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43

  ..續本文上一頁一般的人,無師自成者寥寥無幾,僅以自己有限的智慧不能正確地抉擇一切,並且沒有依善知識的竅訣開通得那麼迅速。然而若是依止了善知識的引導,再加上自己的精進,就猶如明目善行之人,是很容易到達目的地的。在善知識前,勤學諸多經論教典,遣除相續中的增益損減,以聖者的智慧熏習自己的無明相續,久而久之便能啓開自己智慧之眼。

  于諸合理應理事,關系重大之道理,

  依獅子式無恐懼,當行應做之事業。

  一生中的諸多事,有一個輕重主次,對那些合理應理如解脫生死度化有情之重大事,就要置于主要之首位。這些應做的事業,在決心做的過程中,好事難免多磨,但不能因此中斷畏縮,而應如雪山雄獅無所恐懼。作爲智者對凡是有深遠意義應做的大事,都應該以獅子無畏的精神勇敢地面對承辦。

  依止劣者毀衆人,依止中者平庸住,

  依止勝衆成正士,故當依止勝主尊。

  在世間無論是大小團體或個人,若依止了下等惡劣之人,將會毀滅衆人,像有些人自身和各方面還可以,但因依止了惡性劣慧者,不把聞思當作一回事,漸漸地見解也變了,行爲也時髦了,結果只有被擯除僧團了。若依止了智慧人格等各方面與自己不相上下的道友,自己的功德不增不減同步前進,無利無害,平庸而住。若是依止了具有學問修證的具相善知識,就如青藤翠蔓依止參天大樹而成爲高尚正士。《功德藏》中對依止勝尊有如是教言:“如瑪拉雅樹林中,漂落普通一節木,枝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亦隨行。”如是依于善知識,自己也能漸漸熏習成賢善者,所以爲使各自的功德至臻圓滿,我們應當依止勝主尊!

  功德皆具極罕見,功德皆無亦鮮少,

  依止功德爲主者,當舍過患取功德。

  一般來說,人都有其功德和過患。十全十美的人,除了佛菩薩化現之外是極其罕見的,但全是過患沒有任何功德者也極爲鮮少。所以,我們在結交道友和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一分爲二來分析、觀察,若是比自己功德多就可以依止,因爲在末法時代具足一切功德的上師是極爲難得的。宗喀巴大師在《事師五十頌釋》中也講到:所有功德皆具者除佛陀及聖者以外是很難得的,而一分功德也不具足者也是極爲鮮少。即便很惡劣的人,聞思不行,放生卻很有能力,有的智慧不行,但人格很穩,有的持戒清淨,有的信心具足,有的悲心具足,但其他方面不夠,人總是有各自不共的功德和不足。所以,我們依止時主要學取上師的功德,舍棄其不足之處,這樣自己的相續漸漸地就會積累很多功德。

  如瓶僅裝一半水,置于頭頂不穩定,

  孤陋寡聞傲慢高,多數極其難承侍。

  常言道“半瓶水響叮當”,就是有一種學未究竟的人,就像半瓶水一樣,無論怎樣安放,它也是蕩來蕩去,一點也不穩。這樣的人,自己一知半解,如井底之蛙孤陋寡聞,卻非常傲慢,很難承侍他,整天把他頂在頭上,他也是挑叁揀四,與此人不合,與彼人不睦,這種人應該舍棄的。

  卑者乃至貧困間,心地善良本性賢,

  一旦獲得名利時,立刻現出高傲相。

  卑者之所以卑劣就是因爲他品性不高尚,在貧困的時候不得不僞裝得善良賢惠,一旦獲得名譽地位財産時,就揚眉吐氣,“得勢諸天亦役使”,自認爲了不起,把何人都不放在眼裏,眼睛也移到頭頂上,高傲得不得了。現在這類人有很多,在福報不夠時,不得不苦行,待有一天,窮日子過去富日子來臨了,說話的聲調、看人的眼勢都變了,很多人在背後都會談論取笑他。大家當各自內省,千萬不要變成一個高傲的卑者。

  雖然年幼卻敬老,雖爲智者無我慢,

  雖具威望卻柔和,地位愈高愈無慢。

  智者具有行他人所不能行的特點。他在年幼之時能恭敬老人謙讓幼童;縱然智慧超群、舉世無雙,卻爲人謙下,毫無慢心。雖威望極高,縱能呼風喚雨,但從不厲聲下令、妄加指使言語,卻是和風細雨,不會對任何人說不悅耳的粗語,乃至智慧地位威望德行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也像平凡人一樣的謙虛,從不宣揚自己具足的功德。具足以上功德者,大多都是超出凡塵的大德,世間極爲難得如是的具德者。所以,每位都應該如理行持,使自己成爲具德者。

  若依具有威力者,誰人不會得高位,

  猶如連接花鬘線,能夠系于人頭頂。

  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欲求高位者必須依賴上層權威人物的提拔。如果依靠具有威力者,有誰不能借光晉升高位呢

  就像生長在衆人足下的花朵,依靠串成花鬘的絲線,就能夠系在高高的人頭上,作爲頂飾佩戴。人要晉升,花要系頂,必須借助一種因緣。像古代有很多仁人志士都懷才不遇,不能得志,無有用武之地,雖然自己才智德行猶如千裏良駒,但沒有識別任用提拔他的伯樂,也就只好是默然老死于陋巷山野。

