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之後兩年半的階段稱爲觸,這個階段可以通過六根取外境,比如眼睛見到強光會馬上閉上。由于已經有了觸覺,故這個階段稱爲觸。而經部並不是在五蘊的某個階段上安立觸,只在心所上安立,識依靠眼根見到了外面的東西就叫做觸,也就是說依靠六根、六境的和合産生了觸。
十二緣起的道理相對而言比較難,但詳細分析後也不是特別困難。如果想具體了解,大家可以看《俱舍論》和《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那裏面有較詳細的介紹。這兩部法前幾年我也講過,希望大家有時間翻一下書,這樣對緣起會清楚的。《現觀莊嚴論》也講了十二緣起,大家可以參閱。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觸;
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識處。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産生了觸,是故依靠名色而産生了識處。
前頌講依靠六入的因緣而有六觸,那麼六觸到底是怎樣生起的呢?
這裏的“識”並不是十二緣起裏的識支,而是指眼識鼻識等六識。以眼爲例,眼觸生起要以眼根爲增上緣,色法爲所緣緣,作意 爲等無間緣,依靠這叁種緣就生起了眼觸。《量理寶藏論》雲:“由對境根及作意,所産生者乃爲識。”按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眼識依靠名色 而産生,因爲作意屬于四名蘊,眼根與色法屬于色蘊。
情塵以及識,叁者之和合,
彼者即生觸,由觸而生受。
根、境以及識叁者的和合就産生觸,由觸又産生受。
“情”是指根,“塵”是外面的境,“識”是作意,由這叁個因緣的和合産生了觸。以眼觸爲例,眼根、色法、作意等因緣具足時便産生了眼觸。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其本體是由眼根、色法以及眼識叁者和合,而判斷出外境的悅意、不悅以及中庸,就稱之爲眼觸。”這裏只是單獨分析眼觸,其余五種觸也是如此。
“由觸而生受”,受是十二緣起的第七支,有了眼耳等觸,就會産生各種各樣的受。衆生的相續中有著深厚的習氣,當依靠眼根、作意見到外面紅色的柱子或者白色的茶杯時就會生起觸,有了觸就會産生受:也許感覺很親切,産生了樂受;也許感覺很厭煩,生起了苦受;也許覺得無所謂,生起不苦不樂的舍受。這是經部宗的觀點。
按照有部宗的觀點,所謂“受”是指從兩叁歲直至能行持非梵行之間的階段。在此期間,接觸火的時候有苦的感受,吃到好東西的時候有樂的感受,因爲有苦樂等感受,所以稱爲受。
己二、(能成因果)分二:一、能成之因;二、所成之果。
庚一、(能成之因):
以受生渴愛,因受生愛故。
以叁種受就會産生叁種渴愛,因爲以不同的感受就會産生相應的愛。
愛是十二緣起的第八支。有了受就會生愛。比如見到茶杯時,如果相續中有快樂的感受,就會生起不願舍棄樂受的渴愛;如果有厭煩的苦受,就會生起離開痛苦的渴愛 ;如果是等舍的感受,就會生起令其不退失的渴愛。總之,有受才會生愛,因爲愛要依靠受才能産生。如果沒有感受,就根本不會生愛。比如沒有見到外境就不會有樂受、苦受和舍受,而沒有樂受就不會有願意接受快樂的愛,沒有苦受也不會有不願意接受痛苦的愛,沒有舍受就不會有令其不退失的渴愛。這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注釋中講得很清楚。這是按照經部的觀點解釋的。
按照有部的觀點,從能做不淨行到能圓滿享受一切妙欲的貪心階段就叫愛。
因愛有四取,因取故有有。
依靠愛的因緣而有四取,依靠取的因緣又産生有。
十二緣起的第九支是取,第十支是有。依靠愛的因緣而有取。按照有部宗的觀點,取有四種: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欲取。見取就是除了薩迦耶見和戒禁取見以外的叁種見(邪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就是將顛倒的、不清淨的戒律當作清淨的戒律,如外道持牛戒、狗戒;我語取就是指叁界的人我執;欲取就是除了以上叁種取以外的貪執欲界五欲的煩惱。從欲取來看,當人們在對樂的感受産生貪欲以後,爲了進一步獲得樂受而在生活中馳求,比如搞生意、做事謀利等,這就稱爲取。而按照經部的觀點,只有一個取,不承認四取,所謂的“取”僅僅是指貪心。
有了取就會産生有。“有”指“叁有”,“叁有”分果的叁有和因的叁有,這裏是從因的角度來講的。比如,依靠我語取,也許會造善業也許會造惡業,這些善惡業都是後世叁有的因,因爲這些業決定會出生後世的叁有,所以就在因上安立果名叫“有”。
若取者不取,則解脫無有。
如果取受者不再取受,就獲得了解脫,不會再有叁有。
通過什麼方式才能解脫叁有呢?依靠智慧斷除取這一輪回的根本就可以獲得解脫。怎樣才能斷取呢?以第九品抉擇本住的方式便可以遮破取者,取者不存在,自然就不會有取。沒有取就沒有業,沒有業也就不會有後有。
從有生五蘊,從有而有生。
從有産生了後世的五蘊,所以是依靠有的因緣而有生。
