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宣说一句法。
对方提出,既然涅槃等法都是空性,那么佛陀为众生获得涅槃而宣说这么多法门难道都成了毫无意义?
对此破曰:在名言中,我们也承认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在印度各大圣地转了三大*轮,宣说了无量法门,摄受度化了无量众生。这是事实,在佛教历史上也有记载。但这只是众生面前的显现而已,既然胜义中一切万法丝毫不可得、完全寂灭了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所以也就没有人,没有处所,也没有佛陀所说的法。
就像梦中,首先遇到危险,之后有人来帮助你,最后自己从恐怖中获得解脱,这些在梦中都存在。但醒后会知道,梦里的危险与解脱都不存在。同样,众生首先在轮回中感受怖畏,后来依靠佛陀的教言获得了解脱,这一切也都是幻象,实际并不存在。所以,在胜义中没有人,没有法,释迦牟尼佛也没说过法。《圣者如来秘密经》云:“寂慧,自如来成道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夜,及至无诸取受而获得涅槃之夜,如来未曾说一句法,未来亦不说。”这个教证在《显句论》、《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都引用过。
虽然名言中有佛陀的教言、说法的善知识以及听法者,如颂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但从胜义的角度而言,一切万法了不可得,《入菩萨行论》云:“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己二、(以教证总结):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云:“本无涅槃法,佛说诸涅槃,如虚空作结,虚空自解开。”
《梵天王所问经》云:“实无有涅槃,如来说涅槃,如虚空自结,如虚空自解。”“梵王白佛言:“若有分别众生欲得一切法有起有灭者,佛于其人亦不出世。若于涅槃起分别相言是有体者,然彼众生决定不能出于生死。世尊,涅槃者,其义云何?一切相皆寂灭,是为涅槃。一切所作皆已谢,是为涅槃。世尊,愚痴众生于佛法中虽得出家,而堕外道见中求涅槃体,如于麻中求油,指手言得,何异乳中求觅生酥?若于一切法毕竟寂灭中求涅槃者,乃至是邪慢外道中声闻,非佛法中声闻。若是正见成就行者,不作一法有起有灭,亦不欲得证获一法,亦不见圣谛理。””
《摩诃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涅槃者,如幻如梦,如影如焰,如镜中像,如水中月,如乾闼婆城。””
《中观根本慧论·观涅槃品》传讲圆满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
本品观察十二缘起。《俱舍论》讲了小乘的十二缘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里广讲了大乘的十二缘起,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论释》也把十二缘起列为难题并作了解释。总的来讲,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对缘起一无所知,而学过宗派的内道有实宗又往往认为十二缘起实有存在,龙猛菩萨为了打破这些执著而宣说了本品。
丙二、(宣说缘起空性——观十二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丁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广说顺行缘起;二、对此取舍之理;三、略说逆行缘起。
戊一、(广说顺行缘起)分二:一、能引因果;二、能成因果。
己一、(能引因果)分二:一、能引之因;二、所引之果。
庚一、(能引之因):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众生因无明愚痴覆盖,为后世造作了三种行业,以起了这三种行业的缘故,就随业入于六趣。
在十二缘起中,以无明的因缘产生行,以行的因缘产生识,以识的因缘产生名色……这样前前产生后后,后后以前前为因,就构成顺行的十二缘起。《俱舍论》宣说了十二缘起以三世圆满,并分出了两重因果。首先讲第一重因果——能引所引因果,本颂讲能引之因——无明和行,下四颂讲所引之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一切众生在未获得解脱之前一直都以十二缘起在轮回中流转,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讲的瓶子里的蜜蜂、井中的水车一样难以寻觅其开端。也就是说十二缘起是无始无终的,它并不像绳子一样有头有尾,虽然十二缘起的最初支是无明,但它又连接着老死。
一切众生都有无明愚痴,众生本来的心性被无明愚痴遮覆,为了后世而生起三行。“三行”指的是善、不善、不动三种业(月称论师说可以解释为身口意三业)。善业就是十种善业,不善业就是十种不善业,不动业就是指四禅八定,这种业不像欲界的业遇缘就会转到其他趣成熟果报,它的异熟果报的界、地都是决定的,而且此种业为禅定所摄,故名“不动”。众生随着这三种业就会投生六道 :以十善业可以投生到欲界人天等善趣;以十不善业则要转生三恶趣;以不动业将会转生到色界与无色界。
有情受生有四种情况,《解深密经》云:“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此处主要是从胎生的角度来讲的。
庚二、(所引之果):
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
随着诸行业的因缘,识将受身六道;依靠诸识的缘故先形成了名色。
