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4

  ..續本文上一頁滅了以後雖經長時仍可感受果報,所以不斷。《般若燈論釋》雲:“而業不斷者,有不失法在故。”再次,依各種因緣而有業,依業的牽轉而生死輪回存在。《般若燈論釋》雲:“雲何爲有?有謂生死。生死者,謂諸行于種種趣流轉故,名爲生死。”最後,業是不常的。雖然有業及生死輪回,但業並不是永遠存在,在衆生感受果報時,業的本體早就滅了,因爲它是刹那性的。《般若燈論釋》雲:“雲何不常?業有壞故。”而業果報能夠遠離常斷而合理建立都是依靠不失壞法。所以有部宗認爲,因果不虛的根源就是不失壞法。這樣的道理是大慈大悲、遠離一切無明的佛陀所宣講的。

  這裏的解釋和《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基本相同,但在《顯句論》中這四點並不明顯。慈誠羅珠堪布的講義雖然也認爲本頌宣說了四點,但解釋方式卻有些不同。他認爲,第一點“空性”指業的刹那性;第二點“不斷”指不失壞法不中斷;第叁點“雖有而不常”,是指雖然有這樣的不失壞法,但卻不是常有,而是刹那生滅的;“業果報不失”是第四點。而佛護論師、清辯論師、無畏論師以及果仁巴大師等很多論師都是從業的空性、不斷、存在、不常四點來解釋的,都說明了業對不失壞法的依賴性。在宗喀巴大師的注釋中,還進一步說到了有部對經部的駁斥。盡管各大論師的解釋稍有不同,但我們要認識到,有部宗認爲業果能夠遠離常斷並得以建立都是依靠不失壞法。

  本頌遣除了常斷的過失,至此已圓滿了有部宗的觀點。當然,經部宗也能以自宗觀點遣除常斷。大家也應該想一想,如果自己受持有部或經部的觀點,能不能回答他人的問難?有部與經部的見解其實並不低劣,它完全能遮破一切世間人的邪見。所以,如果能受持有部、經部的見解就已經很不錯了。當然,在此基礎上還有大中觀、大圓滿的見解就更好。但如果只在口頭上具有大圓滿見,而實際上卻連小乘的因果見都沒有,那就非常可怕。業因果是佛教的基礎,見解越高的人對業因果越會有深入的理解。有些人連業因果的道理都不懂,還自稱是大圓滿的瑜伽母、瑜伽士,這是非常可笑的。每個人應該詳細觀察,看自己到底有沒有對業因果生起不退的信心。

  下面宣說中觀自宗的觀點。

  癸二、(對此進行觀察而遮破)分叁:一、宣說業無自性故不失壞;二、宣說業無自性之理;叁、宣說業無自性也可安立名言之比喻。

  子一、(宣說業無自性故不失壞):

  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

  諸業本來不生,因爲無有決定自性的緣故;諸業也不會毀滅,因爲其本來不生的緣故。

  如果有人問中觀宗有沒有業因果,那以這個偈子就可以回答。表面上看,這個偈子只抉擇了業因果不生不滅,其實間接也宣說了業果不失壞的道理。

  按中觀宗的觀點,從勝義的角度來講,不管是自性的善惡業還是佛製的善惡業,所有的業根本不生。爲什麼呢?因爲從自性他性、一體異體等角度觀察時,這些業都不成立。既然業沒有生,又如何有滅呢?比如石女兒從未來到世間,又如何會有石女兒的死呢?

  當然,勝義中沒有業因果並不等于名言中也沒有業因果,中觀宗承認名言中如幻如夢的業因果。雖然這只是世俗中的一種假相,但卻是無欺的,這個道理非常甚深。如果有人認爲,業是空性所以是斷滅的,業有顯現所以是常有的,那我們可以說:業本無自體,所以無有生滅,也不會有常斷之過;不僅勝義中業無有生滅,即使在名言中也不會有真實的生滅,也不存在常斷的過失。

  本頌以業不生抉擇了因果爲空性,間接宣說了業因果不失。果仁巴大師解釋《入中論》的《破除邪見論》在宣講業果不失的時候也引用了此教證。《入中論》則以業無自性滅說明業因果不失壞,如雲:“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宗喀巴大師的《善解密意疏》在解釋《入中論》的這個頌詞時也引用了《中論》這個頌詞。可見,這兩個頌詞可以互爲注腳。龍猛菩薩主要宣說業果不生不滅的空性,而月稱菩薩則在無自性的基礎上宣說業因果不會失壞,兩位尊者的說法雖有不同,但實際密意是一致的。希望大家能把這兩個頌詞結合起來學習,這樣就會對中觀宗建立因果不虛的道理生起穩固定解。

  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有一些辯論是正常的。就像宗大師在《善解密意疏》和《理證海》中著重建立滅法,果仁巴大師卻作了駁斥:……有些人認爲滅法實有,但這種見解連有部、經部的觀點亦不如。對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評價說:“雙方的諸位辯論對手都是具有超凡妙慧的智者,對于他們之間理證技藝較量的精彩表演,我們當以不偏不倚的雅興來盡情欣賞。”我們以前也說過,薩迦、格魯、甯瑪等各派的高僧大德之間的辯論,都是爲了讓所化衆生打開思路,並不是誰的觀點真的有不正確之處,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不僅在大乘各派之間,小乘大乘之間的辯論也是如此。遮破了小乘的觀點,並不是因爲小乘的觀點不正確,只不過大乘建立的方式更爲超勝而已。比如,雖然中觀宗遮破了有部宗和經部宗的業因果安立方式,但並未否認名言中的業因果,按中觀宗的觀點來講,業本體不生不滅的緣故,當因緣具足時就可以顯現業因果。

