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论讲记 下▪P26

  ..续本文上一页人到底有没有实体呢?没有。如果有的话,那么一百个人看他,一百个人的眼识应当一模一样,不会有任何不同;而且,如果这个人真实好看,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好看。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同一个对境,往往是我看好,他看不好或者一般,总会有一些分歧。这个道理《中观庄严论释》里讲得很清楚。

  《中观庄严论释》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撰著的一部殊胜论典,论中有很多殊胜的道理。我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此论,如果学好了这部论典,就一定能通达因明和中观。我在深圳时,有几个居士对我说:“您翻译的书里有没有总摄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精华的一本,如果有的话请推荐给我们。我们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看很多书,您也知道我们是很聪明的人,如果有一部既有理论又有修行窍诀的论典,请推荐给我们。”那时我刚翻译完《中观庄严论释》,觉得里面的道理特别殊胜,所以就对他们说:“对,你们确实很聪明!像你们这么聪明的人一定要学习《中观庄严论释》……”

  般若空性的功德相当大,受持《般若经》、闻思中观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说:“佛灭供养于舍利,不及供养于般若,若乐受持供养者,是人速得证解脱。”即使为别人念一个宣说空性的四句偈颂功德也很殊胜。《金刚经》云:““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众生特别愚痴,给他一百块钱,他永远不会忘记;而给他传讲《中论》或《中观四百论》,他却认为这没什么。有些人认为:“在我最痛苦的时候,他对我讲了很多安慰的话,给予了我特别大的帮助,所以他是我的恩人。”还有些人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在经济上资助了我,所以他是我的恩人。”但根据《金刚经》的这个教证,不要说传讲很多论典和经典,只是传讲一个诠释空性的偈颂,那么以遍满整个大地的七宝来布施的功德也无法与之相比,所以佛法对我们的恩德才是最大的。

  子二、(以此破成立之果):

  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

  颠倒灭,无明也就灭尽了;以无明灭尽的缘故,行等诸支也就灭尽了。

  既然颠倒和非颠倒都不存在,那不能如实了知万法本面的愚痴无明也就自然而然灭尽了;一旦无明灭尽,十二缘起中的行、识乃至老死之间的其他支也会灭尽。

  无明是十二缘起的根本,有了无明才有行,有了行才有识……《显句论》说:有树根才有树干等,如果树根断了,那树干、树叶等也全都会灭尽;同样,无明灭尽了,, 其余支都会灭尽。《中观四百论》云:“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之所以说修习中观很重要,是因为无始以来众生都依靠无明在轮回中流转,而通过闻思中观就会知道,虽然依靠无明愚痴显现了万事万物,但万事万物及其根源——无明都不成立,在相续中播下了这样的空性种子后,将来就有解脱轮回的机会。果仁巴大师也说:以理证观察颠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能灭除无明、断尽轮回。

  而且,我们在闻思修行空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对众生生起悲心。众生沉溺在颠倒中,却从来不知道这一切都是颠倒,实在可怜!而有些没有学过中观的佛教徒虽然整天念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仍然不明白空性,真的很遗憾!

  当然,学修空性的人也要观察自己有没有佛经论典里所说的那些功德,如果是小资粮道还没有开始的凡夫,无伪的菩提心根本没有生起却装作大菩萨,这非常危险,也很可笑,就像一个还不会站的小孩子想跑一样。自己明明是一个刚发菩提心的凡夫,那无论别人怎样吹捧,也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但现在很多修行人就是难以做到这一点,这可能是对教理不精通所导致的后果。大家一定要注意!

  所以,我们不能自视太高。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那还算不上小乘的修行人。实际上,要成为小乘修行人也很不容易,他们有厌离轮回的心,真能具备这样的素质也很善妙!但有些人,说他是小乘修行人就不高兴,说他是显宗的大乘修行人也不高兴,一定要说他是大圆满的修行人。但《开启修心门扉》讲:“虽然所修的法是大圆满,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是大圆满的根器。”如果人没有跟上法,你就不能说“我是大圆满的修行人”。大圆满的法的确非常了不起,可是人跟上了没有?大家需要观察自相续!

  辛二、(破烦恼之能立)分二:一、烦恼有自性不成立;二、烦恼无自性不成立。

  壬一、(烦恼有自性不成立):

  若烦恼性实,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

  如果烦恼自性实有且有所归属,那怎么能断除它呢?谁能断除它的实有本性呢?

