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句论》中说:灭谛和道谛是圣者断除烦恼的所证和所修,所以是圣谛。但苦和集为什么也叫圣谛呢?因为凡夫人的五蕴是苦,五蕴的来源——业和烦恼是集,这二者都是圣者所见,并非凡夫所能通达,从圣者才能通达、才能断除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圣谛。凡夫人为无明病患所蒙蔽,故不能通达五蕴是痛苦的道理,就像某些病人品尝不出苦味一样。就像十几岁的小孩子,尽管大人再三说:“好好学习,这很重要……”但他始终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只有长大以后才真正体会到读书的重要。同样,凡夫人目光短浅,只知享受生活,即使圣者告诉他们生活的真实本面——苦,他们也无动于衷,只有当他们获得圣者果位时才知道圣言不虚。就如一根毛发落入手掌中不会被发觉,而落于眼中就会极为敏感一样,凡夫粗大的分别心不但认识不到痛苦,反而将痛苦误认为是快乐,而在圣者的智慧眼看来,这的的确确是真实的痛苦。
《显句论》说:凡夫人也可以知道一切感受是痛苦,但这并不能说明凡夫已通达了苦谛。因为,受蕴只是五蕴中的一个,而且仅仅从道理上通达受蕴是苦并不是通达苦谛,只有像圣者那样现证五蕴皆苦才算真正通达苦谛。圣者和凡夫有天壤之别,这种差距到底有多大可能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但对比一下修行者和世间人在见解、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差别,也可大概类推凡圣之间的差距。
辛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
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
以没有四谛的缘故,见苦谛、断集谛、证灭谛、修道谛,这些事都不存在。
一般来说,苦以逼恼为义,即一切有为法的心行,恒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所以名为苦。苦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在轮回中众生接连不断地一直感受痛苦,这一切痛苦的来源是集——业和烦恼,如果不想受苦就必须断掉集,就好比不想要毒树的果则必须断掉毒树的根一样。而断苦集必须要依靠修道,修道究竟也就现前了灭谛。现前灭谛时业和烦恼已连根断除,这样就获得了解脱。佛经中也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有实宗认为:如果四谛是空性,那么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也就不存在了,你们中观宗所秉持的是多么可怕的见解啊!
辛三、(无有八果之过):
以是事无故,则无有四果。
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
以四谛不存在的缘故,四种圣果不存在;四果不存在的缘故,得四向的圣者也不存在。
我们经常讲的沙门四果就是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和阿罗汉果这四种圣果,四果再加上四向就成了八果。按照小乘的观点,沙门四果可对应见道、修道及无学道,它们都离不开四谛,所以,四谛不存在四果也就无法安立。
先介绍一下四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见道之后开始修道,修道的所断共分三界九地,各地又分九品。欲界的九品烦恼分为上中下,上中下各自又分为上中下。第二是一来果,“一来”指还要再来欲界一次,前六品烦恼已经断尽、后三品还未断,这就是一来果。第三是不来果,“不来”指不再来欲界,当欲界的九品烦恼全部断尽时获得不来果。菩萨会乘愿再来欲界度化众生,但声闻行者一味追求自己的安乐,所以当他断了九品的烦恼以后就不会再来欲界了。第四是阿罗汉果。欲、色、无色三界的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接着介绍四向。预流向是尚未得预流果而正在趋向于它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见道位的前十五刹那中住于将要遍证四谛的境界;一来向包括预流果,是预流圣者正趋向一来果、还未得到一来果时的状态,它已超越预流,趋向后果;不来向就是指正在前往不来果的圣者;阿罗汉向是正在前往阿罗汉果的圣者。
四果四向是声闻所承认的八种圣贤。如果四谛不存在,那么住四果圣者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四果圣者不存在,住四向者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对方的第三个责难。
辛四、(无有三宝之过)分二:一、广说;二、摄义。
壬一、(广说)分三:一、僧宝不存在之过;二、法宝不存在之过;三、佛宝不存在之过。
癸一、(僧宝不存在之过):
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
如果没有八种贤圣,也就不会有僧宝。
对方认为,如果没有八种贤圣,那么僧宝就不存在了。
大小乘都承许圣者即是僧宝,大乘一地以上的圣者如文殊、普贤,以及小乘预流向以上的圣者如舍利子、目犍连,他们都是圣者,所以都是僧宝。
或许有人会想:除了圣者以外其余就不算僧宝了吗?答:僧宝可分为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两种,《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共同小乘中承认……僧众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凡夫小僧为沙弥、沙弥尼及居士,是众生之福田故;大僧为具近圆戒者,即是说比丘为大僧众,四位比丘以上称为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以前有人问:居士享用法会供斋合不合理?根据《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这个教证,居士也是众生的福田,也应该成为应供处,所以五明佛学院也开许居士享用供斋。佛经中也说:“天人妙衣饮食等,恒沙劫中供众生,不若布施一居士,一日所获功德大。”
癸二、(法宝不存在之过):
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
没有四谛的缘故,也不会有法宝。
严格来讲,法宝并不是经书 ,只有自相续中真正现前佛法的意义才是法宝。按大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法宝包括教法和证法。从证法而言,真正的法宝只有灭谛,何时相续中获得灭谛便有了最究竟的法宝;道谛是现前灭谛的因,所以也是法宝。而教法能诠释证法,是证法的因,所以也是法宝。但是,如果四谛不存在,那法宝也就不存在了。
癸三、(佛宝不存在之过):
若无法僧宝,岂能有佛宝?
