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君规教言论释▪P44

  ..续本文上一页甚深不共之密意,及无字处的窍诀所在,依此自己在实际中可以准确无误地取舍,打开智慧的明眸。像世人及未闻思过经论的出家人,由于不知取舍,很多事情的抉择都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若是听闻拜读过很多经论,不用请教别人也能一清二楚地如理抉择,所以,闻法是极关要的。如云:“闻可增智慧,若具有闻思,从中定生修,获无上成就。”闻具有言说不尽之功德。

  未依智者阿阇黎,彼之所学诸知识,

  犹如娼妇之儿子,不具清净之来源。

  世间的学识技术未依靠智者的正统传教是不够地道的,出世的学修若未依止规范正行的善知识,则所学必定不具有传承的窍诀。这类似的现象是很多现代无师之宗派所共有的,他们东拼西凑,剽窃佛教的咒语,抄写道家的功夫,偷学儒家的理论,结合社会主义政策,就冠冕堂皇地开辟出一个宗派,将自己冠冕为某宗派的创始人。殊不知他无形中给自己贴上一个“杂种”的标号,犹如娼妇妓女的儿子,不知他父亲到底是谁,没有一个清净的来源。所以,若是正宗的释子后学,当效仿先贤们,凡传法必须要有清净的传承,再传授于后学。

  依止高贵种族者,智者以及殊胜士,

  抑或以其为根据,亦可赢得他人敬。

  赢得他人恭敬的窍诀之一便是自己的言行有根有据,不是自作主张。如果一个普通人依止了高贵的种姓者,人们都会因为他有清净的传承而相信他的见解窍诀;或者依止了智者殊胜士夫,如某人依止了全知麦彭仁波切,某人依止过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或根据圣者们的教证为依据,别人就会刮目相看,不敢怠慢。最可笑的是往往有些无知的人为了抬举自己,所有的传承上师一个都不要,妄言是释迦佛从梦中直接给他传佛法,听者也是半信半疑,有智慧鉴别的人会禁不住捧腹大笑。所以,大家一定要恭敬具有传承加持的所有上师智者及其言教,才会对自己有究竟的切身利益。

  设使学问至究竟,虽知一论亦如日,

  若具怀疑学多论,亦如星宿终散失。

  如云:“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明照如星光。”也就是说一位学问臻至究竟的智者,他一通百通,虽然仅知一部论典,却能遣除相续中的众多黑暗,犹如空中丽日虽仅一轮,却能遣除器情界中诸多众生的黑暗。相反,若是有怀疑的人,纵然博学古今,广知经论,于自相续也无甚多利益,犹如群星虽成千上万,然不如一轮红日能遣除黑暗一样,很难真实遣除自己的疑难。

  一心专注所闻义,通过理证作分析,

  若未获得思定解,多数闻诵如鹦鹉。

  无论是世间学识还是佛法,在上师前闻受后,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思维以理分析,于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才能成为自己所拥有的智慧。否则,只是人云亦云,与鹦鹉学舌无异。譬如汉地常讽诵的《金刚经》,自己在上师前听闻过后,若只是如数家珍般地说,行住坐卧也不作思维,那根本与调伏自相续无干,仅仅有一个闻法功德而已。若反复思维读诵,久而久之,此经的真义将自然显现于自相续中,自己有一种不同的觉受,即使是一句普通的法句,也会有一次比一次深刻的领悟。为了稳固自己的见解,每位当于经义思维再思维,将会受益无穷!

  无察合理非理慧,不求听闻福德义,

  仅以交媾饱度日,彼与畜生有何别

  世间俗人,本身没有观察合理与非理的智慧,如盲如聋,亦不知希求,不欲听闻与增长福德具真实义等有关的佛法世规之胜典,一生始终碌碌无为,白日为求美食锦衣而殚精竭虑,晚间唯作不净行而空耗精气,这与猪狗畜生又有何异

  因此,生存于世贵为人者,理应希求有意义之事。有缘依止善士者,当精勤于生死大事,才不虚掷人生。

  即使老态龙钟矣,亦勤求学闻思慧,

  依此熏染彼相续,来世将成为智者。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即便是已近黄昏的龙钟老人,也应精勤求学闻思智慧。因为以闻法之功德可以熏染自相续,于阿赖耶中种下智慧的种子,以此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因缘成熟之时,必将成为总集无量度生法门的大智者。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也说明所学所闻并非仅仅用于换取自己今生求得生存的廉价物品,而是为最终成佛须多生多世储蓄资粮,故何时都不能放弃闻思。

  置于书中之学问,未经修持之密咒,

  未曾保管诸资具,需要之时难应急。

  应急的学问必须平时铭记于心相续,到时才能信手拈来,不费功夫,若将学问置于书本中,束之高阁,那也不可能每到一处背上大大的书橱以备查阅。就好像在文革的十几年浩劫中,那些没能将法义融入自心的人,不得不虚度十载黄金般的岁月。而法义了然于胸的大德们,从慧海中任意取出一个修法,狱中生活倒真正地成了他闭关修行的良机。密咒,其加持力固然不可思议,但若未圆满诵修仪轨中所规定的数量,并亲修证得相应的验相,那是绝不可能显现其本具的妙用,只有实证亲修了,才可能在承办息、增、怀、诛事业时,如数家珍得心应手,马上可以现前密咒的功用。自己的资具如文房的笔墨纸砚法本笔记等,平时也不归类,床上、地上、灶上到处乱扔一气,待急需之时,翻箱倒柜,大闹天宫,也不一定能找到。平时应善加保管,就不至于临渴掘井,措手不及!

