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40

  ..續本文上一頁處別有我?

  如果說前後世的我是一體,只是前後世的蘊有差異,這不合理。因爲離開了五蘊,哪裏還有一個我呢?

  “若謂我即是,而身有異相。”對方認爲,現世的我和過去世的我是一體,只不過前後的五蘊不同而已。比如我過去世是旁生,有旁生的身體,現在世變成人,有人的身體,除了前後的五蘊不同以外,我並沒有差異。

  對此龍猛菩薩回答:“若當離于身,何處別有我?”離開現在的五蘊,哪裏還有我呢?我源于對五蘊的執著,它與五蘊絕非異體,如果像你們說的那樣前後世五蘊不同,那前後世的我也不會相同。所以,所謂五蘊不同但我是一體的觀點不合理。不要說前後世的我不是一體,就是前幾年的我和現在的我也不是一體,甚至前後刹那的我也不是一體。

  世間衆生特別愚昧,不要說旁生、餓鬼、地獄,就連絕大多數的人類衆生對我到底存不存在也從來沒有觀察過;也不要說一般的普通人,就是大多數對社會有所貢獻、處于世間學問頂峰的學者也不會思考這個問題。當然,學習中觀並不是完全爲了破斥他宗,主要是爲了打破自相續的執著。因爲,雖然我們入了佛教,但相續中可能還存在外道的邪見,所以應該運用中觀理證來破除。打破了我執也會對衆生生起悲心。爲什麼呢?因爲本來無我而衆生卻執著有我,從而無意義地流轉輪回枉受痛苦,當見到這一點時就自然會對衆生生起悲心。

  大家依靠傳承上師的加持,有機會從理論上通達緣起空性的道理,這非常有福報。但光是理論上了知還不夠,還應當再叁串習空性的道理,這樣實執就會逐漸減弱。任何一件事,只要反複串習就沒有太大的困難,比如邊看書邊用轉經輪邊念咒,一開始可能很困難,但串習久了也就能做到。

  所以,大家從理論上明白了萬法空性的道理後還應當經常修習,我希望道友們每天能抽出半小時或一小時來修習空性,甚至在平時的行住坐臥中也不離開空性的修行,要盡量將空性的道理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能這樣堅持幾十年,大家的修行就會很成功。

  如果沒有修行,口頭上再會說也沒有用,雖然無我的法門非常殊勝,世界上也再沒有比這更殊勝的見解,但沒有反複串習的話,那也抵擋不住無始以來的嚴重實執。即使通過聞思對空性有了一點認識,也很容易消失,就像烏雲中的太陽偶爾顯露又很快被遮住一樣。所以,修行還是很重要的。

  壬二、(破我與五蘊一體異體成立)分二:一、破我與五蘊一體;二、破我與五蘊異體。

  癸一、(破我與五蘊一體)分二:一、宣說我與五蘊一體不合理;二、此種說法不合理的原因。

  子一、(宣說我與五蘊一體不合理):

  離身無有我,是事爲已成。

  若謂身即我,若都無有我。

  離開五蘊沒有我,這是已成的事實。如果還說蘊即我,那就不存在人我了。

  前兩句緊接上文,說明五蘊之外沒有我是已成的事實。如果對方轉計五蘊就是我,那就等于說根本沒有我。爲什麼呢?因爲我只是依靠五蘊和合而假立的,並不是五蘊本身。我們可以對五蘊一一觀察,先觀察色身:頭腳不是我,上半身下半身不是我……對受想行識觀察,同樣也找不到我。既然分別的五蘊中都找不到我,那五蘊的聚合中也不會有我,所以我並不是五蘊。

  子二、(此種說法不合理的原因):

  但身不爲我,身相生滅故。

  雲何當以受,而作于受者?

  五蘊不是我,因爲五蘊是生滅之法的緣故。怎麼能把所取受的法當作取受者呢?

  “但身不爲我,身相生滅故。”我們知道,五蘊是刹那生滅的法,並沒有恒常的本體,這以名言的理論也可以抉擇得出。既然如此,也就不能把五蘊執著爲我,因爲人們通常所謂的“我”是常有的法,並不是生滅的法。認爲我就是五蘊也和空性的道理相違,《顯句論》中說:在實相中我並不存在,若我是常有則墮入常邊,若是無常則墮入斷邊。

  “雲何當以受,而作于受者?”受指所取受的五蘊,受者就是人我。如果五蘊就是我,那麼所取受的五蘊和取受者就變成一體了。但所取受的五蘊顯然不能成爲取受者,月稱論師說:如果所取受與取受者成爲一體,那麼瓶子和瓶子的作者就應該變成一體,所做的工作和工人也應該變成一體……世間所有的作業和作者都將變成一體,但這有與世間名言共稱相違的過失,因爲世人根本不會承認工人和所做的工作是一體,陶師和瓶子是一體,砍樹的人和所砍的樹是一體……這個道理在《觀染染者品》、《觀燃可燃品》中也講過。

  癸二、(破我與五蘊異體):

  若離身有我,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而實不可得。

  如果說離開五蘊有我,這是不合理的,因爲沒有所取受而有人我,這樣的人我實不可得。

  人們對我和五蘊的存在方式有各種認識,但總的來講不出一體和他體。一體有很大過失,這一點已經講過了。如果對方說五蘊和我是他體,也就是說在五蘊以外有一個我,那等于沒有所取受的五蘊也可以有取受者了,但這種我是不可得的。這樣的我即使以聖者的智慧觀察也得不到。因爲,除了五蘊的聚合以外,所謂的我跟石女兒沒有任何差別。這是《顯句論》中的推理方式。

