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3

  ..續本文上一頁壞法分別有四種,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種有漏的不失壞法以及超越叁界的無漏的不失壞法 。

  午二、(如何斷除不失壞法)分二:一、不失壞法屬于修斷;二、否則有重大過失。

  未一、(不失壞法屬于修斷):

  見谛所不斷,但思維所斷。

  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

  不失壞法不是見道所斷,僅是修道所斷,因爲只有依這個不失壞法聖者才能感受宿業之果。

  小乘宗認爲不失壞法不是見斷,因爲在小乘經典中記載,獲得見道乃至阿羅漢果的聖者仍要感受往昔所造惡業的苦果,如果不失壞法在見道時已斷,那麼聖者就不必感受這些業報,而“一返”、“七返”也無法安立。所以小乘宗認爲不失壞法是“思維所斷”(修所斷)。

  按《俱舍論》的觀點,修斷共分九地,每一地又各有九品,這些所斷從見道至阿羅漢果之間次第斷除。即從預流、一來、不來到阿羅漢果之間,當獲得後後果位時,前面諸品的所斷即可斷除。

  未二、(否則有重大過失):

  因見斷故斷,業滅彼亦滅。

  則得破業等,如是之過咎。

  如果因斷除了見道所斷就能將不失壞法斷除,那業滅了它也滅了,如是則有破壞業果等過失。

  本頌說明不失壞法是見斷有很大過失。因爲業造了以後本體就會滅盡,而不失壞法在見道時也被斷除,這樣一來,諸位聖者就無法感受果報了,這就破壞了業果。

  小乘宗認爲,不僅凡夫,即使聖者也同樣不離業果的束縛。如目犍連尊者因爲宿業而被外道打死;革究阿羅漢因爲前世餓死了母親,而感受種種痛苦並最終饑餓而死。所以,只有成立不失壞法是修斷,才能成立一切凡聖的業果。如果它是見斷,則破壞了業果通于凡聖的道理,這就會有聖者不必感受宿世惡業的苦報,以及其他沒有造該業的補特伽羅卻需要承受該業果等過失。

  大小乘對業果的承許不太相同。小乘認爲因果不虛通于一切凡聖,如目犍連等阿羅漢還要受前世的報應,佛陀也要受金槍馬麥之報。而按照大乘的觀點,阿羅漢雖然斷盡了煩惱障,但所知障依然存在;登地菩薩雖然斷盡了遍計的障礙,但俱生的障礙依然存在,由于他們相續中還有一些細微的障礙,所以會感受果報。但佛陀已將最細微的業障習氣徹底斷盡,故不可能感受任何業果,佛陀顯現受報只是爲了顯示因果不虛。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取舍因果!如果自認爲超越了因果,所作所爲不受因果的限製,恐怕只是一種妄想。爲什麼呢?得了很高果位的聖者還要受報,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

  有些人看了一點“不來不去”的道理,就認爲自己已經證悟空性了,不會再感受業果了,或者因爲有一點相似的中觀或大圓滿見解,就認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對一般人講的,像我這樣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怎麼會受因果報應呢?于是他們就喝酒抽煙……行爲很不如法;而在行持善法方面,卻認爲一切無來無去、無善無惡,于是便舍棄善法。這些人空話說得很大,但苦樂感受跟平凡人一模一樣,遇到一點點小事也心煩意亂,受到一點點痛苦也無法轉爲道用,相續中沒有任何真實境界,這樣說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學過《入中論》的都知道,聲聞境界、菩薩境界是何等超勝,有那樣的功德還要受因果報應,那你憑什麼不受果報呢?

  千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如果別人欺騙了你還情有可原,但自己騙自己,那這個世界上就再沒有人能救護你了。還是好好觀察自己的相續,如果沒有那麼高的境界,就不要造任何惡業,要盡心盡力行持善法!

  午叁、(如何生起不失壞法)分二:一、投生時生起不失壞法之理;二、現世受報時生起不失壞法之理。

  未一、(投生時生起不失壞法之理):

  一切諸行業,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爾時法獨生。

  一切諸業有相似與不相似兩種,根據這些業就會生起相應的不失壞法,當有情于某一界最初受生時,所有的不失壞法就會合成一個,它的得繩單獨生起,並引生不失壞法。

  按《顯句論》的觀點,業有相似與不相似兩種。從本體上分,善業和善業相似,善業和惡業不相似;從界上分,轉生欲界的業不論善惡都是相似的業,而轉生欲界的業和轉生色界的業是不相似的業。每一個人都會造作很多相似或不相似的業。比如我講經說法是善業,它在我的相續中依靠不失壞法而存在;我生起嗔心是惡業,它也依靠不失壞法存在。從本體上看這兩個業是不相似的業;但它們都要在天界成熟果報,所以又是相似的業。當我死後轉生天界時,這兩個業的不失壞法變成一個,它的得繩先單獨生起,並引生不失壞法。此處的得繩,有部宗認爲是指有情相續與所得法之間的一種實有的法。

  不失壞法是業的所依,何時因緣具足,其果報就會無欺成熟。它相當于唯識宗的阿賴耶,善業惡業的種子都熏在阿賴耶上,因緣和合時各自的果就會成熟。雖然即生所造業的不失壞法各自存在,但死後所有的業就變成了一個不失壞法。在這一不失壞法上,每一個業都有記錄,就像借條上每一筆債務都記得清清楚楚一樣。並且,就像這邊銀行的存款在那邊的銀行憑一張卡就可以全部取到一樣,人間所造的業在轉生天界時以一個不失壞法,就可以令所有的果報不失。

