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法王還特意將自己的頭發上綴上大片的綢緞,頂禮時鋪于地面,請僧人在上面來往和安住;如今的一些大德,雖然自己于叁乘佛法二規教理任用自如,但行爲從來都是如千瓣白蓮一樣的寂靜調柔……正是這樣完美無缺的大君主,猶如無雲虛空中的滿月安住在人間,爲人們所仰止,凡是他們所在之處都有一種祥和愉悅難以言表的快樂。
學問鮮少我慢高,具勝功德極謙遜,
如穗成長頭高昂,成熟碩果垂頭住。
一般來說世間學問未臻圓滿者,雖然略知一二卻非常傲慢,相反,那些具有殊勝功德的聖賢極爲謙遜。猶如谷物正在成長、尚未飽滿之時,一直是高昂著頭,而到谷穗成熟粒粒飽滿之時,碩果累累卻是垂頭彎腰。如是謙遜的正士功德愈具足則愈謙虛,如全知無垢光尊者在他的著作中自謙道:“除我以外的所有傳承上師都是大成就者……”世間名人亦有如是名言:“越學越覺得自己才學淺薄……”真正德才兼備、功德具足者都極其謙遜,只有那些一知半解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才會自滿,顯出昂首闊步之態。
自己于己作贊歎,縱是帝釋亦不佳,
應當深沈如大海,不爲碎語所動搖。
凡夫做一點善事恐爲天下人所不曉,直接間接對人宣說贊歎,以芝麻許的功德而矜慢自喜,逢人便說,自贊不絕。而叁界中神通神變自由自在者莫過帝釋天了,但是帝釋天如果目中無人自我贊歎不已,也不會被人們視爲妙行佳處。因此,在沒有必要之時,還是要遵守“未問不說自經曆”的教言,護持自己的妄語根本戒。如今的人們卻並非如此,信口胡言子虛烏有之事,好像自己的境界比佛還高,此類語言是極不可靠極不如法的。即使真有利益衆生的善心、智慧和能力,也應如深沈的大海,無論他人如何擡舉自己是某某佛菩薩也不爲所動,以無聲的言行,雖不自我矜誇,自然會譽滿叁千。
慢于德者尤成敵,令位高者成卑下,
彼不見自諸過患,無有與慢相比罪。
具功德者最大的敵人就是傲慢。沒有任何特長和功德的人,沒有傲慢的資本,不易生起傲慢,只會常處卑位,傲不起來。但稍有功德者最易生起摧毀一切功德的慢心,往往因此自覺高人一等,不願與衆人平起平坐,自我擡舉,衆人也就看不順眼,很難對彼生起歡喜心,他縱居高位也不能持久,必會漸轉卑位。因此,縱然方方面面超人,但外表上也不要顯出傲慢相,常言道:“只可有傲骨,不可有傲態。”傲慢之人不易發現自己的過失,也看不到他人的功德,甚至自己上師的鴻恩巨德也不見,而妄自尊大,這樣,上師相續中的加持點滴都得不到,此乃過失中無與倫比的大過,誰願“得享”,既不願得,那麼就必須力爭斷除我慢。
慢魔入于慢者心,他人一見即生厭,
衆人不滿其福德,遭受種種淩與蔑。
傲慢的人,別人一見到他就會生起厭煩心,連他走路吃飯都看不慣,很多人會在背後悄悄說他的壞話。若是他福報現前,獲得錢財名利,得到高升重用,別人也都睨眼視之,不隨喜不言爲妙,內心極不歡喜,不願理他。他自己不易察覺自己的慢過,仍是在衆人前趾高氣揚,所言所行也無所顧忌,自然就難免遭到別人的輕蔑诋毀。自命不凡,認爲自己勝過任何人,而不知回頭改悔者,這就是慢魔入了慢者的心,著外魔以咒可降魔,慢魔縱使密咒也難調伏。
余魔以咒能降伏,若于慢者說美語,
如以牛奶喂毒蛇,此法不能息滅之。
