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般的人,无师自成者寥寥无几,仅以自己有限的智慧不能正确地抉择一切,并且没有依善知识的窍诀开通得那么迅速。然而若是依止了善知识的引导,再加上自己的精进,就犹如明目善行之人,是很容易到达目的地的。在善知识前,勤学诸多经论教典,遣除相续中的增益损减,以圣者的智慧熏习自己的无明相续,久而久之便能启开自己智慧之眼。
于诸合理应理事,关系重大之道理,
依狮子式无恐惧,当行应做之事业。
一生中的诸多事,有一个轻重主次,对那些合理应理如解脱生死度化有情之重大事,就要置于主要之首位。这些应做的事业,在决心做的过程中,好事难免多磨,但不能因此中断畏缩,而应如雪山雄狮无所恐惧。作为智者对凡是有深远意义应做的大事,都应该以狮子无畏的精神勇敢地面对承办。
依止劣者毁众人,依止中者平庸住,
依止胜众成正士,故当依止胜主尊。
在世间无论是大小团体或个人,若依止了下等恶劣之人,将会毁灭众人,像有些人自身和各方面还可以,但因依止了恶性劣慧者,不把闻思当作一回事,渐渐地见解也变了,行为也时髦了,结果只有被摈除僧团了。若依止了智慧人格等各方面与自己不相上下的道友,自己的功德不增不减同步前进,无利无害,平庸而住。若是依止了具有学问修证的具相善知识,就如青藤翠蔓依止参天大树而成为高尚正士。《功德藏》中对依止胜尊有如是教言:“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亦随行。”如是依于善知识,自己也能渐渐熏习成贤善者,所以为使各自的功德至臻圆满,我们应当依止胜主尊!
功德皆具极罕见,功德皆无亦鲜少,
依止功德为主者,当舍过患取功德。
一般来说,人都有其功德和过患。十全十美的人,除了佛菩萨化现之外是极其罕见的,但全是过患没有任何功德者也极为鲜少。所以,我们在结交道友和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一分为二来分析、观察,若是比自己功德多就可以依止,因为在末法时代具足一切功德的上师是极为难得的。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讲到:所有功德皆具者除佛陀及圣者以外是很难得的,而一分功德也不具足者也是极为鲜少。即便很恶劣的人,闻思不行,放生却很有能力,有的智慧不行,但人格很稳,有的持戒清净,有的信心具足,有的悲心具足,但其他方面不够,人总是有各自不共的功德和不足。所以,我们依止时主要学取上师的功德,舍弃其不足之处,这样自己的相续渐渐地就会积累很多功德。
如瓶仅装一半水,置于头顶不稳定,
孤陋寡闻傲慢高,多数极其难承侍。
常言道“半瓶水响叮当”,就是有一种学未究竟的人,就像半瓶水一样,无论怎样安放,它也是荡来荡去,一点也不稳。这样的人,自己一知半解,如井底之蛙孤陋寡闻,却非常傲慢,很难承侍他,整天把他顶在头上,他也是挑三拣四,与此人不合,与彼人不睦,这种人应该舍弃的。
卑者乃至贫困间,心地善良本性贤,
一旦获得名利时,立刻现出高傲相。
卑者之所以卑劣就是因为他品性不高尚,在贫困的时候不得不伪装得善良贤惠,一旦获得名誉地位财产时,就扬眉吐气,“得势诸天亦役使”,自认为了不起,把何人都不放在眼里,眼睛也移到头顶上,高傲得不得了。现在这类人有很多,在福报不够时,不得不苦行,待有一天,穷日子过去富日子来临了,说话的声调、看人的眼势都变了,很多人在背后都会谈论取笑他。大家当各自内省,千万不要变成一个高傲的卑者。
虽然年幼却敬老,虽为智者无我慢,
虽具威望却柔和,地位愈高愈无慢。
智者具有行他人所不能行的特点。他在年幼之时能恭敬老人谦让幼童;纵然智慧超群、举世无双,却为人谦下,毫无慢心。虽威望极高,纵能呼风唤雨,但从不厉声下令、妄加指使言语,却是和风细雨,不会对任何人说不悦耳的粗语,乃至智慧地位威望德行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像平凡人一样的谦虚,从不宣扬自己具足的功德。具足以上功德者,大多都是超出凡尘的大德,世间极为难得如是的具德者。所以,每位都应该如理行持,使自己成为具德者。
若依具有威力者,谁人不会得高位,
犹如连接花鬘线,能够系于人头顶。
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欲求高位者必须依赖上层权威人物的提拔。如果依靠具有威力者,有谁不能借光晋升高位呢
就像生长在众人足下的花朵,依靠串成花鬘的丝线,就能够系在高高的人头上,作为顶饰佩戴。人要晋升,花要系顶,必须借助一种因缘。像古代有很多仁人志士都怀才不遇,不能得志,无有用武之地,虽然自己才智德行犹如千里良驹,但没有识别任用提拔他的伯乐,也就只好是默然老死于陋巷山野。
倘若依止诸正士,自相续将具功德,
如与果德巴同在,石头亦可成黄金。
