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29

  ..續本文上一頁非常可怕!空性雖然是非常殊勝的甘露妙法,但對不能正確理解的人來講反而成了毒藥。當年旃紮古昧和月稱論師在那爛陀寺辯論的時候,連牧童也會歌唱:龍猛菩薩的宗派是藥也是毒,而聖者無著的教義唯一是甘露。意思是根基好的人在聞思了中觀空性以後很快會得到解脫,而根基差的人卻會因此徹底毀壞相續。智慧、信心不錯的利根者聞思《中觀根本慧論》後既不會墮入名言的邊,也不會墮入勝義的邊,會安住中道而行持:勝義中以空性的見解攝持,世俗中重視行持善法。但鈍根者在聞思了中觀後卻將空性誤解爲單空,要麼認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一切萬法都不存在,要麼耽執空性實有存在,要麼毀謗空性,這樣反而就害了自己。所以,大家要依靠教證理證來衡量,看自己的見解是不是真正的空性見。

  下面以兩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一個是不善咒術的比喻;一個是不善捉毒蛇的比喻。

  第一,如果能按竅訣正確使用息增懷誅等事業的咒語,就能夠成辦相應的事業;但如果方法不對,可能反而會害了自己。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著作中有很多密咒的修法,這些修法都需要具備各種條件,比如緣起物、咒語、觀想等,如果這些因緣沒有弄妥,那麼不但不能成辦事業,還可能害了自己。比如降伏咒輪,有些是左轉的,有些是右轉的,如果方向反了,該左轉的右轉、該右轉的左轉,這樣不但不能降伏別人,反而會傷害自己。再比如續部中的忿怒咒語,它們都有不同的觀想方法,如果沒有按要求去作,則不但不能成辦事業反而會害自己。

  第二,毒蛇頭上的如意寶珠能遣除自他的貧困和疾病,如果有人能善巧捉毒蛇,就能以如意寶珠利益無量衆生。但如果不善巧,則會被毒蛇咬死,不僅取不到寶珠反而毀壞了自己。印順法師的講記中說“捉毒蛇”是爲了取蛇膽,但這種說法好像沒有教證理證的根據。

  如果能正確理解空性就會對自他帶來很大利益,否則就會像這兩個比喻一樣有許多過患。有人認爲修大圓滿法不解脫就墮落,所以不敢求大圓滿法。其實中觀也一樣,從正面來講,乃至對空性生起合理懷疑,也能斷除輪回的根本,《中觀四百論》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從反面來講,如果對中觀空性生邪見或者抹殺一切世俗因果法,這只有墮入惡趣一條路,《中觀寶鬘論》雲:“若誤解此法,毀壞諸愚者,如是無見者,沈落不淨中。另外邪執此,愚起智者慢,性情極粗魯,倒墮無間獄。”

  個別法師認爲:密宗特別危險,只有顯宗才有利無弊。顯宗是不是有利無弊呢?當然,如果你不深入,只在表面上學一學,弘揚一些所謂的“人間佛教”,這對自他似乎不會帶來任何損害,但實際情況中,還是有人退道心、生邪見、甚至誹謗佛法不靈驗,這難道不可怕嗎?再說,尋求世間小利都要冒一定的風險,那我們爲了獲得出世間的利益冒一點“風險”難道不值得嗎?其實,沒有任何困難,不需承擔一點點風險的好事在哪裏都沒有。所以,絕不能以有一些所謂的危險性就排斥密法。

  總之,這一頌教誡我們要正確理解空性,否則有很大的危險。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很多論典中都引用這個教證,針對其他教派的論師把佛陀二轉*輪和龍猛菩薩的究竟密意耽著爲單空的見解進行了破斥。所以,希望大家無誤認識空性的本體。

  在座的部分道友,可能前世聽過中觀,跟中觀結過一定的因緣,所以現在一聽到中觀法門就覺得非常殊勝,內心也非常歡喜。而有的道友可能前世跟中觀沒結上善緣,聽到空性也不知所雲,只想念念阿彌陀佛就算了。但無論如何,大家應好好珍惜值遇空性教法的殊勝因緣。

  癸五、(是故佛陀最初未說空性之理):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

  世尊知道空性甚深微妙的體相非鈍根所能了達,所以在成道後四十九天中未轉*輪。

  《方廣大莊嚴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四十九天未轉*輪,在帝釋天和梵天供養右旋海螺和純金*輪並請佛轉*輪後,佛陀才來到鹿野苑傳法。而《法華經》則記載,世尊成道以後在二十一天當中未轉*輪,經帝釋天、梵天、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等百千萬天人的祈請後才開始轉*輪。

  爲什麼佛陀不轉*輪呢?因爲佛陀知道自己親證的空性法門高深莫測,不是鈍根者的境界,即使對他們宣說也不會有任何利益。所以世尊當時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縱于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于林間。”意思是,我已經獲得猶如甘露一般的法性——甚深、寂滅、離戲的光明無爲法,但是爲誰宣說也不可能證悟,所以還是無言安住于寂靜的林間。

  空性法門的確很深奧,雖然凡夫衆生可以了解空性的總相,但要真正證悟空性卻非常困難。不要說空性,八種無暇、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等道理真正要在修行中有所體悟也有一定的困難。只有佛陀才完全證悟了空性法門,一地到十地的菩薩也只是部分證悟,而在座的道友以及像我這樣的凡夫人雖然不像世間人那樣對空性一無所知,但也只是從道理上明白,比如對破有邊、破無邊等道理有大概的了解。

