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何危害。如果不会区分胜义和世俗就可能误入歧途,会区分就会走上真正的解脱道。
空性教法非常深奥、非常殊胜,只有上根的人才能接受。一般根基者,不要说对胜义空性的道理,就是对一些世俗的道理也很难接受,比如某人往昔多少劫在恶趣中受苦,佛陀在因地发了广大的心,仅仅听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暂时实在无法理解空性,那就要广泛积资净障,并发愿将来通达空性,这样因缘成熟时自然能趣入空性教法。
辰二、(前世正灭不生后世):
若初有灭时,而后有生者,
灭时是一有,生时是一有。
如果前世正灭时产生了后世,那么正灭时是一个众生,正生时是另一个众生。
对方认为前世正灭的时候产生后世,比如前世的人正在死的时候后世的天人产生,此时相续既不会断灭也不会常有。
这种观点不合理。因为,“灭时是一有,生时是一有。”前世正在灭的时候是一个众生,后世正在生的时候是另一个众生。比如前世的人正在死的时候后世的天人就产生了,这样一来便有两个众生的过失。宗喀巴大师也说这有两个相续同时存在的过失。
辰三、(前后世生灭一体不成立):
若言于生灭,一时则非理。
岂可此阴死,亦于此阴生?
如果说前世的灭和后世的生同时则不合理。怎么能于这个五蕴上死,又在这个五蕴上生呢?
对方认为:前世正在灭与后世正在生同时存在,而且从相续的角度来讲它们是一体,并不是两个众生。
破曰:这不合理。比如,如果前世的牦牛正在死的时候后世的人身产生了,这就应该是两个众生。当然,从世间人的角度来看,此处没、彼处生的前后两个五蕴是一个相续,这是可以的。但真正经得起观察的一个相续却不可能成立,因为前世的牦牛正在灭,后世的人正在生,这毕竟是两个五蕴相续。
如果对方认为:不管怎样,这两个五蕴就是一体。
那我们回答:怎么能在这个蕴上死,又在这个蕴上生呢?如果两个蕴是一体,实际就成了一个蕴,一个蕴怎么会同时具有死生呢?月称论师也说:生和灭完全相违,生绝对不是灭,灭也绝对不是生,相违的两个法在一个实体相续中不成立。而且,这样承许还有前世的牦牛成了今世的人,今世的人成了前世的牦牛,以及五蕴成了常有等过失。
丑三、(摄义):
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何有有相续?
在三世中寻求相续都了不可得,如果三世中都不可得,那哪里还有相续呢?
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以智慧寻觅,相续都了不可得。过去世已经灭了,现在世也只是刹那刹那的体性,未来世还没有产生,所以在三世上都没有相续;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也没有相续。
所以,所谓的相续只不过是分别念把世俗中前后同类的法联在一起而已。不要说在胜义中,按因明的观点,就是名言中也不可能有自相的相续,相续只是分别念的总相。《入中论》等论典也经常用花鬘、军队、念珠等比喻说明相续只是如幻的假立。
众生对相续都有不同程度的执著,而龙猛菩萨在本品以理证作了详细抉择,说明成和坏只是假立,其本体并不成立。因此,通过学了本品打破了成坏,也就能打破对相续的实有执著。大家应该明白,就像有眼翳者面前无而妄现的毛发一样,众生的无明导致了迷乱的显现,而分别念却将这些虚妄的法执为实有。只有学习了中观才能认识到这些道理,所以大家不要放弃对中观的闻思。如果我们能经常闻思中观,那么一定能断掉对万法的实执,也唯有依靠中观才能品尝到佛法的甘露妙味。
辛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极勇猛:“色不死不生,受想行识不死不生,若色受想行识无死无生,是名般若波罗蜜。””
《三摩地王经》云:“三界如梦无实有,迅速无常如幻化,无来亦无从此去,相续皆空亦无相。”
《妙法莲华经》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中观根本慧论·观成坏品》传讲圆满
二十二、观如来品
戊五、(抉择轮回为空性)分二:一、破轮回相续之果;二、破轮回相续之因。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称之一。佛陀已经如理如实见到了万法的本体,于显现中来到世间度化众生,因其如是而来或乘真如性而来所以叫如来。如来可以包括法身、报身和化身,但我们所谓的如来一般是指报身和化身,也就是色身。释迦牟尼佛就是依靠色身示现在印度出生、出家苦行、转*轮及涅槃。
本品抉择如来不成立。可能很多人会大吃一惊:连佛陀也不存在,那我们跟无神论者有什么差别?也有人认为:释迦牟尼如来从最初在古释迦牟尼世尊面前发心乃至最终成道完全是一个相续,如果如来不存在,那我们又何必修道呢?作为佛教徒,如果不承认佛陀是不是连三宝弟子的身份也失去了?“文革”期间很多说“佛不存在、法不存在”的人后来被认定为破誓言者,中观宗说没有如来是不是也会变成这样?
