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31

  ..續本文上一頁實有的,那它就不應該觀待因緣了,既然不從因緣而生,那痛苦就不應該存在。但實際上,“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既然一切法都從因緣生,那就說明不從因緣生的痛苦不存在。另外,痛苦不從因緣生,那麼痛苦就自性常有,但這與痛苦的含義——無常相違。

  “無常是苦義”的道理在很多佛經論典中都有宣說。如經雲:“凡說無常,乃爲痛苦。”“一切諸行無常故,我說一切受皆苦。”《中觀四百論》雲:“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既然無常是苦義,那說痛苦不空就不能成立無常這一名言真理,但誰也不敢承認無常不成立。所以,痛苦並非自性實有。

  卯二、(無有集谛之過):

  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

  如果痛苦有決定自性,爲何要從集谛産生?不從集谛生也就沒有集。因爲苦實有而從集生破壞了空性的含義。

  集谛就是煩惱和業,因爲痛苦由集谛而生,所以痛苦是空性的。但按照對方的觀點,既然痛苦不空,那就永遠不可能從業和煩惱中産生,這樣一來集谛便不應該存在了。

  如果一切萬法是空性,那就可以說痛苦是從集谛中産生的。比如以前世殺害牦牛的業力導致了現在的痛苦,正因爲痛苦的本體是空性的,所以可以說今世的苦來源于前世的集。如果痛苦不空,那它何必從因緣(集谛)而生呢?痛苦不從集谛而生,那集谛就沒辦法安立,因爲作爲因果關系的苦和集,若果實有因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因此,對方的承許破壞了空性含義的緣故,集谛無法成立。

  卯叁、(無有滅谛之過):

  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即破于滅谛。

  如果苦決定有自性,則不應該有滅谛,因爲你們執著定性的緣故破壞了滅谛。

  有實宗承許痛苦有真實的決定性,如果痛苦真有不空的本性,那不論依靠什麼方法也不可能滅掉,不能滅苦就沒有滅谛,因爲滅谛就是滅除了痛苦以後現前的寂滅境界。

  大家要知道,只有無實有的法才可以毀滅,比如水泡、陽焰和彩虹,這些法因爲無實有,所以依靠因緣可以息滅;如果它們有自性,那麼不論依靠什麼方法也不可能毀滅。同樣,相續中的痛苦無實有所以可以滅除,比如病苦無實,故通過打針吃藥會好;業障也無實,故通過念經消業會消除。但如果相續中的痛苦是實有的,那麼不管怎樣對治,痛苦永遠也不可能毀滅。所以,如果像有實宗所承認的那樣痛苦實有不空,那麼滅谛就不可能存在,但這一點誰也不會承認。

  當我們還不太理解空性的時候,也許會覺得有實宗的觀點有道理:如果一切萬法是空性,那麼苦集滅道怎麼安立呢?一旦理解了空性就會知道:正因爲不空的緣故,苦谛不能從集谛而生,也不能被滅除而現前滅谛;只有是空性,才能生苦谛,也才有滅除苦谛而現前滅谛的機會。所以,不論是器世界還是有情世界,只要執著有決定自性,那就永遠沒有變化的機會,然而這顯然違背了現實。

  觀察苦樂等心態的變化也可以幫助理解痛苦無自性。比如有的道友今天特別痛苦,不想去參加輔導,甚至想離開學院;但明天他的心情也許會變得特別好,開始發誓: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好好精進!可見,我們的心情就像天氣一樣時時在變化。這種現象很普遍,不僅是凡夫人,即使是大成就者也會有。從一些大成就者的傳記來看,他們也是有時候開心,有時候不開心。這些現象都說明,因爲一切萬法是空性,所以因緣聚合時痛苦和快樂會顯現。

  卯四、(無有道谛之過):

  道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

  如果道谛有決定的自性,就不會有修道;如果道谛可以修習,就不會有決定的自性。

  大小乘都認爲有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如果道有決定的自性,那麼也就無有經曆五道的修行。比如如果資糧道的本體是實有的,那麼再怎麼修習也不會有用處,因爲無法改變它而進入上上道。所以,如果道谛實有,就沒有修道。

  而如果道的確可以修習,它的功德可以在相續中生起,那麼道就不會有自性。不管是小乘道還是大乘道,當我們精進修持以後,自相續中首先可以生起資糧道的境界;繼續修持,加行道的各種功德也會現前;再不斷修行,就能生起見道的無分別智慧;見道以後,修道、無學道的功德也會逐漸生起。所以道谛並不是實有的,否則不管怎麼修也不會得到任何功德。

  道谛沒有自性也可以從苦谛的角度來抉擇,修道的目的是去除痛苦,如果苦有自性,那不論再怎麼修習也不可能斷除。而既然可以斷苦,道谛就沒有自性。

  有的道友說:“我剛來的時候對上師叁寶特別有信心,但現在好像越修越沒有信心了。”我想恐怕他還不太了解修行,修行只能越修越好,不應該最初有信心後來越修越差。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這可能是修行增上的表現:最初的時候沒有能力觀察自己,自認爲是個好修行人;聞思佛法並且通過修法斷除了一些粗大的煩惱後現前了一些智慧,這時就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好比病情嚴重的病人在沒檢查以前不知道自己病得很重,檢查後才知道病得厲害,而且在治療的過程中又發現了其他的病,他會認爲自己病得越來越嚴重,但實際上只不過是病被漸漸發現而已。所以,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也是修行增上的一種標志。有的人不了解這一點,總是念叨:“我在家的時候特別有智慧,特別有境界;怎麼出家後境界反而越來越低了?”我覺得這只不過是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過失而已。

  總的來講,既然道可以增上,就說明道沒有決定的自性。

  寅叁、(攝義):

  若無有苦谛,及無集滅谛,

  所可滅苦道,竟爲何所至?

