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危害。如果不會區分勝義和世俗就可能誤入歧途,會區分就會走上真正的解脫道。
空性教法非常深奧、非常殊勝,只有上根的人才能接受。一般根基者,不要說對勝義空性的道理,就是對一些世俗的道理也很難接受,比如某人往昔多少劫在惡趣中受苦,佛陀在因地發了廣大的心,僅僅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果暫時實在無法理解空性,那就要廣泛積資淨障,並發願將來通達空性,這樣因緣成熟時自然能趣入空性教法。
辰二、(前世正滅不生後世):
若初有滅時,而後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生時是一有。
如果前世正滅時産生了後世,那麼正滅時是一個衆生,正生時是另一個衆生。
對方認爲前世正滅的時候産生後世,比如前世的人正在死的時候後世的天人産生,此時相續既不會斷滅也不會常有。
這種觀點不合理。因爲,“滅時是一有,生時是一有。”前世正在滅的時候是一個衆生,後世正在生的時候是另一個衆生。比如前世的人正在死的時候後世的天人就産生了,這樣一來便有兩個衆生的過失。宗喀巴大師也說這有兩個相續同時存在的過失。
辰叁、(前後世生滅一體不成立):
若言于生滅,一時則非理。
豈可此陰死,亦于此陰生?
如果說前世的滅和後世的生同時則不合理。怎麼能于這個五蘊上死,又在這個五蘊上生呢?
對方認爲:前世正在滅與後世正在生同時存在,而且從相續的角度來講它們是一體,並不是兩個衆生。
破曰:這不合理。比如,如果前世的牦牛正在死的時候後世的人身産生了,這就應該是兩個衆生。當然,從世間人的角度來看,此處沒、彼處生的前後兩個五蘊是一個相續,這是可以的。但真正經得起觀察的一個相續卻不可能成立,因爲前世的牦牛正在滅,後世的人正在生,這畢竟是兩個五蘊相續。
如果對方認爲:不管怎樣,這兩個五蘊就是一體。
那我們回答:怎麼能在這個蘊上死,又在這個蘊上生呢?如果兩個蘊是一體,實際就成了一個蘊,一個蘊怎麼會同時具有死生呢?月稱論師也說:生和滅完全相違,生絕對不是滅,滅也絕對不是生,相違的兩個法在一個實體相續中不成立。而且,這樣承許還有前世的牦牛成了今世的人,今世的人成了前世的牦牛,以及五蘊成了常有等過失。
醜叁、(攝義):
叁世中求有,相續不可得。
若叁世中無,何有有相續?
在叁世中尋求相續都了不可得,如果叁世中都不可得,那哪裏還有相續呢?
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中以智慧尋覓,相續都了不可得。過去世已經滅了,現在世也只是刹那刹那的體性,未來世還沒有産生,所以在叁世上都沒有相續;而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也沒有相續。
所以,所謂的相續只不過是分別念把世俗中前後同類的法聯在一起而已。不要說在勝義中,按因明的觀點,就是名言中也不可能有自相的相續,相續只是分別念的總相。《入中論》等論典也經常用花鬘、軍隊、念珠等比喻說明相續只是如幻的假立。
衆生對相續都有不同程度的執著,而龍猛菩薩在本品以理證作了詳細抉擇,說明成和壞只是假立,其本體並不成立。因此,通過學了本品打破了成壞,也就能打破對相續的實有執著。大家應該明白,就像有眼翳者面前無而妄現的毛發一樣,衆生的無明導致了迷亂的顯現,而分別念卻將這些虛妄的法執爲實有。只有學習了中觀才能認識到這些道理,所以大家不要放棄對中觀的聞思。如果我們能經常聞思中觀,那麼一定能斷掉對萬法的實執,也唯有依靠中觀才能品嘗到佛法的甘露妙味。
辛二、(以教證總結):
《般若波羅蜜經》雲:“佛告極勇猛:“色不死不生,受想行識不死不生,若色受想行識無死無生,是名般若波羅蜜。””
《叁摩地王經》雲:“叁界如夢無實有,迅速無常如幻化,無來亦無從此去,相續皆空亦無相。”
《妙法蓮華經》雲:“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充滿……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中觀根本慧論·觀成壞品》傳講圓滿
二十二、觀如來品
戊五、(抉擇輪回爲空性)分二:一、破輪回相續之果;二、破輪回相續之因。
如來是佛的十種名稱之一。佛陀已經如理如實見到了萬法的本體,于顯現中來到世間度化衆生,因其如是而來或乘真如性而來所以叫如來。如來可以包括法身、報身和化身,但我們所謂的如來一般是指報身和化身,也就是色身。釋迦牟尼佛就是依靠色身示現在印度出生、出家苦行、轉*輪及涅槃。
本品抉擇如來不成立。可能很多人會大吃一驚:連佛陀也不存在,那我們跟無神論者有什麼差別?也有人認爲:釋迦牟尼如來從最初在古釋迦牟尼世尊面前發心乃至最終成道完全是一個相續,如果如來不存在,那我們又何必修道呢?作爲佛教徒,如果不承認佛陀是不是連叁寶弟子的身份也失去了?“文革”期間很多說“佛不存在、法不存在”的人後來被認定爲破誓言者,中觀宗說沒有如來是不是也會變成這樣?
