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论讲记 下▪P38

  ..续本文上一页生之后两年半的阶段称为触,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六根取外境,比如眼睛见到强光会马上闭上。由于已经有了触觉,故这个阶段称为触。而经部并不是在五蕴的某个阶段上安立触,只在心所上安立,识依靠眼根见到了外面的东西就叫做触,也就是说依靠六根、六境的和合产生了触。

  十二缘起的道理相对而言比较难,但详细分析后也不是特别困难。如果想具体了解,大家可以看《俱舍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那里面有较详细的介绍。这两部法前几年我也讲过,希望大家有时间翻一下书,这样对缘起会清楚的。《现观庄严论》也讲了十二缘起,大家可以参阅。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触;

  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产生了触,是故依靠名色而产生了识处。

  前颂讲依靠六入的因缘而有六触,那么六触到底是怎样生起的呢?

  这里的“识”并不是十二缘起里的识支,而是指眼识鼻识等六识。以眼为例,眼触生起要以眼根为增上缘,色法为所缘缘,作意 为等无间缘,依靠这三种缘就生起了眼触。《量理宝藏论》云:“由对境根及作意,所产生者乃为识。”按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眼识依靠名色 而产生,因为作意属于四名蕴,眼根与色法属于色蕴。

  情尘以及识,三者之和合,

  彼者即生触,由触而生受。

  根、境以及识三者的和合就产生触,由触又产生受。

  “情”是指根,“尘”是外面的境,“识”是作意,由这三个因缘的和合产生了触。以眼触为例,眼根、色法、作意等因缘具足时便产生了眼触。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其本体是由眼根、色法以及眼识三者和合,而判断出外境的悦意、不悦以及中庸,就称之为眼触。”这里只是单独分析眼触,其余五种触也是如此。

  “由触而生受”,受是十二缘起的第七支,有了眼耳等触,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受。众生的相续中有着深厚的习气,当依靠眼根、作意见到外面红色的柱子或者白色的茶杯时就会生起触,有了触就会产生受:也许感觉很亲切,产生了乐受;也许感觉很厌烦,生起了苦受;也许觉得无所谓,生起不苦不乐的舍受。这是经部宗的观点。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所谓“受”是指从两三岁直至能行持非梵行之间的阶段。在此期间,接触火的时候有苦的感受,吃到好东西的时候有乐的感受,因为有苦乐等感受,所以称为受。

  己二、(能成因果)分二:一、能成之因;二、所成之果。

  庚一、(能成之因):

  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

  以三种受就会产生三种渴爱,因为以不同的感受就会产生相应的爱。

  爱是十二缘起的第八支。有了受就会生爱。比如见到茶杯时,如果相续中有快乐的感受,就会生起不愿舍弃乐受的渴爱;如果有厌烦的苦受,就会生起离开痛苦的渴爱 ;如果是等舍的感受,就会生起令其不退失的渴爱。总之,有受才会生爱,因为爱要依靠受才能产生。如果没有感受,就根本不会生爱。比如没有见到外境就不会有乐受、苦受和舍受,而没有乐受就不会有愿意接受快乐的爱,没有苦受也不会有不愿意接受痛苦的爱,没有舍受就不会有令其不退失的渴爱。这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中讲得很清楚。这是按照经部的观点解释的。

  按照有部的观点,从能做不净行到能圆满享受一切妙欲的贪心阶段就叫爱。

  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

  依靠爱的因缘而有四取,依靠取的因缘又产生有。

  十二缘起的第九支是取,第十支是有。依靠爱的因缘而有取。按照有部宗的观点,取有四种: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欲取。见取就是除了萨迦耶见和戒禁取见以外的三种见(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就是将颠倒的、不清净的戒律当作清净的戒律,如外道持牛戒、狗戒;我语取就是指三界的人我执;欲取就是除了以上三种取以外的贪执欲界五欲的烦恼。从欲取来看,当人们在对乐的感受产生贪欲以后,为了进一步获得乐受而在生活中驰求,比如搞生意、做事谋利等,这就称为取。而按照经部的观点,只有一个取,不承认四取,所谓的“取”仅仅是指贪心。

  有了取就会产生有。“有”指“三有”,“三有”分果的三有和因的三有,这里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的。比如,依靠我语取,也许会造善业也许会造恶业,这些善恶业都是后世三有的因,因为这些业决定会出生后世的三有,所以就在因上安立果名叫“有”。

  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

  如果取受者不再取受,就获得了解脱,不会再有三有。

  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解脱三有呢?依靠智慧断除取这一轮回的根本就可以获得解脱。怎样才能断取呢?以第九品抉择本住的方式便可以遮破取者,取者不存在,自然就不会有取。没有取就没有业,没有业也就不会有后有。

  从有生五蕴,从有而有生。

  从有产生了后世的五蕴,所以是依靠有的因缘而有生。

  “生”是第十一支。因为从有可以产生后世的五蕴,所以说依靠有就会有生。《俱舍论》讲,十二缘起分为三部分,前世有无明与行二支,后世有生与老死两支,中间从识到有之间有八支。依靠中间的“有”这一能成之因就可以出生后世的生和老死。