  子二、(宣說業無自性之理)分二:一、承許業自性存在有妨害;二、破業自性存在之能立。

  醜一、(承許業自性存在有妨害)分二:一、應受未作業而破;二、異熟應成無窮而破。

  寅一、(應受未作業而破)分叁:一、有諸業恒常不變之過;二、有罪福顛倒之過;叁、有毀壞世間一切規律之過。

  卯一、(有諸業恒常不變之過):

  若業有性者,是即名爲常,

  不作亦名業,常則不可作。

  如果業有自性,即名爲常法;如果業是常法,那麼不作的法也應名爲業了,因爲常法就是不可作的。

  對方認爲:如果業無自性則與教證相違。佛經中說過,衆生的業百劫也不會毀滅,因此業果應該存在。

  破曰:業無自性不會失壞業果,相反,業有自性才會失壞業果。爲什麼呢?因爲,如果業的自性存在,那業就是恒常的,那業以前怎樣以後也會怎樣,這樣業就不能有遷往他處的改變,這就是常的過失。並且,業如果常有,那麼不作的法也可以叫業了,因爲常法是無法造作的,就像以手臂不能抓住虛空一樣。

  但不作的法也叫業或者說業不是所作,這與現量相違。我們可以現量見到業是要造作的,衆生造業之後才會成熟果報。如果業是常有,不用造作也不能變化,那麼它永遠也不可能成熟果報。所以,承認業有自性不合理。

  卯二、(有罪福顛倒之過):

  若有不作業,不作而有罪,

  不斷于梵行,而有不淨過。

  如果有不作業,那麼雖未造罪業也會有罪,並且未中斷梵淨行者也會有不清淨的過失。

  罪福顛倒的過失有兩個方面。第一,“不作而有罪”,既然業有自性,那麼即使“不作”——從未造罪也應該有罪。第二,“不斷于梵行,也有不淨過。”即使從未中斷梵淨行,守戒極爲清淨,也仍會有不清淨——破梵淨行的過失。

  爲什麼罪業和福德會顛倒呢?就是因爲業有自性。《顯句論》中說:本來不作就不會有殺生等一切罪業,但因爲業自性常有,所以雖然沒有殺過牦牛,也會有殺牦牛的罪業。其他講義以五無間罪爲例:雖然某人沒有做過殺父殺母的行爲,但罪業仍會在他的身上無緣無故降臨,他也要到地獄中感受無量的痛苦。而且,即使不中斷地行持沒有絲毫染汙的梵淨行,也避免不了不清淨的過失。梵淨行就是梵行,“梵”是指涅槃,“行”是指爲涅槃而作的行持。《般若燈論釋》雲:“梵者謂涅槃,若行涅槃行者,名爲梵行,住此行者名住梵行。”按理來講,如果一個修行人一生中從未犯過絲毫戒律,他的相續中就根本不可能有犯戒的罪業。但因爲對方認爲一切業自性存在,所以犯戒的業也應該自性存在。既然如此,從未犯戒者的相續中也會有犯戒的過失,這顯然不合理。

  本頌後兩句在《般若燈論釋》中譯作“住非梵行罪,今應得涅槃”。意思是即使犯了戒,行持了非梵行,還應該得到涅槃。與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文相比,這雖然在引出的過失方面有點差別,但最終意義都在否定業不作而有的觀點。

  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多翻一些講義很有必要,不同講義的觀點往往有不同之處,這會使我們有更開闊的思路和更深入的理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奧,中觀更是其中的精華。在藏地,只要學中觀,《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和《中觀四百論》就是必修的課。大家應當將這些論典結合起來學習。很多對空性有定解的道友,學了一遍還想學;而那些對中觀法門沒有定解的道友,他們的信心一直生不起來。中觀裏有很多非常珍貴的真理,如果只是泛泛地理解而沒有深入下去,那麼也就談不上獲得聞思的真正利益了。因此,希望大家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把整個心思都放在中觀上!

  在聞思的過程中很多人有這種毛病:剛開始精進得不得了,中間就越來越懈怠了,快結束的時候整天都在數頁數:什麼時候結束?但結束以後可能另外一部大的論典又開始了。所以不要關心《中論》什麼時候結束,結束了又怎麼樣?你也不能馬上成佛。不管學什麼學問,自己的心一定要堪能。有些人的確很苦惱,可能是因爲前世的業力、煩惱或各種原因,雖然很想學,但心一直不堪能。但多數道友對聞思很有興趣,具有這樣的素質應該算是很好的修行人。

  我想,這次學習《中論》的道友中,大概百分之二叁十的人基本上通達了《中論》的意義,他們以後不論是自己修行中觀還是給別人傳講都應該沒有多大問題。當然,原原本本如理如法地宣講,除了得地聖者以外,一般凡夫恐怕非常困難。以前上師如意寶也引用過旃紮古昧的教言說:講經的過程中難免有一點口誤,但聽者應當擺正態度,不應該有太多的挑剔:“今天又說錯了”、“前後矛盾”、“不符合語法”、“不符合道理”、“不符合邏…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