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寶燈▪P32

  ..續本文上一頁密這對堅強而博大的翅膀,能在與風浪搏擊的虛空中,永不迷失方向。

  在美國,近年來成立了一些鑽研心理的機構,它們的指導思想都是想從佛法當中汲取改造與再塑人格、人心的養料。我本人的博士論文也以《佛教與精神分析》爲題,就相關問題闡述我的一些看法與觀點。我想我一生的奮鬥,都會朝著把佛學與現代心理科學相結合的方向而努力!

  

  博士訪談錄(十二)

  學佛並非精神有毛病

  不同社會、國家都有不同的教育體系與方式,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推行倡導的皆屬唯物論的思想體系。在這種教育氛圍中成長的人們,很難接受六道輪回的存在事實,種種關乎人類、自然、宇宙的神秘現象的宗教學闡釋,也絕少能獲得他們的認同。

  如果一個人原本就很公正,同時他又具備了廣博、前沿的科學目光,那此人不難發現,已有越來越多的東西方人士漸漸發現了唯物論的不足之處,特別是當用它來解釋一些深奧迷離的問題時,這種外表自以爲是、實則先天不足的論調,更顯示出了它的捉襟見肘、難以自圓其說的窘境。持此種觀點者在面對諸多人類解不開的難題時,最後依憑的往往只剩下“我看不見”或“我認爲不存在”等這些論據。這些以所謂現量做標尺的見解,實則是最缺乏科學性的迷信——迷信自己的主觀成見,迷信分別念以及假有和合之身。

  進一步的研究將會發現,科學的進展正日益與佛法相吻合。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此做過研究,並指出過這一點,但在世俗社會中,許多學佛者卻依然得不到普通大衆的普遍理解。當學佛之人因見到俗世之事毫無價值、世俗之人所作所爲無有任何實義之後,便心生厭離。由于他們已趨入解脫心態,故而日常舉止便會與常人有所不同。也正因如此,如同雞窩裏忽然來了一只金鳳凰一般,世人便馬上開始對其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最後還常常以一句話而總結道:“這人精神肯定出問題了。”

  是啊,在這些人眼中,一個學佛者若非戀愛失敗受了刺激,便屬心理變態不正常。不僅修行者周圍會有人妄加評點,就連他所在單位和家人亦會以爲這個學佛者已走火入魔、處境危險。這真是天大的笑話!當愈發瘋狂的人類因物欲的刺激而變本加厲地追逐財、色、名、食、睡時,當他們攫取占有的目光已強烈到扭曲變形時,當一個個靈魂因粗大不堪的煩惱而寢食難安時,誰才應該被稱爲真正的精神迷狂者?

  但愚癡之凡夫恰恰占有了人群中的絕大多數,當被他們視爲精神病患者的佛教徒與之對抗、爭辯時,人數之多寡早已讓佛教徒的劣勢地位一目了然。

  我記得《中觀四百論》中有這麼一則公案:某國國王很有智慧,但他治下的國民皆因喝了毒藥而全部變瘋,僅剩國王一人清醒,于是大家便全都認爲他才是唯一的傻瓜、瘋子。在這種“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極度孤獨的痛苦折磨中,國王承受不了如是的巨大壓力,最終也只得喝下毒藥,變得與衆瘋子們同流合汙了,此後便天下太平。

  同樣,如若衆人中有一佛教徒,即就是此人行持再清淨、心再甯靜,但他因與迷亂世界中自以爲清醒、務實,實則被欲望役使的無有智慧、無有自主權的狂人們的差別太過明顯,他反而會被其余的“正常人”們孤立起來。

  “自迷癡狂徒,嗚呼滿天下!”誠哉斯言!偉大的佛教學者、古印度的寂天論師,的確一語中的。

  這種現象不僅佛教徒感受深刻,世間明智之人亦持有此種看法,比如王岩博士。

  王博士曾就讀于天津南開大學,後又于四川社會科學院獲得了碩士學位。現在他已成爲博士生導師,且工作于美國。他說:

  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知識分子信仰宗教的人士已越來越多,因宗教所欲解答的實爲人類最關心、卻一直無法用科學加以闡釋解決的命運歸宿問題。在這種心態背景下,深奧、缜密、究竟的藏傳佛教才開始大興于美國,並受到了美國知識界的廣泛歡迎。通過深入研究,了解佛法教義之士在西方已日漸增多。

  我本人依靠種種因緣也了知了一些佛法的基本道理,我開始堅定地相信如果真能掌握佛陀教言的話,那真應該算是圓滿的智者行爲,怎麼能談得上精神有問題呢?在西方,很多具智之人都把佛學看成解決人類精神危機、人格缺陷的學問與實踐手段,學佛者是充滿生命力、活力的身心調適者與改造者,絕非消極避世的社會碩鼠與精神鴉片。把學佛之人當成無知、怪異、瘋狂的看法,在西方並沒有任何廣大市場。