除慢魔之外的余魔,用咒語是能夠降伏的,但若是慢魔入心者,念咒不管用,好言美語相勸更不行,即使是大上師善言勸導,他也是火冒叁丈,反教訓上師一番。猶如給毒蛇喂食牛奶一樣,本來人飲用牛奶會生起甜美感恩之想,于蛇則反增嗔毒,如是喜言于慢者,不僅不生歡喜心反而會起反作用,就像得了絕症的患者一樣,不可救藥。
雖薰檀麝冰片香,大蒜臭味不能除,
縱學諸多聖者論,惡劣秉性難舍棄。
如雲:縱經年月洗黑炭,終不能使變成白。此其本性使然。猶如秉性惡劣者無論學習多少聖者的論典,也如水泡石,縱經百年不見其改變,以其惡性難舍之故。世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樣的人,猶如臭氣沖天的大蒜,無論你用栴檀香、麝香、冰片怎麼薰染它,仍然不能根除其臭味。以前,一位僧人拜了明師教其參禅靜坐,他從命靜坐一支香,下來後興沖沖地對老禅師說:“坐禅真好,今天在靜坐中助我回憶起以前的鄰居借我一千元錢,還沒還我……”這就是典型的世俗陋習。雖然如此,我們仍要持續不斷地以教言熏習改變自相續中對叁毒的串習,日久必見真功。
了知善說敬應理,輕蔑一切非理時,
氣魄高如山王巅,彼士我慢如裝飾。
如上所述,凡夫人起自相慢心本不該有,但聖者因某種必要,有時是很需要顯現傲慢的。對聖者來說,配上傲慢之飾品,反成一種莊嚴,表面上看起來很傲慢,但實際上卻會摧毀很多人的邪見。因爲,他們了知佛經論典善說之密意,並且恭敬一切應理處,無論是出世高僧還是世間具德凡夫,凡有一定人品功德者,都能非常恭敬。但他面對一切非理,所顯的威望氣魄應如山王一般。“以文殊室利理智火,燒盡邪說之密林”的無垢光尊者,常于善論後跋小字中注有“精通顯密之勝乘大瑜伽士”及“修習無上法乘,戒法如空離垢,慧日無量光顯,能啓衆生慧蓮”,看上去好似尊者毫不謙虛地自誇,實際上,他是爲了清除及震懾世間的邪說邪見者,在他們的面前就要如實地顯示出自己的智慧神通等,這對衆生有很大的利益,猶如盛裝嚴飾一樣,是極爲得體的佩飾。
安樂富足氣焰高,拒谏于衆賤如草,
出現畏怖極怯弱,此士顯露下劣相。
世間有一種下劣的愚者,在安樂富足、事事順利、稱心如意時,便氣焰囂張、忘乎所以,顯露出一副傲氣十足的姿態,在別人面前高聲厲吼,任何人的良言善谏都不屑一顧,拒之千裏。在他的心目中,別人都卑賤得猶如人畜所踐踏之路邊草一般。而一旦自身遇到危險畏怖,生活上稍有不順時,卻怯弱得如秋草一樣,以鴕鳥式的逃避不敢面對,甚至連活下去的勇氣也沒有了,這就是愚劣之相。所以,我再次奉勸各位:當你感受快樂時應當穩重,當你遇到痛苦時一定要堅強。
依賴他人求美食,以乞維生傲慢高,
不曉論典欲辯論,此叁世間恥笑因。
薩迦班智達亦如是雲:“無財而欲著妙衣,于人乞討又自慢,不懂經論想辯論,此叁世人所笑處。”有些人衣食住用唯一依靠他人恩賜,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還挑叁揀四,求食美餐。有者雖以乞討維生,還于施主及余人前生起傲慢。有者根本不通曉經論,卻躍躍欲試,欲大展辯才雄風,實際上佛法的基本常識不了知,辯論的方式規矩也不曉,說是辯論,其實是以貪嗔心去吵架,確實是非常可笑!總之,凡爲人處世皆應相合自己的身份處境等,才不至于成爲衆人的笑料!