  此處宣講的道理相當重要,雖然這只是小乘的觀點,但足以打破無有因果的斷見。現在很多人受唯物論、無神論教育的影響,連因果正見也沒有。對這些不信業因果、不信前世後世的人,以經部或有部的觀點就可以駁斥。所以我想,在還不能理解中觀安立業果不虛的道理之前,最起碼要通達有部宗和經部宗的說法。

  未二、(現世受報時生起不失壞法之理):

  如是二種業,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而法猶故在。

  如是二種業在現世感受果報或者說感受果報以後,不失壞法依然存在。

  本科判的“生起”和前一科判的“生起”意思不同。這裏是說受報以後不失壞法依然存在;而前一科判的意思是說,前世死的時候不失壞法滅盡,後世受生時生起一個新的不失壞法。

  “二種業”指有漏業與無漏業或善業與惡業。現世感受的果報,有的來自宿世的業,有的來自現世的業 。造了這些業以後在相續中會生起不失壞法,在感受果報以後不失壞法依然存在,這就是“現世受報時生起不失壞法之理”。

  爲什麼受報以後還有不失壞法呢?因爲不失壞法的毀滅只有兩種情況:得聖果或者死亡。《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雲:“因爲不存在使不失壞法滅失的因,所以在果報現前之後,不失壞法仍然不會毀滅。”那麼這些繼續留存的不失壞法,是否還能感果呢?不能感果。《般若燈論釋》雲:“何故不失壞法與果已猶在而不更數數與果耶?謂已與果故,如已了之券,已還財訖縱有券在更不複得。不失法亦如是,已與果故更不數數得果。”就像償付了債務的債券,雖然債券還在,但已不能用了。不失壞法也是這樣,感果以後雖然還在,但已不能再感果了。

  午四、(如何滅盡不失壞法):

  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

  不失壞法或者在度果之後滅盡,或者在死亡之後滅盡。

  不失壞法在兩種情況下會滅盡 ,一是度果,一是死亡。所謂“度果已滅”,即度越下下果獲得上上果的時候,不失壞法會滅盡。比如超越預流果獲得一來果時,預流聖者的不失壞法就會滅盡;超越一來果獲得無來果時,一來聖者的不失壞法就會滅盡;超越無來果獲得阿羅漢果時,無來聖者的不失壞法就會滅盡。所謂“死已而滅”,是指生前衆多的不失壞法在死亡以後即滅盡,而前世衆多的不失壞法滅盡之後,于受生之地又會産生一個新的不失壞法。前叁果聖者的不失壞法是“度果已滅”,凡夫與阿羅漢的不失壞法是“死已而滅”。《般若燈論釋》雲:“如須陀洹等度果已滅;阿羅漢及凡夫人死已而滅。”

  有情雖然死亡,但之前的業仍然需要不失壞法來感果,所以,當舍棄了前面的不失壞法之後,必定會在後一世初受生時産生一個新的不失壞法。這一點可以通過發傳真來說明,在這邊發傳真,在那邊就會收到一份相同的文件,新文件上的文字並不是這邊原稿的文字;這就像新的不失壞法生起時舍棄了原來的不失壞法一樣。這邊的文件原稿雖然沒有傳過去,但文件的內容卻在新的紙張上一字不漏地全部顯現;這就像原來的不失壞法雖然滅了,但它上面的種種業卻在新的不失壞法上原原本本地存在。

  如果有人問:“既然不失壞法已經滅了,爲什麼還會出現新的不失壞法來延續業果呢?”那我們可以反問:“既然這邊的文件並沒有到那邊,爲什麼那邊可以顯現同樣的文字?”如果有人又問:“天界的不失壞法和人的不失壞法並無接觸,爲什麼可以現前天界的不失壞法?”那我們可以反問:“色達也沒有接觸到成都,爲什麼我在色達發傳真,成都能接收到?”

  午五、(歸納分類):

  于是中分別,有漏及無漏。

  如果對不失壞法再進行歸納分類,則可以分爲有漏與無漏兩種。

  前面已觀待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漏界的差別將不失壞法分成四類。這裏再進行歸納就成了兩種:有漏的不失壞法和無漏的不失壞法。不失壞法的本性是無記,說它有漏無漏,是依據它所執持的業而說的。凡夫人的相續中只有有漏的不失壞法,而聖者的相續中也有無漏的不失壞法。

  辰叁、(攝義):

  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

  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

  業雖然刹那滅盡、本體爲空性,但依不失壞法而能感果,所以不斷;業的異熟相續及生死輪回雖然依不失壞法而存在,但業本身刹那即滅,所以不常。業果報依靠不失壞法而建立,這就是佛陀所宣說的真理。

  本頌前兩句藏文譯爲“空性與不斷,存在及不常”,意思是:業是空性的、是不斷的,是存在的、是不常的。漢、藏版本的譯法雖然稍有差別,但都是在總結有部宗的觀點。此處有部宗宣說了業的四種特點或者業依靠不失壞法而遠離常斷的道理。

  首先,業是刹那生滅的緣故,本體是空性的,並不是外道所遍計的實有的法。《般若燈論釋》雲:“空者誰空?謂諸行空。”其次,依靠不失壞法,業…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