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大利益。另一方面,國家財政上也有一筆可觀的收入,可以用來濟貧救苦方面,是一舉兩得。而今卻並非如此,對賭博賣淫等現象,個別地方的執法人員不但不極力製止,反而在明處暗處給予各種支持,目睹此情此景,不得不令明智的人們感慨道:千古曆來真君少!
何人財遭火焚等,損耗之時尚收稅,
于彼走投無路衆,不加保護成罪業。
國王對何者收稅成罪業
就是對那些橫遭水災、火災、風災等自然災害者,他們的財産受到很大的損失,幾乎已淪爲乞丐,連基本的生活資具也依靠他人資助,若國王仍舊照收不誤,這就是極大的錯誤。而應在他們走投無路時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安慰,不如是加以保護遭難者定成罪業。
具有悲心不放逸,君主具足何條件,
方可被人共稱爲,一切圓滿之法王
若如上所述,君主已具有悲心和不放逸,那麼還需要具足哪些條件,才能被世人共稱同譽爲一切圓滿的法王呢
此即如下所說。
一切福澤皆圓滿,眷屬調順智慧勝,
精進恭敬通事理,柔和明曉世間行,
能夠忍受諸不幸,受持佛法不顛倒,
具此十種條件者,稱爲圓滿之法王。
圓滿的法王具足十種條件:福澤圓滿,眷屬調順,智慧殊勝,勇猛精進,恭敬有情,通達事理,柔順和藹,明曉世行,忍諸不幸,受持佛法無顛倒。具此十條方堪稱爲圓滿法王。
以其本身福德力,國境臣等一切人,
健康無害具樂財,稱爲福澤圓滿也。
初者,君王以其本身俱來的福德力,使國中的大臣、王妃、眷民等所有人均是健康無病,不受任何自然災害和人爲的損害,都生活在和樂的氛圍裏,財富受用不短缺,這就可稱爲福澤圓滿。如往昔,淨飯王在位時,古印度的人們家家富如多聞天子,信奉善法,過著安樂的生活。今日的法王晉美彭措安住在一個偏僻寂靜的山溝裏,幾千眷屬個個都能衣食無缺,整天沈浸在法樂中,這些都是福澤圓滿的法王福德力所現。
具有賢善之眷屬,君主無勤享安樂,
不失國王之地位,贊其眷屬調順也。
真正的法王所擁有的眷屬,都極爲調順賢善,彼此和合,不會爲貪嗔癡等所縛而生種種煩惱,自心調伏得像棉花一樣的柔軟,因此君主不需辛勞而無勤享受安樂。眷屬對君主所吩咐的事都是非常樂意地圓滿承辦,君王不必像如今的總統想盡辦法維護王位,擔心被改選下臺,而是以其福德受眷衆推崇,穩坐江山,這樣的眷屬可稱爲調順者。像末法時代的人們,由于業力所感,很少人能順從上師之意,一個寺院裏雖然僅有叁四個僧人,卻勞駕阿阇黎天天批評,管家拿著棍棒打人,下面人還是拿著刀子狠對管家。而某些地方在大德攝持下,幾千個人歡聚一處從不會出現類似的野蠻行爲。
不依他人之君主,了知以法護衆理,
及諸善巧方便行,即是智慧圓滿也。
智慧圓滿的君主,自己有合情合理的見解和主張,不需要依賴他人,心中對如法護持衆生的道理極爲明了通曉,在實施時非常善巧,衆人都樂于接受,完全能相應衆生的各自根基。否則,就會像《格言寶藏論》中所說的“智慧方便若不具,縱然小事難成辦”,所以,貴爲君主必須智慧圓滿方便具足,才能真正以法護衆。
于自所做任何事,如理精進之君主,
敵不能害歡喜住,財增寶藏皆圓滿。
對自己所做的大小任何事,皆能如理精進不懈的君主,會如人們常言的“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外境的敵人內心的煩惱都是不能毀壞他的,有這樣的能增上諸寶藏的精進,君主一切作爲都會圓滿。尤其是具證之長老,常常精進于利衆,任何邪魔敵人違緣都損害不了他,他安住在修證的境界中,相續充滿歡喜。
恭敬佛法之君主,從不失毀諸福德,
杜絕一切蠻橫故,即是如法而行持。
恭敬佛法的大君主,做任何事情都能以佛法爲重,以佛法爲准則,以此從來都不會失毀今生來世的福德,因爲仰仗佛法的威力和加持力,能杜絕世間一切蠻橫行爲之故,因此他的行爲極爲如法。依靠佛法中很多調伏野蠻衆生的方便法能調伏那些蠻橫之人,這樣善惡之人都能行持正道,彼此都不會損耗福德,否則于刹那間就造極大的罪業。所以只有對佛法恭敬,才能如法而行。
精通事理之君主,做事持久不失敗,
時時觀察所做事,一切心願速實現。
已經精通事理的君主,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恒心,持久不退轉之堅固心,根本不會半途而廢而使自己失敗。像某些道場聞思修的純正道風,幾十年如一日經久未衰,其主因就是住持者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並且大君主處處留心時時觀察自己和他人所做的一切事情,從中總結成敗的主因所在,自己能回避不利之因,蹈從順利之因,這樣心中的清淨願在很短時間內都能實現。這個竅訣,無論是廣攝衆生還是靜居獨修,都是必不可少的順緣。
相續柔和之君主,無論住于任何處,
彼境衆人可依賴,一切衆生皆雲集。
