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别有我?
如果说前后世的我是一体,只是前后世的蕴有差异,这不合理。因为离开了五蕴,哪里还有一个我呢?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对方认为,现世的我和过去世的我是一体,只不过前后的五蕴不同而已。比如我过去世是旁生,有旁生的身体,现在世变成人,有人的身体,除了前后的五蕴不同以外,我并没有差异。
对此龙猛菩萨回答:“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离开现在的五蕴,哪里还有我呢?我源于对五蕴的执著,它与五蕴绝非异体,如果像你们说的那样前后世五蕴不同,那前后世的我也不会相同。所以,所谓五蕴不同但我是一体的观点不合理。不要说前后世的我不是一体,就是前几年的我和现在的我也不是一体,甚至前后刹那的我也不是一体。
世间众生特别愚昧,不要说旁生、饿鬼、地狱,就连绝大多数的人类众生对我到底存不存在也从来没有观察过;也不要说一般的普通人,就是大多数对社会有所贡献、处于世间学问顶峰的学者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当然,学习中观并不是完全为了破斥他宗,主要是为了打破自相续的执著。因为,虽然我们入了佛教,但相续中可能还存在外道的邪见,所以应该运用中观理证来破除。打破了我执也会对众生生起悲心。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无我而众生却执著有我,从而无意义地流转轮回枉受痛苦,当见到这一点时就自然会对众生生起悲心。
大家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有机会从理论上通达缘起空性的道理,这非常有福报。但光是理论上了知还不够,还应当再三串习空性的道理,这样实执就会逐渐减弱。任何一件事,只要反复串习就没有太大的困难,比如边看书边用转经轮边念咒,一开始可能很困难,但串习久了也就能做到。
所以,大家从理论上明白了万法空性的道理后还应当经常修习,我希望道友们每天能抽出半小时或一小时来修习空性,甚至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中也不离开空性的修行,要尽量将空性的道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能这样坚持几十年,大家的修行就会很成功。
如果没有修行,口头上再会说也没有用,虽然无我的法门非常殊胜,世界上也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见解,但没有反复串习的话,那也抵挡不住无始以来的严重实执。即使通过闻思对空性有了一点认识,也很容易消失,就像乌云中的太阳偶尔显露又很快被遮住一样。所以,修行还是很重要的。
壬二、(破我与五蕴一体异体成立)分二:一、破我与五蕴一体;二、破我与五蕴异体。
癸一、(破我与五蕴一体)分二:一、宣说我与五蕴一体不合理;二、此种说法不合理的原因。
子一、(宣说我与五蕴一体不合理):
离身无有我,是事为已成。
若谓身即我,若都无有我。
离开五蕴没有我,这是已成的事实。如果还说蕴即我,那就不存在人我了。
前两句紧接上文,说明五蕴之外没有我是已成的事实。如果对方转计五蕴就是我,那就等于说根本没有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只是依靠五蕴和合而假立的,并不是五蕴本身。我们可以对五蕴一一观察,先观察色身:头脚不是我,上半身下半身不是我……对受想行识观察,同样也找不到我。既然分别的五蕴中都找不到我,那五蕴的聚合中也不会有我,所以我并不是五蕴。
子二、(此种说法不合理的原因):
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
五蕴不是我,因为五蕴是生灭之法的缘故。怎么能把所取受的法当作取受者呢?
“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我们知道,五蕴是刹那生灭的法,并没有恒常的本体,这以名言的理论也可以抉择得出。既然如此,也就不能把五蕴执著为我,因为人们通常所谓的“我”是常有的法,并不是生灭的法。认为我就是五蕴也和空性的道理相违,《显句论》中说:在实相中我并不存在,若我是常有则堕入常边,若是无常则堕入断边。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受指所取受的五蕴,受者就是人我。如果五蕴就是我,那么所取受的五蕴和取受者就变成一体了。但所取受的五蕴显然不能成为取受者,月称论师说:如果所取受与取受者成为一体,那么瓶子和瓶子的作者就应该变成一体,所做的工作和工人也应该变成一体……世间所有的作业和作者都将变成一体,但这有与世间名言共称相违的过失,因为世人根本不会承认工人和所做的工作是一体,陶师和瓶子是一体,砍树的人和所砍的树是一体……这个道理在《观染染者品》、《观燃可燃品》中也讲过。
癸二、(破我与五蕴异体):
若离身有我,是事则不然。
无受而有我,而实不可得。
如果说离开五蕴有我,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所取受而有人我,这样的人我实不可得。
