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下▪P26

  ..續本文上一頁人到底有沒有實體呢?沒有。如果有的話,那麼一百個人看他,一百個人的眼識應當一模一樣,不會有任何不同;而且,如果這個人真實好看,那麼所有的人都會覺得好看。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同一個對境,往往是我看好,他看不好或者一般,總會有一些分歧。這個道理《中觀莊嚴論釋》裏講得很清楚。

  《中觀莊嚴論釋》是全知麥彭仁波切撰著的一部殊勝論典,論中有很多殊勝的道理。我希望大家能好好學習此論,如果學好了這部論典,就一定能通達因明和中觀。我在深圳時,有幾個居士對我說:“您翻譯的書裏有沒有總攝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精華的一本,如果有的話請推薦給我們。我們工作特別忙,沒有時間看很多書,您也知道我們是很聰明的人,如果有一部既有理論又有修行竅訣的論典,請推薦給我們。”那時我剛翻譯完《中觀莊嚴論釋》,覺得裏面的道理特別殊勝,所以就對他們說:“對,你們確實很聰明!像你們這麼聰明的人一定要學習《中觀莊嚴論釋》……”

  般若空性的功德相當大,受持《般若經》、聞思中觀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說:“佛滅供養于舍利,不及供養于般若,若樂受持供養者,是人速得證解脫。”即使爲別人念一個宣說空性的四句偈頌功德也很殊勝。《金剛經》雲:““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衆生特別愚癡,給他一百塊錢,他永遠不會忘記;而給他傳講《中論》或《中觀四百論》,他卻認爲這沒什麼。有些人認爲:“在我最痛苦的時候,他對我講了很多安慰的話,給予了我特別大的幫助,所以他是我的恩人。”還有些人說:“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他在經濟上資助了我,所以他是我的恩人。”但根據《金剛經》的這個教證,不要說傳講很多論典和經典,只是傳講一個诠釋空性的偈頌,那麼以遍滿整個大地的七寶來布施的功德也無法與之相比,所以佛法對我們的恩德才是最大的。

  子二、(以此破成立之果):

  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諸行等亦滅。

  顛倒滅,無明也就滅盡了;以無明滅盡的緣故,行等諸支也就滅盡了。

  既然顛倒和非顛倒都不存在,那不能如實了知萬法本面的愚癡無明也就自然而然滅盡了;一旦無明滅盡,十二緣起中的行、識乃至老死之間的其他支也會滅盡。

  無明是十二緣起的根本,有了無明才有行,有了行才有識……《顯句論》說:有樹根才有樹幹等,如果樹根斷了,那樹幹、樹葉等也全都會滅盡;同樣,無明滅盡了,, 其余支都會滅盡。《中觀四百論》雲:“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

  之所以說修習中觀很重要,是因爲無始以來衆生都依靠無明在輪回中流轉,而通過聞思中觀就會知道,雖然依靠無明愚癡顯現了萬事萬物,但萬事萬物及其根源——無明都不成立,在相續中播下了這樣的空性種子後,將來就有解脫輪回的機會。果仁巴大師也說:以理證觀察顛倒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爲這能滅除無明、斷盡輪回。

  而且,我們在聞思修行空性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對衆生生起悲心。衆生沈溺在顛倒中,卻從來不知道這一切都是顛倒,實在可憐!而有些沒有學過中觀的佛教徒雖然整天念誦:“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但仍然不明白空性,真的很遺憾!

  當然,學修空性的人也要觀察自己有沒有佛經論典裏所說的那些功德,如果是小資糧道還沒有開始的凡夫,無僞的菩提心根本沒有生起卻裝作大菩薩,這非常危險,也很可笑,就像一個還不會站的小孩子想跑一樣。自己明明是一個剛發菩提心的凡夫,那無論別人怎樣吹捧,也千萬不要認爲自己很了不起,但現在很多修行人就是難以做到這一點,這可能是對教理不精通所導致的後果。大家一定要注意!

  所以,我們不能自視太高。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那還算不上小乘的修行人。實際上,要成爲小乘修行人也很不容易,他們有厭離輪回的心,真能具備這樣的素質也很善妙!但有些人,說他是小乘修行人就不高興,說他是顯宗的大乘修行人也不高興,一定要說他是大圓滿的修行人。但《開啓修心門扉》講:“雖然所修的法是大圓滿,但也無濟于事,因爲大圓滿的修行者必須是大圓滿的根器。”如果人沒有跟上法,你就不能說“我是大圓滿的修行人”。大圓滿的法的確非常了不起,可是人跟上了沒有?大家需要觀察自相續!

  辛二、(破煩惱之能立)分二:一、煩惱有自性不成立;二、煩惱無自性不成立。

  壬一、(煩惱有自性不成立):

  若煩惱性實,而有所屬者。

  雲何當可斷?誰能斷其性?

  如果煩惱自性實有且有所歸屬,那怎麼能斷除它呢?誰能斷除它的實有本性呢?

