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论讲记 下▪P28

  ..续本文上一页个不为因缘所摄,既然如此,哪一个法不是空性呢?因此,名言中的法在胜义中都毫无本体。

  这样一来,有实宗所谓的“三宝不存在、四谛不存在”等过失,对中观宗并不会有任何损害,反而说明他们自己未通达如来的究竟密意。

  不仅是小乘宗,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也不明白空性:“佛教不是讲空性吗?既然万法皆空,那磕头顶礼、烧香供佛有什么用呢……”甚至某些久入佛门的法师也不明白:“既然一切万法皆空,那行善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听说有的人还这样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嘛,那干脆就享受享受吧……”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达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必要以及空性的内涵,这样自相续中的各种邪见和怀疑就会自然而然消除,也只有这样,闻思修空性才有真正的意义。

  壬二、(对方未通达二谛之理)分五:一、宣说所证二谛之体相;二、未通达二谛之过患;三、宣说二谛之必要;四、误解空性之过患;五、是故佛陀最初未说空性之理。

  癸一、(宣说所证二谛之体相):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诸佛都是依靠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是胜义谛。

  众生的根基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故三世诸佛都是根据世俗谛和胜义谛来宣讲佛法,这样才能让众生趋入解脱。释迦牟尼佛传了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三大*轮:佛陀初转*轮时主要宣讲世俗谛;二转*轮主要宣讲了胜义谛的般若空性;三转*轮不仅宣讲了如来藏光明的胜义谛,也阐述了地道安立与万法唯识等世俗谛。可见,佛陀讲法唯一依靠二谛。

  那什么是胜义谛和世俗谛呢?从现空二谛来说,世俗谛即一切显现法,包括凡夫见闻觉知的境界与圣者面前的清净显现。《澄清宝珠论》亦云:“轮涅所摄之一切诸法,皆许为所有有法显现之世俗谛。”《入中论》云:“痴障性故名世俗。”“所见虚妄名俗谛。”凡夫由于无明习气的遮障,不能见到诸法的真相,只能见到显现的假法,这就是世俗谛。当然,世俗法并不仅限于凡夫的根识境界,它包括轮涅所摄的一切显现法。胜义谛即圣者根本慧定所安住的空性境界或者万法的实相。《入中论》云:“说见真境即真谛。”《澄清宝珠论》亦云:“一切法性空性之胜义谛。”除此二谛以外无有第三谛,故诸佛菩萨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既然诸佛菩萨都是依二谛说法,那我们度化众生时也应如是随学,如果所化众生的根基还不够,就要依靠世俗谛的法门来摄受;如果所化众生的根基不错,就应该宣说《金刚经》、《中论》等了义经论,依靠胜义谛的法门来度化他们。但现在很多法师不观察众生的根基,有的一直讲世俗谛的法,有的则只讲胜义谛的法,这样堕于两边都不太好。

  在座的道友不管有没有法师的名称,只要有利他的心,就应该有度化众生的机会,但一定要观察所化众生的根基。有的人刚刚学佛,你就给他讲《金刚经》,这不一定合适;对这些众生应当在信心方面引导,多给他们讲因果取舍的法。有的人学佛很久,在因果取舍方面已有了稳固的基础,如果对他们只讲一些简单的道理,这也不合理;应当以般若空性、如来藏等了义法门来度化他们。

  所以,大家在自利利他的过程中应当把胜义和世俗结合起来。法王如意宝说过:一方面我们要好好观修空性,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这就是胜义方面的修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依众生发起大悲心,以菩提心来摄持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世俗方面的行持。

  癸二、(未通达二谛之过患):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如果不能明辨二谛的体相,则不能通达甚深佛法的真实奥义。

  关于二谛,小乘、唯识、中观各有不同的观点。学习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了达并圆融二谛,如果对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搞不明白,那就不可能通达佛法的甚深奥义。《定解宝灯论》讲:“依靠名言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即是因明之论典。开显抉择实相义,无垢智慧胜义量,即是胜乘中观论。睁开此二之慧眼,不随他转而真入,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赞叹入道者。”就如一个人没有眼目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一样,修行人没有因明和中观的双目就不可能趣入真正的修行正路。有些修行人具足胜义的眼目,有些具足世俗的眼目,但双目都具足者却比较少。只有为具相的善知识摄受,且依靠殊胜经论的人才能具足胜义和世俗的明目。