人们对我和五蕴的存在方式有各种认识,但总的来讲不出一体和他体。一体有很大过失,这一点已经讲过了。如果对方说五蕴和我是他体,也就是说在五蕴以外有一个我,那等于没有所取受的五蕴也可以有取受者了,但这种我是不可得的。这样的我即使以圣者的智慧观察也得不到。因为,除了五蕴的聚合以外,所谓的我跟石女儿没有任何差别。这是《显句论》中的推理方式。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明中的“现量见”指见到了自相的物体,但所谓的“无我”是不存在的意思,既然不存在,又怎么能说菩萨现量见到了无我呢?如果现量见到了,那是不是说明无我也有自相呢?可能有些人会有这种怀疑。
实际上现量见到无我和《释量论》中所说的现量见到石头无心的道理一样:“石头上没有心”并没有自相,不可能现量见,“五蕴上无我”也没有自相,也不能现量见到。但人们可以现量见到石头和五蕴,而石头有“无心”的特点,五蕴有“无我”的特点,当人们见到石头同时了知其无心时,就可以说是见到“石头上没有心”。同样,圣者菩萨现量见到法界自相的同时也了达了无我,这就是所谓的现量见到无我。当然,圣者菩萨的现量是指以无分别智慧现见法界的瑜伽现量,并不是根识现量。这个问题在学因明的时候也可以了解。
瑜伽现量的无分别智慧来自于分别念的妙慧。首先以中观推理观察:所谓的我在五蕴内外都得不到。这样反复观察后,可以以分别念了知无我;之后再安住修持,分别念渐渐会转变成无分别的智慧,此时瑜伽士现见无我就像眼见色法一样清晰。所以,证悟无我需要闻思修的过程。
当然,想一下子顿断我执有相当大的困难,所以首先要闻思。先从理论上知道所谓的我确实不存在,再反复观察引生定解,之后还要精进修持,这样就能现前无分别智慧。因为无分别智慧已经现量见到无我,出定位自然而然会生起无我的定解,而且这种定解是极其稳固的。不过,在最初修行的时候,如果没有依靠分别念把人我打破,要想直接进入无分别智慧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修习空性并不难,只要我们反复观察五蕴以外有没有我,五蕴当中有没有我,这样就可以渐次引生无我的定解。在修持的过程中应该这样激励自己:众生和自己都非常可怜,我本不存在,可所作所为却又偏偏都为了我,为什么要这样愚痴,为了我而奔波呢?想到这些就会生起惭愧,以此激发起修持空性的精进心,这样也就有机会在有生之年打破我执。
修习空性法门的功德非常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说:“如是了达诸法之自性后,如若精勤修持,则可速得解脱。《圣铠庄严经》云:“何人若以大努力、大精进修持无生、无灭、极深之空性法,则速通达菩萨之法界,圆满总持、辩才,获得无上之法,蒙受诸佛出有坏赞叹,守持清净戒律,获得清净安忍、无上之精进、无缘之静虑、广大之智慧而疾速现前圆满正等正觉菩提果。四大天王撑伞祈请转妙*轮,照亮诸人天而令彼等证无上菩提。””所以,大家应当努力修习空性。
壬三、(摄义):
今我不离受,亦不但是受,
既非无有受,无有亦不定。
我非离开取受五蕴而存在,也不是取受五蕴本身,既不是不观待取受五蕴而有,也不是决定不存在。
这一颂是对我和五蕴关系的总结。
“今我不离受”的意思是我并非离开五蕴而存在,“亦不但是受”是指我也并非五蕴,这两句是说我和五蕴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如果我和五蕴一体,就会有我成为生灭法,以及能取受和所取受同体的过失;如果我和五蕴他体,则像瓶子之外存在柱子一样,五蕴以外应该见到我,但这实际上是不可得的。所以,我和五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
“既非无有受”,我是不是不观待所取受的五蕴呢?不是,我一定要观待五蕴而假立。“无有亦不定”,这一句在《般若灯论释》中译作“亦不定是无”,是不是我根本不存在呢?也不是,我并非像龟毛、兔角那样是决定不存在的法,在名言中依靠五蕴还是存在一个假立的我,比如我行善、我闻思、我修行,这些在名言中都无欺存在。
本颂从四个方面说明了我的体相,我不是离开蕴而有,也不是蕴本身,我并非不观待蕴而假立,也非在名言中决定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我。这个颂词已经尽述了我的真相,大家要好好研究。
辛二、(破前际之未生)分二:一、过去现在我非他体;二、现在我非新生。
壬一、(过去现在我非他体)分三:一、过去现在我中无有他体;二、总说他体之过;三、别说不观待之过失。
癸一、(过去现在我中无有他体):
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
过去世我不生不合理,过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相异也不合理。
前面讲过去世有我不合理,现在讲过去世我不存在也不合理。
“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不作”即不生,过去世的我不生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过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不可能是异体(虽然三、四两句可以和前两句并列理解,但我们按照果仁巴大师的观点,把这两句作为前两句的原因来解释)。其实过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并不是异体,如果是异体,那么在过去世中就没有今世的我,这样我就无法感受前世的业报了。但自作自受…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