如果没有法宝和僧宝,怎么能有佛宝?
依照小乘宗的观点,释迦牟尼佛一定依靠法宝现前过沙门四果中的一种,所以没有法宝和僧宝,佛宝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佛宝的因就是法宝和僧宝。
佛陀因地为菩萨时曾广行六度万行,这一点在名言中是不必怀疑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记载了很多佛陀因地时布施身肉以后以谛实语令身体恢复的公案,如果不是圣者这是很困难的(当然凡夫中也有大悲心非常强烈的,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绕杰达,但一般来讲只有圣者才能这样做)。所以佛陀以前一定先成了圣者,如果不曾当过圣者成为僧宝,不曾修持证法具足法宝,佛宝岂能现前?
另外,也可以说佛宝本身即是法宝和僧宝,佛陀已经修道圆满,所以是究竟无学的僧宝;佛陀已证得究竟灭谛,所以也是究竟法宝。因此,没有法宝和僧宝,又如何安立佛陀呢?
壬二、(摄义):
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
这样宣说空性的人就破坏了三宝。
对方认为:万法如果真的是空性,那三宝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岂不是断了众生的慧命?
其实,中观宗并不破名言中的四谛、三宝,只是在抉择胜义谛时才遮破这一切。现在很多人没有闻思过中观,讲《般若经》非常困难,讲《华严经》就更困难,因为他们认为“一切都不存在”的话,名言的万法就难以建立。
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分开二谛,胜义中抉择空,名言中说显现,这样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辛五、(无有因果之过):
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
承许空性还会破坏因果,也会破坏罪福业。
具有因果正见的人都承认因果报应:造十种善业必然转生善趣得乐果,造十种不善业必然转生于恶趣得苦果。如果承认万法皆为空性,那么善恶因果就不存在了,那修行人断恶修善还有什么实义呢?所以对方认为:中观宗的观点远离了佛陀的教言,因此不合理。
辛六、(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
承认万法空性也全部毁坏了一切世俗法。
《显句论》陈述对方的观点说:如果一切法是空性,那么吃饭、喝水等名言也就被一概否认了。但佛经中却说“世人怎么承认,我也随顺世间而承认”,所以承许空性不合理。
庚二、(破彼等观点)分三:一、他宗发太过的原因;二、自宗无有过失之理;三、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
辛一、(他宗发太过的原因)分二:一、对方未通达空性之理;二、对方未通达二谛之理。
壬一、(对方未通达空性之理):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其实你们并不能真实了达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因缘以及空性的含义,所以才自寻烦恼。
以下对有实宗发的太过一一给予答复。但在答复之前,首先要说明对方发太过的原因:他们对空性的必要、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含义一窍不通,对空性的认识只停留在单空(没有)的层面,所以才向中观宗发出了一系列太过。其实这是对方自寻苦恼,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对方不知道宣说空性的必要,即宣说空性的因缘或目的。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断除烦恼,烦恼灭了就获得了解脱,但烦恼的本体并非实有,完全是戏论的体性,而这样的戏论唯有依靠空性才能灭除。《观我法品》云:“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所以,佛陀宣讲空性的必要就是为了破除有、无、二俱、二非的戏论,令行者趋入根本慧定获得解脱。
其次,对方不知道空性的本体。空性并不是单空,它具有五种法相,《观我法品》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空性完全是自证的境界,并不依赖其他的言辞和比喻;空性是寂灭四边的自性;它没有言语的戏论;没有彼此相异的差别;也没有心的思维及分别。具有这五种法相才是实相。所以,空性并不是有实宗所承许的单空。
第三,对方不知道空性的含义。因缘所摄的一切法皆是空性,这就是空性的含义,本品颂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三宝、因果、轮回、善恶等一切万法皆是因缘所生,没有一…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