  佛教徒是爲了活得更明白、更自在、更智慧,才踏上學佛這條陽光大道的。

  佛教的科學性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它提出的因果輪回正見。它明確地告訴我,人死並非如燈滅,而科技的發展真的成爲了佛家這一觀點的注腳與理論及實踐方面的明證。當催眠術、生物醫學等學科領域將這方面的成功個案一個個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只能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接受它們。不光是佛教徒的正知正見,他們的實際行持,特別是苦行修道的精神更值得我敬佩且隨喜。而且我越來越堅信,通過修行而獲得神通神變確實真實不虛,因佛法的最究竟智慧中蘊含著大空性的見解,只要理解了它,從“無”中定會生出各種千變萬化的幻化“有”來。不過令人遺憾的卻是:科學對幾乎所有的神通感應之事皆一概不知。

  通過王博士的分析,我想普通世人總該多少收攏一下對佛教輕易妄斷的嘴吧!但讓人無可奈何的卻是,既不懂佛法,又對科學一竅不通或蒙昧昏庸之輩簡直多如牛毛。真希望這些動辄就張口痛斥佛教徒爲精神病的人們,都能反觀一下自己:如果連最簡單的科技原理都說不出個所以然,更談不上深入經藏的話,再在那裏指手畫腳、指指點點,這是不是有些太過滑稽?再說凡自己不了解的事,就全都一概不予承認,這種心態是不是有些問題?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又總愛說別人是精神病,這樣的人是不是腦子裏出了點麻煩?他應不應該找個名醫看看?

  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真正有病之人都應該尋醫問藥。

  如果此類人剛好碰到的是一位聖醫,那診斷結果可能就會與這些病人的胡言亂語正好相反。

  扪心自問一下,誰才是真正的精神病?

  博士訪談錄(十叁)

  佛教要與社會相適應

  在任何一個團體、社會、國家當中,人們的生活內容無不可以相應于佛教的種種理念。有人也許會認爲佛教屬一種古老、原始的宗教,它根本就無法與現代社會相應。如果深究起來的話,這種論調只能看作是沒經過認真觀察就妄下的結論。佛法的誕生盡管離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但它的悲智精神卻可利益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只要你願意接受它的教義。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會經常看到,有些法師在講經說法、或在家居士給別人開示時,都有意無意地把佛法脫離開社會現實,以致很多欲走進佛門之人無法理解佛法的實際利益。在這種指導思想影響下,很多人誤以爲學佛就意味著徹底抛棄生活。其實學佛有很多層次,如果要出家求道的話,當然應該放下一切,但一般學佛人士既無必要亦不可能脫離開現代生活,在這種前提條件下我們可以負責地說一句:做一個正直善良的在家人,完全不違背佛教本義。

  如果某些人以佛教離現代社會距離太遠爲由而經常以排斥的觀點誹謗佛法的話,那這些人也就只能以“可憐”二字冠之了,因他們根本就是在不懂任何佛法基本教義的前提下妄加誹謗的。佛教的智慧非常深奧且涉及面廣,如果我們真能揭開它的密意的話就不難發現,佛法實際上涵蓋了所有衆生生活內容的每一個空間。如能系統深入地學完一部佛教經論,相信人們從此就不會輕易舍棄佛法。但沈淪衆生總是一如既往地造諸惡業,有智之人對此不能不予以深思。

  夏明陳博士畢業于重慶師範大學,後于吉林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從事教學工作六年後,又于某大學獲博士頭銜。他對此問題的看法是:

  不論有無信仰,也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一般平民,所有人都應該公正地了知佛法本義,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佛教也應該走進生活,特別是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已普遍地把佛教理解爲一種教育的當前,佛教就更應該與社會發展與科學相融。一旦佛法融入社會人心,它一定能在提高全民素質、道德水准、知識層次諸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當人的素養因此得到提升以後,反過來又會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佛教教義,甚至能證悟佛法。一方面,許多人以否定的態度非議佛法非常不應理;另一方面,佛教徒也應該努力結合人們的生活實際,把佛法對生命現象的闡釋以及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的因果不虛之理,再加上它最富有思辨色彩及能斬斷輪回之根的空性正見,一一向社會大衆普及推廣。相信隨著佛教觀念而非佛教形式的日益深入民間,有智識之頭腦皆會認同佛法對宇宙人生的洞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佛教當成是空洞的胡言亂語,他們將會承認修行人所得境界遠超凡夫俗子的想象。

  這就需要佛教教育能盡量使人産生好感,這樣它才會吸引人,也才會使人自覺自願地接受。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使佛教與生活內容合拍。其實佛法不離世間覺的本質特性,已使它留有融入並指導世俗社會的廣闊余地,我們要做的只是一種傳播方式、途徑、手段的變通工作。

  我自己寫有一首偈子,算是對我心中所思的一個總結:“佛本應出世,勝義不可思,佛法不離世,皆爲利有情。”

  其實夏博士所談大略可歸爲兩點:第一,人人皆應以智慧眼光審慎觀察佛法,萬不可輕加誹謗;第二,佛教理應參照現代教育的觀念,借助現代社會所可能提供的方便,力爭全方位打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這就像我們如果直接講衆生的同源種性、因而號召大家起而放生可能效果並不太理想一樣,如果能借助于環保概念及動物保護組織,也同樣可收拯救瀕危動物之功。這樣的話,許多人就會願意嘗試著轉變對佛教的態度,並終將因了解後的認可而接納佛教。

  只要佛教能真正變成一種開啓智慧、激發慈悲的現代理性與情感的教育體系,那它的改造個人與社會的力量便終將釋放出來。如果我們能樹立這種觀…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法醍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