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目从而获得殊胜成就。中观宗的见解是密宗修法的基石,极为重要,若无空性见作为前提,密宗的修法极易落入外道的修行中。外道的修行人也想获得解脱,但因不了知空性,所以他们就像盲人走夜路一般误入歧途。所以,真正想依靠密法获得解脱的修行人,首先应该认认真真地通达中观的空性见。
己二、(破轮回相续之因——观颠倒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烦恼自性;二、破烦恼之能立。
辛一、(破烦恼自性)分二:一、总破三毒;二、别破三毒。
壬一、(总破三毒)分四:一、以缘起因而破;二、以无所依因而破;三、以无因之因而破;四、以无所缘因而破。
癸一、(以缘起因而破)分二: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二、烦恼无有自性。
子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
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
从忆想分别生起了贪嗔痴,而贪嗔痴这些烦恼都是从净、不净、颠倒等因缘而生起。
贪嗔痴既是恶业也是一切恶业之因,《中观宝鬘论》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那么贪嗔痴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忆想分别——分别妄念、非理作意,即以种种分别妄念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本来外境上并没有净不净的分别,但分别妄念却赋予了对境清净、不清净或颠倒的相,当对境呈现清净、不清净或颠倒的相时,贪嗔痴就生起来了。比如身体本来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但分别念执著它是清净、可爱的,此时便生起贪心。再比如当看见怨敌时,分别念觉得他特别坏,这时嗔恨心也就生起来了。又比如,瓶子本来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性,但分别念执著它是常有的东西,此时便生起痴心。
其实净不净颠倒的对境也都可以说是颠倒,这样一来,依靠这些外境所生起的贪嗔痴等烦恼也都具有了无明颠倒的成分。因此,当非理作意生起的时候外境就变成了颠倒的相,由这种颠倒相便生起了无明,而无明是一种共相烦恼,它周遍于所有烦恼,所以在生起无明的同时便生起贪嗔痴等的烦恼。反过来讲,之所以生起无明就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外境的本来面目,而是耽著了它的颠倒相,而这种颠倒又完全来自于非理作意。所以说“从忆想分别,生于贪嗔痴”。
既然贪嗔痴等烦恼依靠非理作意以及净不净颠倒的对境而起,那它就是从因缘而生了。有实宗认为,正是因为从因缘而生,所以烦恼的本体才实有。但这不合理。前面也讲了,实有的法就不需要依他缘而生,依因缘和合而生则本体就不可能实有。
子二、(烦恼无有自性):
若因净不净,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故烦恼无实。
如果说依靠净不净颠倒的三种外境产生了三毒,那么三毒即无有自性,故一切烦恼无实。
既然依靠非理作意与净不净颠倒等对境而产生了贪嗔痴三毒,那么三毒就不应该有自性。《七十空性论》云:“爱非爱颠倒,缘生贪嗔痴,是故贪嗔痴,非由自性有。”
既然贪嗔痴和石女的儿子一样没有自性,那我们何必执著它呢?我们总觉得相续中的贪嗔痴非常可怕,但它之所以可怕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观察,如果观察则会了知因缘生的贪嗔痴没有本体,同样一切烦恼也无实有。这样自然会息灭对烦恼的实执与恐惧。
烦恼没有本体,那是不是就不需要断除呢?不是。断还是要断,只不过不是以修持违品的方式来断,而是以遣除执著的方式来断。也就是说,只要了知三毒是缘起性空的法,遮遣一切恶见之网,进而以修习空性的方式来断除贪嗔痴,最后就能直趋无染离垢的涅槃。《七十空性论》云:“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无染涅槃。”
把这两个颂词结合起来对认识烦恼的产生和烦恼的本性有很大利益:依于非理作意所起的颠倒,贪嗔痴得以生起,由于是因缘所生,所以贪嗔痴没有本体、唯是空性。
癸二、(以无所依因而破)分二: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子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
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人我的有与无都不成立,既然没有人我,诸烦恼的有与无也不成立。
人们总是说“我的贪嗔痴,我的烦恼……”,可见我是烦恼存在的基础;没有我,烦恼也不可能存在。但我们在《观我法品》中已经观察过,不管以一体异体还是以五相来推求,“我”都无法成立。既然没有“我”,那依靠“我”的烦恼又怎么会存在呢?比如,瓶子的本体不存在,那瓶子里的水也就不可能存在;山的本体没有,山上的狮子也不会有;马不存在,骑马者也不可能成立。
