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37

  ..續本文上一頁宣說一句法。

  對方提出,既然涅槃等法都是空性,那麼佛陀爲衆生獲得涅槃而宣說這麼多法門難道都成了毫無意義?

  對此破曰:在名言中,我們也承認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在印度各大聖地轉了叁大*輪,宣說了無量法門,攝受度化了無量衆生。這是事實,在佛教曆史上也有記載。但這只是衆生面前的顯現而已,既然勝義中一切萬法絲毫不可得、完全寂滅了有無是非等一切戲論,所以也就沒有人,沒有處所,也沒有佛陀所說的法。

  就像夢中,首先遇到危險,之後有人來幫助你,最後自己從恐怖中獲得解脫,這些在夢中都存在。但醒後會知道,夢裏的危險與解脫都不存在。同樣,衆生首先在輪回中感受怖畏,後來依靠佛陀的教言獲得了解脫,這一切也都是幻象,實際並不存在。所以,在勝義中沒有人,沒有法,釋迦牟尼佛也沒說過法。《聖者如來秘密經》雲:“寂慧,自如來成道現前無上圓滿正等覺之夜,及至無諸取受而獲得涅槃之夜,如來未曾說一句法,未來亦不說。”這個教證在《顯句論》、《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中都引用過。

  雖然名言中有佛陀的教言、說法的善知識以及聽法者,如頌雲:“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但從勝義的角度而言,一切萬法了不可得,《入菩薩行論》雲:“是故諸衆生,畢竟不生滅。衆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

  己二、(以教證總結):

  《金剛經》雲:““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經雲:“本無涅槃法,佛說諸涅槃,如虛空作結,虛空自解開。”

  《梵天王所問經》雲:“實無有涅槃,如來說涅槃,如虛空自結,如虛空自解。”“梵王白佛言:“若有分別衆生欲得一切法有起有滅者,佛于其人亦不出世。若于涅槃起分別相言是有體者,然彼衆生決定不能出于生死。世尊,涅槃者,其義雲何?一切相皆寂滅,是爲涅槃。一切所作皆已謝,是爲涅槃。世尊,愚癡衆生于佛法中雖得出家,而墮外道見中求涅槃體,如于麻中求油,指手言得,何異乳中求覓生酥?若于一切法畢竟寂滅中求涅槃者,乃至是邪慢外道中聲聞,非佛法中聲聞。若是正見成就行者,不作一法有起有滅,亦不欲得證獲一法,亦不見聖谛理。””

  《摩诃般若經》雲:“佛告須菩提:“涅槃者,如幻如夢,如影如焰,如鏡中像,如水中月,如乾闼婆城。””

  《中觀根本慧論·觀涅槃品》傳講圓滿

  

  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

  本品觀察十二緣起。《俱舍論》講了小乘的十二緣起,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論》裏廣講了大乘的十二緣起,宗喀巴大師的《現觀莊嚴論釋》也把十二緣起列爲難題並作了解釋。總的來講,沒有學過宗派的人對緣起一無所知,而學過宗派的內道有實宗又往往認爲十二緣起實有存在,龍猛菩薩爲了打破這些執著而宣說了本品。

  丙二、(宣說緣起空性——觀十二因緣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丁一、(以理證廣說)分叁:一、廣說順行緣起;二、對此取舍之理;叁、略說逆行緣起。

  戊一、(廣說順行緣起)分二:一、能引因果;二、能成因果。

  己一、(能引因果)分二:一、能引之因;二、所引之果。

  庚一、(能引之因):

  衆生癡所覆,爲後起叁行,

  以起是行故,隨行入六趣。

  衆生因無明愚癡覆蓋,爲後世造作了叁種行業,以起了這叁種行業的緣故,就隨業入于六趣。

  在十二緣起中,以無明的因緣産生行,以行的因緣産生識,以識的因緣産生名色……這樣前前産生後後,後後以前前爲因,就構成順行的十二緣起。《俱舍論》宣說了十二緣起以叁世圓滿,並分出了兩重因果。首先講第一重因果——能引所引因果,本頌講能引之因——無明和行,下四頌講所引之果——識、名色、六入、觸、受。

  一切衆生在未獲得解脫之前一直都以十二緣起在輪回中流轉,就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所講的瓶子裏的蜜蜂、井中的水車一樣難以尋覓其開端。也就是說十二緣起是無始無終的,它並不像繩子一樣有頭有尾,雖然十二緣起的最初支是無明,但它又連接著老死。

  一切衆生都有無明愚癡,衆生本來的心性被無明愚癡遮覆,爲了後世而生起叁行。“叁行”指的是善、不善、不動叁種業(月稱論師說可以解釋爲身口意叁業)。善業就是十種善業,不善業就是十種不善業,不動業就是指四禅八定,這種業不像欲界的業遇緣就會轉到其他趣成熟果報,它的異熟果報的界、地都是決定的,而且此種業爲禅定所攝,故名“不動”。衆生隨著這叁種業就會投生六道 :以十善業可以投生到欲界人天等善趣;以十不善業則要轉生叁惡趣;以不動業將會轉生到色界與無色界。

