为极不如法,这样很多人对他都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如今许多人不想利益他人,日夜想求财,结果所求之钱财名位都一无所获。想得到钱财、求得高位最佳的途径便是如理护持他人。
是故地位显赫者,应于如理如法中,
全心全意唯考虑,利国以及君主事。
所以,身处显赫地位者,应当于如理如法中,全心全意唯一考虑有利于国家和君主的重大事业。
所谓的如理如法,即是合于世间之理,遵照出世之法。作为上师的弟子,承蒙上师恩赐,自己身处高位,此时应尽心尽力弘扬佛法,救度无怙的可怜众生,为成办上师的事业助一臂之力。这样一心一意为集体着想,无勤能满足自己的钱财名誉等各方面的所愿。一般来说,高位者在未就职之前为大众的利益考虑的较多,但由于无始以来的我执深重,一旦任高官之后,渐渐转为自己求名求利,往往很多人难过金钱关。因此,无论现在未来经常以此论作为明镜,反观自己的身心,就不至于行为不如法,同时,因为一心利他而圆满自利。
如法而行君主前,彼之一切亲属眷,
勿以种种偏执心,进行非理说情也。
在如法行持的君主前,他的一切亲友眷属,不能以种种偏袒执著之心,去为别人非理说情。
当君主在依法处理某事时,其中比较麻烦的就是自己的亲友眷属为彼说情,扰乱君主的心。此时,君主不能仅看私人情面,接受不合理的意见,一旦大家共同决定该惩处的人,还是应照章办事,眼光放在整个国家的利益上,为长远着想,假如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处理事情时是很难摆平的。而作为君主的眷属,一般不要干涉君主处理国事,要理智地为君主着想,不能以偏袒之心,置君主与国家不顾,一味地袒护某人,提出无理的缘由,故意为难君主,这是不应理的做法。
同样,在一位如法如律行持的上师、管家前,不能因为自己对某人有执著而前去非理地求情,这对他不一定是有利的帮助,或许以后恃仗有人求情而更加放肆。所以,君主的亲眷不能乱求情,君主也不能乱慈悲,对他们的请求一定要详细分析取舍。
纵使上师或父母,若提非理之要求,
君主向彼解释清,切莫开许违法事。
纵然是自己的上师或父母,若是提出非理的要求,此时君主向他们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因为是他们而开许违法的事。
君主对待不可违逆的上师和父母所提出的非理要求,只能是耐心详解,不能随顺他们而违越超章。如某人确实严重地违犯了国法,依法必须打入监牢,此时国师或父母前来要求释放,那么君主一定要明察实情,对其非理的提议一一解释清楚,把国法的规定、罪犯造事的原委、对国家人民的利害等等多方面详加说明,让他们口服心服,不能碍于情面开许那些非理的要求。若是通达事理的人都会纳受的,因为大国之内,国法有国法的尊严,国王有国王的治罚,国家要维持下去,就要有奖惩的准绳,不能违法胡作,乱法治人。不然,以后类似的事情出现时是很难处理的。一般来说,上师父母各有专职,不应插手与自己无关的政治问题,只能有合理的进谏,不能有非理的要求。
同样,住持一个道场,处理人事时,只要按照戒律和道场规定去执行,应该让不同的忏悔者必须忏悔,不能碍于上师父母非理要求而从宽处理,只要向他们解释清楚即可。大君主判断处理事情,只能依法依理,不能依人依情。
不违法律与法规,应当尽己之所能,
饶益亲戚及眷属,满足彼等一切愿。
在不违背法律与法规的基础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饶益亲友和眷属,满足他们的一切愿望。
国王满足自己亲友眷属的愿望是天经地义的,但必须合情合理,首先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不能非法赐予其权位,将他人之厚禄据为亲眷所有,只能从自己份内私人小金库里取给。再者,不能相违于世规和出世之规,授权时必据其真实的德才,予财时必慎于是否符合因果。对这两条不能不管不顾,私情为重,只顾满足私欲,不顾法律法规,而应在不违二者的情况下,尽力以衣食和佛法满足他们,尽心饶益他们。毕竟他们与自己有一定的因缘,不能不睬不理。虽然不能全部满足,但应在一定范围内尽己所能尽力而为,也不失为美德的体现。
凡与君主协商者,莫言私心偏袒语,
如理呈禀自所知,好坏取舍诸事宜。
凡是与君主协商要事的人,切不可宣讲私心偏袒的语言,应如理呈白禀告自己所知的原委,君主据事情的好坏,取舍都很方便。
凡是与君主协商任何事情时,目的都是协助君主将事情切实地安排妥当。这就需要下属们以无私的心老老实实把自己的所知呈禀君主,即便是汇报与自己关系不太融洽者的人事,也不能夸大事实,偏袒另一方。做人应是公归公,私归私,不能以公事报私仇,这是卑劣的小人之举。并且不切实的反映情况,会对君主的抉择取舍有不良的影响。现在,很多人说话是很不真实的,围绕自己的利益或袒护亲友,对某事不满便随便托词找理,这是很不应理的。