  君主恒时当策励,自己现后世善资,

  以及庶民诸利益,莫以懈怠而推迟。

  作为君主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今生的所为、来世所趣,勇于鞭策鼓励自己,为自己今生后世的善处积累资粮。若不能反省自己,仅藉自己一时的权位,便作威作福,好像不受因果限制一样,恐怕因果是六亲不认、龙门铁面无私,到时只有送你去三恶趣报到。所以君主对自己要长远考虑,同时要对自己所属的庶民负责,考虑到他们的贴身利益与长远利益,并且为此天天精勤不懈,不放逸推迟,否则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何谈成二利

  倘若无有精进心,纵为小事亦难成,

  若具精进诸功德,如同握于手掌中。

  假如没有精进心,纵然去做很小的事情也很难成办。比如背一部并不难的论典,若不精进,一天一个偈颂也懒得去背,今天拖到明天,明天又找个借口迁就自己,发愿后天再背,这样,一部论典三百六十天也背不会。而精进者,相同的时间内既为僧众发心,又背书等三四样事情都能同时圆满完成。以精进力的功德,任何事情都像握在自己手掌中一样的容易,所以,我们不能培养自己的惰性,要习惯于精进,很多事情才能如愿。

  自己即为自怙主,其他谁能成依怙,

  是故了知利己者,当备精勤取功德。

  如云:“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应了知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真实怙主,不可能如乌龟总驮在鸟背上,恒时依赖别人和上师的开示守护督促,自己应自策自励,其余有谁能成为自己的依怙呢

  因此,了知利益自己的人,当精勤受取功德。藉此暇满人身,唯一断恶行善,应如世尊在因地时所说那样:因为人身短暂,我绝不借此造恶,正因为短暂的人身,故我不惜任何代价,励力行善积德。世尊成就自利利他之无上佛果,其根本就是依于自己的精进。

  若欲隔离怨敌者,自己当具诸功德,

  依靠嗔心与粗语,不能调他反害己。

  如果一个人想隔离怨敌,最佳方法就是使自己本身具足种种功德,以不共功德力,怨敌自然远离你而不能损害。如果某人本来嗔心很大,你再用嗔心去反击他,则犹如火上浇油,绝不可能息灭对方的嗔恼,只有自己具足调柔忍辱的功德,使对方相形见绌,自觉惭愧,只好悄悄溜之大吉,这种寂静柔和的方法使对方不会对自己起嗔恼心。若唯以粗语伤害他众,对方会以牙还牙,恶口对骂,并且旁观者会认为自己人格不好,同时摧毁自己的善根,是两败俱伤的蠢举。欲离诸怨敌、调伏他人者,当使自己具足功德方足以成。

  胜士衰败困苦时,毅力更强智愈高,

  黑暗笼罩越沉重,灯盏愈加放光芒。

  如云:“正士虽然遭衰失,行为显得更如法,犹如火把向下垂,火焰一直向上燃。”殊胜的正士,倘遇逆境困苦衰败之时,反能更加坚毅,激发出更耀眼的慧光。俗语有云:“在其家死了人以后,就能推知他究竟怎样。”此时,可以看出他是否冷静理智,是否乱了手脚,束手无策者,只有悲伤痛苦。在漫长艰辛的菩提道上,同样会遭遇各种令人痛苦之事,此亦唯依坚强方能走到尽头。如同大地越黑暗,灯盏就愈发光亮,胜士之慧灯亦是如此,无明愚暗越是黑沉,胜士之慧日光芒越发灿烂照人。

  何者嗔怒无畏惧,纵然欢喜亦无利,

  无有制伏摄受力,此人喜怒有何用

  有一种人生嗔心发怒时,也没有什么可惧的,令他欢喜,他也不会对别人有什么利益,根本没有制伏能力和摄受能力。不像殊胜的善士,且不说发怒,即便表情上略显不悦,就把人吓得汗毛竖立,担心来世不生善处,他具极强制伏力;若是令彼欢喜,则会对众人今生来世有极大生死攸关的利益,具有很大的摄受力。若是喜怒于人无利无害,那又有何用

  故作为人应具有殊胜的能力。

  于饶益者不报恩,于损害者不报仇,

  犹如路旁之假人,无能力者众人辱。

  我们知道路旁的稻草人或商店里的假人模特,别人如何对它横眉冷对、百般欺辱,它也不知报仇;对它倍加关怀尽情饶益,它也是漠然不理,不知报恩。世间上有一种人就是这样,尽管他人如何欺凌,他也如大菩萨一样如如不动,不思还报,当别人对他生活给予物质资助、心灵给予净化安慰、赐予佛法甘露尽力饶益时,他也从不理会,不思报恩,自己没有一定境界前,这是极不应理的。因为菩萨就是因为报众生曾为父母之恩才发起无上大悲心的,继而生起无伪菩提心,故而不能没有报恩之心,像假人一样,此如假人般必然会遭受众人的凌辱。作为佛教徒,报仇固不应理,而力济三途苦,誓报四重恩,不违出世间之正理。

  于具胜慧诸菩萨,虽做小事报大恩,

  纵常加害无忿恼,宛如大地安然住,

  然未获得彼智前,了知他人之利害,

  具有制伏摄受力,此人赢得众人敬。

  一般精明之世人,对恩怨犹为分…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摄颂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