作爲衆生怙主的君王,相續必須調柔,自相續要與法相應,只有與法相應,才能柔和調順。相續柔和者,無論安住于任何地方,都可作這一方衆生的依賴處,能解除他們的身心痛苦,凡是柔和的大德怙主所在之處,諸衆自然雲集。相續不調柔的人,無論住在哪裏,就會像毒蛇一樣,心生煩惱發出毒氣,或者因不留心說了一句不稱意的話,他也很容易被觸怒而大發雷霆,誰人也都是敬而遠之,不敢靠近。可見,君主相續理應柔和,方能廣利群生。
所謂明曉世間行,了知合理與非理,
任何時候亦不會,斷絕僧衆之受用。
所謂的明白通曉世間如法行的大君主,他能了知合理與非理的學處,了知開遮持犯一切戒律,平時自不用說,即使是在饑馑之年或自心煩惱之時,都不會斷絕僧衆的受用,因爲彼爲嚴厲的對境故,若斷絕其所需的四資具,過失非常大,若通達世出世間的應理處,絕不會損害僧衆。
堪忍不幸之君主,毫不畏懼諸痛苦,
國中一切重要事,皆能圓滿而成辦。
世上的每個人在成辦大大小小事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違緣,此時各人所采取的態度是不相同的。像大君主所不共同的就是能堪忍一切不幸,從而圓滿國家中一切重要大事,也正是俗語所謂的“忍得了多大的氣,就能成得了多大的器”。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法,不經過任何磨難也能圓滿成辦者是極爲罕見的,甚至是諸佛菩薩化現的大聖者,在其修行度化有情的生涯中,同樣會遭遇到平凡人所難忍的違緣,也正如有一句名言說“不平凡的人一定有不平凡的坎坷經曆”,而他能堪忍這些違緣和不幸,依靠種種方便戰勝違緣,對一切痛苦毫不畏懼,事實證實此理不虛。作爲君主,在不幸痛苦前應毫不委餒,示現出大家風範,才能圓滿諸事。
自己能夠安住于,趨至勝果之道中,
恒時不離善知識,即不顛倒持正法。
君主因具有別人所不共的智慧福德,心定一處,能夠安住于趨向勝果的道行中,有甚深的取舍定解,而恒時不遠離善知識。因爲他自己非常明白:一旦遠離善知識及其真實有益的言教,必然不會有光明的前途。以善知識的教誨甘露,來沖洗自己無始劫來的分別念,能避免自己隨著外境轉,這樣就不會顛倒行持正法。
假設圓滿行佛法,彼君主之國境內,
發生戰爭沖突時,應當如何鄭重行
假設彼國君主在自境內圓滿行持佛法,而其邊境上或境內爆發戰爭,此時君主該如何對待
置之不理或是奮勇抗擊
究竟應當如何鄭重行事呢
最初中間最終時,當以叁種巧方便,
不離佛法之規則,保護自己之國境。
在發生戰爭沖突的初中後叁個階段,應當以叁種善巧方便,來保護自己的國境,其宗旨是不離佛法的規則,不能認爲自己行持佛法而不能迎戰,坐以待斃。
何爲叁種巧方便
最初自己或臣等,
當依友愛作調解,或行饒益指責等,
種種善巧方便法,息滅無必要戰爭。
那麼叁種善巧方便是哪些呢
即是戰爭沖突初始,君主自己親自出馬或差遣重臣等首要人物出面,想法以友好方式、慈悲的愛心和平調解,或者饒益對方,好言善勸,或者聯合主張正義之邦國,共同製止對方的策劃和行動,等等之類的種種善巧方便,竭力息滅禍國殃民的無必要戰爭。
依此亦無法化解,中間之時諸法王,
當作叁種思維後,回擊不可避免戰。
倘若已用友愛、饒益、譴責等方式不能化解這場戰爭時,面對這種情況的諸位法王,應當作叁種思維發心之後,回擊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
第一自言法王我:諸衆今受此災難,
我應製止諸敵害,如是發心護衆生。
第一種思維,國王當言:我國土上所有的衆生,無緣無故遭受這場不幸的戰爭災難,我有責任,應想盡辦法製止外來敵方的侵害。以這種正確的發心來保護衆生,不爲自己求得苟安,也不把戰爭作爲兒戲或耍威風去還擊對方,而是爲了保護國內人們的生命和財産作自我保衛之還擊。
第二考慮可製勝,侵略之敵諸戰策。
第叁慎重而思維,保護諸衆之生命,
向自四軍隊下令:排兵布陣來應戰。
第二步應該考慮的是可以製伏來犯之敵人的策略,以能夠製勝對方的戰略戰術來反侵略;第叁要慎重思維,爲了保護國境中所有衆生的生命,我應向自己的四大軍隊傳下軍令:馬上排兵布陣,准備與敵方應戰。
最後自己軍隊中,一切下等勇士衆,
應排在前當先鋒,中等勇士列其後,
當將一切騎兵衆,于此二者後派出。
最後,應該出兵之時,將自己軍隊中那些力量較爲薄弱的諸勇士,排到前面作先鋒,再將一些中等勇士緊隨其後列陣而出,複次將騎兵勇士在下中等二者後面派出。
一切上等英雄衆,君主同行之軍兵,
住于彼後則安全,一切步兵亦掩護,
諸軍遂順得勝利。
一切上等的英勇雄壯之士衆,緊隨君主左右,與王同行的強悍軍兵住于他們的後面壓住陣腳,這樣比較安全,所有的步兵也爲國王作掩護,各個軍隊就能順利取得勝利。
如此善巧布陣列,諸軍敬畏彼君主,
並以感恩圖報心,不能當面令不喜。
國王如是善巧排兵布陣之後,諸軍無論上中下等之士兵都會對國王有敬畏之心,並且有…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