所以,所谓的“我起了烦恼”只是不经观察的说法而已,真正去观察时,“我”并不存在,没有我又哪里会有烦恼呢?当然,把这一点融入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并不像口头上说说那样容易,根登群佩大师说过:以理观察的时候,我确实是不存在的;但当自己的手接触小小针尖的时候,我又似乎真实存在了。因此,作为凡夫人,没有修到一定程度之前,执著仍然会有,但执著的存在并不妨碍我们从道理上知道这种执著是错的。只要从道理上知道了实际上我并不存在,我的感觉是错的,执著与痛苦也一定会有所减少。
这里通过遮破所依的我抉择了烦恼不成立,而在《观染染者品》中则通过观察抉择烦恼与染者的关系遮破了烦恼……不管以何种方式,只要知道了烦恼的空性本质,尽管暂时修行还没有跟上,烦恼生起时还不能当下对治,但长期坚持下去烦恼一定会渐渐消失。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
若无有所依,烦恼亦不成。
具有烦恼的众生是不成立的,如果没有所依的人我,能依的烦恼也不成立。
说谁可以具足烦恼是不合理的,因为具足者——人我不成立的缘故。烦恼既然以人我作为依靠处,那人我不成立它也就不可能成立。《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和《显句论》中说:烦恼如同墙上的花纹一样,是依靠所依才能成立的。所以,当我们知道“我”的本体跟石女儿无别以后,也就会知道烦恼是空性的。
《中观四百论》云:“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如果知道了佛所说的真空无我的道理,就会对任何世俗显现失去欣乐之心,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对无我空性也不会产生怖畏,因为诸法的本性本来如此。所以我想,只要大家对究竟的无我道理生起定解,也自然会摧毁对烦恼的执著。
子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
就如同以五相推理在五蕴中推求身见而不可得一样,以五相推理在垢心中推求烦恼也不可得。
这里的“身见”指坏聚见(萨迦耶见),就是依靠五蕴假立之我而生起的我见。这里的“烦恼”和“垢心”,按《俱舍论》的观点,六识为心王,烦恼属于心所,烦恼产生时心王会被染污从而成为垢心;而《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大乘论典则以八识作为心王,以烦恼等作为心所。
在《观燃可燃品》、《观如来品》中都以五相推理抉择了我不存在,不管是如来的“我”还是凡夫的“我”都不可得。同样,对烦恼和垢心以五相推理观察时,烦恼也不可得。根据月称论师的《显句论》,这种推理有两种方式。
第一、垢心作为能生,烦恼作为所生。(一)、烦恼与垢心不是一体。如果是一体,那么能生所生便成了一体,这样就有木柴和火成为一体的过失;而且还有烦恼心与非烦恼心成为一体的过失。(二)、烦恼和垢心也不是他体。如果是他体,那么二者就不需要观待,这就有在心王之外有烦恼的过失。按因明的观点,心是一种明清的识,烦恼等心所只是心的作用,在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烦恼。因此,所谓烦恼就是我们的心变成染污的阶段。比如嗔恨心就是心王面对嗔境的状态。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心王和心所就如太阳和阳光一样,离开了太阳的阳光和离开了阳光的太阳都不存在。所以,心王以外的心所以及心所以外的心王都不合理。(三)(四)、垢心作为所依、心所作为能依以及心所作为所依、垢心作为能依都不合理。能依所依要在他体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就像盘里的枣核、山上的牦牛那样,但烦恼和垢心不成立他体,所以也就不会有能依所依的关系。(五)、烦恼具有垢心不合理。由于烦恼和垢心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所以烦恼无法具有垢心。这样观察后可以知道,烦恼无法成立。
第二、烦恼作为能生,垢心作为所生。有了贪等烦恼,心王才被染污而成为垢心,所以烦恼也可以作为能生,垢心也可以作为所生。这和前面的五种推理方式基本相同,观察之后也同样得不到烦恼的本体。
总之,烦恼要存在就要有一个依靠处,要么依靠我要么依靠心。但我与心都不可得,所以烦恼与空中的鲜花并没有什么差别,根本不存在。
癸三、(以无因之因而破):
净不净颠倒,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三,而生诸烦恼?
净、不净、颠倒的三种外境并无自性,又怎么能依靠这三种境而产生诸烦恼呢?
对方认为烦恼应该存在,因为净、不净、颠倒这三种令烦恼生起的外境存在,即因存在果必定存在。
未经详细观察的时候烦恼与外境都有:依靠清净、可爱的外境产生贪心;依靠不清净、可恶的外境产生嗔心;依靠常有的柱子以及常有的大自在天等颠倒外境产生痴心。在分别念中净不净颠倒三种外境确实是产生贪嗔痴的三种因,但真正观察时它们并不成立。如果成立,当然可以说它们产生了贪嗔痴,但龙猛菩萨说它们“无自性”,那又怎么会产生烦恼呢?
为什么净不净颠倒这三种外境没有自性呢?因为这全是颠倒分别念假立的。比如喜欢吃油腻的道友就觉得麻花很可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贪心就是因为虚妄分别心认为麻花是可爱的;而那些有胆病的道友看到麻花就觉得不清净,从而生起厌恶之心;还有的道友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处于等舍状态。缘同一个麻花,三种人生起了贪、嗔、痴三种不同的烦恼,如果麻花真实是…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