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上▪P45

  ..續本文上一頁那生滅的,煩惱哪裏有束縛自己的機會呢?

  其次,衆生也是不縛不解的。這與前面說的一樣,常與無常的衆生都不會有束縛和解脫。另外,以五相推理根本不得衆生的本體,這樣自然不會有衆生的縛解。

  漢地有一則禅宗公案,弟子到禅師面前求開示:“弟子一直被煩惱束縛著,請師父指點。”禅師說:“你自己的本體都不存在,如何束縛呢?”弟子豁然開悟。當然,這是利根者的行境。以前法王如意寶在傳講《文殊大圓滿》時也宣講了帝洛巴的教言:“顯現不縛執著縛,當斷執著那若巴。”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實相寶藏論》中也有很多無縛無解、束縛自解脫方面的殊勝教言,比如,就像毒蛇的身體自然解開,根本不必他人把它解開一樣,煩惱也會自然解脫。

  有些修行人因爲自己被束縛在輪回中而非常苦惱,榮素班智達說:這些人的內心充滿著小乘的習氣,束縛和解脫始終讓他們耿耿于懷,因爲有了實執他們一直想獲得解脫。但從實相本體的角度而言,受束縛者不存在,解脫束縛者也不存在。因此,通達無縛無解的道理很重要。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認爲外境有可求的法從而一直追求,這就像野獸追尋陽焰水一樣非常可憐。

  子二、(別破)分二:一、破束縛;二、破解脫。

  醜一、(破束縛)分二:一、觀察有無近取而破;二、觀察能縛所縛的時間而破。

  寅一、(觀察有無近取而破):

  若身名爲縛,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于何而有縛?

  如果說近取五蘊身是束縛者,則不合理。因爲,有近取五蘊時沒有束縛,無近取五蘊時也沒有束縛,那對什麼束縛呢?

  此處的“身”指近取五蘊。對方認爲近取五蘊由各種因緣産生,爲煩惱和業所縛,它是束縛的本體。但是,“有身則不縛”,如果有了近取五蘊就不能成立束縛,爲什麼呢?因爲近取五蘊就是束縛的本性,有了束縛就不必再束縛。就像捆東西,已經捆了還要再捆就沒有任何必要。“無身亦不縛”,沒有近取五蘊也不能束縛,爲什麼呢?因爲近取五蘊不存在,怎麼束縛它呢?就像沒有犯人,怎麼以監獄束縛呢?既然有身無身都不能束縛,那束縛就不成立。

  寅二、(觀察能縛所縛的時間而破):

  若可縛先縛,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余如去來答。

  如果在可縛之前先有能縛,則應當束縛可縛,但先前並無能縛,因此無法束縛可縛。破斥對方其他觀點的推理同于《觀去來品》中的辯答。

  對方認爲:就像鐐铐首先存在,用它可以捆縛犯人的身體一樣,能縛的貪心等煩惱首先存在,以此可以束縛衆生。

  這種觀點不合理。如果能縛在先所縛在後,的確可以說以能縛束縛所縛,但實際情況是先前並無能縛。爲什麼呢?因爲能縛所縛一定要互相觀待,沒有所縛就根本無法安立能縛,因爲它的所依不存在。能縛在所縛之前不成立,在所縛之後成不成立呢?也不成立。因爲一方面它已失去了觀待,一方面它也不可能束縛所縛。二者非同時不成立,那同時是否成立呢?也不成立。對此《顯句論》中說:二者同時則不需要觀待了,由此也就不能成立能縛與所縛;並且,當所縛成立時已經被束縛了,再次依靠能縛來束縛它也就沒有必要了。名言中,人們認爲能縛首先存在,比如公安局先把手铐准備好再去抓人,牧民先把繩索准備好再去捆綁牦牛等等,但這只是假立而已。

  “余如去來答”,其余破斥對方觀點的推理方式可以參照《觀去來品》抉擇。比如從作者的角度,《觀去來品》是:“去者則不去,不去者不去,離去不去者,無第叁去者。”此處將“去”字換成“縛”字,就成了:“縛者則不縛,不縛者不縛,離縛不縛者,無第叁縛者。”從叁時的角度,《觀去來品》是:“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此處則是:“已縛無有縛,未縛無有縛,離已縛未縛,縛時亦無縛。”