恭敬供養諸愚者,令生傲慢遮諸過,
猶如母騾懷騾子,劣者將爲承侍毀。
愚者在沒有名位、不被人尊崇承侍供養時,他的人格還顯不出那麼惡劣。一旦以某種因緣受人恭敬供養、倍爲推崇時,馬上生起傲慢,好像已跳出叁界不受因果輪回的束縛,渾然超脫一般的自由自在。這種傲慢生起後,會遮障自己所有的過失,使自己不會現見,不能省察,爲一時的外緣迷失方向,在人格言行方面都只是向下轉變。猶如母騾一旦懷上子騾,必死無疑,愚者會因受人敬養而徹底毀壞自己。所以,我們在受人恭敬供養時,應馬上反問自己是否德行具足,堪受人恭敬供養否
以免一時的得意,而致使無窮的後患,那是很賠本的行當,稍有理智者不應如此自欺欺人。
聖者地位愈升高,愈加調柔勤利他,
各處人們均宣揚,令彼聲譽遍諸方。
有智慧的人,地位晉升得越來越高時,他的心則更加調柔,言行上也越來越精勤于利他,較以前利他心更強。利他心非常重要,如雲:“唯大公方能無私,唯無私方能無畏。”不自私者做事會比較順當,無所畏懼,衆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很高,各處人們一定會宣揚自己的功德。即使自己無有希求,他人的贊歎之聲也會不胫而走,令聲譽美名遍滿十方。
花香僅散風飄處,勝士芳香遍十方,
自己調柔雖隱德,他衆輾轉作宣揚。
滿山遍野盛開的鮮花,悄悄地送給人們沁人心脾的芬馥芳香,但只有風吹到的地方才有香味,無風吹處絕無馥香。而具有戒慧芳香的勝士,他的美德馨香遠遠勝過山花之芬芳,自然遍滿十方。相續如融酥般的調柔者,雖然極爲隱藏自己的功德,不願宣揚自己,但以其福德力的感召,人們甚至天人也是從未停止爭傳其德行。
愚笨貢高我慢士,以種貌聞等微德,
猶如井蛙起傲慢,雖尤詈罵諸聖者,
然不遮止聖者德,滅盡自之後世德,
如同火炬向下持,火焰將會燒自手。
世上貢高我慢的愚笨士夫,常以自己的出身種姓、端嚴相貌、少少聞法等微小功德而生起傲慢,猶如井底之蛙,孤陋寡聞,並沒有真實的功德卻生傲慢。因爲愚慢者看不慣智者的行爲,使盡渾身解數詈罵毀謗諸具智聖者,雖然如此,但這根本不能遮止諸聖者的功德。本來有福報的人,死後仍有很大的陰德,于後世能繼續享受,但以煩惱心辱罵大聖者,這些福報全都被口業葬送了。就如同向下倒拿火炬,向上的火焰必然會燒痛自己的手,同樣,愚者想誹謗人,找別人的過失,其實絲毫損害不了他人,只有毀壞自己的今生來世。因此有智慧的人,盡量不要障礙他人利生的事業,不要誹謗詈罵他人,對他人功德應生起隨喜心,並以種種方法,使自己具足功德,如是方能得到真正的安樂。
種姓色財聞等德,蒸蒸日上圓滿者,
于諸淺慧種等者,競爭我慢極迷惑。
有的人天生種姓高貴、容貌端嚴、擁有財富、具足多聞多學等各方面的功德,並且穩步上升漸趨圓滿,在這樣“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切不可生起我慢心,睥睨他人,與人競爭,因爲這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嫉妒勝己者,鄙視不如己者,競爭不相上下者。在自己具足一些功德時,最忌諱這些不如法的心態和行爲,在自己大有進步之…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