  所以,不要稍微有一點中觀見或大圓滿見就認爲是證悟。有些人稍微懂一點柱子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道理就認爲已經證悟了空性,或者大概了知了心的本體是不生不滅、明明清清的,就認爲自己已經證悟大圓滿了。但這並非真正的證悟,了解與開悟其實有很大的差別。

  以上六個偈頌總結了對方發太過的原因,下面講“自宗無有過失之理”。

  辛二、(自宗無有過失之理)分四:一、自宗無過失之原因;二、宣說功過之源;叁、無過之宗不應使其變爲有過者;四、返其過失。

  壬一、(自宗無過失之原因):

  若汝發太過,謂空爲無理。

  汝則棄空性,于自宗不容。

  如果你們發出太過,說宣說空性的宗派非理,那你們就棄舍了空性,這于自宗而言是于理不容的。

  他宗因爲未通達空性以及不理解二谛,所以向中觀宗發出失壞因果甚至毀壞叁寶的太過。但自宗實際上並沒有這些過失,這只是對方不了解我宗的真實觀點而造成的誤解。

  如果空性就是你們所認爲的單空,那你們所發的太過也是合理的,因爲《寶積經》也說:“佛告迦葉:“甯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以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意思是說,甯可生起如須彌山一樣的我見,也千萬不要做增上慢者而執著空性,因爲我見還可以對治,而執著空性卻無法摧毀。但自宗根本不承認單空爲真正的空性,我們所謂的空性就是名言中的一切顯現在本體上是空性,即緣起空性。而你們卻認爲我們的空性是單空,因此,你們由誤解空性而向我宗發出太過,這只能導致你們自己舍棄了真正的空性,而我宗是沒有任何過失的。

  壬二、(宣說功過之源):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因爲有空性的緣故,一切法才得以成立;如果無有空性,那麼一切法就不能成立。

  本科判主要講,承許萬法的本體是空性乃一切功德之源,而承許萬法的本體不空則是一切過失之源。

  本頌從字面上看似乎很簡單,其實它的含義極爲深奧。前面講過,一切緣起法都是空性,也正因爲是空性才可以緣起,所以只有在空性的基礎上才能安立一切世間名言,反之則無法安立。《顯句論》雲:對方的意思是有空性則苦集滅道四谛等一切法都無法安立;但實際恰恰相反,正因爲有了空性,四谛等萬法才得以建立,如果萬法不空則成了常有,如是則無法建立四谛乃至一切萬法。

  具體而言,正因爲一切萬法是空性,所以當各種因緣具足的時候就可感受痛苦,也可以斷除痛苦的來源——集谛;也因爲是空性,爲斷除集谛而修持道谛以及最終現前滅谛都是合理的。同樣,四果和四向等僧寶也都可以安立;僧寶相續中的證法以及教法也合理。如果僧寶和法寶能安立,那麼最究竟的佛寶也可安立。有佛法僧叁寶,則能安立世出世間一切罪業和福業,進而一切世間名言都能得以合理建立。總之,只有在空性的基礎上才能安立一切世俗名言。《般若燈論釋》中引佛經來說明這個道理:“如《文殊道行經》說:“佛告文殊師利:“若見一切諸法無起,即解苦谛;若見一切諸法無住,即能斷集;若見一切諸法畢竟涅槃,即能證滅;文殊師利,若見一切諸法無自體,即是修道。”以是義故,摩诃衍中聖谛道理得成。道理成故,智慧得成,智慧成故,一切皆可。”

  相反,如果一切萬法不空,那麼苦集滅道四谛乃至世間一切名言都不可能成立。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萬法若有一成實,諸所知成永不現,萬法無一成實故,無邊所知了分明。”上師如意寶經常引用這個教證,還舉了一個比喻說明這個問題:正因爲一切萬法的本體不存在,所以在一面小小的鏡子中就可以顯現山王在內的器情世界;如果萬法不空,那這一切就無法在鏡中顯現,人們也無法見到這些影像。

  這一道理通過觀察自己的心也可以體會,比如,如果嗔恨心不空,那它就不能有産生、安住乃至消失的機會;正因爲嗔恨心的本體是空性,所以當因緣聚散時才有生住滅的顯現。

  壬叁、(無過之宗不應使其變爲有過者):

  汝今自有過,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馬者,自忘于所乘。

  分明是自己存在過失,你們卻把它轉嫁給我宗,這就像乘馬者忘記了自己所乘的馬一樣。

  “回向”就是轉嫁的意思。有實宗不了解空性、認爲諸法實有,這就有無法安立一切名言的過失,但他們卻把自己的過失推到中觀宗身上,這相當于一個人把正騎著的馬給忘記了,反而冤枉別人:是不是你偷了我的馬……由于欠缺福報和智慧,有實宗未能通達緣起性空反而認爲萬法實有,這本來就有很大的過失;但他們還把這一過失推到中觀宗的身上,這就更加不合理。就像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所說:“劣者自己之過失,總是染推于他人,烏鴉自食不淨嘴,使勁擦于幹淨處。”

  壬…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