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有的,那它就不应该观待因缘了,既然不从因缘而生,那痛苦就不应该存在。但实际上,“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既然一切法都从因缘生,那就说明不从因缘生的痛苦不存在。另外,痛苦不从因缘生,那么痛苦就自性常有,但这与痛苦的含义——无常相违。
“无常是苦义”的道理在很多佛经论典中都有宣说。如经云:“凡说无常,乃为痛苦。”“一切诸行无常故,我说一切受皆苦。”《中观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既然无常是苦义,那说痛苦不空就不能成立无常这一名言真理,但谁也不敢承认无常不成立。所以,痛苦并非自性实有。
卯二、(无有集谛之过):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以破空义故。
如果痛苦有决定自性,为何要从集谛产生?不从集谛生也就没有集。因为苦实有而从集生破坏了空性的含义。
集谛就是烦恼和业,因为痛苦由集谛而生,所以痛苦是空性的。但按照对方的观点,既然痛苦不空,那就永远不可能从业和烦恼中产生,这样一来集谛便不应该存在了。
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那就可以说痛苦是从集谛中产生的。比如以前世杀害牦牛的业力导致了现在的痛苦,正因为痛苦的本体是空性的,所以可以说今世的苦来源于前世的集。如果痛苦不空,那它何必从因缘(集谛)而生呢?痛苦不从集谛而生,那集谛就没办法安立,因为作为因果关系的苦和集,若果实有因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因此,对方的承许破坏了空性含义的缘故,集谛无法成立。
卯三、(无有灭谛之过):
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
汝著定性故,即破于灭谛。
如果苦决定有自性,则不应该有灭谛,因为你们执著定性的缘故破坏了灭谛。
有实宗承许痛苦有真实的决定性,如果痛苦真有不空的本性,那不论依靠什么方法也不可能灭掉,不能灭苦就没有灭谛,因为灭谛就是灭除了痛苦以后现前的寂灭境界。
大家要知道,只有无实有的法才可以毁灭,比如水泡、阳焰和彩虹,这些法因为无实有,所以依靠因缘可以息灭;如果它们有自性,那么不论依靠什么方法也不可能毁灭。同样,相续中的痛苦无实有所以可以灭除,比如病苦无实,故通过打针吃药会好;业障也无实,故通过念经消业会消除。但如果相续中的痛苦是实有的,那么不管怎样对治,痛苦永远也不可能毁灭。所以,如果像有实宗所承认的那样痛苦实有不空,那么灭谛就不可能存在,但这一点谁也不会承认。
当我们还不太理解空性的时候,也许会觉得有实宗的观点有道理: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那么苦集灭道怎么安立呢?一旦理解了空性就会知道:正因为不空的缘故,苦谛不能从集谛而生,也不能被灭除而现前灭谛;只有是空性,才能生苦谛,也才有灭除苦谛而现前灭谛的机会。所以,不论是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只要执著有决定自性,那就永远没有变化的机会,然而这显然违背了现实。
观察苦乐等心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理解痛苦无自性。比如有的道友今天特别痛苦,不想去参加辅导,甚至想离开学院;但明天他的心情也许会变得特别好,开始发誓: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好好精进!可见,我们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时时在变化。这种现象很普遍,不仅是凡夫人,即使是大成就者也会有。从一些大成就者的传记来看,他们也是有时候开心,有时候不开心。这些现象都说明,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所以因缘聚合时痛苦和快乐会显现。
卯四、(无有道谛之过):
道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
如果道谛有决定的自性,就不会有修道;如果道谛可以修习,就不会有决定的自性。
大小乘都认为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如果道有决定的自性,那么也就无有经历五道的修行。比如如果资粮道的本体是实有的,那么再怎么修习也不会有用处,因为无法改变它而进入上上道。所以,如果道谛实有,就没有修道。
而如果道的确可以修习,它的功德可以在相续中生起,那么道就不会有自性。不管是小乘道还是大乘道,当我们精进修持以后,自相续中首先可以生起资粮道的境界;继续修持,加行道的各种功德也会现前;再不断修行,就能生起见道的无分别智慧;见道以后,修道、无学道的功德也会逐渐生起。所以道谛并不是实有的,否则不管怎么修也不会得到任何功德。
道谛没有自性也可以从苦谛的角度来抉择,修道的目的是去除痛苦,如果苦有自性,那不论再怎么修习也不可能断除。而既然可以断苦,道谛就没有自性。
有的道友说:“我刚来的时候对上师三宝特别有信心,但现在好像越修越没有信心了。”我想恐怕他还不太了解修行,修行只能越修越好,不应该最初有信心后来越修越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这可能是修行增上的表现:最初的时候没有能力观察自己,自认为是个好修行人;闻思佛法并且通过修法断除了一些粗大的烦恼后现前了一些智慧,这时就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好比病情严重的病人在没检查以前不知道自己病得很重,检查后才知道病得厉害,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其他的病,他会认为自己病得越来越严重,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病被渐渐发现而已。所以,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也是修行增上的一种标志。有的人不了解这一点,总是念叨:“我在家的时候特别有智慧,特别有境界;怎么出家后境界反而越来越低了?”我觉得这只不过是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过失而已。
总的来讲,既然道可以增上,就说明道没有决定的自性。
寅三、(摄义):
若无有苦谛,及无集灭谛,
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
如果没有苦谛也没有集谛与灭谛,那么可以灭苦的道谛究竟要到达什么境界呢?
