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32

  ..續本文上一頁像見苦谛不合理那樣,修道谛也不合理。如果道谛的智慧實有,那麼以前沒有的智慧以後也不會有,或者以前沒有斷的煩惱以後也不可能斷。

  另外,如同見苦谛不合理一樣,以前未現前四果以後也不應該現前,因爲“其性不異故”。或者,既然見苦乃至修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那麼住四果者肯定不成立,因爲沙門四果都是在見道、修道的基礎上安立的。

  總之,因爲有實宗承許實有,見苦、斷集、證滅、修道以及四果都被破壞了,這顯然有很大過失。

  子二、(無有叁寶之過)分叁:一、無有僧寶之過;二、無有法寶之過;叁、無有佛寶之過。

  醜一、(無有僧寶之過)分二:一、無有四果之過;二、無有僧寶之過。

  寅一、(無有四果之過):

  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今雲何可得?

  如果諸法的自性是決定的,那麼先前不可得的四果,現在又怎麼可得呢?

  四道果就是指沙門四果: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如果一切萬法實有存在,那麼四果的本性先前不可得,後來也應該不可得,因爲本性不變異的緣故。比如預流果,因爲有緣起空性,以前凡夫位時未得此果,後來觀修四谛見道以後就能真實現前;而如果不是空性,那麼以前未得,以後也不應該得。一來、不來、阿羅漢果也可以同樣類推。

  此處破四果,前面一頌也破四果,這重不重複呢?不重複。因爲前面是從四谛是四果之因的角度來講的,即破了四谛也就破了四果;而此處是正面破四果,即如果萬法實有不空,那麼以前未得四果以後也不應該得,因爲“其性不異故”。

  寅二、(無有僧寶之過):

  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則無有僧寶。

  沒有四果也就沒有得四向者。因爲不存在八聖的緣故,所以不會有僧寶。

  四果依靠四向而有,四向也依靠四果而安立,沒有住四果者也就不會有住四向者,如是八聖賢——小乘宗所謂的僧寶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僧寶不存在,那如何皈依僧寶呢?所以,不是中觀宗在毀壞僧寶,而是萬法不空的觀點將自己推向毀壞僧寶的深淵,所以有智者不應該承認這種見解。

  醜二、(無有法寶之過):

  無四聖谛故,亦無有法寶。

  沒有四聖谛的緣故,也沒有法寶。

  從究竟的角度來講,真正的法寶是指依道谛而現前的滅谛。既然斷除苦集的滅谛是法寶,那麼沒有四聖谛,也就沒有了法寶。

  人們所見的經書文字雖然可以取上“法寶”的名字,但並不是真正的法寶,只是因爲它們是現前真實法寶的因,所以也被叫做法寶。這就像《中觀根本慧論》等經論雖可取名爲中觀,但這只是在因上安立果名,並非真實的中觀,真正的中觀唯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

  醜叁、(無有佛寶之過)分二:一、總說佛寶不成;二、別說佛道不成立。

  寅一、(總說佛寶不成):

  無法寶僧寶,雲何有佛寶?

  沒有法寶和僧寶,怎麼會有佛寶?

  沒有四聖谛就不會有法寶和僧寶,沒有法寶和僧寶就不會有佛寶。

  月稱論師說: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經行地道的時候,肯定得到過沙門四果中的一果。意思是佛陀在因地的修持中,一定曾成爲僧寶,也必定現前過法寶。法寶和僧寶的究竟是佛寶,既然沒有法寶和僧寶,那佛寶的因就不存在了,這樣就失壞了佛寶。

  寅二、(別說佛道不成立)分二:一、佛與菩提不觀待之過;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過。

  卯一、(佛與菩提不觀待之過):

  汝說則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複不因佛,而有于菩提。

  按照有實宗的說法則有兩個過失:不因菩提而有佛陀;不因佛陀而有菩提。

  菩提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證悟、覺悟或一切種智。佛陀也是梵語“布達”的音譯,意思是覺悟者、證悟者。覺悟者是在印度示現十二相成道的補特伽羅——釋迦牟尼佛,他所覺悟的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就是菩提。顯而易見,覺悟與覺悟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

  按照有實宗的觀點,一切萬法實有存在,那就有兩個過失:覺悟者佛陀可以不依靠菩提而成爲覺悟者,或者不依靠佛陀也可以有菩提存在。這兩個過失都來自對方所承許的萬法實有的觀點。因爲,萬法實有就不需要觀待,這樣覺悟者就不需要觀待覺悟,覺悟也不需要觀待覺悟者。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爲有了覺悟的境界才叫佛陀,如果沒有這種境界也可以安立爲佛陀,那麼世間上所有的衆生都是佛陀了;再者,菩提也必須要依靠覺悟者才能安立,如果不依靠覺悟者,那麼覺悟是誰的覺悟呢?如果覺悟不依靠佛陀也能安立,那任何人也都有覺悟。所以,承認自性實有,就會同時失壞覺悟和覺悟者。

