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君规教言论释▪P36

  ..续本文上一页很大利益。另一方面,国家财政上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可以用来济贫救苦方面,是一举两得。而今却并非如此,对赌博卖淫等现象,个别地方的执法人员不但不极力制止,反而在明处暗处给予各种支持,目睹此情此景,不得不令明智的人们感慨道:千古历来真君少!

  何人财遭火焚等,损耗之时尚收税,

  于彼走投无路众,不加保护成罪业。

  国王对何者收税成罪业

  就是对那些横遭水灾、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者,他们的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几乎已沦为乞丐,连基本的生活资具也依靠他人资助,若国王仍旧照收不误,这就是极大的错误。而应在他们走投无路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不如是加以保护遭难者定成罪业。

  具有悲心不放逸,君主具足何条件,

  方可被人共称为,一切圆满之法王

  若如上所述,君主已具有悲心和不放逸,那么还需要具足哪些条件,才能被世人共称同誉为一切圆满的法王呢

  此即如下所说。

  一切福泽皆圆满,眷属调顺智慧胜,

  精进恭敬通事理,柔和明晓世间行,

  能够忍受诸不幸,受持佛法不颠倒,

  具此十种条件者,称为圆满之法王。

  圆满的法王具足十种条件:福泽圆满,眷属调顺,智慧殊胜,勇猛精进,恭敬有情,通达事理,柔顺和蔼,明晓世行,忍诸不幸,受持佛法无颠倒。具此十条方堪称为圆满法王。

  以其本身福德力,国境臣等一切人,

  健康无害具乐财,称为福泽圆满也。

  初者,君王以其本身俱来的福德力,使国中的大臣、王妃、眷民等所有人均是健康无病,不受任何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损害,都生活在和乐的氛围里,财富受用不短缺,这就可称为福泽圆满。如往昔,净饭王在位时,古印度的人们家家富如多闻天子,信奉善法,过着安乐的生活。今日的法王晋美彭措安住在一个偏僻寂静的山沟里,几千眷属个个都能衣食无缺,整天沉浸在法乐中,这些都是福泽圆满的法王福德力所现。

  具有贤善之眷属,君主无勤享安乐,

  不失国王之地位,赞其眷属调顺也。

  真正的法王所拥有的眷属,都极为调顺贤善,彼此和合,不会为贪嗔痴等所缚而生种种烦恼,自心调伏得像棉花一样的柔软,因此君主不需辛劳而无勤享受安乐。眷属对君主所吩咐的事都是非常乐意地圆满承办,君王不必像如今的总统想尽办法维护王位,担心被改选下台,而是以其福德受眷众推崇,稳坐江山,这样的眷属可称为调顺者。像末法时代的人们,由于业力所感,很少人能顺从上师之意,一个寺院里虽然仅有三四个僧人,却劳驾阿阇黎天天批评,管家拿着棍棒打人,下面人还是拿着刀子狠对管家。而某些地方在大德摄持下,几千个人欢聚一处从不会出现类似的野蛮行为。

  不依他人之君主,了知以法护众理,

  及诸善巧方便行,即是智慧圆满也。

  智慧圆满的君主,自己有合情合理的见解和主张,不需要依赖他人,心中对如法护持众生的道理极为明了通晓,在实施时非常善巧,众人都乐于接受,完全能相应众生的各自根基。否则,就会像《格言宝藏论》中所说的“智慧方便若不具,纵然小事难成办”,所以,贵为君主必须智慧圆满方便具足,才能真正以法护众。

  于自所做任何事,如理精进之君主,

  敌不能害欢喜住,财增宝藏皆圆满。

  对自己所做的大小任何事,皆能如理精进不懈的君主,会如人们常言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外境的敌人内心的烦恼都是不能毁坏他的,有这样的能增上诸宝藏的精进,君主一切作为都会圆满。尤其是具证之长老,常常精进于利众,任何邪魔敌人违缘都损害不了他,他安住在修证的境界中,相续充满欢喜。

  恭敬佛法之君主,从不失毁诸福德,

  杜绝一切蛮横故,即是如法而行持。

  恭敬佛法的大君主,做任何事情都能以佛法为重,以佛法为准则,以此从来都不会失毁今生来世的福德,因为仰仗佛法的威力和加持力,能杜绝世间一切蛮横行为之故,因此他的行为极为如法。依靠佛法中很多调伏野蛮众生的方便法能调伏那些蛮横之人,这样善恶之人都能行持正道,彼此都不会损耗福德,否则于刹那间就造极大的罪业。所以只有对佛法恭敬,才能如法而行。

  精通事理之君主,做事持久不失败,

  时时观察所做事,一切心愿速实现。

  已经精通事理的君主,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恒心,持久不退转之坚固心,根本不会半途而废而使自己失败。像某些道场闻思修的纯正道风,几十年如一日经久未衰,其主因就是住持者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且大君主处处留心时时观察自己和他人所做的一切事情,从中总结成败的主因所在,自己能回避不利之因,蹈从顺利之因,这样心中的清净愿在很短时间内都能实现。这个窍诀,无论是广摄众生还是静居独修,都是必不可少的顺缘。

