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的业,无作却仍有作的行为,未作却名为作者。
前面讲了,名言中存在作者、作业和作法。比如陶师是作者,所作的瓶子是作业,运用工具来制作就叫作法(动作或行为)。如果万法是空性,那么这三者就可以成立,否则就有这三者都不成立的过失。
第一、无所作。只有在空性的条件下,才可以有万法的缘起显现,从而成立所作。如果万法自性不空,那么就不成立所作,因为不空的法不需要造作。所以,破坏了空义就失坏了一切所作。
第二、无作而有作。在万法空性的前提下,种种作的行为可以成立;如果诸法实有不空,那未造作也应有作,比如,因为作的行为实有,所以未作瓶子也应具有作瓶子的行为。
第三、不作名作者。由于作者成了实有,未造作的人也应成为作者:没有作瓶子的人也应成了瓶子的作者;对佛教从未作过什么贡献,反而整天忙碌于钱财和名声的某些“活佛”也成了弘扬佛法者;从未经营过商业的人也应成为商人。
这以上是对有实宗发出的三大过失。
寅三、(破坏世间种种相):
若有决定性,众生无生灭,
恒常而安住,远离种种相。
如果诸法有决定的自性,那么众生就无生无灭,万法便恒常安住,远离种种迁变之相。
有实宗认为万法本体不空,决定存在,这样便失坏了世俗诸法生住灭的迁变之相。从内的众生来讲,正因为万法是空性,所以在因缘和合的时候降生、在因缘分离的时候灭尽都是合理的;如果不是空性,那么就没有因缘和合时的降生,没有产生也就没有死亡。如果没有生死,众生便恒常安住,也远离了迁变之相。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因缘的变化,痛苦会变成快乐、违缘会变成顺缘……从外的器世界来讲,也只有在缘起空性的前提下,成住坏空才能安立,否则根本无法显现这些迁变相。因此,承认有决定自性,就远离了内外一切法之种种相。
《圣象力经》云:“诸法若稍有自性,诸佛声闻亦应见,恒常之法不涅槃,智者永不离戏论。”意思是说,如果一切诸法稍微有自性,那么诸佛以及声闻也应该能见到,而恒常的法不可能有涅槃,这样智者便永远不能离开戏论。佛经又云:“若有不空法,诸佛不授记,若诸法恒常,不增亦不减。”意思是说,如果诸法不空,那么佛就无法对有缘众生授记,如果诸法恒常不变,那就不会有增减。所以有实宗诸法实有的观点不成立。
丑二、(无有出世间名言之过):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如果空性不存在,那未得的功德就不应获得,也不应断除业和烦恼,亦无有痛苦灭尽之事。
如果一切万法不是空性,那么不但破坏了世间名言,出世间的名言也被破坏了。首先,以前未得过的神通、无漏智慧等地道功德现在也不应该获得。其次,也无法断除业和烦恼。众生的相续中有贪嗔痴等烦恼和恶业,如果不是空性,这些应断的业惑就无法断除。最后,也不会有断尽痛苦之事,修行就是为了遣除相续中的痛苦,如果没有空性就不会有灭尽痛苦之日。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大德依靠上师的教言和窍诀,通过励力修持而获得了远超凡夫人的断证功德,如果不是空性,这一切也无法安立。
作为修行人,我们在信解空性的同时也不应放弃世俗的善法。希望大家每天都要供水、供灯、供香,听课之前要在佛像或上师像前顶礼三次,课前课后念诵时也不要忘了使用转经轮。表面上看这些事情很小,但实际上功德却非常大。依靠这些善法能获得很大功德,它们一定会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大家应该对此深信不疑。
辛三、(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
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
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若有人能现见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则能彻见苦谛,亦能彻见集谛、灭谛和道谛。
如果谁认为存在实有的四谛,那他就没有真实了达四谛,只有证悟四谛无生无灭才真正通达了四谛。经云:“文殊,何人现见诸法无生,则可通达苦谛;若能现见诸法无生,则可断除集谛。”“远离苦与非苦二者之缘起空性,乃谛实真如法性。若未见此性,则未能见谛实真如。”由此可知,见到缘起空性才能真正通达四谛。
在《般若灯论释》中,本颂译为:“所谓苦与集,乃至于灭道,见有生灭者,是见名不见。”意思是说:如果见四谛有生灭则并未见到四谛,也就是说只有见到四谛无有生灭,才真正见到四谛。按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本颂则为:“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意思是说:所以经中说,见到了因缘法就见到了佛陀,也见到了四谛。
如果未通达这一点,对佛法的认识就很肤浅。以前有这样一个故事:第七世达赖喇嘛时期,有一位大法师在大昭寺那一带传法,听法的人多得不得了。有一次,哲蚌寺的一位格西也前去听法,听完法后格西向大法师提问:“您刚才一直在讲佛陀,请问佛陀到底在哪里?”大法师回答:“佛陀就在天空中五彩缤纷的光环里。”格西听了以后大失所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佛陀并非有相。人们往往认为佛陀安住在虚空中,也总是对着天空祈祷,但按《金刚经》等了义经典来看,真正的佛陀并不是有眼有鼻的人。只有通达缘起空性才能真正认识佛陀,否则就会觉得佛陀是神,佛法也只是治病、发财的方便而已。
本颂宣讲了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对于缘起空性,宗喀巴大师造有《缘起赞》,《缘起赞》充满了对缘起空性和佛陀的赞叹,也赞叹了佛法对世间的贡献。这是格鲁派非常重视的一部论典,章嘉国师曾著有《缘起赞广释》,根登群培大师临圆寂的时候也要求给他念一遍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文殊大圆满愿词》。
