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的業,無作卻仍有作的行爲,未作卻名爲作者。
前面講了,名言中存在作者、作業和作法。比如陶師是作者,所作的瓶子是作業,運用工具來製作就叫作法(動作或行爲)。如果萬法是空性,那麼這叁者就可以成立,否則就有這叁者都不成立的過失。
第一、無所作。只有在空性的條件下,才可以有萬法的緣起顯現,從而成立所作。如果萬法自性不空,那麼就不成立所作,因爲不空的法不需要造作。所以,破壞了空義就失壞了一切所作。
第二、無作而有作。在萬法空性的前提下,種種作的行爲可以成立;如果諸法實有不空,那未造作也應有作,比如,因爲作的行爲實有,所以未作瓶子也應具有作瓶子的行爲。
第叁、不作名作者。由于作者成了實有,未造作的人也應成爲作者:沒有作瓶子的人也應成了瓶子的作者;對佛教從未作過什麼貢獻,反而整天忙碌于錢財和名聲的某些“活佛”也成了弘揚佛法者;從未經營過商業的人也應成爲商人。
這以上是對有實宗發出的叁大過失。
寅叁、(破壞世間種種相):
若有決定性,衆生無生滅,
恒常而安住,遠離種種相。
如果諸法有決定的自性,那麼衆生就無生無滅,萬法便恒常安住,遠離種種遷變之相。
有實宗認爲萬法本體不空,決定存在,這樣便失壞了世俗諸法生住滅的遷變之相。從內的衆生來講,正因爲萬法是空性,所以在因緣和合的時候降生、在因緣分離的時候滅盡都是合理的;如果不是空性,那麼就沒有因緣和合時的降生,沒有産生也就沒有死亡。如果沒有生死,衆生便恒常安住,也遠離了遷變之相。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隨著因緣的變化,痛苦會變成快樂、違緣會變成順緣……從外的器世界來講,也只有在緣起空性的前提下,成住壞空才能安立,否則根本無法顯現這些遷變相。因此,承認有決定自性,就遠離了內外一切法之種種相。
《聖象力經》雲:“諸法若稍有自性,諸佛聲聞亦應見,恒常之法不涅槃,智者永不離戲論。”意思是說,如果一切諸法稍微有自性,那麼諸佛以及聲聞也應該能見到,而恒常的法不可能有涅槃,這樣智者便永遠不能離開戲論。佛經又雲:“若有不空法,諸佛不授記,若諸法恒常,不增亦不減。”意思是說,如果諸法不空,那麼佛就無法對有緣衆生授記,如果諸法恒常不變,那就不會有增減。所以有實宗諸法實有的觀點不成立。
醜二、(無有出世間名言之過):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
如果空性不存在,那未得的功德就不應獲得,也不應斷除業和煩惱,亦無有痛苦滅盡之事。
如果一切萬法不是空性,那麼不但破壞了世間名言,出世間的名言也被破壞了。首先,以前未得過的神通、無漏智慧等地道功德現在也不應該獲得。其次,也無法斷除業和煩惱。衆生的相續中有貪嗔癡等煩惱和惡業,如果不是空性,這些應斷的業惑就無法斷除。最後,也不會有斷盡痛苦之事,修行就是爲了遣除相續中的痛苦,如果沒有空性就不會有滅盡痛苦之日。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大德依靠上師的教言和竅訣,通過勵力修持而獲得了遠超凡夫人的斷證功德,如果不是空性,這一切也無法安立。
作爲修行人,我們在信解空性的同時也不應放棄世俗的善法。希望大家每天都要供水、供燈、供香,聽課之前要在佛像或上師像前頂禮叁次,課前課後念誦時也不要忘了使用轉經輪。表面上看這些事情很小,但實際上功德卻非常大。依靠這些善法能獲得很大功德,它們一定會幫助我們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大家應該對此深信不疑。
辛叁、(證悟緣起空性的重要性):
若人能現見,一切因緣法,
則爲能見苦,亦見集滅道。
若有人能現見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則能徹見苦谛,亦能徹見集谛、滅谛和道谛。
如果誰認爲存在實有的四谛,那他就沒有真實了達四谛,只有證悟四谛無生無滅才真正通達了四谛。經雲:“文殊,何人現見諸法無生,則可通達苦谛;若能現見諸法無生,則可斷除集谛。”“遠離苦與非苦二者之緣起空性,乃谛實真如法性。若未見此性,則未能見谛實真如。”由此可知,見到緣起空性才能真正通達四谛。
在《般若燈論釋》中,本頌譯爲:“所謂苦與集,乃至于滅道,見有生滅者,是見名不見。”意思是說:如果見四谛有生滅則並未見到四谛,也就是說只有見到四谛無有生滅,才真正見到四谛。按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文,本頌則爲:“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意思是說:所以經中說,見到了因緣法就見到了佛陀,也見到了四谛。
如果未通達這一點,對佛法的認識就很膚淺。以前有這樣一個故事:第七世達賴喇嘛時期,有一位大法師在大昭寺那一帶傳法,聽法的人多得不得了。有一次,哲蚌寺的一位格西也前去聽法,聽完法後格西向大法師提問:“您剛才一直在講佛陀,請問佛陀到底在哪裏?”大法師回答:“佛陀就在天空中五彩缤紛的光環裏。”格西聽了以後大失所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佛陀並非有相。人們往往認爲佛陀安住在虛空中,也總是對著天空祈禱,但按《金剛經》等了義經典來看,真正的佛陀並不是有眼有鼻的人。只有通達緣起空性才能真正認識佛陀,否則就會覺得佛陀是神,佛法也只是治病、發財的方便而已。
