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27

  ..續本文上一頁句論》中說:滅谛和道谛是聖者斷除煩惱的所證和所修,所以是聖谛。但苦和集爲什麼也叫聖谛呢?因爲凡夫人的五蘊是苦,五蘊的來源——業和煩惱是集,這二者都是聖者所見,並非凡夫所能通達,從聖者才能通達、才能斷除的角度來講這也是聖谛。凡夫人爲無明病患所蒙蔽,故不能通達五蘊是痛苦的道理,就像某些病人品嘗不出苦味一樣。就像十幾歲的小孩子,盡管大人再叁說:“好好學習,這很重要……”但他始終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只有長大以後才真正體會到讀書的重要。同樣,凡夫人目光短淺,只知享受生活,即使聖者告訴他們生活的真實本面——苦,他們也無動于衷,只有當他們獲得聖者果位時才知道聖言不虛。就如一根毛發落入手掌中不會被發覺,而落于眼中就會極爲敏感一樣,凡夫粗大的分別心不但認識不到痛苦,反而將痛苦誤認爲是快樂,而在聖者的智慧眼看來,這的的確確是真實的痛苦。

  《顯句論》說:凡夫人也可以知道一切感受是痛苦,但這並不能說明凡夫已通達了苦谛。因爲,受蘊只是五蘊中的一個,而且僅僅從道理上通達受蘊是苦並不是通達苦谛,只有像聖者那樣現證五蘊皆苦才算真正通達苦谛。聖者和凡夫有天壤之別,這種差距到底有多大可能我們根本無法想象,但對比一下修行者和世間人在見解、行爲等方方面面的差別,也可大概類推凡聖之間的差距。

  辛二、(無有有境智慧之過):

  以無四谛故,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

  以沒有四谛的緣故,見苦谛、斷集谛、證滅谛、修道谛,這些事都不存在。

  一般來說,苦以逼惱爲義,即一切有爲法的心行,恒常爲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所以名爲苦。苦有叁種:苦苦、壞苦、行苦。在輪回中衆生接連不斷地一直感受痛苦,這一切痛苦的來源是集——業和煩惱,如果不想受苦就必須斷掉集,就好比不想要毒樹的果則必須斷掉毒樹的根一樣。而斷苦集必須要依靠修道,修道究竟也就現前了滅谛。現前滅谛時業和煩惱已連根斷除,這樣就獲得了解脫。佛經中也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有實宗認爲:如果四谛是空性,那麼見苦、斷集、證滅、修道也就不存在了,你們中觀宗所秉持的是多麼可怕的見解啊!

  辛叁、(無有八果之過):

  以是事無故,則無有四果。

  無有四果故,得向者亦無。

  以四谛不存在的緣故,四種聖果不存在;四果不存在的緣故,得四向的聖者也不存在。

  我們經常講的沙門四果就是預流果、一來果、無來果和阿羅漢果這四種聖果,四果再加上四向就成了八果。按照小乘的觀點,沙門四果可對應見道、修道及無學道,它們都離不開四谛,所以,四谛不存在四果也就無法安立。

  先介紹一下四果。預流果是見道位,一般來說見道分十六個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預流向,第十六刹那才得果。見道之後開始修道,修道的所斷共分叁界九地,各地又分九品。欲界的九品煩惱分爲上中下,上中下各自又分爲上中下。第二是一來果,“一來”指還要再來欲界一次,前六品煩惱已經斷盡、後叁品還未斷,這就是一來果。第叁是不來果,“不來”指不再來欲界,當欲界的九品煩惱全部斷盡時獲得不來果。菩薩會乘願再來欲界度化衆生,但聲聞行者一味追求自己的安樂,所以當他斷了九品的煩惱以後就不會再來欲界了。第四是阿羅漢果。欲、色、無色叁界的煩惱全部斷盡以後得阿羅漢果。按大乘的觀點,阿羅漢斷盡的只是煩惱障,其相續中還有所知障。

  接著介紹四向。預流向是尚未得預流果而正在趨向于它的過程,也就是說在見道位的前十五刹那中住于將要遍證四谛的境界;一來向包括預流果,是預流聖者正趨向一來果、還未得到一來果時的狀態,它已超越預流,趨向後果;不來向就是指正在前往不來果的聖者;阿羅漢向是正在前往阿羅漢果的聖者。

  四果四向是聲聞所承認的八種聖賢。如果四谛不存在,那麼住四果聖者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四果聖者不存在,住四向者也就不存在了。這是對方的第叁個責難。

  辛四、(無有叁寶之過)分二:一、廣說;二、攝義。

  壬一、(廣說)分叁:一、僧寶不存在之過;二、法寶不存在之過;叁、佛寶不存在之過。

  癸一、(僧寶不存在之過):

  若無八賢聖,則無有僧寶。

  如果沒有八種賢聖,也就不會有僧寶。

  對方認爲,如果沒有八種賢聖,那麼僧寶就不存在了。

  大小乘都承許聖者即是僧寶,大乘一地以上的聖者如文殊、普賢,以及小乘預流向以上的聖者如舍利子、目犍連,他們都是聖者,所以都是僧寶。

  或許有人會想:除了聖者以外其余就不算僧寶了嗎?答:僧寶可分爲凡夫僧衆和聖者僧兩種,《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共同小乘中承認……僧衆有凡夫僧衆與聖者僧衆兩種,凡夫小僧爲沙彌、沙彌尼及居士,是衆生之福田故;大僧爲具近圓戒者,即是說比丘爲大僧衆,四位比丘以上稱爲僧衆;聖者僧衆是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以前有人問:居士享用法會供齋合不合理?根據《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的這個教證,居士也是衆生的福田,也應該成爲應供處,所以五明佛學院也開許居士享用供齋。佛經中也說:“天人妙衣飲食等,恒沙劫中供衆生,不若布施一居士,一日所獲功德大。”

