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輯”……這樣吹毛求疵沒有必要。當然,造論和講法不太一樣,造論時確實要細心,大家應當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別。
卯叁、(有毀壞世間一切規律之過):
是則破一切,世間語言法。
作罪與作福,亦無有差別。
這樣一來則破壞了一切世間的名言法。並且,造罪業與造福業也沒有任何差別了。
世間的一切語言法並不超離因果。假使業的自性真實存在,不需要造作,那麼就破壞了世人共稱的一切語言法。
比如,依靠各種材料可以將經堂修起來,如果業的本體存在,不需要造作,那麼“修經堂”這一名言就被破壞了。再比如,通過勤作瓶子可以形成,如果瓶子原本就存在,那我們就不必造了,這就破壞了“造瓶子”的名言。還有,如果業不作而有,“農民收獲”及“牧民擠乳”的名言也就被破壞了。由此世間所有的名言法將被一並摧毀,但講道理的人根本不會承認這一點。
此外,如果業有自性,那麼造作罪業和造作福德也就沒有差別了。爲什麼呢?《顯句論》雲:未作之業存在之故。比如我造了殺害衆生的罪業,另一個人修積了福德。如果業的自性存在,不用造作就有,那麼他雖然不殺生,也應該和我一樣成爲罪人;而我雖然不修福德,也應該和他一樣成爲好人。這樣一來,造罪者與修福者已經沒有絲毫差別了。這樣承認,一方面毀壞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另一方面也違反了世間常理,世人誰也不會說遵紀守法的人和違法亂紀的人沒有差別。
寅二、(異熟應成無窮而破):
受于果報已,而應更複受,
若言業決定,而自有性者。
承受了果報以後還應該繼續承受,因爲業決定有自性的緣故。
按《俱舍論》的觀點,當善惡業感受了各自的果報以後,就會像滅盡的種子一樣不再生果了,這是業果的自然規律。比如獲得阿羅漢果的聖者,在凡夫時造的業還未消盡,故仍需感受最後的余業,當這些業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感受了;或如種子出生苗芽後,就再也不會繼續出生苗芽。
而如果業的自性存在,那麼感受果報以後還應該繼續感受。比如說我以布施的業獲得了王位,按正常的因果規律來講,布施的業在感得王位以後就用盡了,但按照對方的觀點,布施的業本性常有,所以在我得了王位以後,還應繼續獲得王位。再比如說農民種植莊稼,春天的耕作在秋天收獲了以後還能收獲。爲什麼呢?因爲耕作的業自性成立。所以,只要業有自性,造業者就應恒時感受它的果報。但誰也不敢這樣承認,因此業有自性不成立。
醜二、(破業自性存在之能立)分叁:一、破因法煩惱;二、破果法身體;叁、破享用異熟者。
寅一、(破因法煩惱):
若諸世間業,從于煩惱生。
是煩惱非實,業當何有實?
如果說世間諸業從煩惱而生,那麼煩惱既非實有,業又怎麼會具有實體呢?
對方認爲:業應該存在,因爲業的因——煩惱存在。在名言中,有了無明煩惱,就産生了種種業。比如,我的相續中生起了貪、嗔、癡等煩惱,之後就會造作善業、惡業以及善惡夾雜的業,也就是白業、黑業及花業。這一點不僅小乘宗承許,中觀宗在名言中也承許。
但這並不能證明業實有。如果煩惱的本體存在,那麼從煩惱而生的業也存在,但煩惱的本體並不存在,這一點以第一品抉擇煩惱的緣不實有,以及第六品抉擇煩惱的本體不存在都能成立。既然煩惱像石女的兒子一樣不存在,那麼從煩惱所生的業又怎麼會有實體呢?肯定不會有。既然煩惱和業是一對因果,一者有,另一者才有,所以無法否認因的煩惱不存在果的業也不存在。
煩惱與業雖無有實體但卻在衆生的相續中根深蒂固地存在,很多道友對此都會有同感。要對治這些煩惱,一方面要多串習空性,另一方面也要有一些強製性的措施,就拿戒肉來講,也需要以毅力強行對治。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希望大家不要把我要求大家戒肉看作是“國王的規定”,每個人自己要從因果上好好分析。我要求大家戒肉並不是我不讓大家“享受生活”,但某些人總是想:如果堪布“慈悲”一點,那我們就有吃肉的機會了……其實,從我個人來講,我根本沒有開許吃肉的權力,連大慈大悲的佛陀都沒有開許過,誰又敢開許呢?所以,請不要幻想什麼時候開許吃肉。
我希望大家慎重考慮吃肉的過患。諸位來到人間,有的二叁十年,有的四五十年,有的六七十年,爲了短暫的口腹之欲可能造下了很多惡業,爲了清淨這些惡業,難道就不能忍一忍嗎?
當然,在吃肉的問題上,我也犯了很多錯誤,以前我也吃過很多肉,一想到這些就很後悔,也很害怕。佛陀在《涅槃經》、《楞伽經》等許多經典中都講了吃肉的過患,並指出這是泯滅大悲心的表現。看了這些,再想到自己已經爲一切衆生發了菩提心,但在行持上卻連戒肉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感到非常慚愧。想到這些,看見肉我也不想吃了。同樣,我也希望大家盡量克製自己的欲望,不要再吃肉了。
很多人擔心營養不足,所以要吃肉。但肉類的營養價值實際上比不上水果蔬菜。有些營養學家的說法非常正確,他們說:人們認爲肉的營養價值很高,所以認爲吃肉好,但肉的來源就是植物,既然如此,爲何不選擇不經過動物的身體而直接進入我們身體的水果和蔬菜呢?
