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十七、觀業品 3
十八、觀我法品 57
十九、觀時品 90
二十、觀因果品 104
二十一、觀成壞品 139
二十二、觀如來品 165
二十叁、觀顛倒品 187
二十四、觀四谛品 230
二十五、觀涅槃品 291
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 322
二十七、觀邪見品 342
中論講記末義 376
十七、觀業品
本品觀察業。有實宗認爲業實有,否則因果不虛的道理就難以成立,所以有部、經部、唯識都各自宣說了業的安立方式。有部宗認爲業是債券一樣的不失壞法;經部宗不承認業是色法,許是心法,認爲在意識上隱藏的習氣就是業;唯識宗 認爲業是阿賴耶識上熏染的一種習氣。在世俗中,上述各宗對業的安立方式都有合理之處;但在勝義中,龍猛菩薩對業一概否認、全部破斥。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觀業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壬一、(以理證廣說)分二:一、宣說業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對此進行觀察而遮破。
癸一、(宣說業果自性成立之宗)分二:一、業之安立;二、對此斷除常斷之理。
子一、(業之安立)分四:一、宣說善業;二、宣說二種業;叁、宣說叁種業;四、宣說七種業。
醜一、(宣說善業):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衆生,
是名爲慈善,二世果報種。
一個人若能降伏自心惡念,並利益其他衆生,這就是慈善之業,是今生來世善妙果報的種子。
佛教的大小乘都行持善法,那什麼是善法呢?“人能降伏心,利益于衆生,是名爲慈善”,一個人能以正知正念調伏自相續不作惡業且衆善奉行,尤其是以四攝法利益一切衆生,這就是慈善之法 。
“二世果報種”,行持善法的果報是即生會成功、圓滿、自在等,來世能往生清淨刹土……所以,只要在自相續中播下殊妙的善法種子,一旦因緣成熟,今生來世都能盡享樂果。
在藏文譯本及藏地注釋中,本頌多位于本品第一頌的位置,如全知麥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師、果仁巴大師以及僧成大師的中論注釋。在漢譯本中,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文和《青目釋》也都是如此。而印度論師的講義卻多將本頌置于第十一頌,如月稱論師的《顯句論》、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釋》。《般若燈論釋》雖然在開篇的長行文中提到了這一頌的意義,但偈文在第十頌之後才出現。關于本頌的位置,這裏列出不同譯本的觀點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好好看書,對不同的觀點要詳細分析。大概懂了就不看書,這樣不太好,一定要學得細、學得紮實。聞思的時候對各種觀點都要反複思考,這次不懂下次,下次不懂再下一次……甚至兩叁年裏一直不斷地研究,這才是可取的學習態度。
或許有人不太喜歡這樣詳細分析,認爲沒有必要,但真正有智慧的人遇到疑難的地方是不肯止步的,他們喜歡深入分析各位大師以及各個宗派的不同觀點。在聞思的過程中,雖然不可只耽著文字而不結合修行,但也不必把所有的宗派之間的不同觀點都抛在腦後,學習中觀應安住中道、不墮兩邊。
醜二、(宣說二種業):
大聖說二業,思與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種種分別說。
大聖佛陀說業有兩種:思業和思生業。這些業的差別之相,在其他經論中又有種種分別之說。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業分爲兩種——思業和思生業。而業的法相、類別以及業與業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在有關經論中有廣說,大家可以參閱。
醜叁、(宣說叁種業):
佛所說思者,所謂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即是身口業。
佛陀所說的思業就是意業,思生業就是身業和口業。
什麼是思業呢?《俱舍論釋》雲:“思業是指與意識相應並能起動對境身語現行的心所,因此屬于意業。”所以,思業就是造作善惡業的發心或動機。在聽法之前大家依靠顯宗儀軌發起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依靠密宗儀軌發起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就是由心造的思業。
思業雖然不以外在行爲來表現,但透過外在行爲還是可以知道內心的狀態。比如當我們念誦“吙!如同叁世佛佛子,已發最勝菩提心,我亦爲度遍天衆,願發無上勝覺心”時,有的道友合掌當胸、緊閉雙目、表情虔誠……這可推知他們正在如是發心。