  醜二、(破解脫):

  縛者無有解,不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縛解則一時。

  已被束縛無有解脫,未被束縛也無有解脫,如果說正被束縛時有解脫,那束縛與解脫則成爲同時。

  對方認爲:由于存在獲得解脫的聖者,所以解脫存在,有解脫則必定有束縛。

  破曰:解脫也不存在。爲什麼呢?我們以叁時來觀察:“縛者無有解”,已經被煩惱束縛不可能有解脫,煩惱生而即滅又如何從煩惱中解脫呢?“不縛亦無解”,還沒有被束縛,又如何解脫呢?先被捆縛之後解開這叫解脫,先未被煩惱所縛自然不會有解脫。“縛時有解者,縛解則一時。”有人認爲縛解同時最合理,比如我的身體正被捆縛時,有人馬上把繩索松開,當下就獲得了解脫。這種說法也不合理,因爲如果束縛之時也有解脫,那麼相違的兩個法就同時並存了。《顯句論》亦雲:光明與黑暗不可能同一時間並存一處。

  在如幻如夢的名言中可以說衆生先被煩惱捆縛,之後依靠善知識的指點和引導而獲得解脫,中觀宗在後得位也這樣承認。但這不能說明束縛與解脫真實存在,因爲解脫只是觀待迷亂衆生而安立的,真實觀察時其本體並不成立。

  很多人認爲有魔鬼製造了很多麻煩一直捆縛著自己,所以喜歡念解縛咒,但這只是我們的分別,因爲衆生本來就是解脫的。當然,解縛咒的功用的確很大,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解縛咒的儀軌中宣說了解縛咒的功德:用咒力加持過的水洗臉或者飲用能夠解開所有束縛和痛苦,如能精進持誦則能遣除修道過程中的一切障礙以及無始以來所造的五無間罪爲主的一切罪業。所以,念一些解縛咒也是合理的,因爲還沒有現前縛解無二的境界時靠自力是難以解脫束縛的。但我們也要知道,從實相的角度講束縛和解脫都是不成立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非被外魔束縛,而是被自己的分別念所困擾。藏人很少說自己被魔束縛,被仙附體,而漢族人卻不同:“我看見了什麼,我聽見了什麼……”“我身邊有一個魔女,她天天告訴我……”這些人也許是想得太多了,也許是風脈明點沒有修好。作爲初學者修風脈明點並不重要,真的想修法就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前行法,有了前行修法的基礎再修習密宗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就很穩妥。否則,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修風脈明點,結果會越修越糟,甚至整個顯現都好像成了魔的境界,自己的分別念已經把自己牢牢地束縛住了,要想從中解脫非常困難。

  在修行的過程中,善知識的引導極爲重要,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如果認爲自己被魔束縛了,就一定要祈禱上師本尊,同時還要觀修甚深空性法門,《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也講了米拉日巴尊者安住空性從而調伏羅刹女的公案。大家應從中了悟一些道理。

  作爲大乘行人,每天都說自己被煩惱束縛著,這不太合理,畢竟大家都是學習大乘中觀的人。如果像《開啓修心門扉》裏所講的那樣:法是法,人是人,相續跟法之間可以放一頭牦牛……那就太可惜了!

  癸叁、(斷除太過)分二:一、斷除發願不合理之太過;二、宣說輪涅無二之正理。

  子一、(斷除發願不合理之太過):

  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還爲受所縛。

  有人想:“如果不取受任何法,我當獲得無余涅槃。”如果誰這樣執著的話,那他還是受到了束縛。

  對方認爲:如果解脫和涅槃不成立,那發願獲得無余涅槃並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就將成爲毫無意義的空談,佛教地道的安立也都被摧毀了。于是這些人發願:只要不取受任何法,我必將獲得無余涅槃。

  這種人認爲有一個真實的涅槃可得,這還是一個大的束縛,也是一種所知障(在藏文中稱爲大顛倒、大邪見)。雖然在名言中,爲了獲得無余涅槃乃至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發心是合理的,但從實相的角度講,這樣的發心也是一種所知障,是一種愚癡。《入行論·智慧品》中雲:“立誓成佛者,因癡虛設有。”

