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不爲因緣所攝,既然如此,哪一個法不是空性呢?因此,名言中的法在勝義中都毫無本體。
這樣一來,有實宗所謂的“叁寶不存在、四谛不存在”等過失,對中觀宗並不會有任何損害,反而說明他們自己未通達如來的究竟密意。
不僅是小乘宗,現在很多學佛的人也不明白空性:“佛教不是講空性嗎?既然萬法皆空,那磕頭頂禮、燒香供佛有什麼用呢……”甚至某些久入佛門的法師也不明白:“既然一切萬法皆空,那行善到底有什麼意義呢?”聽說有的人還這樣說:“一切萬法不是空性嘛,那幹脆就享受享受吧……”
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達空性的本體、空性的必要以及空性的內涵,這樣自相續中的各種邪見和懷疑就會自然而然消除,也只有這樣,聞思修空性才有真正的意義。
壬二、(對方未通達二谛之理)分五:一、宣說所證二谛之體相;二、未通達二谛之過患;叁、宣說二谛之必要;四、誤解空性之過患;五、是故佛陀最初未說空性之理。
癸一、(宣說所證二谛之體相):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
諸佛都是依靠二谛爲衆生說法,一是世俗谛,二是勝義谛。
衆生的根基各不相同、千差萬別,故叁世諸佛都是根據世俗谛和勝義谛來宣講佛法,這樣才能讓衆生趨入解脫。釋迦牟尼佛傳了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叁大*輪:佛陀初轉*輪時主要宣講世俗谛;二轉*輪主要宣講了勝義谛的般若空性;叁轉*輪不僅宣講了如來藏光明的勝義谛,也闡述了地道安立與萬法唯識等世俗谛。可見,佛陀講法唯一依靠二谛。
那什麼是勝義谛和世俗谛呢?從現空二谛來說,世俗谛即一切顯現法,包括凡夫見聞覺知的境界與聖者面前的清淨顯現。《澄清寶珠論》亦雲:“輪涅所攝之一切諸法,皆許爲所有有法顯現之世俗谛。”《入中論》雲:“癡障性故名世俗。”“所見虛妄名俗谛。”凡夫由于無明習氣的遮障,不能見到諸法的真相,只能見到顯現的假法,這就是世俗谛。當然,世俗法並不僅限于凡夫的根識境界,它包括輪涅所攝的一切顯現法。勝義谛即聖者根本慧定所安住的空性境界或者萬法的實相。《入中論》雲:“說見真境即真谛。”《澄清寶珠論》亦雲:“一切法性空性之勝義谛。”除此二谛以外無有第叁谛,故諸佛菩薩依二谛爲衆生說法。
既然諸佛菩薩都是依二谛說法,那我們度化衆生時也應如是隨學,如果所化衆生的根基還不夠,就要依靠世俗谛的法門來攝受;如果所化衆生的根基不錯,就應該宣說《金剛經》、《中論》等了義經論,依靠勝義谛的法門來度化他們。但現在很多法師不觀察衆生的根基,有的一直講世俗谛的法,有的則只講勝義谛的法,這樣墮于兩邊都不太好。
在座的道友不管有沒有法師的名稱,只要有利他的心,就應該有度化衆生的機會,但一定要觀察所化衆生的根基。有的人剛剛學佛,你就給他講《金剛經》,這不一定合適;對這些衆生應當在信心方面引導,多給他們講因果取舍的法。有的人學佛很久,在因果取舍方面已有了穩固的基礎,如果對他們只講一些簡單的道理,這也不合理;應當以般若空性、如來藏等了義法門來度化他們。
所以,大家在自利利他的過程中應當把勝義和世俗結合起來。法王如意寶說過:一方面我們要好好觀修空性,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這就是勝義方面的修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依衆生發起大悲心,以菩提心來攝持利益一切衆生,這就是世俗方面的行持。
癸二、(未通達二谛之過患):
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
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如果不能明辨二谛的體相,則不能通達甚深佛法的真實奧義。
關于二谛,小乘、唯識、中觀各有不同的觀點。學習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了達並圓融二谛,如果對勝義谛和世俗谛都搞不明白,那就不可能通達佛法的甚深奧義。《定解寶燈論》講:“依靠名言觀察量,無有錯謬行取舍,尤其于教與本師,獲得誠信唯一門,即是因明之論典。開顯抉擇實相義,無垢智慧勝義量,即是勝乘中觀論。睜開此二之慧眼,不隨他轉而真入,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贊歎入道者。”就如一個人沒有眼目就不可能到達目的地一樣,修行人沒有因明和中觀的雙目就不可能趣入真正的修行正路。有些修行人具足勝義的眼目,有些具足世俗的眼目,但雙目都具足者卻比較少。只有爲具相的善知識攝受,且依靠殊勝經論的人才能具足勝義和世俗的明目。
《入中論》、《入行論·智慧品》等諸多中觀論典對二谛的抉擇也非常清楚,大家可以參考。尤其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爲解釋《中觀莊嚴論》而造的《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既抉擇了勝義谛又抉擇了世俗谛,還有如何將二谛結合起來運用的竅訣,要想真正通達二谛圓融之理,大家一定要學好這部寶典。《中觀莊嚴論》的作者靜命菩薩是將龍猛菩薩的甚深見派與彌勒菩薩的廣大行派合而爲一的中觀瑜伽行派的創始人。這位創始人並不像現在的某些“創始人”,靜命菩薩完全具備經論中所提到的開宗祖師的法相。現在有的人異想天開:“我是什麼什麼的創始人……”有些人打妄想:“既然龍猛菩薩、無著菩薩還有靜命菩薩都當了創始人,那我也可以當一個創始人……”現在這種“創始人”非常多,但真正成爲開宗祖師的創始人並不是那麼容易,這樣的創始人的條件比較高。在《中觀莊嚴論釋》裏有開宗創始人的法相,比如要現量見到萬法的真谛、憑自力能開顯佛陀密意、廣大破斥他宗建立自宗……