我們說如來不存在不僅沒有上述過失,相反還有如實了解佛陀本來面目的功德。《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般人所謂的如來只是佛陀在所化衆生面前顯現的色身,而真正的佛陀是萬法現空無二的本體。我們承認在未經觀察的名言中有如來,這一點沒有什麼懷疑;但在勝義中,佛陀以及佛的身智功德全都是空性。所以,我們的觀點與不分二谛、根本不承認叁寶的斷見者截然不同。
凡夫人無法如實了解佛陀,這可以理解。華智仁波切的竅訣書裏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不要說空性,就是佛陀在世俗中顯現的功德一般人都很難接受,就像剛生下來的小孩沒有能力享受擺放在面前的美味佳肴一樣。世間人以及初學佛者對于佛陀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無法信受,因爲他們的根性還沒有成熟,但自己不能接受的道理不能說沒有,就像小孩雖不能享受食物但不能說食物不好一樣。所以,對于如來是空性的甚深見解,即使暫時不能接受也不可以誹謗。
己一、(破輪回相續之果——觀如來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庚一、(以理證廣說)分叁:一、破如來成實存在;二、以此理舍棄一切見;叁、以此理類推他法。
辛一、(破如來成實存在)分叁:一、取受者如來不成立;二、所取受之五蘊不成立;叁、彼等之攝義。
壬一、(取受者如來不成立)分二:一、破實有補特伽羅如來;二、破假立補特伽羅如來。
癸一、(破實有補特伽羅如來):
非陰非離陰,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如來並非五蘊,亦非離蘊而有,如來並非依靠五蘊,五蘊亦非依靠如來,如來也不具有五蘊,哪裏有如來呢?
對方認爲:因爲有最初發心、中間積累資糧和最後成佛的過程,所以如來是存在的。既然如來存在,那輪回也應該存在,因爲如來就是解脫輪回而成就的。這樣一來,輪涅萬法都應該存在。
本論經常以觀察我與五蘊的關系來抉擇人無我,如第十八品的二相推理——一體、他體,第十品的五相推理——一體、他體、能依、所依、具有。此處也以五相推理的方式抉擇如來不存在。
“非陰”,如來並不是五蘊。如果如來和五蘊是一體,五蘊有生滅,那如來也就成了生滅之法;五蘊包含衆多的法,如來也成了衆多。所以,如來不是五蘊。
“非離陰”,如來也不是離開五蘊而有。如果有離蘊的如來,那五蘊和佛陀就可以分開存在,但以現量、比量都不可得離蘊的如來。再說,人們也只把相好色身當作如來,誰也不會認爲在五蘊身以外有一個如來。所以,如來也並非離蘊而有。
“此彼不相在”,如來不依靠五蘊,五蘊也不依靠如來。如來作爲能依五蘊作爲所依或者五蘊作爲能依如來作爲所依都不成立,因爲五蘊與如來不成立他體。
“如來不有蘊”,如來不具有五蘊。如果如來像轉輪王具有王冠那樣具有五蘊,那麼如來和五蘊就成了他體;如果如來像轉輪王具有相好那樣具有五蘊,那麼如來和五蘊就成了一體。但一體和他體都不成立,所以如來不可能具有五蘊。
如來要真實存在,就必須和五蘊建立起某種關系,但任何關系都無法成立,那“何處有如來?”所以,只要我們再再思維這五相推理,就會認識到如來是空性的。
癸二、(破假立補特伽羅如來)分叁:一、自性他性不成立;二、取受不成立;叁、所假立之法不成立。
子一、(自性他性不成立)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醜一、(略說):
陰合有如來,則無有自性。
若無有自性,雲何因他有?
五蘊和合才有如來,所以如來無有自性;沒有自性又怎麼能依靠他法而存在呢?
這裏是在破犢子部的觀點。犢子部是小乘十八部中的一部。在迦葉佛時代,智哲國王曾夢見十八個人在拉扯一塊布,後來每個人都得到了一塊。迦葉佛對此授記:未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聲聞雖然變成了十八部,但每一部派仍然是真正的佛教。所以,聲聞各部雖然在見修行果方面有一些差別,但總的來講都屬于佛教。
犢子部認爲:雖然你們從五個方面證明了如來不存在,但依靠五蘊且與五蘊既非一體也非異體的不可言說的如來還是存在的。
破曰:這樣的如來實際就是緣起法,所以並非實有。前面我們也遮破了和合生果,既然沒有和合生果,那麼因五蘊和合而有的如來就不會有自性,而自性不成立又怎麼會成立他性呢?如果有自性,也可以說如來依靠他法而成立。但如來的本體並不成立,本體不成立的法依靠其他任何法也不可能成立。
醜二、(廣說)分二:一、自性不成立;二、他性不成立。
寅一、(自性不成立):
法若因他生,是即爲非我。
若法非我者,雲何是如來?
如果如來是依靠五蘊而生,那就沒有自性;而如來沒有自性,又怎麼是如來?
“法”指如來,“他”就是五蘊,“我”指自性。如果如來是依靠五蘊而生的,那麼如來就沒有自性,因爲自性存在的法絕不觀待他性。既…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