  如果沒有苦谛也沒有集谛與滅谛,那麼可以滅苦的道谛究竟要到達什麼境界呢?

  有實宗認爲中觀宗的空性毀壞了四谛,但通過上面的觀察可知,恰恰是有實宗不空的觀點毀壞了四谛。因爲,如果諸法不空,就不應該有苦谛、集谛和滅谛;沒有這些,那滅苦的道谛又趨向何方呢?道谛本來是斷苦集二谛而趨向滅谛,現在沒有了這叁谛,道谛自然也成了虛設。所以,有實宗無法建立實有的四谛,而中觀宗卻可以依靠空性建立名言中的如幻四谛。

  很多大德都教誡修習四谛:首先要知道,輪回是痛苦;其次要明白,痛苦的根源是集谛——業和煩惱;再次要清楚,證得滅谛才能解脫輪回;最後要知道,爲了證得滅谛一定要修道。

  修行要首先弄清次第,之後再循著次第而修,這樣便可以壓製乃至斷除煩惱。對修行人來講,對于痛苦一定要有深刻的認識,否則就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對叁界輪回是痛苦的認識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或者文字上,而應該從心坎深處覺得,不管轉生在何處除了痛苦以外根本不存在少許安樂。這種認識非常重要!如果不認識痛苦,反而覺得:“我現在過得特別快樂!你看我們的寺院多麼莊嚴!有吃、有穿……”對生活這麼充滿信心,對六道輪回怎麼會有厭離心呢?可能永遠都不願離開輪回!其實對世間的貪執是沒有智慧的表現,這就像一個犯人贊不絕口:“我們的監獄特別好……”這太沒有智慧了。其實輪回中的享受是非常低劣的安樂,聞思經論者都可以認識這一點。所以大家要好好體會一切世間都是痛苦的本性。

  而痛苦不可能無因無緣産生,六道衆生都有無法言喻的痛苦,這些痛苦都是依靠煩惱和業出生的。要想滅苦就應當斷除苦因——集谛,比如要消滅毒樹,就要斬斷它的根。

  那如何斷除集谛呢?要依靠修道,修道圓滿則能斷苦滅集從而現前滅谛。這好比要斬斷毒樹的根就要依靠工具,而樹根斬斷以後毒樹就不會再生長了。

  佛菩薩的教言沒有任何虛假的成分,曆史上無數高僧大德也都依循四谛之道而獲得成就。比如米拉日巴尊者,最初他煩惱深重,殺了很多人,後來卻依靠修道獲得了無上的果位。所以大家也應該依循這樣的四谛之道而精進修持。

  醜二、(無有有境智慧之過)分二:一、無見苦谛之過;二、無其余叁谛有境智慧與四果之過。

  寅一、(無見苦谛之過):

  若苦定有性,先來所不見,

  于今雲何見?其性不異故。

  如果苦谛決定有自性,那麼它先前不爲有境智慧所見,現在又如何見呢?也不能見,苦的本性不變異的緣故。

  苦谛沒有自性,所以以前沒有見到它,後來通過修行見到是合理的。但如果苦谛有自性,那麼以前沒有見到,後來也不應該見到。按《俱舍論》的觀點,見道時緣叁界依次會生起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此時就是現見苦谛。但這種現見苦谛只有在苦谛無自性的基礎上才能成立,如果苦谛不空,那麼在資糧道、加行道時未見苦谛,見道時又怎麼能見呢?也不應該見。因爲對境苦谛不曾變異,有境智慧又怎麼會有不見和見的差別呢?《顯句論》說:如果苦谛有自性,那就應該如以前不曾見苦谛那樣,在見道時也不應該見苦谛,但實際並非如此。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難陀剛出家時沒有出離心,世尊把他帶到天界、地獄後他才生起了視整個叁界猶如火宅的真實出離心。正是因爲痛苦無自性,他才有先前不認識輪回痛苦後來認識痛苦的變化;如果苦谛不空,那麼難陀後來也應該像最初一樣沒有出離心。

  所以,承許苦谛不空就會有見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的過失。

  寅二、(無其余叁谛有境智慧與四果之過):

  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就像見到苦谛不合理那樣,斷除集谛、證得滅谛、修持道谛以及獲得四果也都不合理。

  本頌的推理和前頌完全一致。如果苦谛有自性,那麼凡夫地時不見苦谛,聖者位時也不應該見苦谛;其余叁谛也是如此。

  首先,如同見苦谛不合理一樣,斷集谛也不合理。如果集谛實有不空,那麼獲得聖果時也應該像加行道一樣無法斷除業和煩惱。爲什麼呢?“其性不異故”。

  其次,就像見苦谛不合理那樣,證滅谛也不合理。如果滅谛實有,凡夫地時未現前滅谛,那麼獲得聖果時也不應該現前,因爲“其性不異故”。

  最後,就…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