“生”是第十一支。因爲從有可以産生後世的五蘊,所以說依靠有就會有生。《俱舍論》講,十二緣起分爲叁部分,前世有無明與行二支,後世有生與老死兩支,中間從識到有之間有八支。依靠中間的“有”這一能成之因就可以出生後世的生和老死。
有就是身口意叁業,和五蘊對應,則身體和語言的業屬于色蘊,意識所造的業屬于其余四名蘊。業爲什麼叫有呢?《顯句論》說:因爲後世叫叁有,而叁有的因就是叁門之業,所以在因上取果的名字,把業叫做有。業本來不叫有,但它能成熟叁有的果——後世的五蘊,所以也稱爲有。在因上安立果的名稱的現象比較多,比如“中觀”,本來果中觀——一切萬法的離戲本性才是真正的中觀,但文字中觀(如《中觀根本慧論》)是證悟這一本性的因,所以在因上取果的名字也叫中觀。
庚二、(所成之果):
從生有老死,從老死故有,
憂愁及哀號,痛苦與不悅,
以及諸迷亂。
從生有老死,有老死的緣故有憂愁、哀號、痛苦、不悅以及種種迷亂。
這一頌講最後一支——老死。五蘊的成熟叫做老,五蘊的最終毀滅叫做死。依靠生就會有老死,有老死,衆生就會因貪欲等煩惱而引發極度的憂愁;由憂愁又會發出種種哀號;還會因身體或五根遭受傷害而導致痛苦;內心也會因種種相違而導致不悅;這樣就出現了身心的種種迷亂。
衆生在輪回中不斷流轉時,整個身心都苦不堪言。就拿世間的人而言,短暫的一兩天可能有點快樂,但輪回的本性畢竟是苦,所以永遠開心快樂的人根本沒有。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身體難免遭受痛苦,內心也會時常出現不悅意,即使沒有這些,衰老和死亡也在一天天逼近我們。昨天有個人說:“我眼睛也看不見,耳朵也聽不清,給我加持加持吧!”但怎麼樣加持也沒辦法,輪回的本性就是如此!人老了,眼根等器官功能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說世間的醫學家,連佛陀也無法改變這種遷變。人老了就是老了,要接受這個現實。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要好好念阿彌陀佛。要前往來世就應該做好准備,何必再貪執這個身體呢?再說就是想保護也沒辦法,這就像護照到期了想不回國也不可能。
修行不好的人和修行好的人不一樣。修行不好的人老的時候非常痛苦,而修行好的人越老臉上越會散發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其實只要修行比較好、對生死有一定的把握,即使人老了要死了,心裏也不會有什麼痛苦。
如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
是故大苦陰,但以因緣生。
這一切都是依靠生而有的,所以這個大苦聚僅僅從因緣而生。
前面所講的各種痛苦和迷亂都是從生而有的,所以,這個“大苦陰”就是因緣所生法。《顯句論》說:陰就是蘊,指很多事物的聚合,大苦陰就是很多痛苦的聚合。在輪回中,身體也好、心也好始終都處在痛苦的狀態中。這些痛苦全部是從因緣所生,所以根本不成立真實的本體。但迷茫的衆生不知道這一點,始終執著外的對境和內的感覺,這樣就一直在輪回中升沈流轉。
學了本品,知道輪回的本質以後,大家要發出離心。這非常重要!否則,一邊學中觀,一邊耽執世間,這說明根本沒有學好中觀,這樣也無法斬斷無明的根本,只能隨著十二緣起一直在輪回中流轉。大家好不容易得到一個人身,有了這麼好的人身就應該努力依靠佛法來斷除自相續中的無明煩惱,一方面要以出離心等修心法門來對治相續中的煩惱,一方面也要以空性來斷除我執。
戊二、(對此取舍之理):
生死根即行,諸智者不爲,
愚者即行者,智非見性故。
生死的根本是行,智者不會造作這樣的業,愚者即是造業者,而智者因爲見到法性的緣故不會再造諸行業。
“生死根即行”,生死的根本就是叁門的行業。因果是不虛的,只要造了業,就不會逃脫業網,一定會感受果報,只不過時間有遲有早而已。衆生流轉輪回的業有叁種:福德業、非福德業和不動業,如經雲:“諸比丘,隨無明補特伽羅造作福德之業,造作非福德之業,造作不動之業。”
“諸智者不爲”,聖者已證悟了真如法性,不會再造轉生輪回的業。不要說墮落叁惡趣的惡業,就是轉生天界的善業,智者也根本不會造。智者唯一造超越叁界輪回的善業,比如修出離心、菩提心或空性。聖者菩薩雖然已超越叁界但仍應化叁界,這並不像凡夫衆生依靠業而流轉生死,而是爲了度化衆生才乘願再來。“愚者即行者,智非見性故。”愚者即是造作行業的人,而智者已經見到了法性,知道以有漏善惡業不能超離輪回,所以不會再造作有漏的輪回之業。就像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什麼是僞劣産品,所以不會買這樣的貨,而愚者往往分不出賢劣,總是買這種貨。
智者和愚者的差別非常大,拿修行人來講,雖然穿同樣的袈裟,享用同樣的信財,也在同一個上師面前聽受同樣的法,但智者和愚者的發心完全不同。佛陀曾說:“難陀只是爲了得到善趣果報而出家,你們是爲了獲得涅槃安樂才出家的。”因此,道友們應該扪心自問:“我出家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超越世間還是爲了逃避世間?”人不是牦牛,牦牛只要有吃的就可以了,除此以…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