  有情受生有四種情況,《解深密經》雲:“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此處主要是從胎生的角度來講的。

  庚二、(所引之果):

  隨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

  依靠諸識故,而成于名色。

  隨著諸行業的因緣,識將受身六道;依靠諸識的緣故先形成了名色。

  這一頌講十二緣起的識和名色。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衆生造了種種的業,隨著這些業,識就要取受六道的身體。比如我造了轉生人道的業,轉生爲人時,首先經過中陰身,之後入胎形成名色。《俱舍論》講,名色指從結生刹那起到顯露出六處之前的五蘊,其中名是指只有名稱無有阻礙的受想行識,色則指凝酪等。

  按照《顯句論》的觀點,前世的有情一死,後世的諸蘊就形成,且隨業力趨往之方向而受生,當意識剛剛進入母胎的時候就昏厥了,此時識蘊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在六道中輪回時,是“識”受六道身,這一點很重要。《阿難入胎經》說,如果識未入胎,那麼凝酪等後面諸支不會形成,只有心識入胎,凝酪等才能形成。關于最初的心從哪裏産生,世間的學者有很多說法,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心和身體完全不同,它不是從身體中産生,而是由前心産生後心。按照因明的觀點,任何法都依靠它的直接因——同類因産生;同樣,心的本性是明清的 ,它的來源只能是同類明清的法,也就是說後面的心依靠前面的心而生起,所以心是無始無終的。而無情法是非明清的本性,非明清的法不可能産生明清的心。

  名言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心並不像唯物論者所說的那樣,是從暫時的四大聚合中産生的,而只能是依靠它同類的因——前一刹那的心而産生。沒有智慧的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無所謂,而有智慧的人一定會重視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只依世間的理論是無法解決的,只有依靠佛教因明的推理才能解決。

  有一本叫《佛教與科學》的書,它是法國的馬修·李卡德與一位著名的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探討宇宙及人生奧秘的對話,這本書以佛教的觀點把心識的問題講得非常清楚。這位馬修·李卡德先生是分子生物學博士,後來在頂果欽哲仁波切面前出家,出家後一直在尼泊爾、印度、不丹、錫金等地求學。他還通達藏語,是觀音上師的法語翻譯。他的父親是一位哲學家,父子倆合著有《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一書,書中他以出家人的身份和哲學家的父親展開了對話。這本書也很有影響,據說已經譯成18種語言。

  在《佛教與科學》中,馬修·李卡德引用了觀音上師的一段話來證明前世後世存在。觀音上師對因明、物理學、生命學非常精通,他在說明這個問題時引用了佛教中最有說服力的推理:事物的因有兩種,一個是直接因,一個是間接因。直接因對事物本體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而間接因對事物的差別有影響,心的直接因就是前刹那的心,前刹那心的因又是再前刹那的心,這樣一直不斷地往前、往後推,就能得出心無始無終的結論,這樣就可成立前後世。

  心是從心産生的,並且無始以來一直存在,這可以比喻來說明。比如,青稞的種子才有直接産生青稞的能力,所以它是青稞的直接因(近取因),而地水火風空雖能影響青稞的生長,但只能是間接因(俱有緣)。既然青稞的根本因是種子,而種子的根本因又是前面的種子,所以可以無窮無盡地追溯下去。

  按照密宗的觀點,心就是指本具的光明本性,而無明是忽然産生的。明朗大師在他的《大幻化網注疏》中說:心相當于鐵,無明則相當于鐵上的鏽。鐵的本體不是鏽,心的本體也不是無明,與因緣具足的時候鐵會生鏽一樣,因緣具足時無明就會忽然産生。

  佛教的觀點非常有說服力,否則這些分別念很重的世間學者怎麼會皈依佛教呢?他們在沒有真正了解佛教的教義時,也許會排斥佛教的觀點,但遇到善知識後,對佛教的理論聞思之後就心服口服了。大家要知道,佛教的理論的確很殊勝,這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只是因爲有些佛教徒自己的智慧不夠,所以始終無法從疑網中擺脫出來。

  作爲佛教徒,學習十二緣起非常有必要,否則,有些唯物論的習氣比較重的人,看到佛陀因地成爲種種不同身份的衆生也許會産生疑惑。但這只是不了知佛法的道理而已,其實衆生宿世所造的業比大海還要多,在輪回中所經曆的生世也不可計數。所以,研究這些深奧的佛教問題非常有必要。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觸。

  依靠名色而産生六入;依靠六入而産生六觸。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依靠名色,衆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漸漸出現。識入胎以後形成名色,名色漸漸增長,經過住胎五位或七位,眼耳等所有的根就形成了,這就叫六入或六處。這些道理在《俱舍論》、《七寶藏》、《上師心滴》裏都有宣說。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觸”,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的和合就産生了觸。有部和經部對于觸的觀點不一樣。按有部的觀點,從出現眼鼻等六根一直到嬰兒出…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