  癸二、(法寶不存在之過):

  以無四谛故,亦無有法寶。

  沒有四谛的緣故,也不會有法寶。

  嚴格來講,法寶並不是經書 ,只有自相續中真正現前佛法的意義才是法寶。按大小乘《俱舍論》的觀點,法寶包括教法和證法。從證法而言,真正的法寶只有滅谛,何時相續中獲得滅谛便有了最究竟的法寶;道谛是現前滅谛的因,所以也是法寶。而教法能诠釋證法,是證法的因,所以也是法寶。但是,如果四谛不存在,那法寶也就不存在了。

  癸叁、(佛寶不存在之過):

  若無法僧寶,豈能有佛寶?

  如果沒有法寶和僧寶,怎麼能有佛寶?

  依照小乘宗的觀點,釋迦牟尼佛一定依靠法寶現前過沙門四果中的一種,所以沒有法寶和僧寶,佛寶就不可能存在,因爲佛寶的因就是法寶和僧寶。

  佛陀因地爲菩薩時曾廣行六度萬行,這一點在名言中是不必懷疑的。《釋迦牟尼佛廣傳》中記載了很多佛陀因地時布施身肉以後以谛實語令身體恢複的公案,如果不是聖者這是很困難的(當然凡夫中也有大悲心非常強烈的,就像阿底峽尊者的上師達瑪繞傑達,但一般來講只有聖者才能這樣做)。所以佛陀以前一定先成了聖者,如果不曾當過聖者成爲僧寶,不曾修持證法具足法寶,佛寶豈能現前?

  另外,也可以說佛寶本身即是法寶和僧寶,佛陀已經修道圓滿,所以是究竟無學的僧寶;佛陀已證得究竟滅谛,所以也是究竟法寶。因此,沒有法寶和僧寶,又如何安立佛陀呢?

  壬二、(攝義):

  如是說空者,是則破叁寶。

  這樣宣說空性的人就破壞了叁寶。

  對方認爲:萬法如果真的是空性,那叁寶也就不複存在了,這豈不是斷了衆生的慧命?

  其實,中觀宗並不破名言中的四谛、叁寶,只是在抉擇勝義谛時才遮破這一切。現在很多人沒有聞思過中觀,講《般若經》非常困難,講《華嚴經》就更困難,因爲他們認爲“一切都不存在”的話,名言的萬法就難以建立。

  所以,我們一定要善于分開二谛,勝義中抉擇空,名言中說顯現,這樣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辛五、(無有因果之過):

  空法壞因果,亦壞于罪福。

  承許空性還會破壞因果,也會破壞罪福業。

  具有因果正見的人都承認因果報應:造十種善業必然轉生善趣得樂果,造十種不善業必然轉生于惡趣得苦果。如果承認萬法皆爲空性,那麼善惡因果就不存在了,那修行人斷惡修善還有什麼實義呢?所以對方認爲:中觀宗的觀點遠離了佛陀的教言,因此不合理。

  辛六、(無有世間名言之過):

  亦複悉毀壞,一切世俗法。

  承認萬法空性也全部毀壞了一切世俗法。

  《顯句論》陳述對方的觀點說:如果一切法是空性,那麼吃飯、喝水等名言也就被一概否認了。但佛經中卻說“世人怎麼承認,我也隨順世間而承認”,所以承許空性不合理。

  庚二、(破彼等觀點)分叁:一、他宗發太過的原因;二、自宗無有過失之理;叁、證悟緣起空性的重要性。

  辛一、(他宗發太過的原因)分二:一、對方未通達空性之理;二、對方未通達二谛之理。

  壬一、(對方未通達空性之理):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

  及知于空義,是故自生惱。

  其實你們並不能真實了達空性的本體、空性的因緣以及空性的含義,所以才自尋煩惱。

  以下對有實宗發的太過一一給予答複。但在答複之前,首先要說明對方發太過的原因:他們對空性的必要、空性的本體、空性的含義一竅不通,對空性的認識只停留在單空(沒有)的層面,所以才向中觀宗發出了一系列太過。其實這是對方自尋苦惱,沒有任何意義。

  首先,對方不知道宣說空性的必要,即宣說空性的因緣或目的。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斷除煩惱,煩惱滅了就獲得了解脫,但煩惱的本體並非實有,完全是戲論的體性,而這樣的戲論唯有依靠空性才能滅除。《觀我法品》雲:“業煩惱滅故,名之爲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所以,佛陀宣講空性的必要就是爲了破除有、無、二俱、二非的戲論,令行者趨入根本慧定獲得解脫。

  其次,對方不知道空性的本體。空性並不是單空,它具有五種法相,《觀我法品》雲:“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空性完全是自證的境界,並不依賴其他的言辭和比喻;空性是寂滅四邊的自性;它沒有言語的戲論;沒有彼此相異的差別;也沒有心的思維及分別。具有這五種法相才是實相。所以,空性並不是有實宗所承許的單空。

  第叁,對方不知道空性的含義。因緣所攝的一切法皆是空性,這就是空性的含義,本品頌雲:“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叁寶、因果、輪回、善惡等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沒有一…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