  对方认为:如果烦恼就如虚空中的鲜花一样不存在,那我们何必去对治它呢?既然能够将它断除,就说明烦恼必定存在。

  对此可从两方面遮破:烦恼有实则无法对治,烦恼无实则不需要对治。

  如果烦恼实有且属于某个补特伽罗,那怎么能断除它呢?因为它的本性真实存在。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以名言的本性不可改变的道理说明了胜义中的本性也无法改变。比如,地大的本性是坚硬,这在名言中真实存在,谁也不可能改变。同样,如果烦恼有实有的本性,那么谁也不可能断除它。

  壬二、(烦恼无自性不成立):

  若烦恼虚妄,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谁能断无性?

  如果烦恼虚妄不实,无有自性也无有所属,那怎么能断除它,谁能断除无实之性呢?

  如果烦恼的本体虚妄不实,没有本性也不属于哪一个主人,那我们怎么能够断除它呢?不存在的法无法断除。这就像砍断石女儿的脖子、割下兔角一样可笑。

  因此,不论实有还是无实,烦恼都不成立。

  “文革”时造反派逼迫一位上师说因果不存在,这位上师很聪明,他在批斗会上说:“……在胜义中因果不存在,这没什么不敢说的。”这确实没什么不敢说的,在抉择胜义空性时,因果、轮回、佛陀等确实不存在,这并非诽谤佛法。中观的教义非常深,没有智慧的人很容易误入歧途,如果不分二谛,刚开始就什么都不存在,那就很危险。

  庚二、(以教证总结):

  《金光明女经》云:“言语非是色,一切处无有,毕竟无有故,烦恼亦如是。如语无实体,不住于内外,烦恼体无实,亦不住内外。”“佛告舍利弗:“若解染污即如实义,无一染污颠倒可得。众生起染,若无实者,即是颠倒。若彼颠倒是无实者,于中无真实相故。舍利弗,如是解者说为清净。以烦恼无实体故,如来成正觉时,所说烦恼,非是色,非是无色,非受想行识,非无受想行识。非非识,非非无识,不可见故,不可取故。解者无所断除,证时亦无所得。不以证,不以得,无证无得,无相无为,但假名字,犹如幻化。于诸法不动相非取非不取。如影如响,离相离念,无生无灭。””

  经云:“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人对不生不灭之法,认为不净,认为无常,认为无我,认为痛苦,我说是人等极为愚痴,误入歧途。何以故?凡夫之人不知嗔心,于嗔心生恐惧,欲从嗔心中出离;凡夫之人不知贪心,于贪心生恐惧,欲从贪心中出离;凡夫之人不知痴心,于痴心生恐惧,欲从痴心中出离。”

  《维摩诘所说经》云:“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乃可取食。”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

  《中观根本慧论·观颠倒品》传讲圆满

  

  二十四、观四谛品

  丁三、(断除太过)分二:一、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二、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

  本品观察四谛——苦集灭道。佛陀说,整个世间都是苦谛,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集谛,要断除集谛必须现前灭谛,要现前必须依靠道谛。这个道理不仅世间人不懂,外道宗派也从未提及,唯独佛教才如是宣说。所以很多大德都讲,第二十四品只破斥小乘宗以及唯识宗论师所承许的四谛实有的观点,因为世间人及外道根本不知何谓四谛。

  有些人不理解空性,一听说万法都是空性就产生邪见:如果一切都是空性的话,那四谛、三宝、因果也都不存在了,那是不是跟顺世外道没有差别?既然四谛、三宝乃至因果都不存在,那以后就没有任何束缚了……我非常担心道友们不能了解本该了解的东西——胜义中诸法不存在的道理,反而趋入不该趋入的见解——断灭之见。其实,四谛不存在是就最究竟的实相而言的,许多修行人始终认为苦集灭道四谛实有存在,这就是没有通达胜义中无有四谛的道理所致;而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四谛是无欺存在的。

  戊一、(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观四谛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破彼等观点。

  庚一、(宣说对方观点)分六:一、无有四谛之过;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三、无有八果之过;四、无有三宝之过;五、无有因果之过;六、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辛一、(无有四谛之过):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如果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生亦无灭,那么也就没有四圣谛法了。

  有实宗向中观宗发太过说:你们否认一切万法的存在,如果一切万法真的像石女儿、兔角一样不存在,那就会有非常大的过失。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已宣讲了四谛法,如果一切万法无生无灭,就失坏了四谛法。

  四谛也叫四圣谛。为什么叫圣谛呢?《显…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智慧宝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