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30

  ..續本文上一頁四、(返其過失)分叁:一、說他宗有過失;二、說自宗無過失;叁、廣說回遮他宗之過。

  癸一、(說他宗有過失)分二:一、毀壞一切因緣之過;二、毀壞一切萬法之過。

  子一、(毀壞一切因緣之過):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

  即爲見諸法,無因亦無緣。

  如果你們見諸法決定有自性,即爲見到諸法無因無緣而生。

  如果你們有實宗的見解是一切諸法決定有自性,那就等于承認一切諸法是無因無緣而生,但這樣的見解就與常見外道無有任何差別了。比如,正是因爲苗芽和種子沒有自性,所以依靠地水火風等助緣,苗芽首先可以産生,中間可以安住,最後可以毀滅;如果種子和苗芽有自性,那麼苗芽也就不需觀待種子之因以及地水火風等緣了,這樣一來,苗芽就成了無因無緣而生。所以,見到萬法本體實有,就等于見到萬法不從因緣而生。

  中觀的道理比較深,希望大家要再叁聽輔導。我講一次,堪布堪姆講一次,輔導員再輔導一次……有些人感覺聽得太多了,但按他們的智慧和根基來看,聽七次輔導可能還不夠。因此,希望大家對聞思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否則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大家聽法的方式也應該如理如法,《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講:“在聞法期間,甚至包括誦經、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來而集中精力恭聽。”否則,聽法的時候不如法,反而會依靠佛法造下惡業。

  在這裏要提醒大家一個問題,有的道友總是用自己的分別念來理解中觀,這是不合理的,應該按照我的講解方式來理解中觀。雖然我自己沒有中觀的證悟,但我是依靠月稱論師、清辯論師、果仁巴大師等大聖者們的觀點和推理來傳講的,所以能對每堂課所講授的內容負責。所以,希望大家要擺脫這種自以爲是的增上慢的束縛,否則很難明白中觀的甚深奧義。

  子二、(毀壞一切萬法之過):

  即爲破因果,作作者作法,

  亦複壞一切,萬物之生滅。

  也就破壞了因果、作業作者作法,還毀壞了一切萬物的生滅。

  前面已經觀察過,一切諸法並非自性存在。如果自性存在那就不需要觀待因緣,而沒有因緣就不會有因生果,這就破壞了春種秋收等因果法。沒有春種秋收等因果,也就破壞了作者(農民)、作法(農具)以及作業(莊稼)。如是則破壞了萬事萬物的産生和毀滅。

  《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和《顯句論》都以瓶子的比喻說明了這個道理:如果諸法決定有自性,那麼也就破壞了從因法(泥土)産生果法(瓶子)的因果法則;並且也破壞了作者(陶師)、作法(輪等工具)以及作業(瓶子)。這樣一來,世間一切萬物的生滅也都被破壞了。

  但這些現量所見的法是不能被否認的,不要說學過宗派的人,即使最愚笨的衆生也不會否認這些現量所見的法。因此,承許諸法實有的觀點不合理。

  癸二、(說自宗無過失)分二:一、抉擇中觀正見;二、宣說緣起空性。

  子一、(抉擇中觀正見):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衆因緣所生的法,我說就是空性,也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我”在藏文中不是很明顯,“我”指龍猛菩薩也可以,因爲龍猛菩薩是根據佛的經典才宣說一切萬法是空性的;“我”指佛陀也可以,因爲佛陀在《楞伽經》、《大般若經》、《寶積經》等經典中都有“我說一切法空”等的詞句。

  對于人們所看到的名言中的顯現法,現代科學也試圖分析其現象和本質,並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說法,但在佛教看來,名言諸法的現象是由因緣所生,它的本質就是空性,唯有假名。《顯句論》說:由各種器具、零件組成的馬車,除了種種支分法以外並沒有實體,所以“馬車”只是假名。同樣,因緣所生的法無有自性,只是假名,這就是所謂的中觀道。

  很多人不懂什麼是中觀,認爲既不是上也不是下的中間就是中觀,但這並不是中觀。那什麼是中觀呢?《寶積經》雲:“有是一邊,無是一邊,離二中間,則無色無受想行識,如是中道名爲得證實相方便。”有是一個邊,無是一個邊,智者不住二邊,也不住中間,了達無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中觀道就是證得實相的最勝方便。《般若經》雲:“雲何名中道?謂離有起無起及有無等邊故,名爲中道。”什麼是中道呢?不是有生不是無生,超離有無等一切邊就是中道。或者說,名言中有如夢如幻的顯現故不墮入斷邊,勝義中沒有絲毫本體成立故不墮入常邊,遠離常斷二邊就是中觀。