學好《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四百論》、《入中論》後,再抉擇大圓滿本來清淨的見解就非常容易。上師如意寶在宣講《法界寶藏論》及《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時候再叁強調:修行人務必要通達中觀的推理方式,否則很難通達大手印、大圓滿的見解。如果不能通達空性,即使宣講最甚深的法門也不一定有利,相反還有可能對所化補特伽羅的相續有損害。
大家應該知道聞思中觀的重要性,否則很多人不一定會重視對中觀的聞思。就像商人覺得有利潤可圖才願意去做這筆生意,如果覺得沒什麼利潤,他就不會去做。同樣,知道了空性的殊勝性,就會對聽聞百千萬劫難以值遇的空性法門生起難得之心。
所以,希望大家潛心研究,一定要通達二谛的意義。可能有些道友自認爲已經學得很不錯了,但我覺得他們的理解有些偏差。一般來講,按照傳承上師的傳講方式去理解法義非常重要,否則,自己認爲理解得很不錯,但實際上連邊都沒有沾上。所以,希望每位道友認真聽受上師的教言,盡量將所聽的內容融入自心。
癸叁、(宣說二谛之必要):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如果不依靠世俗谛,則得不到勝義谛,得不到勝義谛就得不到涅槃。
對方提出疑問:如果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是勝義谛,那佛陀只說勝義谛就可以了,何必說世俗谛呢?
龍猛菩薩回答:雖然勝義谛是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但不依靠世俗谛,修行者就不能趣入勝義谛,沒有得到勝義谛,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最終的實相涅槃,所以佛陀宣講了世俗谛。
因此,在學習、宣講佛法的過程中必須依靠世俗谛,否則難以趣入勝義谛。爲什麼呢?因爲勝義谛超越了一切語言尋思等凡夫的行境,而凡夫卻不能超離世俗谛,所以佛陀才依靠世俗谛引導衆生趣入勝義谛,否則衆生怎能進入勝義谛那美妙的殿堂?很多論典都強調了本頌的道理,《入中論》雲:“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入歧途。”《顯句論》說:想獲得水,就應提前准備水桶。上師如意寶也經常引用這個比喻說:既然連得到水都需要水器,那麼想獲得勝義谛的殊勝境界怎麼能不依靠世俗谛呢?
另外,世俗谛也可以指單空,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真正的勝義並不只是一個單空,而是超離四邊之戲論。然而,如果無有存在于遣余分別心境前萬法的無實這一相似勝義,則無有證悟大勝義的方便。正由于它屬于能證悟真實勝義的方便或因,才命名爲勝義的。如《中觀藏論》雲:“于此若無有,真實世俗梯,欲上勝義樓,智者非應理。””所謂真實世俗梯即真世俗谛,就是指破有邊的單空。按照漢地某些法師的解釋方法,世俗谛就是文字般若,勝義谛就是實相般若,通達實相般若要依靠文字般若,這種解釋也可以。總之,世俗谛是凡夫的範疇,依靠世俗谛的方便才能通達勝義谛。
按自續派的觀點,勝義谛有真勝義和假勝義兩種。遠離一切戲論的實相是真勝義;暫時安立的單空是假勝義:從遮破實有、隨順勝義的角度而言是勝義,從未超離分別戲論的角度而言則是世俗。《中觀莊嚴論釋》說:“其中無遮空性是觀待遠離一切名言之真正勝義而安立爲世俗的。”中觀自續派暫時抉擇的勝義谛是中觀應成派的世俗谛,因爲從最究竟的觀察來看,暫時的單空實際上就是世俗谛。所以,如果誰認爲“空性”就是遮破有邊的單空,就說明他還沒有通達真正的勝義谛,依然落在世俗谛中。但單空是最終進入勝義谛的方便,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照見本義諸大德,極其鄭重而宣說,必須通過修無我(指自續派的單空),方可根除我執見。此乃一切初學者,無有錯謬之入門,口說最初即斷此,乃是散布魔密語。”
當然應成派的不共所化衆生可以不依靠單空,直接向他們宣講遠離四邊的大空性就可以。他們依靠強烈的信心和善知識的開示很快就會開悟,但這種情況極爲稀少。
癸四、(誤解空性之過患):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不能正確理解空性的鈍根者會自己害自己,就如不善咒術的人爲咒所害、不善捉毒蛇的人爲毒蛇所傷一樣。
修行人的見解一定要正確,見解不正確就很危險。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正確理解空性非常重要,否則很有可能趨入邪見的歧途,這一點大家務必要重視。某些人該證悟的空性沒有證悟,不該證悟的偏執邪見卻“證悟”了,這…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