  相续柔和之君主,无论住于任何处,

  彼境众人可依赖,一切众生皆云集。

  作为众生怙主的君王,相续必须调柔,自相续要与法相应,只有与法相应,才能柔和调顺。相续柔和者,无论安住于任何地方,都可作这一方众生的依赖处,能解除他们的身心痛苦,凡是柔和的大德怙主所在之处,诸众自然云集。相续不调柔的人,无论住在哪里,就会像毒蛇一样,心生烦恼发出毒气,或者因不留心说了一句不称意的话,他也很容易被触怒而大发雷霆,谁人也都是敬而远之,不敢靠近。可见,君主相续理应柔和,方能广利群生。

  所谓明晓世间行,了知合理与非理,

  任何时候亦不会,断绝僧众之受用。

  所谓的明白通晓世间如法行的大君主,他能了知合理与非理的学处,了知开遮持犯一切戒律,平时自不用说,即使是在饥馑之年或自心烦恼之时,都不会断绝僧众的受用,因为彼为严厉的对境故,若断绝其所需的四资具,过失非常大,若通达世出世间的应理处,绝不会损害僧众。

  堪忍不幸之君主,毫不畏惧诸痛苦,

  国中一切重要事,皆能圆满而成办。

  世上的每个人在成办大大小小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违缘,此时各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像大君主所不共同的就是能堪忍一切不幸,从而圆满国家中一切重要大事,也正是俗语所谓的“忍得了多大的气,就能成得了多大的器”。无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不经过任何磨难也能圆满成办者是极为罕见的,甚至是诸佛菩萨化现的大圣者,在其修行度化有情的生涯中,同样会遭遇到平凡人所难忍的违缘,也正如有一句名言说“不平凡的人一定有不平凡的坎坷经历”,而他能堪忍这些违缘和不幸,依靠种种方便战胜违缘,对一切痛苦毫不畏惧,事实证实此理不虚。作为君主,在不幸痛苦前应毫不委馁,示现出大家风范,才能圆满诸事。

  自己能够安住于,趋至胜果之道中,

  恒时不离善知识,即不颠倒持正法。

  君主因具有别人所不共的智慧福德,心定一处,能够安住于趋向胜果的道行中,有甚深的取舍定解,而恒时不远离善知识。因为他自己非常明白:一旦远离善知识及其真实有益的言教,必然不会有光明的前途。以善知识的教诲甘露,来冲洗自己无始劫来的分别念,能避免自己随着外境转,这样就不会颠倒行持正法。

  假设圆满行佛法,彼君主之国境内,

  发生战争冲突时,应当如何郑重行

  假设彼国君主在自境内圆满行持佛法,而其边境上或境内爆发战争,此时君主该如何对待

  置之不理或是奋勇抗击

  究竟应当如何郑重行事呢

  最初中间最终时,当以三种巧方便,

  不离佛法之规则,保护自己之国境。

  在发生战争冲突的初中后三个阶段,应当以三种善巧方便,来保护自己的国境,其宗旨是不离佛法的规则,不能认为自己行持佛法而不能迎战,坐以待毙。

  何为三种巧方便

  最初自己或臣等,

  当依友爱作调解,或行饶益指责等,

  种种善巧方便法,息灭无必要战争。

  那么三种善巧方便是哪些呢

  即是战争冲突初始,君主自己亲自出马或差遣重臣等首要人物出面,想法以友好方式、慈悲的爱心和平调解,或者饶益对方,好言善劝,或者联合主张正义之邦国,共同制止对方的策划和行动,等等之类的种种善巧方便,竭力息灭祸国殃民的无必要战争。

  依此亦无法化解,中间之时诸法王,

  当作三种思维后,回击不可避免战。

  倘若已用友爱、饶益、谴责等方式不能化解这场战争时,面对这种情况的诸位法王,应当作三种思维发心之后,回击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第一自言法王我:诸众今受此灾难,

  我应制止诸敌害,如是发心护众生。

  第一种思维,国王当言:我国土上所有的众生,无缘无故遭受这场不幸的战争灾难,我有责任,应想尽办法制止外来敌方的侵害。以这种正确的发心来保护众生,不为自己求得苟安,也不把战争作为儿戏或耍威风去还击对方,而是为了保护国内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作自我保卫之还击。

  第二考虑可制胜,侵略之敌诸战策。

  第三慎重而思维,保护诸众之生命,

  向自四军队下令:排兵布阵来应战。

  第二步应该考虑的是可以制伏来犯之敌人的策略,以能够制胜对方的战略战术来反侵略;第三要慎重思维,为了保护国境中所有众生的生命,我应向自己的四大军队传下军令:马上排兵布阵,准备与敌方应战。

  最后自己军队中,一切下等勇士众,

  应排在前当先锋,中等勇士列其后,

  当将一切骑兵众,于此二者后派出。

  最后,应该出兵之时,将自己军队中那些力量较为薄弱的诸勇士,排到前面作先锋,再将一些中等勇士紧随其后列阵而出,复次将骑兵勇士在下中等二者后面派出。

  一切上等英雄众,君主同行之军兵,

  住于彼后则安全,一切步兵亦掩护,

  诸军遂顺得胜利。

  一切上等的英勇雄壮之士众,紧随君主左右,与王同行的强悍军兵住于他们的后面压住阵脚,这样比较安全,所有的步兵也为国王作掩护,各个军队就能顺利取得胜利。

  如此善巧布阵列,诸军敬畏彼君主,

  并以感恩图报心,不能当面令不喜。

  国王如是善巧排兵布阵之后,诸军无论上中下等之士兵都会对国王有敬畏之心,并且有…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摄颂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