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世俗緣起。勝義緣起前面以五種真如法相宣講過了,而世俗緣起就是這裏的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世俗緣起有外緣起和內緣起,內緣起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外緣起即外在器世界的因果規律,比如種子等因緣具足時會生芽。如果不依靠佛陀的教言,世間人根本不能了達這些道理。科學家無論怎樣做實驗也不可能發現世俗真如,他們也反駁不了這一真理,因爲世俗真如是周遍的真理。我曾找過一些專家對這些道理做過研討,你們也可以運用這些道理和自己的朋友或者有學問的人探討。用佛教的觀點來解釋世間的問題很有必要,以這種方式可以引導世間人通達佛教的真理。
醜叁、(彼二攝義):
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
一切萬法非一體也非異體,不是常有也非斷滅,這就是諸佛世尊教化衆生的甘露妙法。
本頌對兩種真如作攝義,即“不一不異、不常不斷”可以表達勝義和世俗的真如。
萬法在勝義中是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的空性。以離一多因觀察,某法要有自性,必須以一體或異體(多體)的方式存在,但一體並不成立,既然一體不成,多體更無法成立,因爲它是在一體的基礎上建立的。又因爲諸法無有自性,故既非常有,又非斷滅。所以,萬法的勝義本性是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而在世俗中,一切法都從因緣而生,所以因和果之間是不一不異、不斷不常,這是世俗的真如實相。
抉擇中觀要分開二谛,世俗中一切萬法無欺存在,勝義中不成立自性。《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說:“歸根結底,在聖者根本慧定中,寂滅實相是二谛無有差別,恰似虛空一般的;後得的一切萬法都是緣起而生,猶如虛幻,遠離常斷的。”《中觀四百論》雲:“生既無所來,滅亦無所往,如是則叁有,如何非如幻?”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注疏》中也說:在勝義中抉擇萬法,一切都猶如虛空,了不可得;在世俗中抉擇萬法,一切又如夢幻泡影,這就是聖者所行持的妙法。《君規教言論》雲:“知此顯現之世俗,猶如水月夢幻理,一切悉皆不執著,了知如空之勝義。”
將二谛的真如結合起來,我們應該總結出修行的竅訣:入定應該安住在勝義如虛空一般的境界中,後得應該在如夢如幻中發菩提心、回向善根……
能聞思修持這樣的妙法非常有善緣,因爲這是諸佛世尊教化世間的甘露味。世尊是叁界衆生的導師,他爲無有依怙者作依怙主,爲無有救護者給予救護,爲無有皈依處者作皈依處,不管什麼衆生,只要有信心,依靠佛陀的教誨甘露就能像天人獲得不死甘露一樣斷除一切生老病死。《青目釋》雲:“是故說諸佛以甘露味教化,如世間言,得天甘露漿,則無老病死無諸衰惱,此實相法是真甘露味。”對後學者來講,這樣的甘露妙法才最珍貴。
雖然佛法是甘露味,但衆多的人卻無緣依止。就像病人雖病得輾轉反側卻不肯服良藥,衆生雖然苦不堪言但還是不肯依止佛陀的甘露妙法。看到這種悲慘情景以後我們自然而然會生起大悲,因此希望大家依靠這樣的佛法甘露,一方面盡力調伏自相續,另一方面也要發殊勝的願:興盛佛法、利益衆生。上師如意寶經常開示:菩薩的百萬大願全部可以包括在《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中,十大願再歸納就是興盛佛法和利益衆生。這個教言法王起碼講過一百次,常住的老道友應該記得非常清楚。爲了實現這個願望,我們要心甘情願舍棄自己的一切,無私奉獻自己的身語意。
聞思佛法的目的就是興盛佛法、利益衆生。在座的道友多數都是二十到四五十歲的人,一般來講十八九歲的人思想就比較成熟了,所以大家應該樹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如果自己是個小孩子,可能也很難有什麼大的目標;如果是爲了治病、發財,那也不會有學佛的真正目的;但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有大願:獲得解脫,利益衆生,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好的學校總能培養出一些人才,但如果學生自己沒有什麼理想,也不一定會有什麼作爲。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作爲世界上著名的佛學院,本來可以將每一位道友培養成對佛教有貢獻的人才,但如果自己的發心是爲了錢、爲了名聲,那麼你就不可能對佛教有什麼真正的貢獻。所以,學佛一定要有良好的目標,相續中一定要有顆利益衆生的心。雖然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大家應該將佛教的甘露妙法盡心盡力向世人傳播。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整天想著將來過美好的生活,也不要只是爲了逃避現實生活而躲在這個山溝裏,這些都沒有意義。