  對方認爲:如果煩惱就如虛空中的鮮花一樣不存在,那我們何必去對治它呢?既然能夠將它斷除,就說明煩惱必定存在。

  對此可從兩方面遮破:煩惱有實則無法對治,煩惱無實則不需要對治。

  如果煩惱實有且屬于某個補特伽羅,那怎麼能斷除它呢?因爲它的本性真實存在。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以名言的本性不可改變的道理說明了勝義中的本性也無法改變。比如,地大的本性是堅硬,這在名言中真實存在,誰也不可能改變。同樣,如果煩惱有實有的本性,那麼誰也不可能斷除它。

  壬二、(煩惱無自性不成立):

  若煩惱虛妄,無性無屬者。

  雲何當可斷,誰能斷無性?

  如果煩惱虛妄不實,無有自性也無有所屬,那怎麼能斷除它,誰能斷除無實之性呢?

  如果煩惱的本體虛妄不實,沒有本性也不屬于哪一個主人,那我們怎麼能夠斷除它呢?不存在的法無法斷除。這就像砍斷石女兒的脖子、割下兔角一樣可笑。

  因此,不論實有還是無實,煩惱都不成立。

  “文革”時造反派逼迫一位上師說因果不存在,這位上師很聰明,他在批鬥會上說:“……在勝義中因果不存在,這沒什麼不敢說的。”這確實沒什麼不敢說的,在抉擇勝義空性時,因果、輪回、佛陀等確實不存在,這並非誹謗佛法。中觀的教義非常深,沒有智慧的人很容易誤入歧途,如果不分二谛,剛開始就什麼都不存在,那就很危險。

  庚二、(以教證總結):

  《金光明女經》雲:“言語非是色,一切處無有,畢竟無有故,煩惱亦如是。如語無實體,不住于內外,煩惱體無實,亦不住內外。”“佛告舍利弗:“若解染汙即如實義,無一染汙顛倒可得。衆生起染,若無實者,即是顛倒。若彼顛倒是無實者,于中無真實相故。舍利弗,如是解者說爲清淨。以煩惱無實體故,如來成正覺時,所說煩惱,非是色,非是無色,非受想行識,非無受想行識。非非識,非非無識,不可見故,不可取故。解者無所斷除,證時亦無所得。不以證,不以得,無證無得,無相無爲,但假名字,猶如幻化。于諸法不動相非取非不取。如影如響,離相離念,無生無滅。””

  經雲:“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人對不生不滅之法,認爲不淨,認爲無常,認爲無我,認爲痛苦,我說是人等極爲愚癡,誤入歧途。何以故?凡夫之人不知嗔心,于嗔心生恐懼,欲從嗔心中出離;凡夫之人不知貪心,于貪心生恐懼,欲從貪心中出離;凡夫之人不知癡心,于癡心生恐懼,欲從癡心中出離。”

  《維摩诘所說經》雲:“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乃可取食。”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雲:“十方諸佛,說忏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忏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谛寂靜,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莊嚴忏悔,名無罪相忏悔,名破壞心識。”

  《中觀根本慧論·觀顛倒品》傳講圓滿

  

  二十四、觀四谛品

  丁叁、(斷除太過)分二:一、斷除無有四谛之太過;二、斷除無有涅槃之太過。

  本品觀察四谛——苦集滅道。佛陀說,整個世間都是苦谛,一切痛苦的來源就是集谛,要斷除集谛必須現前滅谛,要現前必須依靠道谛。這個道理不僅世間人不懂,外道宗派也從未提及,唯獨佛教才如是宣說。所以很多大德都講,第二十四品只破斥小乘宗以及唯識宗論師所承許的四谛實有的觀點,因爲世間人及外道根本不知何謂四谛。

  有些人不理解空性,一聽說萬法都是空性就産生邪見:如果一切都是空性的話,那四谛、叁寶、因果也都不存在了,那是不是跟順世外道沒有差別?既然四谛、叁寶乃至因果都不存在,那以後就沒有任何束縛了……我非常擔心道友們不能了解本該了解的東西——勝義中諸法不存在的道理,反而趨入不該趨入的見解——斷滅之見。其實,四谛不存在是就最究竟的實相而言的,許多修行人始終認爲苦集滅道四谛實有存在,這就是沒有通達勝義中無有四谛的道理所致;而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四谛是無欺存在的。

  戊一、(斷除無有四谛之太過——觀四谛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己一、(以理證廣說)分二:一、宣說對方觀點;二、破彼等觀點。

  庚一、(宣說對方觀點)分六:一、無有四谛之過;二、無有有境智慧之過;叁、無有八果之過;四、無有叁寶之過;五、無有因果之過;六、無有世間名言之過。

  辛一、(無有四谛之過):

  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

  如果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無生亦無滅,那麼也就沒有四聖谛法了。

  有實宗向中觀宗發太過說:你們否認一切萬法的存在,如果一切萬法真的像石女兒、兔角一樣不存在,那就會有非常大的過失。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已宣講了四谛法,如果一切萬法無生無滅,就失壞了四谛法。

  四谛也叫四聖谛。爲什麼叫聖谛呢?《顯…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慧寶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