世人不同的人和物具有不同的力用。如一种点金剂果德巴,把石头与它同放一处,则可以变成珍贵的黄金。同样,若是不具功德的人,依止了真正的高僧大德、博学多识的圣贤者,通过大德正士的加持,其自相续一定会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就像米拉日巴尊者在遇到马尔巴上师之后,一切分别念俱灭,相续中具足了上师智慧的一切精要。如今有些人依止了具德上师后,相续中的出离心、信心、悲心、智慧、人格等样样功德,都犹如从上师的模子里刻出的印泥一样,全都具足,其弘法利生事业也随之任运自成。
花鬘于驴有何用
美食于猪有何用
光于盲或歌于聋,法于愚者有何用
有情由于其根界意乐的不同,各自的享受也不同。如五颜六色鲜美怡人的花鬘挂在驴的颈项上,它没有半点的欢喜心,如何打扮它也无动于衷,有何用呢
若把美味佳肴盛于金银器皿中,摆在老猪的面前,它根本不知道享用,反跑去找不净粪,美食也不会解除它的饥饿。七彩的光芒使人目不暇给,兴奋不已,但于盲者却安然无事;动听悦耳的歌声使人们陶醉其中,但于聋者却是置若罔闻。同样,甚深的解脱之法,赐予人们安乐,但对于为了养家糊口而忙碌的愚人又有什么用呢
他们为了安乐,却如驴猪盲聋者远离真正安乐的因,怎能不让人怜悯痛心
大家反思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类型
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
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
佛陀在经中说:如果自己在某位上师前得闻一句法,受持其义,也要对彼恭恭敬敬,否则,将在一百世中连续转为狗身。若从旁生中解脱出来,转生为人,又会转生为人中的恶劣种姓,成为屠夫、妓女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赐予自己佛法的上师恭敬。
年轻之时学知识,冬季之时饲养牛,
春天之时耕田地,此三成熟果之因。
凡是欲成果者,必须先种下因。如人欲得晚年的幸福、来世的安乐,那么必须在青年韶华之际,潜心博学积累福慧资粮,否则,不学无术,虚度少年,成了耆年老叟时,只有哀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牧民来说,他们的所有财富就是牦牛,为了它们能顺利度过春天,在草枯严寒的冬季,给它们喂养黄豆等饲料,使它们养精蓄锐,开春之时能抵御反春之风雪酷寒等外境。对于农民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耕耘夏日播种,秋季收成,这是生物成熟的必然规律,若是春季不耕,夏播种则很难生根发芽,又何谈秋收成果
世人为了生活,尚需“晴备雨伞暖备衣”,要从因上着手,那么修行人为什么自由自在地活着时不为死作准备呢
应该在自己菩提的心田中,趁得人身之美好时光,以大乘行持之耕牛,精进地耕耘,则毕竟功不唐捐。
蚁穴蜂蜜上弦月,学习知识之智慧,
国王以及乞丐财,依次逐渐得增长。
无论世间财富或圣者七财,都是依靠今生的不断积累或前世至今的积累而得。如常见的蚁穴是经无数的蚂蚁不停搬运,以嘴啃齿啮的辛劳才渐渐成为安乐之居穴。一罐罐香甜可口的蜂蜜,都是小小的蜜蜂日日时时点滴酿造出来的。月半的满月,圆满无缺,也是每日的不断增长,方有圆月之现。同样,国王的宝库七宝聚集,并不是顷刻间由天降满,也是逐渐积累而来的,乞丐手捧满满的饭碗饱餐一顿,也是他沿街挨家挨户乞讨而来的,并非一次性讨来的。同理,我们想圆满佛果,不是今天得一个法,明天立证普贤王果位,也需多生累世不断积累二种资粮,福慧具足后,才现前佛果的。所以,初学者不要性急,要学习释迦世尊在因地,没有一寸他未曾修过六度万行的土地,那么,一介凡夫具足了多少资粮,为什么还不愿学习蜜蜂的精神脚踏实地积资忏罪呢
应当勤奋求功德,显露傲相有何用
无有功德傲慢者,只会贬低自己也。
具功德者是世上最殊胜的庄严,而此功德来自于勤奋的学习、谦下的修习。世人的学识也是为谦下勤奋者所拥有,出世的智慧德行也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成佛的窍诀,却在上师前高高在上,满肚是摧毁功德的傲气,这种人犹如覆瓶不可能装进甘露一样,不可能得到点滴的智慧。如是毫无功德者,将头抬得再高,别人也会忍不住大笑。所以,在未得佛果之前,没有任何资本和必要显露自己的傲慢相来贬低自己,当勤奋谦下求学。
无义安逸散乱者,岂能生起大功德
是故求学功德时,当不顾及一切苦。
有史以来,在安闲放逸中获得功德者从未见闻过,故而请问后来的学人,无义安逸散乱中,难道会生起大功德吗
因此,大家在求得学识积累功德过程中,应当不顾一切苦行,专心致志。不能外面有动静,便如坐针毡,刻不容缓地向外冲。还有一种人,贪图享乐,不肯吃苦,有点头痛发烧,便如四大分散一样,要求十几个人护理,这样什么功德都生不起来。在求学功德过程中,一定要忍受身心所难忍的一切痛苦,善以正知谨护根门,方能获得真实的功德。
殊胜经论与明处,未曾听闻不了知,
依闻于诸取舍理,睁开智慧之明眸。
一般来说,于诸殊胜经论及大小五明学处,不依师解无师自通的人极少,凡经论明处都必须在善知识座下闻受,方能确知其中…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