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它也不會想:爲來世,爲社會……而我們出家學佛必須要有正確的發心,要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爲了衆生,這一點值得深思!
這一頌講了智者和愚者對業取舍的道理,我們也應該有所體悟。總之,空性法門非常殊勝,要想從輪回中解脫,就要在出離心的基礎上聞思修持空性法門。
戊叁、(略說逆行緣起)分二:一、滅除輪回之法;二、滅除輪回之果。
己一、(滅除輪回之法):
以無明滅故,諸行則不生。
若欲滅無明,以智修法性。
因爲無明息滅的緣故,種種行業不生。如果想滅除無明,就應該依靠智慧修習法性。
衆生在輪回中流轉的主因就是相續中的無明——我執,息滅了無明,種種行業就不會産生,這樣識、名色等支也會滅掉。就像砍斷了樹根,就再不會有開花結果一樣。
按照釋迦牟尼佛二轉*輪的教義,要滅除無明就要修習空性。要修習空性,首先要在上師面前聽受空性法門,聽受以後還要反複思維,生起定解之後才能修行。宗喀巴大師在《理證海》中說:要知道叁界輪回的根本因就是俱生我執,認清這一點後,還要通過修行打破它。聞思修持空性法門是打破無明的唯一方法,就像光明是黑暗的唯一對治一樣,什麼時候自相續中生起空性的證悟,什麼時候無明也就銷聲匿迹了。如果對空性一無所知,相續中的我執一點也沒有打破,那對人對物的執著就會極其強烈。當然,光是聽一聽、講一講還不行,先要從理論上通達空性,通達後還要實地修持。
己二、(滅除輪回之果):
前前若能滅,後後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如是而正滅。
如果能夠滅除前前的支,後後的支則不會産生,這樣一來,苦蘊的聚合也就徹底滅掉了。
無明滅除了,行也不會有;沒有行業,轉生後世的識乃至老死也都不會有。這樣一來,在輪回苦海中流轉的大苦蘊也就被徹底滅掉了。苦蘊滅了以後不會複生,就像燒焦的青稞種子不可能生芽,被鐵錘打爛的放映機不可能放出電影一樣。因爲這是從根本上以空性滅除了無明,所以也就獲得了徹底的解脫。
丁二、(以教證總結):
《般若心經》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佛經雲:“無起者名爲緣起,若彼無起雲何有滅?若能于無滅覺無滅者,名解緣起法。”
《大智度論·釋無盡方便品》雲:“複次應生般若者,無明虛空不可盡故。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何以故?若法從因緣和合生,是法無有定性,若法無定性,即是畢竟空寂滅相,離二邊故假名爲中道,是故說十二因緣,如虛空無法故不盡。癡亦從因緣和合生故無自相,無自相故畢竟空如虛空。複次因緣生故無實,如經中說因眼緣色生觸念,觸念從癡生,觸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亦不從十方叁世來,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無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爲癡,是故癡相智慧相無異,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癡,是故癡實相畢竟清淨,如虛空無生無滅。是故說得是觀,故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名般若波羅蜜。”“說十二因緣有叁種:一者凡夫肉眼所見顛倒著我心,起諸煩惱業往來生死中;二者賢聖以法眼分別諸法,老病死心厭欲出世間,求老死因緣由生故,是生由諸煩惱業因緣,何以故?無煩惱人則不生,是故知煩惱爲生因,煩惱因緣是無明,無明故應舍而取,應取而舍,何者應舍?老病諸苦因緣煩惱應舍,以少顛倒樂因緣故而取,持戒禅定智慧諸善根本,是涅槃樂因緣,是事應取而舍,是中無有知者見者作者,何以故?是法無定相,但從虛诳因緣相續生,行者知是虛诳不實則不生戲論,是但滅苦故入于涅槃,不究盡求諸苦相;叁者諸菩薩摩诃薩大智人利根故,但求究盡十二因緣根本相,不以憂怖自沒,求時不得定相。”“老法畢竟空,但從虛诳假名有,所以者何?分別諸法相者說老,是心不相應行,是相不可得,頭白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無老相。複次,世人名老相發白齒離面皺身曲羸瘦力薄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然,所以者何?發白非唯老者,又年壯而白老年而黑者,羸瘦皺曲亦爾,有人老而諸根明利,少而闇塞者,又服還年藥雖老而壯,如是老無定相,無定相故諸法和合假名爲老,又如假輪軸轅輻等爲車,是假名非實。複次有人言說果報五衆故相名爲老,是亦不然,所以者何?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不住,若不住則無故,無故則無老;一切有爲法若有住則無無常,若無無常即是常,若常則無老。何況非常非無常,畢竟空中而有老?複次諸法畢竟空中生相不可得,何況有老?如是等種種因緣,求老法不可得,不可得故無相如虛空不可盡。如老乃至無明亦如是。”
《中觀根本慧論·觀十二因緣品》傳講圓滿
二十七、觀邪見品