現在的藏地不同于以前,以前藏地一點蔬菜也找不到,現在藏地已經有很多蔬菜了,所以在藏地學佛不用擔心沒有蔬菜吃。而且,吃肉也特別貴,如果拿同樣的錢一定會買到很多很好的水果蔬菜。
總之,學佛的人尤其是大乘佛教徒吃肉不太合理。如果暫時無法發願終身吃素,可以每年年初時發誓今年之內不吃肉,這樣一年一年堅持下去,最終一定可以徹底斷除這種惡習。
寅二、(破果法身體):
諸煩惱及業,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何況于諸身?
如果說一切煩惱和業是身的因緣,既然一切煩惱和業的本體都是空性,何況這些身呢?
對方認爲:業肯定存在,因爲業的果——身體存在。衆生造善業形成人天善趣的身體,造惡業形成地獄、餓鬼、旁生等惡趣的身體,有果的緣故,說明因也存在。
這種說法不合理。爲什麼呢?以煩惱和惡業形成惡趣身體,以行持善法而有善趣身體,這種現象只是名言中的假立。從勝義的角度觀察時,“煩惱諸業空,何況于諸身?”連一切煩惱和業都是空的,更何況身體呢?在《觀染染者品》等品中,從煩惱的來源、本體、果等方面抉擇了煩惱的空性,在《觀作作者品》等品中也抉擇了所有的業是空性的。既然煩惱與業的本體都無實有,那麼它們的果——身體又如何成立實有呢?就像虛空中沒有花園,自然不會有鮮花的撲鼻芬芳一樣,沒有煩惱及業的因,自然不會有身的異熟果。
在聞思中觀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違緣,有的人也許會生起這樣的邪分別:“學中觀不是很重要,學點其他的吧,去別的地方修法吧……”如果沒有正知正念,你就會不想學,會覺得應該去學別的法,或者覺得修行更重要,最後真的不學了。這就是魔障!這樣輕率放棄聞思中觀的機會很可惜,即使以後自己再想學習中觀也非常困難:上師、道友、道場等方方面面的條件都難以具足,自己一個人怎麼能學得好呢?
住在上師如意寶的道場上,道友們不愁吃不愁喝,也有聞思修行的機會。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希求的呢?我想,自己在別的地方生活條件可能會好一點,但要聚集二十個人長期講經聞法也不太容易。你們也一樣,生活條件好一點的地方哪裏都找得到,但真正能聞思修大乘佛法、真正對自相續有意義的地方,恐怕很難找到。因此,我希望願意聞思修行的人安住下來。我本人發過誓願——至少安住學院叁到五年,希望道友們也能這樣發願。發願的力量非常強大,以前上師如意寶發過四年的弘法誓願,後來也變成了現實。所以,我們應當爲了修行這樣發願。
人不是牦牛,應該對自己的前途有一個計劃。我覺得修行人不需要對世間法有計劃,但對未來的修行有一種計劃卻很有必要。所以,希望大家爲自他的聞思修行共同創造好的緣起。
我是這樣打算的:先把五部大論講完,之後開講《大幻化網》,然後再講一點大圓滿實修法,這樣甯瑪巴的法基本就圓滿了。五六年以後,每一位道友應該會打好一定的基礎。在這之後,我打算一直不離開學院,也還會講一些修行的法。
寅叁、(破享用異熟者)分叁:一、以一體異體破受者;二、無有不可言思受者;叁、無有業果受者。
卯一、(以一體異體破受者):
無明之所蔽,愛結之所縛。
而于本作者,不異亦不一。
所謂的感受者,不過是被無明所覆蔽、被愛結所束縛的凡夫。這樣的感受者與原本的作者不是異體也不是一體,所以無自性。
對方認爲:業是存在的,因爲業的感受者存在。比如一個人造了布施的善業並依此獲得了天王果位,由于天王的果位存在,所以布施的業必定存在。
站在中觀的立場來看,對方的說法只是名言中的現相,不可能在真實中成立。佛經雲:“無明所蔽諸衆生,皆具愛結之束縛。”就像眼翳病人在翳病未消盡之前一直見不到白色海螺的真相一樣,爲無明所蔽的衆生在愛結未斷之前始終見不到一切萬法的真相,由于執著萬法實有,每一個衆生造業以後會不自在地感受果報。但這種感受者只能在名言中依靠假立的一相續方能成立,如《入行論·智慧品》雲:“依一相續故,佛說作者受。”
雖然在名言中有享受異熟者,但真正觀察時這並不成立。在勝義中,作者與受者要麼是一體要麼是異體。如果二者是一體則有很大的過失,比如發放布施的人轉生天趣做了天王,那麼人就成了天人,也就是說在人間布施的人就是天王,或者天王還在人道作布施;再比如農民種莊稼,如果春天的種植者與秋天的收獲者是一體,那麼春天就不用種了,因爲那時可以直接收割;而秋天又無法收獲,因爲那時尚在種植。
如果作者和受者是他體則有因果錯亂的過失,因爲作者並未感受到自己所造的業。《百業經》說:“衆生所作之業,不會成熟…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