这一颂讲十二缘起的识和名色。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众生造了种种的业,随着这些业,识就要取受六道的身体。比如我造了转生人道的业,转生为人时,首先经过中阴身,之后入胎形成名色。《俱舍论》讲,名色指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处之前的五蕴,其中名是指只有名称无有阻碍的受想行识,色则指凝酪等。
按照《显句论》的观点,前世的有情一死,后世的诸蕴就形成,且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当意识刚刚进入母胎的时候就昏厥了,此时识蕴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在六道中轮回时,是“识”受六道身,这一点很重要。《阿难入胎经》说,如果识未入胎,那么凝酪等后面诸支不会形成,只有心识入胎,凝酪等才能形成。关于最初的心从哪里产生,世间的学者有很多说法,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心和身体完全不同,它不是从身体中产生,而是由前心产生后心。按照因明的观点,任何法都依靠它的直接因——同类因产生;同样,心的本性是明清的 ,它的来源只能是同类明清的法,也就是说后面的心依靠前面的心而生起,所以心是无始无终的。而无情法是非明清的本性,非明清的法不可能产生明清的心。
名言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心并不像唯物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从暂时的四大聚合中产生的,而只能是依靠它同类的因——前一刹那的心而产生。没有智慧的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无所谓,而有智慧的人一定会重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只依世间的理论是无法解决的,只有依靠佛教因明的推理才能解决。
有一本叫《佛教与科学》的书,它是法国的马修·李卡德与一位著名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探讨宇宙及人生奥秘的对话,这本书以佛教的观点把心识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位马修·李卡德先生是分子生物学博士,后来在顶果钦哲仁波切面前出家,出家后一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等地求学。他还通达藏语,是观音上师的法语翻译。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父子俩合著有《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一书,书中他以出家人的身份和哲学家的父亲展开了对话。这本书也很有影响,据说已经译成18种语言。
在《佛教与科学》中,马修·李卡德引用了观音上师的一段话来证明前世后世存在。观音上师对因明、物理学、生命学非常精通,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引用了佛教中最有说服力的推理:事物的因有两种,一个是直接因,一个是间接因。直接因对事物本体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而间接因对事物的差别有影响,心的直接因就是前刹那的心,前刹那心的因又是再前刹那的心,这样一直不断地往前、往后推,就能得出心无始无终的结论,这样就可成立前后世。
心是从心产生的,并且无始以来一直存在,这可以比喻来说明。比如,青稞的种子才有直接产生青稞的能力,所以它是青稞的直接因(近取因),而地水火风空虽能影响青稞的生长,但只能是间接因(俱有缘)。既然青稞的根本因是种子,而种子的根本因又是前面的种子,所以可以无穷无尽地追溯下去。
按照密宗的观点,心就是指本具的光明本性,而无明是忽然产生的。明朗大师在他的《大幻化网注疏》中说:心相当于铁,无明则相当于铁上的锈。铁的本体不是锈,心的本体也不是无明,与因缘具足的时候铁会生锈一样,因缘具足时无明就会忽然产生。
佛教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否则这些分别念很重的世间学者怎么会皈依佛教呢?他们在没有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时,也许会排斥佛教的观点,但遇到善知识后,对佛教的理论闻思之后就心服口服了。大家要知道,佛教的理论的确很殊胜,这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只是因为有些佛教徒自己的智慧不够,所以始终无法从疑网中摆脱出来。
作为佛教徒,学习十二缘起非常有必要,否则,有些唯物论的习气比较重的人,看到佛陀因地成为种种不同身份的众生也许会产生疑惑。但这只是不了知佛法的道理而已,其实众生宿世所造的业比大海还要多,在轮回中所经历的生世也不可计数。所以,研究这些深奥的佛教问题非常有必要。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
依靠名色而产生六入;依靠六入而产生六触。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依靠名色,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渐渐出现。识入胎以后形成名色,名色渐渐增长,经过住胎五位或七位,眼耳等所有的根就形成了,这就叫六入或六处。这些道理在《俱舍论》、《七宝藏》、《上师心滴》里都有宣说。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入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的和合就产生了触。有部和经部对于触的观点不一样。按有部的观点,从出现眼鼻等六根一直到婴儿出…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