意業是身口業的基礎,所以,大家不要認爲內心思維中觀法義、修習菩提心、觀修密宗清淨見等的善根很小,也不要認爲心裏生起嗔恨、嫉妒、競爭心等沒有罪過,其實隨著心力的大小,果報也相當大。修行好不好,關鍵就是看內心。爲什麼有些人修行好?因爲他時時都以正知正念攝持身口意叁門。比如發心時,他每次都能如理作意:“爲利益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回向時也能如理作意:“今天聽法爲主的所有善根,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速成無上菩提。”爲什麼有些人修行不好?因爲他的心比較散亂,口頭上天天念誦發心儀軌,而內心卻只是偶爾才發一次。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輕視內心的作意,如果會修行,即使一次如理作意也具足了六波羅蜜多。
以上講了思業,下面講思生業。思生業也叫思所作業,《俱舍論釋》雲:“思所作業是指身業和語業。”所以,思生業就是以思心所帶動而造作的身業和口業。比如我們念誦發菩提心的儀軌、《普賢行願品》等是善的口業;而手拿轉經輪、爲了聽法從家裏來至經堂等是善的身業。總的來講,思業建立在心上,是根本,所以是因的業;身語二業靠思業引發,是果的業。
身口意叁善業的修集很重要,大家每天都應花一定時間念誦,特別是《開顯解脫道》,如果一邊念誦一邊思維,其功德無法計量。當然只是口裏念誦“喇嘛欽(上師知)……”,沒有隨文作觀,心裏一點都不作意,這也不行。但有的道友對念誦一點都不在乎,從來不開口,可能覺得只有內心的觀想才重要,其實這也是不明白佛法的表現。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輕視念誦,念誦是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念誦每一篇祈禱文的時候都應當猛厲祈禱,比如念誦“人身難得”這一修法的祈禱文時,一定要誠心祈求上師加持自相續生起人身難得的境界。乃至“壽命無常”、“輪回痛苦”等每一個修法,大家都要祈禱上師加持。
醜四、(宣說七種業):
身業及口業,律儀非律儀,
及其余無表,亦善亦不善,
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爲七法,能了諸業相。
身有表業、語有表業、律儀無表業、非律儀無表業以及其他無表——從他人受用所生的善中律儀無表業和從他人受用所生的不善中律儀無表業,再加上思業共有七業,以此能了知一切業之別相。
“身業及口業”指身有表業和語有表業;“律儀非律儀”指兩種無表業,“律儀”指別解脫等戒,“非律儀”指惡戒;“及其余無表,亦善亦不善,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這四句宣說了兩種中律儀無表業,即從他人受用自己的所施物而産生的善中律儀無表業,以及從他人受用自己的所施物而産生的不善中律儀無表業;“及思爲七法,能了諸業相”,再加上思業共有七業,這就是我們所承許的業分別相。這七種業除了思業以外,其余六種都是思所作業。
什麼是有表業呢?有表業分身有表業和語有表業兩種。按有部宗的觀點,身有表業是指由思引發的身體的形狀,它是一種色法,由此可以了知內心。比如身體呈現出磕頭的形狀,以此可以了知對叁寶的恭敬心。語有表業就是指語言,以語言也可以了知說者的內心。比如講善法、講解脫法,就可以了知講者的發心賢善。身語有表業有善惡之分,磕頭、供佛等是善的身有表業,殺生、邪淫等是惡的身有表業;念咒、誦經等是善的語有表業,绮語、誹謗等則是不善的語有表業。
什麼是無表業呢?按有部宗的觀點,具有五種特點且從表面不能了知的一種色法就是無表業。它有律儀、非律儀及中戒叁種。
律儀是指善的無表業,如別解脫的戒體。有部宗認爲比丘相續中的戒體是一種色法,但從表面上看不出來。如果出家人的戒律無表色可以從外在看出來,那“文革”的時候領導們一下子就發現了:“你的戒律無表色暴露了,你肯定是比丘……”
非律儀是指不善無表業。當相續中有了有生之年當屠夫等的惡願時,便生起了這種無表業。
中戒是暫時的無表業,有善和不善兩種:對僧衆供養經堂,在經堂未毀壞之前依經堂所生的善報,施主都能得到,這是善的中無表業;如果對屠夫提供屠宰場,在屠夫使用這一處所期間所生的一切罪業,提供者也會得到,這是惡的中無表業。
子二、(對此斷除常斷之理)分二:一、對方發出常斷之太過;二、對此回答而剖析。
醜一、(對方發出常斷之太過):
業住至受報,是業即爲常,
若滅即無常,雲何生果報?
如果業直至受報期間安住不變,則成了常有;如果它在中間壞滅,則成了無常。既然如此,業如何生果報呢?
他宗針對業産生果發出了常斷之太過,以此引出經部的觀點,之後有部駁斥經部並建立有部的觀點,最後中觀宗一並遮破經部和有部,這就是本品的整體脈絡。
《百業經》雲:“衆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據此他宗提出疑問:業在感果之前是安住還是壞滅?如果它一直安住而不壞滅,那就成了常有;如果業造了之後不能安住,第二刹那已不存在,那就成了無常,這就出現斷的過失。因爲常有的法不能改變,所以不能爲因,而無常的法第二刹那已無本體,也不能爲因。既然如此,“雲何生果報?”
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該怎樣回答呢?不能說常,說常則是常見外道;也不能說斷,說斷又成了斷見外道。所以,勝義中固然沒有業因果,但對世俗中的業因果如何安立,一定要有一個合理的說法。希望大家好好思維一下,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醜二、(對此回答而剖析)分二:一、說經部宗觀點;二、說有部宗觀點。
寅一、(說經部宗觀點)分叁:一、以比喻說明;二、結合意義而宣說;叁、確定業果。
卯一、(以比喻說明)分二:一、宣說種芽之喻;二、遠離常斷之過。
辰一…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