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论讲记 下▪P29

  ..续本文上一页非常可怕!空性虽然是非常殊胜的甘露妙法,但对不能正确理解的人来讲反而成了毒药。当年旃扎古昧和月称论师在那烂陀寺辩论的时候,连牧童也会歌唱:龙猛菩萨的宗派是药也是毒,而圣者无著的教义唯一是甘露。意思是根基好的人在闻思了中观空性以后很快会得到解脱,而根基差的人却会因此彻底毁坏相续。智慧、信心不错的利根者闻思《中观根本慧论》后既不会堕入名言的边,也不会堕入胜义的边,会安住中道而行持:胜义中以空性的见解摄持,世俗中重视行持善法。但钝根者在闻思了中观后却将空性误解为单空,要么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一切万法都不存在,要么耽执空性实有存在,要么毁谤空性,这样反而就害了自己。所以,大家要依靠教证理证来衡量,看自己的见解是不是真正的空性见。

  下面以两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不善咒术的比喻;一个是不善捉毒蛇的比喻。

  第一,如果能按窍诀正确使用息增怀诛等事业的咒语,就能够成办相应的事业;但如果方法不对,可能反而会害了自己。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有很多密咒的修法,这些修法都需要具备各种条件,比如缘起物、咒语、观想等,如果这些因缘没有弄妥,那么不但不能成办事业,还可能害了自己。比如降伏咒轮,有些是左转的,有些是右转的,如果方向反了,该左转的右转、该右转的左转,这样不但不能降伏别人,反而会伤害自己。再比如续部中的忿怒咒语,它们都有不同的观想方法,如果没有按要求去作,则不但不能成办事业反而会害自己。

  第二,毒蛇头上的如意宝珠能遣除自他的贫困和疾病,如果有人能善巧捉毒蛇,就能以如意宝珠利益无量众生。但如果不善巧,则会被毒蛇咬死,不仅取不到宝珠反而毁坏了自己。印顺法师的讲记中说“捉毒蛇”是为了取蛇胆,但这种说法好像没有教证理证的根据。

  如果能正确理解空性就会对自他带来很大利益,否则就会像这两个比喻一样有许多过患。有人认为修大圆满法不解脱就堕落,所以不敢求大圆满法。其实中观也一样,从正面来讲,乃至对空性生起合理怀疑,也能断除轮回的根本,《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从反面来讲,如果对中观空性生邪见或者抹杀一切世俗因果法,这只有堕入恶趣一条路,《中观宝鬘论》云:“若误解此法,毁坏诸愚者,如是无见者,沉落不净中。另外邪执此,愚起智者慢,性情极粗鲁,倒堕无间狱。”

  个别法师认为:密宗特别危险,只有显宗才有利无弊。显宗是不是有利无弊呢?当然,如果你不深入,只在表面上学一学,弘扬一些所谓的“人间佛教”,这对自他似乎不会带来任何损害,但实际情况中,还是有人退道心、生邪见、甚至诽谤佛法不灵验,这难道不可怕吗?再说,寻求世间小利都要冒一定的风险,那我们为了获得出世间的利益冒一点“风险”难道不值得吗?其实,没有任何困难,不需承担一点点风险的好事在哪里都没有。所以,绝不能以有一些所谓的危险性就排斥密法。

  总之,这一颂教诫我们要正确理解空性,否则有很大的危险。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这个教证,针对其他教派的论师把佛陀二转*轮和龙猛菩萨的究竟密意耽著为单空的见解进行了破斥。所以,希望大家无误认识空性的本体。

  在座的部分道友,可能前世听过中观,跟中观结过一定的因缘,所以现在一听到中观法门就觉得非常殊胜,内心也非常欢喜。而有的道友可能前世跟中观没结上善缘,听到空性也不知所云,只想念念阿弥陀佛就算了。但无论如何,大家应好好珍惜值遇空性教法的殊胜因缘。

  癸五、(是故佛陀最初未说空性之理):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世尊知道空性甚深微妙的体相非钝根所能了达,所以在成道后四十九天中未转*轮。

  《方广大庄严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四十九天未转*轮,在帝释天和梵天供养右旋海螺和纯金*轮并请佛转*轮后,佛陀才来到鹿野苑传法。而《法华经》则记载,世尊成道以后在二十一天当中未转*轮,经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等百千万天人的祈请后才开始转*轮。

  为什么佛陀不转*轮呢?因为佛陀知道自己亲证的空性法门高深莫测,不是钝根者的境界,即使对他们宣说也不会有任何利益。所以世尊当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意思是,我已经获得犹如甘露一般的法性——甚深、寂灭、离戏的光明无为法,但是为谁宣说也不可能证悟,所以还是无言安住于寂静的林间。