  有就是身口意三业,和五蕴对应,则身体和语言的业属于色蕴,意识所造的业属于其余四名蕴。业为什么叫有呢?《显句论》说:因为后世叫三有,而三有的因就是三门之业,所以在因上取果的名字,把业叫做有。业本来不叫有,但它能成熟三有的果——后世的五蕴,所以也称为有。在因上安立果的名称的现象比较多,比如“中观”,本来果中观——一切万法的离戏本性才是真正的中观,但文字中观(如《中观根本慧论》)是证悟这一本性的因,所以在因上取果的名字也叫中观。

  庚二、(所成之果):

  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

  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

  以及诸迷乱。

  从生有老死,有老死的缘故有忧愁、哀号、痛苦、不悦以及种种迷乱。

  这一颂讲最后一支——老死。五蕴的成熟叫做老,五蕴的最终毁灭叫做死。依靠生就会有老死,有老死,众生就会因贪欲等烦恼而引发极度的忧愁;由忧愁又会发出种种哀号;还会因身体或五根遭受伤害而导致痛苦;内心也会因种种相违而导致不悦;这样就出现了身心的种种迷乱。

  众生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时,整个身心都苦不堪言。就拿世间的人而言,短暂的一两天可能有点快乐,但轮回的本性毕竟是苦,所以永远开心快乐的人根本没有。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身体难免遭受痛苦,内心也会时常出现不悦意,即使没有这些,衰老和死亡也在一天天逼近我们。昨天有个人说:“我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清,给我加持加持吧!”但怎么样加持也没办法,轮回的本性就是如此!人老了,眼根等器官功能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说世间的医学家,连佛陀也无法改变这种迁变。人老了就是老了,要接受这个现实。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要好好念阿弥陀佛。要前往来世就应该做好准备,何必再贪执这个身体呢?再说就是想保护也没办法,这就像护照到期了想不回国也不可能。

  修行不好的人和修行好的人不一样。修行不好的人老的时候非常痛苦,而修行好的人越老脸上越会散发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其实只要修行比较好、对生死有一定的把握,即使人老了要死了,心里也不会有什么痛苦。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是故大苦阴,但以因缘生。

  这一切都是依靠生而有的,所以这个大苦聚仅仅从因缘而生。

  前面所讲的各种痛苦和迷乱都是从生而有的,所以,这个“大苦阴”就是因缘所生法。《显句论》说:阴就是蕴,指很多事物的聚合,大苦阴就是很多痛苦的聚合。在轮回中,身体也好、心也好始终都处在痛苦的状态中。这些痛苦全部是从因缘所生,所以根本不成立真实的本体。但迷茫的众生不知道这一点,始终执著外的对境和内的感觉,这样就一直在轮回中升沉流转。

  学了本品,知道轮回的本质以后,大家要发出离心。这非常重要!否则,一边学中观,一边耽执世间,这说明根本没有学好中观,这样也无法斩断无明的根本,只能随着十二缘起一直在轮回中流转。大家好不容易得到一个人身,有了这么好的人身就应该努力依靠佛法来断除自相续中的无明烦恼,一方面要以出离心等修心法门来对治相续中的烦恼,一方面也要以空性来断除我执。

  戊二、(对此取舍之理):

  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

  生死的根本是行,智者不会造作这样的业,愚者即是造业者,而智者因为见到法性的缘故不会再造诸行业。

  “生死根即行”,生死的根本就是三门的行业。因果是不虚的,只要造了业,就不会逃脱业网,一定会感受果报,只不过时间有迟有早而已。众生流转轮回的业有三种:福德业、非福德业和不动业,如经云:“诸比丘,随无明补特伽罗造作福德之业,造作非福德之业,造作不动之业。”

  “诸智者不为”,圣者已证悟了真如法性,不会再造转生轮回的业。不要说堕落三恶趣的恶业,就是转生天界的善业,智者也根本不会造。智者唯一造超越三界轮回的善业,比如修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圣者菩萨虽然已超越三界但仍应化三界,这并不像凡夫众生依靠业而流转生死,而是为了度化众生才乘愿再来。“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愚者即是造作行业的人,而智者已经见到了法性,知道以有漏善恶业不能超离轮回,所以不会再造作有漏的轮回之业。就像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什么是伪劣产品,所以不会买这样的货,而愚者往往分不出贤劣,总是买这种货。

  智者和愚者的差别非常大,拿修行人来讲,虽然穿同样的袈裟,享用同样的信财,也在同一个上师面前听受同样的法,但智者和愚者的发心完全不同。佛陀曾说:“难陀只是为了得到善趣果报而出家,你们是为了获得涅槃安乐才出家的。”因此,道友们应该扪心自问:“我出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超越世间还是为了逃避世间?”人不是牦牛,牦牛只要有吃的就可以了,除此以…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智慧宝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