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淨的外境,那麼誰看了都應該生起貪心,但不同的人對它生起的心並不相同,這就說明麻花並非真實的清淨外境。所以淨、不淨、顛倒之境都是無自性的。
以上是從一個外境會引發叁種不同心的角度,說明外境上不可能存在實有的淨、不淨、顛倒。《理證海》和《顯句論》中說:貪嗔癡之因——淨、不淨、顛倒皆無自性,緣起性故,毀滅性故。意思是說,由于兩個原因,所以淨不淨顛倒沒有自性:一個是緣起性,即淨不淨顛倒境依靠虛妄分別才有;另一個是毀滅性,即刹那無常。果仁巴大師也說:淨不淨顛倒的境都是顛倒的,除了顛倒性之外,全無實有自性。既然境無自性,就不可能依靠它們而生起煩惱。
在勝義中,境無自性、煩惱也不生,這一點從理論上很容易認識,但在實際修持的時候卻很難不生貪嗔癡,因爲僅僅聞思中觀並不代表已清淨了煩惱。有些道友很苦惱:“我在理論上已經懂得了空性,爲什麼還生貪心啊!”這種心態是智慧不夠的體現。就像有眼病的人知道自己有眼病,也知道海螺本來是白色,但是光是知道並不能馬上見到海螺的白色,因爲他的病還沒有消除。同樣,在自相續的障礙還沒有消除之前不生煩惱是不可能的。貪嗔癡是修道所斷,如果連資糧道都沒有開始,怎麼可能不生煩惱呢?這一點,只要精通了道次第以後就會非常清楚。
癸四、(以無所緣因而破)分二:一、宣說所緣之境;二、以顯而空性之喻而破。
子一、(宣說所緣之境):
色聲香味觸,及法爲六種,
如是之六種,是叁毒根本。
依靠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外境産生了叁毒,這六種外境是叁毒的根本。
對方認爲:色聲香味觸法存在且依靠這六境産生了叁毒,所以叁毒存在。
色聲香味觸法是十二處裏的外六處,是內六處——六根的對境,其中色聲香味觸是五種色根的對境,法是意根的對境。既然成爲六根的對境,自然也就成了貪嗔癡等的所緣境。在名言中這種觀點是成立的。比如見到不悅意的事物、聽到不好聽的聲音、嗅到臭味時……就會生起嗔恨心;聽到有人在唱歌,有的人很高興,生起貪心,有的人特別煩,生起嗔心;再比如同樣一個菜,有的人愛吃,有的人不愛吃。可見只要引生叁毒的六塵存在,自相續的煩惱肯定會生起。
子二、(以顯而空性之喻而破):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焰夢,如乾闼婆城。
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法都是空性的,就像陽焰、夢境、乾闼婆城一樣。
色聲香味觸法是我們見聞覺知的對境,但這六種境在勝義中並不存在。從表面上看六境似乎存在,六境上也存在淨不淨顛倒的相,它們是叁毒的真實所緣境,但真正去觀察時,其實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與叁種顛倒都不存在。而且,如果作爲叁毒根本的六境真實存在,那麼聖者的相續中也應當生起叁毒,但這顯然不成立。六種境是生起叁毒的根本只是針對凡夫而言的,聖者絕不會緣這些對境生起任何煩惱。
如果對方問道:既然色聲等外境是空的,那分別念緣什麼來造作呢?沒有所緣,對什麼産生貪心等煩惱呢?中觀宗回答:雖然色聲香味觸法是空性,但在未經觀察的世俗中,在衆生的迷亂分別面前,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境仍然可以顯現。
這樣顯而無自性的比喻非常多,如眼翳者面前顯現的毛發,捏著眼睛而顯現的二月……這裏根據頌詞宣說叁種比喻:一、陽焰水。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由于太陽的照射和水蒸氣的蒸發,遠遠看去就會有藍色的河流。色達縣有一個比較大的草原,夏天有時候在那裏就可以看見陽焰。陽焰不是水但看上去像水,一切法亦如陽焰般無實。《般若燈論釋》雲:“雲何如焰?譬如愚者,見熱時焰,謂言是水,逐之不已,徒自疲勞,竟無所得。如是一切諸法自體皆空,著法凡夫亦複如是,故言如焰。”二、夢。在睡眠中依靠習氣而出現山河大地、大象、牦牛等的迷亂顯現,這就是夢。夢中雖然有外境,也有內心的感受,但這些都不真實,一切諸法的顯現也是如此。《般若燈論釋》雲:“雲何如夢?有時有所思念因果體及一切法無自體故,是名如夢。”叁、乾闼婆城。在沙漠、草原、海洋上空顯現出城市,城市裏面有車、馬、建築等,這就是乾闼婆城,也叫海市蜃樓。這樣的城市雖然可見,但都沒有任何實質,一切諸法亦複如是。《般若燈論釋》雲:“雲何如乾闼婆城?以時處等衆人共見故,是名如乾闼婆城。”類似的比喻在《金剛經》、《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中觀四百論》等經論中都有宣說,每一個比喻都蘊含著甚深的道理。
詩學家和世間人雖然也運用這些比喻,但他們仍然執著實有。這些人非常可憐!如果他們能理解這些比喻的真正內涵,可能很快會從實執中醒悟過來。
壬二、(別破叁毒)分二:一、破貪嗔;二、破愚癡。
癸一、(破貪嗔)分二:一、破因法淨不淨;二、以此而破彼果。
子一、(破因法淨不淨)分二:一、以所依虛妄而破;二、以互相觀待而破。
醜一、(以所依虛妄而破):
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
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
色聲香味觸法就像幻化人、鏡中像一樣,怎麼會有淨和不淨呢?