本頌宣講了證悟緣起空性的重要性。對于緣起空性,宗喀巴大師造有《緣起贊》,《緣起贊》充滿了對緣起空性和佛陀的贊歎,也贊歎了佛法對世間的貢獻。這是格魯派非常重視的一部論典,章嘉國師曾著有《緣起贊廣釋》,根登群培大師臨圓寂的時候也要求給他念一遍宗喀巴大師的《緣起贊》和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文殊大圓滿願詞》。
雖然世間的科學家對物質的表面的現象有一些研究,對人類也確實有一些貢獻,但把他們的發明創造與緣起空性對照就會發現,他們的任何理論都無法超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緣起空性,也沒有任何世間偉人能憑自力宣說緣起空性的道理。就拿19世紀叁大學說的創始人 來說,他們都未能宣說緣起空性的道理。
可能有的人只喜歡單純的佛教,一聽到佛法與科學的比較就很反感。但這個世界上畢竟有千千萬萬的人在學科學,我們也不可能逃避這種現實,所以有必要的時候還是應該結合現代科學來弘揚佛法。如果佛教徒還遵循一些老的觀念,一聽到科學就閉上眼睛,那佛法要在世間中弘揚恐怕有點困難。作爲佛教徒固然不必特別迎合世間,但也沒有必要特別反對排斥。印度的觀音上師就經常修手表。法王如意寶也是這樣,據說學院還沒有建立前上師老人家也經常修理收音機,很多老鄉的收音機壞了都去找上師。既然高僧大德們都這樣示現,那我們也沒有必要全部抛棄世間的知識。當然,初學佛者不學習世間知識也有必要,因爲本來就沒有穩固的佛法基礎,學了這些很可能動搖自己對佛法的信心。但如果有了較穩固的佛法見解,爲了弘法利生,學習一些世間學問還是很有必要的。
己二、(以教證總結):
《心經》雲:“無苦集滅道。”
經雲:“若見因緣法,是人能見佛,亦見聖谛,能得聖果,滅諸煩惱。”
經雲:“何人若見一切諸法不生,此人已見苦谛;何人若見一切諸法不來,此人已斷集谛;何人若見一切諸法涅槃,此人已見滅谛;何人若見一切諸法不生,此人已真實修道。”
《梵王所問經》雲:“佛告梵王:“以此門應知苦非聖谛,知集滅道亦非聖谛。複次雲何是聖谛耶?梵王,若苦無起,是名聖谛;集無能起,是名聖谛;見一切法畢竟如涅槃無起滅者,是名聖谛;若知諸法平等無二修于道者,是名聖谛。””
《中觀根本慧論·觀四谛品》傳講圓滿
二十五、觀涅槃品
本品主要遮破有實宗所承許的實有涅槃。
涅槃是梵語,玄奘法師譯作圓寂,其他譯師也有寂滅、清淨、解脫等不同譯法。外道和內道都有涅槃的說法,名稱雖然一樣,但意義卻大不相同。外道宗派把轉生天界或者獲得天尊的果位稱爲涅槃;內道小乘有部宗認爲有自性實有的涅槃,如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而中觀宗認爲,真正的涅槃就是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也就是說只有證悟萬法的本性、現前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才是涅槃。此外佛陀或上師示現圓寂也叫涅槃。所以在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場合中,涅槃有不同的含義。
有些學佛的人心裏始終懷有一種願望:我一定要獲得涅槃。如果問他們什麼叫涅槃,他們會說:相續中沒有痛苦和煩惱、恒時快樂的境界就是涅槃。他們希求的就是這種實有的涅槃,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斷除這種執著,因爲涅槃並非實有存在。《般若經》亦雲:“善現答言:“諸天子,我不但說我等色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亦說涅槃如幻如化如夢所見。諸天子,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爲如幻如化如夢所見。””
戊二、(斷除無有涅槃之太過——觀涅槃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己一、(以理證廣說)分二:一、宣說他宗觀點;二、破他宗觀點。
庚一、(宣說他宗觀點):
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而稱爲涅槃?
如果一切法是空性,無生無滅,那你們把斷除了什麼樣的業和煩惱、息滅了什麼樣的痛苦五蘊稱爲涅槃呢?
這一頌是他宗的觀點。對方認爲涅槃是一種實有的果位,《阿含經》雲:“所謂涅槃,即畢竟清淨,畢竟清涼,畢竟寂靜。”涅槃分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獲得有余涅槃者還留有色蘊,有漏身體還沒有滅盡,這就像佛陀住世期間的很多阿羅漢一樣;而把業和煩惱以及色身一並摧毀的阿羅漢則已趨入無余涅槃。
“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如果萬法是空性,那就沒有最初的産生和最終的毀滅,既然如此,那“何斷何所滅,而稱爲涅槃?”把何種煩惱及業斷除、把何種痛苦五蘊息滅而稱爲涅槃呢?也就是說既然是空性,那有什麼煩惱、業可斷呢?有什麼痛苦可滅呢?既然沒有可斷可滅的,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涅槃。對方給空性宗發出了這樣的太過。
庚二…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