  倘若依止諸正士,自相續將具功德,

  如與果德巴同在,石頭亦可成黃金。

  世人不同的人和物具有不同的力用。如一種點金劑果德巴,把石頭與它同放一處,則可以變成珍貴的黃金。同樣,若是不具功德的人,依止了真正的高僧大德、博學多識的聖賢者,通過大德正士的加持,其自相續一定會具足不可思議的功德。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在遇到馬爾巴上師之後,一切分別念俱滅,相續中具足了上師智慧的一切精要。如今有些人依止了具德上師後,相續中的出離心、信心、悲心、智慧、人格等樣樣功德,都猶如從上師的模子裏刻出的印泥一樣,全都具足,其弘法利生事業也隨之任運自成。

  花鬘于驢有何用

  美食于豬有何用

  光于盲或歌于聾,法于愚者有何用

  有情由于其根界意樂的不同,各自的享受也不同。如五顔六色鮮美怡人的花鬘挂在驢的頸項上,它沒有半點的歡喜心,如何打扮它也無動于衷,有何用呢

  若把美味佳肴盛于金銀器皿中,擺在老豬的面前,它根本不知道享用,反跑去找不淨糞,美食也不會解除它的饑餓。七彩的光芒使人目不暇給,興奮不已,但于盲者卻安然無事;動聽悅耳的歌聲使人們陶醉其中,但于聾者卻是置若罔聞。同樣,甚深的解脫之法,賜予人們安樂,但對于爲了養家糊口而忙碌的愚人又有什麼用呢

  他們爲了安樂,卻如驢豬盲聾者遠離真正安樂的因,怎能不讓人憐憫痛心

  大家反思一下,自己屬于哪一類型

  佛說如若不恭敬,僅賜一句法上師,

  百世連續轉爲狗,複轉生于劣種中。

  佛陀在經中說:如果自己在某位上師前得聞一句法,受持其義,也要對彼恭恭敬敬,否則,將在一百世中連續轉爲狗身。若從旁生中解脫出來,轉生爲人,又會轉生爲人中的惡劣種姓,成爲屠夫、妓女等。所以,我們一定要對賜予自己佛法的上師恭敬。

  年輕之時學知識,冬季之時飼養牛,

  春天之時耕田地,此叁成熟果之因。

  凡是欲成果者,必須先種下因。如人欲得晚年的幸福、來世的安樂,那麼必須在青年韶華之際,潛心博學積累福慧資糧,否則,不學無術,虛度少年,成了耆年老叟時,只有哀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對牧民來說,他們的所有財富就是牦牛,爲了它們能順利度過春天,在草枯嚴寒的冬季,給它們喂養黃豆等飼料,使它們養精蓄銳,開春之時能抵禦反春之風雪酷寒等外境。對于農民來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耕耘夏日播種,秋季收成,這是生物成熟的必然規律,若是春季不耕,夏播種則很難生根發芽,又何談秋收成果

  世人爲了生活,尚需“晴備雨傘暖備衣”,要從因上著手,那麼修行人爲什麼自由自在地活著時不爲死作准備呢

  應該在自己菩提的心田中,趁得人身之美好時光,以大乘行持之耕牛,精進地耕耘,則畢竟功不唐捐。

  蟻穴蜂蜜上弦月,學習知識之智慧,

  國王以及乞丐財,依次逐漸得增長。

  無論世間財富或聖者七財,都是依靠今生的不斷積累或前世至今的積累而得。如常見的蟻穴是經無數的螞蟻不停搬運,以嘴啃齒齧的辛勞才漸漸成爲安樂之居穴。一罐罐香甜可口的蜂蜜,都是小小的蜜蜂日日時時點滴釀造出來的。月半的滿月,圓滿無缺,也是每日的不斷增長,方有圓月之現。同樣,國王的寶庫七寶聚集,並不是頃刻間由天降滿,也是逐漸積累而來的,乞丐手捧滿滿的飯碗飽餐一頓,也是他沿街挨家挨戶乞討而來的,並非一次性討來的。同理,我們想圓滿佛果,不是今天得一個法,明天立證普賢王果位,也需多生累世不斷積累二種資糧,福慧具足後,才現前佛果的。所以,初學者不要性急,要學習釋迦世尊在因地,沒有一寸他未曾修過六度萬行的土地,那麼,一介凡夫具足了多少資糧,爲什麼還不願學習蜜蜂的精神腳踏實地積資忏罪呢

  應當勤奮求功德,顯露傲相有何用

  無有功德傲慢者,只會貶低自己也。

  具功德者是世上最殊勝的莊嚴,而此功德來自于勤奮的學習、謙下的修習。世人的學識也是爲謙下勤奮者所擁有,出世的智慧德行也是。如果一個人想得到成佛的竅訣,卻在上師前高高在上,滿肚是摧毀功德的傲氣,這種人猶如覆瓶不可能裝進甘露一樣,不可能得到點滴的智慧。如是毫無功德者,將頭擡得再高,別人也會忍不住大笑。所以,在未得佛果之前,沒有任何資本和必要顯露自己的傲慢相來貶低自己,當勤奮謙下求學。

  無義安逸散亂者,豈能生起大功德

  是故求學功德時,當不顧及一切苦。

  有史以來,在安閑放逸中獲得功德者從未見聞過,故而請問後來的學人,無義安逸散亂中,難道會生起大功德嗎

  因此,大家在求得學識積累功德過程中,應當不顧一切苦行,專心致志。不能外面有動靜,便如坐針氈,刻不容緩地向外沖。還有一種人,貪圖享樂,不肯吃苦,有點頭痛發燒,便如四大分散一樣,要求十幾個人護理,這樣什麼功德都生不起來。在求學功德過程中,一定要忍受身心所難忍的一切痛苦,善以正知謹護根門,方能獲得真實的功德。

  殊勝經論與明處,未曾聽聞不了知,

  依聞于諸取舍理,睜開智慧之明眸。

  一般來說,于諸殊勝經論及大小五明學處,不依師解無師自通的人極少,凡經論明處都必須在善知識座下聞受,方能確知其中…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