貪嗔的因是淨和不淨,淨不淨的所依就是六種外境。上一頌以叁種比喻說明了六種境虛幻不實,這裏再以幻化人和鏡中像來說明。
古代有很多幻化師,他們依靠木塊、石頭等物品,通過意念和咒語進行加持以後就顯現出幻化人,幻化人能作行走、打仗等事業。其實,現代科學家造的機器人或者電視電影裏的人也是一種幻化人。這些幻化人有美和不美等差別,觀衆也因他們産生貪嗔之心,但這並沒有真實的意義,因爲這些幻化人根本沒有實體。
依靠人的面相等因緣,在鏡子裏就會顯現出影像,但從裏裏外外觀察時,鏡中的影像並沒有任何本體,和幻化人沒有差別。
色聲香味觸法和幻化人以及鏡中影像一樣,沒有任何實體,既無實體又怎麼會生可愛不可愛之相呢?所以,認爲外境上有淨與不淨、美與醜是不合理的,沒有淨與不淨,也就不可能以此爲緣而産生貪心和嗔心。
破我執是修學佛法的根本。不管修無上大圓滿還是學禅宗淨土,最根本的就是從我和我所執的網中擺脫出來。如果不能擺脫我和我所的執著,那麼不要說大乘,連小乘也算不上,因爲小乘也要證悟人無我。因此,如果所作所爲始終建立在牢固的我執上,就談不上真正的修行。佛法最根本的就是無我空性,這麼多的中觀理論也就是爲了抉擇這個見解,只要能打破相續中如山王般的我執,也就解決了最根本的問題。
推翻我執是學佛的根本,那麼學佛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很多人認爲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和釋迦牟尼佛一樣清淨煩惱障和所知障,圓滿功德。但如果把這個作爲唯一的目的就錯了。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益衆生。華智仁波切再叁強調過:利益衆生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要利益衆生,首先要斷除我執,否則也不會圓滿利益衆生。凡夫雖然也能作布施持戒等,但因還有六度的違品以及叁輪的執著,所以和得地菩薩相比只是相似行持六波羅蜜多,而只有佛陀才能最圓滿地利益衆生。
雖說利益衆生才是學佛的究竟目的,但可惜的是,現在大多數學佛的人連成佛的目的也不一定有。尤其是在一些未普及佛教教育的地方,很多人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健康、發財;稍好一點的,學佛只是爲了自己擺脫輪回的痛苦而獲得解脫的快樂,並沒有利益一切衆生的心。就像有些學生讀書的目的就是要當官發財、過好生活,根本沒有利益社會和人類之心一樣。
但我們畢竟是學大乘佛法的人,雖說修佛法應斷除我執,但是不是斷了我執就可以了呢?並不是這樣的。我以前也講過,如果只想斷除煩惱,那麼只學小乘獲取阿羅漢果位就可以了,那時相續中沒有一點一滴的煩惱。但學了《現觀莊嚴論》等大乘經論後就會知道,獲得佛果並不是唯一的目的,還必須利益衆生。所以目的一定要搞清楚,只想獲得佛果而不想利益衆生是錯誤的。
所以,大家始終要有清晰的認識:要利益衆生,佛陀的果位最殊勝,所以我要成佛。比如,以老百姓的身份可能很難爲人民服務,但以縣長的身份就很容易,所以當縣長並不是爲了自己發財、有吃有穿、生活快樂,而是爲老百姓造福。同樣的道理,證悟空性一定要和利益衆生結合起來,希望大家都能有這種正確的發心,哪怕聽一堂課也要發願: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聽聞佛法。
醜二、(以互相觀待而破)分二:一、清淨可愛不成立;二、不清淨可惡不成立。
寅一、(清淨可愛不成立):
不因于不淨,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是故無有淨。
不觀待不淨則不會有淨,由于觀待不淨才有淨,所以淨的自性不成立。
“因”是觀待的意思,不觀待不清淨就沒有清淨,意思是“清淨可愛”不會單獨存在,它一定要觀待不清淨、不可愛的東西。對此果仁巴大師用瓶子的比喻作了說明,有四種瓶子:金瓶、銀瓶、銅瓶、瓦瓶,銀瓶的清淨可愛觀不觀待其他瓶呢?如果不觀待,那麼銀瓶就應該比金瓶還可愛、還珍貴了,因爲它的清淨可愛是自性成立的。但這一點誰都不會承認。如果銀瓶的清淨可愛要觀待銅瓶瓦瓶,這就說明銀瓶的清淨可愛沒有自性。可見,沒有不清淨之前,清淨不可能成立,因此永遠也找不到真實的清淨。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詩學家形容她們是“沈魚、落雁、閉月、羞花”。所謂“沈魚”,據說西施因爲長得太美,到水池邊上時魚都很難爲情,于是就沈下去了。但醜人看魚的時候,魚也會沈下去。所謂“落雁”,據說天上飛的大雁看見王昭君,忘記了扇翅膀,結果掉到地上;但大雁飛得太久了自然會落地,也不一定是因爲人長得美麗。“閉月”,據說月亮見了貂蟬也害羞地躲進雲後,這種比喻在藏地和印度的詩學中也有,形容一個人長得漂亮。但這也可能是自然規律,不管是見了美人還是見了醜人,月亮都會躲到雲後。再說“羞花”,據說楊貴妃到了花園,花都不好意思。但我想是不…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