虽然世间的科学家对物质的表面的现象有一些研究,对人类也确实有一些贡献,但把他们的发明创造与缘起空性对照就会发现,他们的任何理论都无法超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缘起空性,也没有任何世间伟人能凭自力宣说缘起空性的道理。就拿19世纪三大学说的创始人 来说,他们都未能宣说缘起空性的道理。
可能有的人只喜欢单纯的佛教,一听到佛法与科学的比较就很反感。但这个世界上毕竟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学科学,我们也不可能逃避这种现实,所以有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结合现代科学来弘扬佛法。如果佛教徒还遵循一些老的观念,一听到科学就闭上眼睛,那佛法要在世间中弘扬恐怕有点困难。作为佛教徒固然不必特别迎合世间,但也没有必要特别反对排斥。印度的观音上师就经常修手表。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据说学院还没有建立前上师老人家也经常修理收音机,很多老乡的收音机坏了都去找上师。既然高僧大德们都这样示现,那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抛弃世间的知识。当然,初学佛者不学习世间知识也有必要,因为本来就没有稳固的佛法基础,学了这些很可能动摇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但如果有了较稳固的佛法见解,为了弘法利生,学习一些世间学问还是很有必要的。
己二、(以教证总结):
《心经》云:“无苦集灭道。”
经云:“若见因缘法,是人能见佛,亦见圣谛,能得圣果,灭诸烦恼。”
经云:“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生,此人已见苦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来,此人已断集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涅槃,此人已见灭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生,此人已真实修道。”
《梵王所问经》云:“佛告梵王:“以此门应知苦非圣谛,知集灭道亦非圣谛。复次云何是圣谛耶?梵王,若苦无起,是名圣谛;集无能起,是名圣谛;见一切法毕竟如涅槃无起灭者,是名圣谛;若知诸法平等无二修于道者,是名圣谛。””
《中观根本慧论·观四谛品》传讲圆满
二十五、观涅槃品
本品主要遮破有实宗所承许的实有涅槃。
涅槃是梵语,玄奘法师译作圆寂,其他译师也有寂灭、清净、解脱等不同译法。外道和内道都有涅槃的说法,名称虽然一样,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外道宗派把转生天界或者获得天尊的果位称为涅槃;内道小乘有部宗认为有自性实有的涅槃,如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而中观宗认为,真正的涅槃就是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也就是说只有证悟万法的本性、现前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才是涅槃。此外佛陀或上师示现圆寂也叫涅槃。所以在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场合中,涅槃有不同的含义。
有些学佛的人心里始终怀有一种愿望:我一定要获得涅槃。如果问他们什么叫涅槃,他们会说:相续中没有痛苦和烦恼、恒时快乐的境界就是涅槃。他们希求的就是这种实有的涅槃,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断除这种执著,因为涅槃并非实有存在。《般若经》亦云:“善现答言:“诸天子,我不但说我等色等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亦说涅槃如幻如化如梦所见。诸天子,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化如梦所见。””
戊二、(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观涅槃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他宗观点;二、破他宗观点。
庚一、(宣说他宗观点):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如果一切法是空性,无生无灭,那你们把断除了什么样的业和烦恼、息灭了什么样的痛苦五蕴称为涅槃呢?
这一颂是他宗的观点。对方认为涅槃是一种实有的果位,《阿含经》云:“所谓涅槃,即毕竟清净,毕竟清凉,毕竟寂静。”涅槃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获得有余涅槃者还留有色蕴,有漏身体还没有灭尽,这就像佛陀住世期间的很多阿罗汉一样;而把业和烦恼以及色身一并摧毁的阿罗汉则已趋入无余涅槃。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如果万法是空性,那就没有最初的产生和最终的毁灭,既然如此,那“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把何种烦恼及业断除、把何种痛苦五蕴息灭而称为涅槃呢?也就是说既然是空性,那有什么烦恼、业可断呢?有什么痛苦可灭呢?既然没有可断可灭的,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涅槃。对方给空性宗发出了这样的太过。
庚二…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