本品觀察邪見。人們對邪見有不同理解,有些人認爲對別人的言行不起信心、或者對別人有不好的看法就是邪見;《俱舍論》認爲,邪見是五見中的一種,指無有因果、無有叁寶、無有四谛的惡見;《涅槃經》則雲:“若依聲聞,言不見施及施果報,是則名爲破戒邪見。若依如是大涅槃經不見惠施及施果報,是則名爲持戒正見。”全知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說:按最究竟的大圓滿觀點來講,大乘顯宗也是一種邪見。可見,邪見的範圍有廣有窄,所以不能執一處的定義來否定另一處,否則就不能圓滿解釋它的含義。
本品所謂的邪見指我見和邊見,我見和邊見可以包括一切邪見,破除了我見和邊見也就破除了一切邪見,這樣就可抉擇出遠離一切戲論的中觀正見,所以聞思本品有非常大的意義。
丙叁、(證悟緣起之功德——觀邪見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丁一、(以理證廣說)分二:一、認知所破之邪見;二、宣說能破之推理。
戊一、(認知所破之邪見)分二:一、宣說依靠前際之八種邪見;二、宣說依靠後際之八種邪見。
己一、(宣說依靠前際之八種邪見):
我于過去世,有生與無生,
世間常等見,皆依過去世。
我在過去世是有生、無生、二者兼具、二者皆非,世間在過去世是常、無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這些都是依靠過去世而安立的。
外道的邪見歸納起來就是常見和斷見,展開來就有十六種、六十二種或叁百六十種。其中十六種邪見又可分爲兩類,一是依前際而生的八種邪見,二是依後際而生的八種邪見。首先講依靠前際的八種邪見,即依靠過去世的八種邪見:補特伽羅人我在過去世中有生、無生、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器情世間在過去世中常、無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
己二、(宣說依靠後際之八種邪見):
我于未來世,有生及無生,
有邊等諸見,皆依未來世。
我在未來世有生、無生、二俱、二非,世間在未來世有邊、無邊、二俱、二非,這些都是依靠未來世而安立的。
《顯句論》講:從現在開始往後叫做後,一世一世連起來叫做際。
人們對于人我在未來世到底是有生還是無生始終充滿疑惑,順世外道認爲人我在未來世肯定不會生,也有外道認爲人我在未來肯定存在,還有人認爲人我在未來既有亦無,也有人認爲人我在未來世既不是有也不是無。將人們對于世間後際的邪見歸納起來就是,世間在未來世有邊、無邊、二者兼具、二者皆非。這些是依靠後際而安立的八種邪見,這些說法要麼墮入斷滅,要麼墮入常有。
大家要清楚十六種邪見跟十四種無記法之間的關聯,十四無記法中的一部分在十六種邪見包括了,而一部分(指佛陀涅槃以後存在、不存在、二者兼具、二者皆非,生命與身體一體異體)則沒有包括。
戊二、(宣說能破之推理)分二:一、廣說;二、攝義。
己一、(廣說)分四:一、破依前際而安立之生等四見;二、破依後際而安立之生等四見;叁、破依前際而安立之常等四見;四、破依後際而安立之有邊等四見。
庚一、(破依前際而安立之生等四見)分叁:一、破前際之生;二、破前際之未生;叁、歸攝。
辛一、(破前際之生)分叁:一、破人我之産生;二、破我與五蘊一體異體成立;叁、攝義。
壬一、(破人我之産生)分二:一、過去現在不可得我;二、除蘊以外不可得我。
癸一、(過去現在不可得我):
過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不作今日我。
說我在過去世中有生是不成立的,因爲過去世中的我不是今日的我。
從名言的角度,可以說我在過去變成了什麼,比如我昨天怎樣,小時候怎樣,前世怎樣……然而這畢竟是世俗中迷亂衆生前的顯現,真正經得起觀察的我根本不可能成立。如果真有這樣的我,那它就應該與現在的我成爲一體,但這是不成立的。因爲前後世的我只是假立的相續,其實過去的我並不是現在的我。比如我前世是地獄衆生,今世是人道有情,如果說前後世的我是一個,那麼在不舍棄地獄五蘊的前提下還應當有人類的五蘊,這顯然不合理。以上是按《顯句論》的觀點作的解釋。
月稱論師《顯句論》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佛說我于某劫變成衆敬王時如何,如果以前的我不存在,佛爲什麼要這麼說呢?對此提問,月稱論師自己作了回答:這樣說並非承許現在的我和過去世的我是一體,只是遮破他體而已。意思是說,佛說自己在過去成爲衆敬王,只是要遮破佛陀與衆敬王是他體,並不是要承認衆敬王與現在的佛陀是無二無別的一體。這個道理大家要好好思維。
類似的疑問可能很多道友也會有:《釋迦牟尼佛廣傳》裏面經常出現“我于多少劫前成爲……”,如果說我在過去世真的不存在,爲什麼佛陀要這麼講呢?對此可以這樣回答:雖然《釋迦牟尼佛廣傳》裏面有很多佛陀因地的公案,但這些公案只是說明在世俗中前後世的我是一個假立的相續,這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我小時候怎樣,我年輕的時候怎樣……”一樣,但從本體上講,過去的我並不是現在的我。
癸二、(除蘊以外不可得我):
若謂我即是,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于身,何…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