  那該如何發願呢?應該這樣發願:爲了獲得如幻如夢的佛果,我當修積如幻如夢的資糧。《梵施請問經》中說:名言中爲獲涅槃而發願是合理的,但認爲勝義中也有一個不可摧毀的、真實的涅槃則爲謬誤。

  法王如意寶的一首金剛道歌也宣講過這個道理:不管是好的執著還是不好的執著,究竟而言都是障礙。好比黃金的鎖鏈和鐵的鎖鏈,雖說質地上有好有壞,但捆縛的作用是相同的。同樣,獲得佛果和殺害衆生這兩個執著雖然一個是善、一個是惡,但究竟而言都是束縛之因。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實相寶藏論》中也說:不管是金鎖、銀鎖還是鐵鎖,都能把你捆縛。所以,我們應當生起這樣一種定解:究竟而言,即使是想獲得無余涅槃的佛果也是一種大錯誤、大束縛。當然,從暫時的角度講,想獲得涅槃果尤其是爲利一切衆生想獲取佛果,這肯定不是大錯誤,如果這也是大錯誤,那一切佛法也都無法安立。

  智慧淺薄的人由于分不清暫時和究竟,所以很容易墮入邪見,他們一聽到“發心求涅槃也是束縛”,要麼會誹謗要麼會舍棄聞思修行,只想好好睡大覺。而聞思究竟的人能夠分辨暫時與究竟,也知道哪些情況下存在哪些情況下不存在;但從來沒有聞思過中觀的人總是一概而論,有就全部都有,無就全部都無,對于哪些情況下存在、哪些情況下不存在根本不能取舍。所以,大家在學習中觀的過程中應當知道何處講勝義、何處講世俗;講世俗針對什麼衆生,講勝義時何者是方便,何者是究竟。

  有些道友雖然還不能完全領悟勝義法,但從理論上能接受也說明覺醒之路已經開始。比如醫生告訴眼翳患者海螺是白色的,不能見白色是由病情所致,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患者就會配合治療力求康複。同樣的道理,雖然我們還沒有真正覺悟,但依靠理證智慧已經明白自身處于迷亂之中,只要依循佛教的殊勝妙法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會清醒的。所以,依靠理證抉擇這一究竟見解至關重要!

  子二、(宣說輪涅無二之正理):

  涅槃無有生,輪回亦無滅,

  豈可爲輪回?涅槃豈安立?

  涅槃沒有重新産生,輪回也不必滅除,既然如此又怎麼成立輪回?又豈能安立涅槃呢?

  在小乘人及初學者面前,輪回是不清淨的法,去除輪回以後重新獲得的特別舒服快樂的境界就是解脫。但通過勝義智慧觀察:涅槃並不是以前不存在而重新産生的法,輪回也並不是以前存在後來可以被遣除的法。《寶性論》、《現觀莊嚴論》皆雲:“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于正性正觀,正見而解脫。”人們也經常說“煩惱即菩提,輪回即涅槃”。在某些大成就者面前,輪回就是涅槃,涅槃就是輪回,其原因也在這裏。

  不但本論這樣宣說,《定解寶燈論》也對輪涅無二的道理有詳細宣說,上師如意寶在《文殊大圓滿》中以無離無合的方式頂禮自己的心——文殊菩薩,其實了義的文殊菩薩就是我們的心,與自己的心無離無合。《開顯解脫道》密宗發心的儀軌中也說:“我與無邊諸有情,本來即是正覺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發殊勝菩提心。”雖然有些顯宗經典說輪回是所遣涅槃是能遣,但在最了義的《般若經》及密宗《大幻化網》等續部中都宣說了涅槃並非新生輪回並非所遣。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達輪涅無二的境界,這樣就會對等淨無二的道理生起殊勝定解。

  壬二、(以教證總結):

  《般若波羅蜜經》雲:“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無縛無脫,受想行識無縛無脫,若色至識無縛無脫,是名般若波羅蜜。””

  《梵王所問經》雲:“佛言:“梵王,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何以故?言生死者,但是如來假施設故,而無一人于中流轉;說涅槃亦假施設,而無一人般涅槃者。””

  《大品般若經》雲:“無縛無脫,爲大莊嚴。”

  《中觀根本慧論·觀縛解品》傳講圓滿

  

  

  

《中論講記 上》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