  《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等诸多中观论典对二谛的抉择也非常清楚,大家可以参考。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为解释《中观庄严论》而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既抉择了胜义谛又抉择了世俗谛,还有如何将二谛结合起来运用的窍诀,要想真正通达二谛圆融之理,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部宝典。《中观庄严论》的作者静命菩萨是将龙猛菩萨的甚深见派与弥勒菩萨的广大行派合而为一的中观瑜伽行派的创始人。这位创始人并不像现在的某些“创始人”,静命菩萨完全具备经论中所提到的开宗祖师的法相。现在有的人异想天开:“我是什么什么的创始人……”有些人打妄想:“既然龙猛菩萨、无著菩萨还有静命菩萨都当了创始人,那我也可以当一个创始人……”现在这种“创始人”非常多,但真正成为开宗祖师的创始人并不是那么容易,这样的创始人的条件比较高。在《中观庄严论释》里有开宗创始人的法相,比如要现量见到万法的真谛、凭自力能开显佛陀密意、广大破斥他宗建立自宗……

  学好《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后,再抉择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就非常容易。上师如意宝在宣讲《法界宝藏论》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再三强调:修行人务必要通达中观的推理方式,否则很难通达大手印、大圆满的见解。如果不能通达空性,即使宣讲最甚深的法门也不一定有利,相反还有可能对所化补特伽罗的相续有损害。

  大家应该知道闻思中观的重要性,否则很多人不一定会重视对中观的闻思。就像商人觉得有利润可图才愿意去做这笔生意,如果觉得没什么利润,他就不会去做。同样,知道了空性的殊胜性,就会对听闻百千万劫难以值遇的空性法门生起难得之心。

  所以,希望大家潜心研究,一定要通达二谛的意义。可能有些道友自认为已经学得很不错了,但我觉得他们的理解有些偏差。一般来讲,按照传承上师的传讲方式去理解法义非常重要,否则,自己认为理解得很不错,但实际上连边都没有沾上。所以,希望每位道友认真听受上师的教言,尽量将所听的内容融入自心。

  癸三、(宣说二谛之必要):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如果不依靠世俗谛,则得不到胜义谛,得不到胜义谛就得不到涅槃。

  对方提出疑问:如果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是胜义谛,那佛陀只说胜义谛就可以了,何必说世俗谛呢?

  龙猛菩萨回答:虽然胜义谛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但不依靠世俗谛,修行者就不能趣入胜义谛,没有得到胜义谛,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最终的实相涅槃,所以佛陀宣讲了世俗谛。

  因此,在学习、宣讲佛法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世俗谛,否则难以趣入胜义谛。为什么呢?因为胜义谛超越了一切语言寻思等凡夫的行境,而凡夫却不能超离世俗谛,所以佛陀才依靠世俗谛引导众生趣入胜义谛,否则众生怎能进入胜义谛那美妙的殿堂?很多论典都强调了本颂的道理,《入中论》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显句论》说:想获得水,就应提前准备水桶。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引用这个比喻说:既然连得到水都需要水器,那么想获得胜义谛的殊胜境界怎么能不依靠世俗谛呢?

  另外,世俗谛也可以指单空,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真正的胜义并不只是一个单空,而是超离四边之戏论。然而,如果无有存在于遣余分别心境前万法的无实这一相似胜义,则无有证悟大胜义的方便。正由于它属于能证悟真实胜义的方便或因,才命名为胜义的。如《中观藏论》云:“于此若无有,真实世俗梯,欲上胜义楼,智者非应理。””所谓真实世俗梯即真世俗谛,就是指破有边的单空。按照汉地某些法师的解释方法,世俗谛就是文字般若,胜义谛就是实相般若,通达实相般若要依靠文字般若,这种解释也可以。总之,世俗谛是凡夫的范畴,依靠世俗谛的方便才能通达胜义谛。

  按自续派的观点,胜义谛有真胜义和假胜义两种。远离一切戏论的实相是真胜义;暂时安立的单空是假胜义:从遮破实有、随顺胜义的角度而言是胜义,从未超离分别戏论的角度而言则是世俗。《中观庄严论释》说:“其中无遮空性是观待远离一切名言之真正胜义而安立为世俗的。”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胜义谛是中观应成派的世俗谛,因为从最究竟的观察来看,暂时的单空实际上就是世俗谛。所以,如果谁认为“空性”就是遮破有边的单空,就说明他还没有通达真正的胜义谛,依然落在世俗谛中。但单空是最终进入胜义谛的方便,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必须通过修无我(指自续派的单空),方可根除我执见。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当然应成派的不共所化众生可以不依靠单空,直接向他们宣讲远离四边的大空性就可以。他们依靠强烈的信心和善知识的开示很快就会开悟,但这种情况极为稀少。

  癸四、(误解空性之过患):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不能正确理解空性的钝根者会自己害自己,就如不善咒术的人为咒所害、不善捉毒蛇的人为毒蛇所伤一样。

  修行人的见解一定要正确,见解不正确就很危险。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正确理解空性非常重要,否则很有可能趋入邪见的歧途,这一点大家务必要重视。某些人该证悟的空性没有证悟,不该证悟的偏执邪见却“证悟”了,这…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智慧宝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