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六和敬?

  師父,請慈悲爲我等簡略六和敬?

  明證法師開示: 意思簡略講一講六和敬,六和敬是表示和合從需要有六個條件,六個條件。第一個,就是見和同解,知見是第一,如果大家的觀點不一樣,那麼在一起修學就很困難,當然,除了這個觀點以外,還有別的內容,你好比說宗派相關太遠,其實各個宗派的觀點應該是致的,但是由于凡夫,沒有開悟,開了悟以後,知見都是一樣的,因爲沒有開悟,所以知見不一樣,開了悟以後正確的知見都是無我,一切法無我,那當然就一致,剩下小的不一致,那就沒關系了,大的方面一定是一致的,好比我們利用電腦,就可以直接查字典。關于六和敬有很多,具體的講法,但是基本的講法,都是一致的,不會有什麼不同,我們先看《佛學大辭典》的說法,這個順序是先按身口意來說的,所以,身、口、意、戒、見、利,按照這個順序來說,身口意,戒是受戒的戒,見是剛才說知見的見,還有利,利就是利益的利,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這是身口意叁個方面,那麼戒、見、利呢,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就是有具體的條件,大家可以住在一起,口和無诤是說在口業方面,大家都互相尊敬,沒有爭吵,沒有爭鬥,意和同悅是大家沒有意見,都能夠忍讓,住在一起,也沒有什麼大的矛盾和煩惱,能夠共同如法地修行,戒和同修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有人不持戒,又不如法作羯磨,那就麻煩了。

  所以,在一起的和合從必須受戒,受的戒應該是一致的,好比都受過五戒,都受過比丘,比丘尼戒,都受過菩薩戒,那麼就在一起誦戒,都按照戒律來要求,誦戒之前要作羯磨,就是你哪些地方錯了,自己發露忏悔,得到大衆認可,罪當下就消滅了,可是現在這一條,僧團裏面開展得不太好,可能只誦戒,但是不作羯磨,那麼罪怎麼消呢,把這件如此重要的事情忽略了,每次都要給他機會,因爲已經攅了半個月了,半個月誦一次戒,這半個月當中有的人可能犯了不只一個錯誤,是要借這個機會消除的,否則的話業障 就會累積,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滅罪,就會一直累積下去,不就麻煩大了嗎,那就只好自己忏悔。

  如果僧團不能夠組織自己就要懂忏悔這件事情,可是自己的話,就缺另外一件事情,羯磨首先是自己發露忏悔,如果自己不知道,因爲有的人犯錯誤,自己不曉得,他認爲可能做得正確了,那麼別人可以說出來,如果有人知道他犯了錯誤,卻不說出來,那麼就是說這個人的罪無法消除,那知道而不說出來的人就同樣也犯戒了,所以,要想不犯戒,他就必須把他的事情說出來,說出來以後,他可以辯白,就是說可能你誤會了,那麼這一下就沒事了,大家解除了誤會,真的有可能會誤會,會看錯,可是這樣一來,大家每一個人的心裏都很清楚,就不會積累矛盾,也不存在矛盾爆發,這個僧團才能保持健康的,修行生活,才能夠有一個好的發展。

  所以,這一條太重要了,有了這一條以後,下面我們剛才說的,見和同解其實是最重要的,有了戒,能夠保證你們有沒有正確的見解,因爲大家都能持戒,以戒爲師,最起碼在這一條上,見解是一致的,這就好辦了,就有基礎了,又由于是佛學院大家組織學習,學習也基本上是共同進行,當然不反對個人再修一些,什麼自己的東西,那麼這些見解,應該保持一致,可是這個在末法時期很難,好比說在這裏講課,他不是一個老師,會聘請外面的一些老師,來給大家講課,那麼這個這樣說那個那樣說,有的學員認爲這個老師說得是對的,那個老師說的是錯的,又不能很好地進行統一,不能很好地討論,那以後就不好辦,見解不一致,不一致,是最重要的問題,一般來說一個僧團,應該保持知見的一致,如果不一致,請你離開,因爲受不了,就會發生爭鬥,這是說,大部分人的意見是一致的,大部分人的意見一致是一致,未必正確,如果不正確的話,他會把正確的那個人,假如另外一個人是正確的,或少數人是正確的,他會被排除,結果這裏都是錯的,如果大部分人是正確的,少部分人他不願意,隨大家正確的意見,他可以離開,不離開,僧團可以讓他走,爲什麼呢?不一致,爭爭吵吵,整個團體都學不好,所以,要請到知見比較正確的老師,若幹老師之間,大致的意見應該比較好統一,比較一致,這樣就好,以什麼爲標准呢,都是以經爲標准,誰說了都不算,釋迦牟尼佛說了算,釋迦牟尼佛不會有任何矛盾,是我們的理解有問題,這個大家可以在一起,共同學習,探討。

  培養人才非常重要,否則就後繼乏人,培養人才有很多的方法,佛學院這種形式,未必就是最好的方法,因爲實踐可以證明這一點,不管是大陸,香港,臺灣,這個佛學院,現在特別成功的,可以說幾乎沒有,學上幾年出來以後,有了知識了,然後去充當老師,又講課,那什麼時候實踐呢。就是說他的毛病主要是缺乏實踐,實踐跟不上,都在鑽研學問,而且問題還不只在這個地方,教佛學院學生的老師,有不少屬于學者,學者有的根本就不是居士,他只是這個方面的專家,這些人都是有毛病的,第一,缺乏信仰,第二,他們只是學術研究,學術研究的弊病,由于他沒有足夠的實踐,他會誤解佛經的意思,他沒有辦法完全和佛經一致,我們不能說,出家人,修行人,佛教徒,就一定和佛的意見一致,但是最起碼比他們還要好,這是一個大問題,另外,他們對佛教的不信仰,會影響學員,因爲佛教的信仰是正信,不是迷信,所以,如果不信的話那就很麻煩,有一些佛學院的學生,入學之前信仰很堅定,學了幾年以後信仰沒了,或者淡化了,慢慢地走上了研究的路,拿這個當飯碗了,修行抛一邊去了,這就是大弊病,所以從古代到現在培養人,還有另外一條好的路,那就是實修,由師父組織一個很好的教團,這個教團帶領大衆包括比丘,比丘尼,也包括在家的居士,一起共同走實修的路,並不反對經教,因爲經教是根本,實踐的時候要依經,不能離經,這樣培養出來的人,他有足夠的實踐,而且和大衆在一起,以後講經說法,指導別人修行,也都沒有問題。

  所以,昨天我們跟海濤法師在一起聊這件事情,說不見得走,佛學院那一條路,海濤法師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他佛學院可能讀了,就讀了一點點時間,沒有繼續讀,因爲他發現不行,他就一邊自己學習,一邊實踐,然後一邊弘法,這是一個好方法,我自己也有這樣的體會,我根本沒有上過佛學院,一天都沒有上過,但是我可以講經說法,那佛教學院的學生出來未必就能講經說法,而且我實踐很多,並不單純的書本知識,實踐非常重要,在佛學院,他按照課程,安排得跟學校的設置,差不多,基本上是按照課程教下來的,實踐的機會很少,所謂實踐大不了就是上上早晚課,那差得太遠了,根本不夠,所以,如果大家,有善根福德因緣,把這個地方變成一個真正培養,佛教弘法人才的地方,那是完全有可能的,大家共同發願,發了願以後,佛菩薩就會安排,就會幫助,這個六和敬的問題,就這樣簡單講一講,不要說太多,說太多,沒有時間。

  摘自明證法師《佛學問答2》

✿ 继续阅读 ▪ 如何修止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