我们说如来不存在不仅没有上述过失,相反还有如实了解佛陀本来面目的功德。《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般人所谓的如来只是佛陀在所化众生面前显现的色身,而真正的佛陀是万法现空无二的本体。我们承认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有如来,这一点没有什么怀疑;但在胜义中,佛陀以及佛的身智功德全都是空性。所以,我们的观点与不分二谛、根本不承认三宝的断见者截然不同。
凡夫人无法如实了解佛陀,这可以理解。华智仁波切的窍诀书里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不要说空性,就是佛陀在世俗中显现的功德一般人都很难接受,就像刚生下来的小孩没有能力享受摆放在面前的美味佳肴一样。世间人以及初学佛者对于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无法信受,因为他们的根性还没有成熟,但自己不能接受的道理不能说没有,就像小孩虽不能享受食物但不能说食物不好一样。所以,对于如来是空性的甚深见解,即使暂时不能接受也不可以诽谤。
己一、(破轮回相续之果——观如来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破如来成实存在;二、以此理舍弃一切见;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辛一、(破如来成实存在)分三:一、取受者如来不成立;二、所取受之五蕴不成立;三、彼等之摄义。
壬一、(取受者如来不成立)分二:一、破实有补特伽罗如来;二、破假立补特伽罗如来。
癸一、(破实有补特伽罗如来):
非阴非离阴,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如来并非五蕴,亦非离蕴而有,如来并非依靠五蕴,五蕴亦非依靠如来,如来也不具有五蕴,哪里有如来呢?
对方认为:因为有最初发心、中间积累资粮和最后成佛的过程,所以如来是存在的。既然如来存在,那轮回也应该存在,因为如来就是解脱轮回而成就的。这样一来,轮涅万法都应该存在。
本论经常以观察我与五蕴的关系来抉择人无我,如第十八品的二相推理——一体、他体,第十品的五相推理——一体、他体、能依、所依、具有。此处也以五相推理的方式抉择如来不存在。
“非阴”,如来并不是五蕴。如果如来和五蕴是一体,五蕴有生灭,那如来也就成了生灭之法;五蕴包含众多的法,如来也成了众多。所以,如来不是五蕴。
“非离阴”,如来也不是离开五蕴而有。如果有离蕴的如来,那五蕴和佛陀就可以分开存在,但以现量、比量都不可得离蕴的如来。再说,人们也只把相好色身当作如来,谁也不会认为在五蕴身以外有一个如来。所以,如来也并非离蕴而有。
“此彼不相在”,如来不依靠五蕴,五蕴也不依靠如来。如来作为能依五蕴作为所依或者五蕴作为能依如来作为所依都不成立,因为五蕴与如来不成立他体。
“如来不有蕴”,如来不具有五蕴。如果如来像转轮王具有王冠那样具有五蕴,那么如来和五蕴就成了他体;如果如来像转轮王具有相好那样具有五蕴,那么如来和五蕴就成了一体。但一体和他体都不成立,所以如来不可能具有五蕴。
如来要真实存在,就必须和五蕴建立起某种关系,但任何关系都无法成立,那“何处有如来?”所以,只要我们再再思维这五相推理,就会认识到如来是空性的。
癸二、(破假立补特伽罗如来)分三:一、自性他性不成立;二、取受不成立;三、所假立之法不成立。
子一、(自性他性不成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丑一、(略说):
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
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
五蕴和合才有如来,所以如来无有自性;没有自性又怎么能依靠他法而存在呢?
这里是在破犊子部的观点。犊子部是小乘十八部中的一部。在迦叶佛时代,智哲国王曾梦见十八个人在拉扯一块布,后来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块。迦叶佛对此授记:未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声闻虽然变成了十八部,但每一部派仍然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声闻各部虽然在见修行果方面有一些差别,但总的来讲都属于佛教。
犊子部认为:虽然你们从五个方面证明了如来不存在,但依靠五蕴且与五蕴既非一体也非异体的不可言说的如来还是存在的。
破曰:这样的如来实际就是缘起法,所以并非实有。前面我们也遮破了和合生果,既然没有和合生果,那么因五蕴和合而有的如来就不会有自性,而自性不成立又怎么会成立他性呢?如果有自性,也可以说如来依靠他法而成立。但如来的本体并不成立,本体不成立的法依靠其他任何法也不可能成立。
丑二、(广说)分二:一、自性不成立;二、他性不成立。
寅一、(自性不成立):
法若因他生,是即为非我。
若法非我者,云何是如来?
如果如来是依靠五蕴而生,那就没有自性;而如来没有自性,又怎么是如来?
“法”指如来,“他”就是五蕴,“我”指自性。如果如来是依靠五蕴而生的,那么如来就没有自性,因为自性存在的法绝不观待他性。既…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