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论讲记 下▪P32

  ..续本文上一页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修道谛也不合理。如果道谛的智慧实有,那么以前没有的智慧以后也不会有,或者以前没有断的烦恼以后也不可能断。

  另外,如同见苦谛不合理一样,以前未现前四果以后也不应该现前,因为“其性不异故”。或者,既然见苦乃至修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那么住四果者肯定不成立,因为沙门四果都是在见道、修道的基础上安立的。

  总之,因为有实宗承许实有,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以及四果都被破坏了,这显然有很大过失。

  子二、(无有三宝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法宝之过;三、无有佛宝之过。

  丑一、(无有僧宝之过)分二:一、无有四果之过;二、无有僧宝之过。

  寅一、(无有四果之过):

  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如果诸法的自性是决定的,那么先前不可得的四果,现在又怎么可得呢?

  四道果就是指沙门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如果一切万法实有存在,那么四果的本性先前不可得,后来也应该不可得,因为本性不变异的缘故。比如预流果,因为有缘起空性,以前凡夫位时未得此果,后来观修四谛见道以后就能真实现前;而如果不是空性,那么以前未得,以后也不应该得。一来、不来、阿罗汉果也可以同样类推。

  此处破四果,前面一颂也破四果,这重不重复呢?不重复。因为前面是从四谛是四果之因的角度来讲的,即破了四谛也就破了四果;而此处是正面破四果,即如果万法实有不空,那么以前未得四果以后也不应该得,因为“其性不异故”。

  寅二、(无有僧宝之过):

  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

  没有四果也就没有得四向者。因为不存在八圣的缘故,所以不会有僧宝。

  四果依靠四向而有,四向也依靠四果而安立,没有住四果者也就不会有住四向者,如是八圣贤——小乘宗所谓的僧宝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僧宝不存在,那如何皈依僧宝呢?所以,不是中观宗在毁坏僧宝,而是万法不空的观点将自己推向毁坏僧宝的深渊,所以有智者不应该承认这种见解。

  丑二、(无有法宝之过):

  无四圣谛故,亦无有法宝。

  没有四圣谛的缘故,也没有法宝。

  从究竟的角度来讲,真正的法宝是指依道谛而现前的灭谛。既然断除苦集的灭谛是法宝,那么没有四圣谛,也就没有了法宝。

  人们所见的经书文字虽然可以取上“法宝”的名字,但并不是真正的法宝,只是因为它们是现前真实法宝的因,所以也被叫做法宝。这就像《中观根本慧论》等经论虽可取名为中观,但这只是在因上安立果名,并非真实的中观,真正的中观唯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丑三、(无有佛宝之过)分二:一、总说佛宝不成;二、别说佛道不成立。

  寅一、(总说佛宝不成):

  无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

  没有法宝和僧宝,怎么会有佛宝?

  没有四圣谛就不会有法宝和僧宝,没有法宝和僧宝就不会有佛宝。

  月称论师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经行地道的时候,肯定得到过沙门四果中的一果。意思是佛陀在因地的修持中,一定曾成为僧宝,也必定现前过法宝。法宝和僧宝的究竟是佛宝,既然没有法宝和僧宝,那佛宝的因就不存在了,这样就失坏了佛宝。

  寅二、(别说佛道不成立)分二:一、佛与菩提不观待之过;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过。

  卯一、(佛与菩提不观待之过):

  汝说则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而有于菩提。

  按照有实宗的说法则有两个过失:不因菩提而有佛陀;不因佛陀而有菩提。

  菩提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证悟、觉悟或一切种智。佛陀也是梵语“布达”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者、证悟者。觉悟者是在印度示现十二相成道的补特伽罗——释迦牟尼佛,他所觉悟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是菩提。显而易见,觉悟与觉悟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按照有实宗的观点,一切万法实有存在,那就有两个过失:觉悟者佛陀可以不依靠菩提而成为觉悟者,或者不依靠佛陀也可以有菩提存在。这两个过失都来自对方所承许的万法实有的观点。因为,万法实有就不需要观待,这样觉悟者就不需要观待觉悟,觉悟也不需要观待觉悟者。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了觉悟的境界才叫佛陀,如果没有这种境界也可以安立为佛陀,那么世间上所有的众生都是佛陀了;再者,菩提也必须要依靠觉悟者才能安立,如果不依靠觉悟者,那么觉悟是谁的觉悟呢?如果觉悟不依靠佛陀也能安立,那任何人也都有觉悟。所以,承认自性实有,就会同时失坏觉悟和觉悟者。