  在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因明中的“現量見”指見到了自相的物體,但所謂的“無我”是不存在的意思,既然不存在,又怎麼能說菩薩現量見到了無我呢?如果現量見到了,那是不是說明無我也有自相呢?可能有些人會有這種懷疑。

  實際上現量見到無我和《釋量論》中所說的現量見到石頭無心的道理一樣:“石頭上沒有心”並沒有自相,不可能現量見,“五蘊上無我”也沒有自相,也不能現量見到。但人們可以現量見到石頭和五蘊,而石頭有“無心”的特點,五蘊有“無我”的特點,當人們見到石頭同時了知其無心時,就可以說是見到“石頭上沒有心”。同樣,聖者菩薩現量見到法界自相的同時也了達了無我,這就是所謂的現量見到無我。當然,聖者菩薩的現量是指以無分別智慧現見法界的瑜伽現量,並不是根識現量。這個問題在學因明的時候也可以了解。

  瑜伽現量的無分別智慧來自于分別念的妙慧。首先以中觀推理觀察:所謂的我在五蘊內外都得不到。這樣反複觀察後,可以以分別念了知無我;之後再安住修持,分別念漸漸會轉變成無分別的智慧,此時瑜伽士現見無我就像眼見色法一樣清晰。所以,證悟無我需要聞思修的過程。

  當然,想一下子頓斷我執有相當大的困難,所以首先要聞思。先從理論上知道所謂的我確實不存在,再反複觀察引生定解,之後還要精進修持,這樣就能現前無分別智慧。因爲無分別智慧已經現量見到無我,出定位自然而然會生起無我的定解,而且這種定解是極其穩固的。不過,在最初修行的時候,如果沒有依靠分別念把人我打破,要想直接進入無分別智慧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

  修習空性並不難,只要我們反複觀察五蘊以外有沒有我,五蘊當中有沒有我,這樣就可以漸次引生無我的定解。在修持的過程中應該這樣激勵自己:衆生和自己都非常可憐,我本不存在,可所作所爲卻又偏偏都爲了我,爲什麼要這樣愚癡,爲了我而奔波呢?想到這些就會生起慚愧,以此激發起修持空性的精進心,這樣也就有機會在有生之年打破我執。

  修習空性法門的功德非常大,《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裏面說:“如是了達諸法之自性後,如若精勤修持,則可速得解脫。《聖铠莊嚴經》雲:“何人若以大努力、大精進修持無生、無滅、極深之空性法,則速通達菩薩之法界,圓滿總持、辯才,獲得無上之法,蒙受諸佛出有壞贊歎,守持清淨戒律,獲得清淨安忍、無上之精進、無緣之靜慮、廣大之智慧而疾速現前圓滿正等正覺菩提果。四大天王撐傘祈請轉妙*輪,照亮諸人天而令彼等證無上菩提。””所以,大家應當努力修習空性。

  壬叁、(攝義):

  今我不離受,亦不但是受,

  既非無有受,無有亦不定。

  我非離開取受五蘊而存在,也不是取受五蘊本身,既不是不觀待取受五蘊而有,也不是決定不存在。

  這一頌是對我和五蘊關系的總結。

  “今我不離受”的意思是我並非離開五蘊而存在,“亦不但是受”是指我也並非五蘊,這兩句是說我和五蘊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如果我和五蘊一體,就會有我成爲生滅法,以及能取受和所取受同體的過失;如果我和五蘊他體,則像瓶子之外存在柱子一樣,五蘊以外應該見到我,但這實際上是不可得的。所以,我和五蘊既不是一體,也不是他體。

  “既非無有受”,我是不是不觀待所取受的五蘊呢?不是,我一定要觀待五蘊而假立。“無有亦不定”,這一句在《般若燈論釋》中譯作“亦不定是無”,是不是我根本不存在呢?也不是,我並非像龜毛、兔角那樣是決定不存在的法,在名言中依靠五蘊還是存在一個假立的我,比如我行善、我聞思、我修行,這些在名言中都無欺存在。

  本頌從四個方面說明了我的體相,我不是離開蘊而有,也不是蘊本身,我並非不觀待蘊而假立,也非在名言中決定不存在,這就是所謂的我。這個頌詞已經盡述了我的真相,大家要好好研究。

  辛二、(破前際之未生)分二:一、過去現在我非他體;二、現在我非新生。

  壬一、(過去現在我非他體)分叁:一、過去現在我中無有他體;二、總說他體之過;叁、別說不觀待之過失。

  癸一、(過去現在我中無有他體):

  過去我不作,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異今亦不然。

  過去世我不生不合理,過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相異也不合理。

  前面講過去世有我不合理,現在講過去世我不存在也不合理。

  “過去我不作,是事則不然;”“不作”即不生,過去世的我不生不合理。爲什麼呢?因爲,“過去世中我,異今亦不然。”過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不可能是異體(雖然叁、四兩句可以和前兩句並列理解,但我們按照果仁巴大師的觀點,把這兩句作爲前兩句的原因來解釋)。其實過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並不是異體,如果是異體,那麼在過去世中就沒有今世的我,這樣我就無法感受前世的業報了。但自作自受…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