  緣起、空性和中道只不過是名字不同而已,實際是一個意思。《般若燈論釋》中引用《楞伽經》雲:“自體無起,體無起者。”“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空,若言從緣生者,亦是空之異名。何以故?因施設故。世間出世間法,並是世谛所作,如是施設名字即是中道。””《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說:“所謂的“中觀”、“空性”與“緣起”叁者,本來就是同一含義,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以水月的比喻對緣起空性做了說明:“……在現見了如水月般的世俗實相之時,從月影之現分而言是世俗谛,從月輪無實空性分而言是勝義谛。”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說: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是大圓滿最重要的修行,本來清淨就是徹卻、直斷,任運自成就是托嘎、頓超,這二者分別是勝義和世俗。榮素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說:就像一個人既是婆羅門又是持戒者一樣,法和法性是一個本體上的兩個反體,如果證悟了法和法性也就證悟了二谛。

  世間的智者們難以領會緣起空性的道理,這唯是佛陀的不共特法。許多論師在撰著中觀論典時都對這一不共特法以及宣講者佛陀進行了贊歎。《回诤論》雲:“空自體因緣,叁一中道說,我皈命禮彼,無上大智慧。”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宣說稀有緣起道,無與倫比殊勝者,令解叁有之束縛,佛陀釋迦獅前禮。”《中論》雲:“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世間曾出現了無數名人,他們的學說都被後人一一推翻,但誰能指出佛陀所說的緣起空性的半點過失呢?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可能有。世間雖然有種種誘惑人的花言巧語的學說,但它們終究不能引導衆生獲得解脫,而只有佛陀宣說的緣起性空才能使衆生擺脫輪回的苦海。因此,學習緣起空性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對佛陀生起堅定的信心。

  一般來說,對世尊生起信心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鈍根者的方式,一種是利根者的方式。鈍根者通過閱讀《釋迦牟尼佛廣傳》等經論,在了知佛陀所具有的布施、持戒、安忍等功德後對佛陀生起信心;而利根者是在修學並通達佛陀所宣講的緣起空性後,知道整個世間唯有佛陀才真正通達了萬法的究竟實相,從而對佛陀生起不退轉的信心,這時的信心絕不是膚淺的恭敬膜拜。如果不學中觀,可能只會人雲亦雲:“佛陀非常了不起,佛陀的功德第一……”而要對佛陀生起真正隨法的誠信,只有以智慧通達緣起空性。

  當然,佛法的精要——緣起空性並不是那麼容易通達。爲了通達甚深的空性,大家要經常祈禱佛陀。法王如意寶從印度回來後要求五明佛學院展開辯論,法王讓大家在辯論之前念誦《回诤論》和《中觀莊嚴論釋》中的頂禮句,以此祈禱佛陀。上師在講中觀的時候也是先把本論的頂禮句念一遍,之後才開始宣講。因此,大家在學習中觀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祈禱。

  這個頌詞相當重要,希望大家詳加分析,不能僅停留在字面上。雖然字面上的理解也是必需的,但最關鍵的是要看頌詞的內容能不能令心産生觸動?如果沒有觸動,那即使天天聞思修行也沒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定要讓最關鍵、最重要的頌詞在心中紮下根。如果能這樣,那對自己的修行將有非常大的利益,退一步講,不要說真正通達這裏所講的空性,哪怕只是在阿賴耶上種下空性的種子也非常有意義。

  子二、(宣說緣起空性):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沒有一個法不從因緣中産生,所以一切法沒有不是空性的。

  人們所見的各種色法、所聞的各種聲音等以及能見聞的眼識、耳識等,這些內外所攝的一切萬法全部由因緣而生,並非像外道所說的那樣萬法由常有的自在天、微塵等産生或者無因而生。《中觀四百論》雲:“一切爲果生,所以無常性。”意思是任何法的産生注定要成爲它的果法的因緣,而任何果法又無不依靠它的因緣,所以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常有、實有的體性。佛經亦雲:“智者通達緣起法,不依一切邊執見,了知諸法因緣生,不得無因無緣法。”由此可知,一切見聞覺知的法沒有一個不是從因緣而生,既然都是從因緣而生,那麼就不可能有一個法不是空性。

  癸叁、(廣說回遮他宗之過)分四:一、無有四谛之過;二、無有叁寶之過;叁、無有因果之過;四、無有世出世間名言之過。

  子一、(無有四谛之過)分二:一、無有外境四谛之過;二、無有有境智慧之過。

  醜一、(無有外境四谛之過)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寅一、(略說):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

  如果一切法不空就無有生滅,這樣也就沒有四聖谛之法。

  有實宗認爲中觀宗的空性毀壞了生滅,毀壞了四谛法:“若一切皆空,不生亦不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針對這一責難,中觀宗以同等理反駁說:這些過失完全屬于你們:如果一切法有自性,則不應該有生滅,這樣也不應該有四聖谛法。

  寅二、(廣說)分四:一、無有苦谛之過;二、無有集谛之過;叁、無有滅谛之過;四、無有道谛之過。

  卯一、(無有苦谛之過):

  苦不從緣生,雲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定性無無常。

  如果痛苦不從因緣而生,那怎麼會有痛苦呢?佛陀說過無常是痛苦之義,如果萬法有決定自性就沒有無常。

  對方認爲一切萬法不應該空,否則苦谛就不能成立。而中觀宗認爲一切法從因緣而生,所以是空性,否則苦谛不能安立。

  如果像有實宗所認爲的那樣痛苦是…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