  在名言中,佛陀是了知一切万法的觉悟者。《皈依七十颂》云:“于所知慧增,摧毁无明地,正觉如莲启。”在藏文中,佛陀就是遣除一切障碍,证得一切智的“正觉”。“正”有清净的意思,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清净叫正;“觉”是觉性,觉悟通达万法的真如就叫觉。既然佛陀是正觉,就应该依靠觉悟来安立,就像知识分子要依靠知识来安立一样。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那就没有这种观待关系了,因为“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但这一点对方也不敢承认,因为按照小乘的观点,圆满了三十七道品以后才能成就正等觉佛陀的果位。

  卯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过):

  若先非佛性,虽复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不应得成佛。

  如果先前不是佛的体性,那么虽然精进地修行菩提道也不应该得佛果。

  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承认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凡夫,后来变成菩萨,最后成佛。许多经典也记载了佛陀对某些补特伽罗的授记,如:某众生将于恒沙劫以后于某刹土成佛……谁都不能否认这种从凡夫到佛陀的转变过程,但这只能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自性实有则不可能。《法华经》亦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但是,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来看,那以前不是佛陀以后也无法变成佛陀,因为他们承认一切法实有存在。实有的法则应该以前什么样以后也这样,所以先前不是佛的凡夫即便发了菩提心,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精进行持六度万行、积累资粮,最终也无法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有实宗的观点是错误的。

  子三、(无有因果之过)分三:一、无有罪福作者之过;二、无有罪福也应有果报之过;三、若有罪福果报则应成立空性。

  丑一、(无有罪福作者之过):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如果诸法不空,则无有造作罪业者与造作福德者。不空的法该如何造作呢?无法造作,因为它的自性是决定的缘故。

  前面对方向中观宗发太过说: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那就“坏于罪福”,没有罪福业也就不会有痛苦和快乐的果报,这样一来世人就无恶不作了。

  现在中观宗破曰:万法实有存在,则不会有造作罪业者与造作福德者,因为作者要观待造作罪业或福德才可成立,但不空的罪福如何造作呢?不能造作罪福业,也就不会有造作罪福者了。但罪福及其作者在世间都是存在的,如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喜乐园,让僧众在此讲经说法,这是福德业,给孤独长者是造作福德者;大天比丘造了好几个五无间罪,这是罪业,大天比丘是造作罪业者。假如因为罪福实有而失坏造罪与修福,那造罪的大天比丘与修福的给孤独长者也就没有差异了。

  所以,只要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不应该承认万法实有。我们一定要清楚: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会有造罪与修福,罪业是空性的缘故,现在才可以造作以前没有造的杀生等恶业;善业是空性的缘故,现在才可以造作供养三宝、建造经堂等以前没有造的福业。

  丑二、(无有罪福也应有果报之过):

  汝许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罪福因所生,果报则无有。

  既然你们承许离开罪福而有果报,那由罪福之因所生的苦乐果报就无从安立。

  刚才抉择无有罪福作者的过失,现在抉择失坏因果的过失。万法实有,果报也自然实有,如果果报实有存在,那它就成了无因,因为实有的法不需要观待因。这样的话,就不存在由罪福业所产生的果报了。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如果这样承许,则与世间以及论典之理相违了。”稍懂佛理的人也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如果像有实宗所承许的那样果报实有,便有无因有果的过失,这样也就失坏了从罪福因缘中生果的道理。所以这种观点无法安立。

  丑三、(若有罪福果报则应成立空性):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如果说从罪福中产生果报,那果既然从罪福中产生,怎么能说不空呢?

  如果有实宗也承认快乐的果报从善业而生,痛苦的果报从罪业而起,比如供养佛陀会得相好圆满,杀生会短寿多病,那为什么不承认空性呢?如果不空,就不可能从善恶业中成熟果报。这就像种子只有是空性才有机会发芽并成熟果实,如果种子的本体不空,那它永远也不会变化。颂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万法的真相就是缘起空性,只有空性才能安立万事万物等一切缘起。

  子四、(无有世出世间名言之过)分二:一、无有世间名言之过;二、无有出世间名言之过。

  丑一、(无有世间名言之过)分三:一、破坏世间名言;二、破坏世间能作所作;三、破坏世间种种相。

  寅一、(破坏世间名言):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你们破坏了一切法缘起性空的意义,也就破坏了世俗中的所有万法。

  有实宗认为万法不空,这一观点破坏了一切法缘起空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彻底否认了空性即是缘起这一中道义。世俗万法在因缘和合的前提下才得以形成,这样的法必然是空性,也只有这样世间名言才可以安立,否则什么法都不能成立。所以,破坏了空性的意义,也就破坏了世俗名言中的穿衣、吃饭、走路等种种法。

  寅二、(破坏世间能作所作):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若破坏了空性的意义,就应有三种过失:无有所…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智慧宝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