尤其是对待自己上师的问话,在询问有关取舍之事时,身边的人可能会由于智慧有限,所言不一定顺耳,但绝不能隐瞒事情的真相,也不必夸张,原原本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如实禀上即可。这样上师可以根据实情,是好是坏都能如实取舍,作出最适宜的决定,众人会很服气的。
君主奉为国师者,应深思维慎考虑,
令彼君王现后世,获得安乐之方法。
君主敬奉为国师的人,应深深地思维谨慎地考虑,能令君主现生及后世获得安乐的方法。
历来凡封为国师者,都具备戒律清净、智慧超人、传承清净、处事老成等方方面面的功德。身为国师,应放下自己的一切,时时刻刻深思:国王今生后世的安乐全依赖于我,我应想方设法善导他现生立行佛法,如为使他今生事业圆满成办,教他修什么法、供什么护法神等,为使他来世安乐,教他行持善法,断除恶业,以佛法治国。佛法是现来安乐的源泉,像历史上的大唐及佛国藏地雪域的君主均有国师,依此君主不会造极重的恶业。
君主若持非法行,应当告之此非理,
于诸一切合法事,尽力而为令彼行。
君主若作非法行时,国师应当敬告他此乃非理之行,对一切合法如理之事,尽力劝他奉行。
君主虽然身居高位,仍是如常人一样有贪嗔痴等烦恼,难免平日中会杀生、邪淫、妄语、饮酒等,行持一些非法恶行。这时若君主信奉佛法,一时沉迷于非法行,国师应当告诉他:“如王分权利,不能分罪恶,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莲师入藏地对藏王赤松德赞亦有如此教言。汉地的清凉国师,对当时的皇帝也有很殊胜的开示,如令他修复佛塔、供养僧众、行持佛法,尽力使他行持有益的善法。如今的君主们在人规世间智慧方面还是相当不错,若再有国师的循循善诱,肯定会不亚于先代的君王,但愿君主们有国师作自己的先导。
除非死刑惩罚等,少数不违正规外,
一切世间法律事,上师切莫托情也。
国王对犯人处以死刑,以挖眼断手等酷刑,还有少数合于正规的事情,上师可以劝阻,除此之外,一切世间法律之事,上师不要经常于国王前托情。
在《百业经》及佛陀的传记中都有这样的公案,以前,国王正对犯人处以死刑,佛陀率其眷属前往劝阻,尔后国王释放了犯人,犯人于佛陀教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如果一个国家判极刑的人数过多,并不是很好的兆头。在西方文明国度里处死刑者极少,甚至像缅甸国家明确的规定从不对任何人判死刑,最严重的判决是无期徒刑,这从佛法角度来讲也是开许的。另外,若有少数不违正规的事,有必要特殊开许的,国师亲自出马劝谏是可以的,国王开许也不违法规。如果国师天天去皇宫要求把这个人放了,那个人不要治罚,如是屡屡求情,是不应理的。因为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若不对那些野蛮恶劣的人予以相应的治裁,整个国家肯定会因此遭受损害。所以,国师当尽力做好份内之事,不要于国王前非理托情。
上师严厉对境故,违其教言不应理,
彼若多次提要求,亦成君主为难处。
上师是严厉对境的缘故,违背其教言是极为不应理的,所以,上师若多次对国王提出要求,亦成为国王的为难之处。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上师是严厉的对境,国王也是毫不例外,违背上师的教言或生嗔恨心都会遭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国师不能对大小如麻的繁琐之事样样过问,对国王强加干涉,这时国王不做国事也不行,违背上师之教言更不行,前面是悬崖,后面是深渊,让国王进退为难。所以上师安住于自己的宝座,过问有关佛法方面的要事,就完事了,不要命令国王今天放宽政策,明天重制法律,后天将犯人统统释放,简直让国王骑虎难下,不知如何是好。国师应精进于自己的修行,常常加持国王及眷属行持如法就可以了,不要成天以区区小事亲临皇宫麻烦国王,否则终有一天,国师之位也恐难保。所以,国王与国师各负其责不必互相牵扯干涉,安和相处。
是故上师护君主,君主亦能敬上师,
今生和谐又吉祥,来世亦将享安乐。
所以,上师尽心尽力护持君主,君主也能敬重上师,今生彼此和谐,诸事吉祥,来世也将享受安乐。
君主只是以往昔的因缘,一时统领四海,但他毕竟是一介凡夫,他的见解行为决策方案只是分别念,很容易坠入深…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