目標樹立之後,就要在守持清淨戒律的基礎上聞思修行,最起碼也要堅持五六年,這樣才有能力度化衆生、弘揚佛法。剛剛學佛的道友不要著急去度化衆生,否則在教化衆生的過程中,很可能自己反被世間人“度化”了,有這種危險性。《大智度論》講:“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有些人也太過分了,連佛教的基本道理還不懂,什麼叫菩提心都不知道,就嚷嚷:“我要去給別人傳法,我要去弘揚佛法!”這太不現實。弘揚佛法是很好,但要有相當的資格,就像具足了一定資格的人才能當老師,或者具足一定資格的人才能傳播某種學問一樣。
癸叁、(如是宣說之果):
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從無依而生。
在諸佛不出世、聲聞羅漢已滅盡的時候,諸辟支佛將在不依靠任何善知識的情況下靠自力而生起智慧。
辟支佛指緣覺,也叫中佛。緣覺不依靠善知識,他的智慧是無依而生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說:“前一佛陀的聖教已經結束到後一佛陀的聖教尚未出現之間稱爲聖教空世。在此期間除了具有因緣的福德刹土中有獨覺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講聞修行。”本頌的後兩句在《般若燈論釋》中譯作:“然有辟支佛,依寂靜起智。”《般若燈論釋》的釋文中說:“如《叁密經》說:“辟支佛依寂靜故起實,智慧者由身心寂靜爲因故,智慧得起。””由此可見,清辯論師只強調了發起智慧的因是身心寂靜這一點。而月稱論師則強調了“無依”和“寂靜”這兩點,如《顯句論》雲:辟支佛智不依善知識,唯依五蘊身心之寂靜。
本頌雖然宣講了獲得緣覺果,但並不只是宣說緣覺的境界。實際上,緣覺所證的空性與菩薩證悟的空性相比,就像牛蹄迹裏存留的水與大海的水一樣,差別懸殊。本頌之所以不講菩薩果只講緣覺果,只是以緣覺爲例來說明修學中觀即使今生沒有得到解脫,在來世也必定能得到解脫。就像如果今生獲得了無上大圓滿法,即使此生未證悟,那在中陰或來世也一定可以解脫。《中觀四百論》亦雲:“今生知真性,設未得涅槃,後生無功用,定得如是業。”《中觀四百論》這個頌詞很重要,不僅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釋》引用了此頌,在月稱論師的《顯句論》和果仁巴大師的注釋中也都引用了。
有些人會問:緣覺既然是“無依”(不待因緣)而成就,又如何是“如是宣說之果”(即爲何要觀待前世串習般若空性爲因緣)?其實緣覺的證悟也是依靠以前對中觀法門的串習,緣覺前世對般若空性有所了解以後發願:“願我在以後佛不出世、聲聞滅盡的時候獲得獨覺果。”這樣後世就無依而生起了智慧。由此可見,龍猛菩薩這個頌詞直接宣講了緣覺得果的情況,但間接卻說明只要即生通達了中觀,來世叁乘的解脫都很容易得到。
對于修行人來講中觀見非常重要,不必說現量證悟空性,也不說在理論上徹底通達,單單對般若空性生起合理的懷疑也足以引導我們迅速獲得解脫,如《中觀四百論》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所以,大家一定要依靠各種理證生起中觀正見。很多道友確實對中觀法門下了功夫,有的甚至在一兩年時間裏已經真實通達了中觀的無二正見。當然,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實證悟中觀,但凡夫修行人只要再叁聞思修習,也一定能生起中觀正見。有的上師也講過:如果聞思久一點,又非常精進,那凡夫人也可以從理論上通達中觀。如果打好了中觀的基礎,那麼大圓滿本來清淨的見解也很容易通達,而沒有通達中觀卻想依靠大圓滿獲得解脫就非常困難。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經常引用《中觀根本慧論》的頌詞來印證大圓滿的本來清淨見。而且,一旦通達了中觀,對佛法的信心就會越來越增加,對世間法的希求則會漸漸息滅,而利他的大悲心則無勤生起。
了知此理以後,大家應力求生起中觀正見及中觀的證悟,這並不是不可能。“文革”期間藏地的環境極其惡劣,善知識無處尋找,佛法的只言片語也得不到,但就在那樣的情況下,許多高僧大德依靠穩固的般若空性見解修行不辍,最終獲得了解脫。尤其是有些密宗行者,他們在監獄裏獲得了虹身成就,這樣的事情相當多。所以大家對中觀法門要精進聞思修習。
總之,只要我們的相續中種下了般若空性的種子,很有可能即生現前解脫;不行的話,中陰時也可依靠空性法門的修習獲得解脫;再不行的話,來世也一定會現前空性的證悟。
壬二、(以教證總結):
《般若波羅蜜經》雲:“極勇猛,色非是我非是無我,乃至受想行識非是我非是無我,若色受想行識非我體非無我體,是名般若波羅蜜。”
《空寂所問經》雲:“一切衆生,豎我見幢,張無明帆,處煩惱風,入生死海。諸佛大悲,張大教網,撈漉天人,置涅槃岸。”
經雲:“無我無衆生,無人無受者,但衆緣名身,佛得如是解。”“不二安隱門,能破諸邪見,諸佛所行處,是名無我法。”
《中觀根本慧論·觀我法品》傳講圓滿
十九、觀時品
戊四、(抉擇時間爲空性)分二:一、破時間自性成立;二、破彼之能立。
《中論》學習到現在,法我、人我、有實法已抉擇爲空性,現在要把時間也抉擇爲空性。人們多認爲時間存在,口頭上說:“昨天、今天……”心裏也想:“我的時間太緊張了……”這在人們心目中已形成…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