有实宗认为中观宗的空性毁坏了四谛,但通过上面的观察可知,恰恰是有实宗不空的观点毁坏了四谛。因为,如果诸法不空,就不应该有苦谛、集谛和灭谛;没有这些,那灭苦的道谛又趋向何方呢?道谛本来是断苦集二谛而趋向灭谛,现在没有了这三谛,道谛自然也成了虚设。所以,有实宗无法建立实有的四谛,而中观宗却可以依靠空性建立名言中的如幻四谛。
很多大德都教诫修习四谛:首先要知道,轮回是痛苦;其次要明白,痛苦的根源是集谛——业和烦恼;再次要清楚,证得灭谛才能解脱轮回;最后要知道,为了证得灭谛一定要修道。
修行要首先弄清次第,之后再循着次第而修,这样便可以压制乃至断除烦恼。对修行人来讲,对于痛苦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否则就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对三界轮回是痛苦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或者文字上,而应该从心坎深处觉得,不管转生在何处除了痛苦以外根本不存在少许安乐。这种认识非常重要!如果不认识痛苦,反而觉得:“我现在过得特别快乐!你看我们的寺院多么庄严!有吃、有穿……”对生活这么充满信心,对六道轮回怎么会有厌离心呢?可能永远都不愿离开轮回!其实对世间的贪执是没有智慧的表现,这就像一个犯人赞不绝口:“我们的监狱特别好……”这太没有智慧了。其实轮回中的享受是非常低劣的安乐,闻思经论者都可以认识这一点。所以大家要好好体会一切世间都是痛苦的本性。
而痛苦不可能无因无缘产生,六道众生都有无法言喻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依靠烦恼和业出生的。要想灭苦就应当断除苦因——集谛,比如要消灭毒树,就要斩断它的根。
那如何断除集谛呢?要依靠修道,修道圆满则能断苦灭集从而现前灭谛。这好比要斩断毒树的根就要依靠工具,而树根斩断以后毒树就不会再生长了。
佛菩萨的教言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历史上无数高僧大德也都依循四谛之道而获得成就。比如米拉日巴尊者,最初他烦恼深重,杀了很多人,后来却依靠修道获得了无上的果位。所以大家也应该依循这样的四谛之道而精进修持。
丑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分二:一、无见苦谛之过;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寅一、(无见苦谛之过):
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
如果苦谛决定有自性,那么它先前不为有境智慧所见,现在又如何见呢?也不能见,苦的本性不变异的缘故。
苦谛没有自性,所以以前没有见到它,后来通过修行见到是合理的。但如果苦谛有自性,那么以前没有见到,后来也不应该见到。按《俱舍论》的观点,见道时缘三界依次会生起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此时就是现见苦谛。但这种现见苦谛只有在苦谛无自性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如果苦谛不空,那么在资粮道、加行道时未见苦谛,见道时又怎么能见呢?也不应该见。因为对境苦谛不曾变异,有境智慧又怎么会有不见和见的差别呢?《显句论》说:如果苦谛有自性,那就应该如以前不曾见苦谛那样,在见道时也不应该见苦谛,但实际并非如此。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难陀刚出家时没有出离心,世尊把他带到天界、地狱后他才生起了视整个三界犹如火宅的真实出离心。正是因为痛苦无自性,他才有先前不认识轮回痛苦后来认识痛苦的变化;如果苦谛不空,那么难陀后来也应该像最初一样没有出离心。
所以,承许苦谛不空就会有见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的过失。
寅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就像见到苦谛不合理那样,断除集谛、证得灭谛、修持道谛以及获得四果也都不合理。
本颂的推理和前颂完全一致。如果苦谛有自性,那么凡夫地时不见苦谛,圣者位时也不应该见苦谛;其余三谛也是如此。
首先,如同见苦谛不合理一样,断集谛也不合理。如果集谛实有不空,那么获得圣果时也应该像加行道一样无法断除业和烦恼。为什么呢?“其性不异故”。
其次,就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证灭谛也不合理。如果灭谛实有,凡夫地时未现前灭谛,那么获得圣果时也不应该现前,因为“其性不异故”。
最后,就…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