  在名言中,佛陀是了知一切萬法的覺悟者。《皈依七十頌》雲:“于所知慧增,摧毀無明地,正覺如蓮啓。”在藏文中,佛陀就是遣除一切障礙,證得一切智的“正覺”。“正”有清淨的意思,所有煩惱障和所知障全部清淨叫正;“覺”是覺性,覺悟通達萬法的真如就叫覺。既然佛陀是正覺,就應該依靠覺悟來安立,就像知識分子要依靠知識來安立一樣。如果按照有實宗的觀點,那就沒有這種觀待關系了,因爲“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但這一點對方也不敢承認,因爲按照小乘的觀點,圓滿了叁十七道品以後才能成就正等覺佛陀的果位。

  卯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過):

  若先非佛性,雖複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不應得成佛。

  如果先前不是佛的體性,那麼雖然精進地修行菩提道也不應該得佛果。

  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都承認釋迦牟尼佛最初是凡夫,後來變成菩薩,最後成佛。許多經典也記載了佛陀對某些補特伽羅的授記,如:某衆生將于恒沙劫以後于某刹土成佛……誰都不能否認這種從凡夫到佛陀的轉變過程,但這只能在空性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自性實有則不可能。《法華經》亦雲:“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但是,如果按照有實宗的觀點來看,那以前不是佛陀以後也無法變成佛陀,因爲他們承認一切法實有存在。實有的法則應該以前什麼樣以後也這樣,所以先前不是佛的凡夫即便發了菩提心,在叁大阿僧祇劫中精進行持六度萬行、積累資糧,最終也無法成就如來正等覺的果位。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所以有實宗的觀點是錯誤的。

  子叁、(無有因果之過)分叁:一、無有罪福作者之過;二、無有罪福也應有果報之過;叁、若有罪福果報則應成立空性。

  醜一、(無有罪福作者之過):

  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如果諸法不空,則無有造作罪業者與造作福德者。不空的法該如何造作呢?無法造作,因爲它的自性是決定的緣故。

  前面對方向中觀宗發太過說:如果一切萬法是空性,那就“壞于罪福”,沒有罪福業也就不會有痛苦和快樂的果報,這樣一來世人就無惡不作了。

  現在中觀宗破曰:萬法實有存在,則不會有造作罪業者與造作福德者,因爲作者要觀待造作罪業或福德才可成立,但不空的罪福如何造作呢?不能造作罪福業,也就不會有造作罪福者了。但罪福及其作者在世間都是存在的,如給孤獨長者供養佛陀喜樂園,讓僧衆在此講經說法,這是福德業,給孤獨長者是造作福德者;大天比丘造了好幾個五無間罪,這是罪業,大天比丘是造作罪業者。假如因爲罪福實有而失壞造罪與修福,那造罪的大天比丘與修福的給孤獨長者也就沒有差異了。

  所以,只要承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不應該承認萬法實有。我們一定要清楚:只有在空性的基礎上才會有造罪與修福,罪業是空性的緣故,現在才可以造作以前沒有造的殺生等惡業;善業是空性的緣故,現在才可以造作供養叁寶、建造經堂等以前沒有造的福業。

  醜二、(無有罪福也應有果報之過):

  汝許離罪福,而有諸果報,

  罪福因所生,果報則無有。

  既然你們承許離開罪福而有果報,那由罪福之因所生的苦樂果報就無從安立。

  剛才抉擇無有罪福作者的過失,現在抉擇失壞因果的過失。萬法實有,果報也自然實有,如果果報實有存在,那它就成了無因,因爲實有的法不需要觀待因。這樣的話,就不存在由罪福業所産生的果報了。

  《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說:“如果這樣承許,則與世間以及論典之理相違了。”稍懂佛理的人也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如果像有實宗所承許的那樣果報實有,便有無因有果的過失,這樣也就失壞了從罪福因緣中生果的道理。所以這種觀點無法安立。

  醜叁、(若有罪福果報則應成立空性):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雲何言不空?

  如果說從罪福中産生果報,那果既然從罪福中産生,怎麼能說不空呢?

  如果有實宗也承認快樂的果報從善業而生,痛苦的果報從罪業而起,比如供養佛陀會得相好圓滿,殺生會短壽多病,那爲什麼不承認空性呢?如果不空,就不可能從善惡業中成熟果報。這就像種子只有是空性才有機會發芽並成熟果實,如果種子的本體不空,那它永遠也不會變化。頌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萬法的真相就是緣起空性,只有空性才能安立萬事萬物等一切緣起。

  子四、(無有世出世間名言之過)分二:一、無有世間名言之過;二、無有出世間名言之過。

  醜一、(無有世間名言之過)分叁:一、破壞世間名言;二、破壞世間能作所作;叁、破壞世間種種相。

  寅一、(破壞世間名言):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

  則破于世俗,諸余所有法。

  你們破壞了一切法緣起性空的意義,也就破壞了世俗中的所有萬法。

  有實宗認爲萬法不空,這一觀點破壞了一切法緣起空性的意義,也就是說徹底否認了空性即是緣起這一中道義。世俗萬法在因緣和合的前提下才得以形成,這樣的法必然是空性,也只有這樣世間名言才可以安立,否則什麼法都不能成立。所以,破壞了空性的意義,也就破壞了世俗名言中的穿衣、吃飯、走路等種種法。

  寅二、(破壞世間能作所作):

  若破于空義,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若破壞了空性的意義,就應有叁種過失:無有所…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