  空性法门的确很深奥,虽然凡夫众生可以了解空性的总相,但要真正证悟空性却非常困难。不要说空性,八种无暇、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等道理真正要在修行中有所体悟也有一定的困难。只有佛陀才完全证悟了空性法门,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也只是部分证悟,而在座的道友以及像我这样的凡夫人虽然不像世间人那样对空性一无所知,但也只是从道理上明白,比如对破有边、破无边等道理有大概的了解。

  所以,不要稍微有一点中观见或大圆满见就认为是证悟。有些人稍微懂一点柱子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的道理就认为已经证悟了空性,或者大概了知了心的本体是不生不灭、明明清清的,就认为自己已经证悟大圆满了。但这并非真正的证悟,了解与开悟其实有很大的差别。

  以上六个偈颂总结了对方发太过的原因,下面讲“自宗无有过失之理”。

  辛二、(自宗无有过失之理)分四:一、自宗无过失之原因;二、宣说功过之源;三、无过之宗不应使其变为有过者;四、返其过失。

  壬一、(自宗无过失之原因):

  若汝发太过,谓空为无理。

  汝则弃空性,于自宗不容。

  如果你们发出太过,说宣说空性的宗派非理,那你们就弃舍了空性,这于自宗而言是于理不容的。

  他宗因为未通达空性以及不理解二谛,所以向中观宗发出失坏因果甚至毁坏三宝的太过。但自宗实际上并没有这些过失,这只是对方不了解我宗的真实观点而造成的误解。

  如果空性就是你们所认为的单空,那你们所发的太过也是合理的,因为《宝积经》也说:“佛告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意思是说,宁可生起如须弥山一样的我见,也千万不要做增上慢者而执著空性,因为我见还可以对治,而执著空性却无法摧毁。但自宗根本不承认单空为真正的空性,我们所谓的空性就是名言中的一切显现在本体上是空性,即缘起空性。而你们却认为我们的空性是单空,因此,你们由误解空性而向我宗发出太过,这只能导致你们自己舍弃了真正的空性,而我宗是没有任何过失的。

  壬二、(宣说功过之源):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因为有空性的缘故,一切法才得以成立;如果无有空性,那么一切法就不能成立。

  本科判主要讲,承许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乃一切功德之源,而承许万法的本体不空则是一切过失之源。

  本颂从字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其实它的含义极为深奥。前面讲过,一切缘起法都是空性,也正因为是空性才可以缘起,所以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安立一切世间名言,反之则无法安立。《显句论》云:对方的意思是有空性则苦集灭道四谛等一切法都无法安立;但实际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空性,四谛等万法才得以建立,如果万法不空则成了常有,如是则无法建立四谛乃至一切万法。

  具体而言,正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所以当各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可感受痛苦,也可以断除痛苦的来源——集谛;也因为是空性,为断除集谛而修持道谛以及最终现前灭谛都是合理的。同样,四果和四向等僧宝也都可以安立;僧宝相续中的证法以及教法也合理。如果僧宝和法宝能安立,那么最究竟的佛宝也可安立。有佛法僧三宝,则能安立世出世间一切罪业和福业,进而一切世间名言都能得以合理建立。总之,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安立一切世俗名言。《般若灯论释》中引佛经来说明这个道理:“如《文殊道行经》说:“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起,即解苦谛;若见一切诸法无住,即能断集;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即能证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自体,即是修道。”以是义故,摩诃衍中圣谛道理得成。道理成故,智慧得成,智慧成故,一切皆可。”

  相反,如果一切万法不空,那么苦集灭道四谛乃至世间一切名言都不可能成立。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还举了一个比喻说明这个问题:正因为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存在,所以在一面小小的镜子中就可以显现山王在内的器情世界;如果万法不空,那这一切就无法在镜中显现,人们也无法见到这些影像。

  这一道理通过观察自己的心也可以体会,比如,如果嗔恨心不空,那它就不能有产生、安住乃至消失的机会;正因为嗔恨心的本体是空性,所以当因缘聚散时才有生住灭的显现。

  壬三、(无过之宗不应使其变为有过者):

  汝今自有过,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自忘于所乘。

  分明是自己存在过失,你们却把它转嫁给我宗,这就像乘马者忘记了自己所乘的马一样。

  “回向”就是转嫁的意思。有实宗不了解空性、认为诸法实有,这就有无法安立一切名言的过失,但他们却把自己的过失推到中观宗身上,这相当于一个人把正骑着的马给忘记了,反而冤枉别人:是不是你偷了我的马……由于欠缺福报和智慧,有实宗未能通达缘起性空反而认为万法实有,这本来就有很大的过失;但他们还把这一过失推到中观宗的身上,这就更加不合理。就像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所说:“劣者自己之过失,总是染推于他人,乌鸦自食不净嘴,使劲擦于干净处。”

  壬…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智慧宝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