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目從而獲得殊勝成就。中觀宗的見解是密宗修法的基石,極爲重要,若無空性見作爲前提,密宗的修法極易落入外道的修行中。外道的修行人也想獲得解脫,但因不了知空性,所以他們就像盲人走夜路一般誤入歧途。所以,真正想依靠密法獲得解脫的修行人,首先應該認認真真地通達中觀的空性見。
己二、(破輪回相續之因——觀顛倒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庚一、(以理證廣說)分二:一、破煩惱自性;二、破煩惱之能立。
辛一、(破煩惱自性)分二:一、總破叁毒;二、別破叁毒。
壬一、(總破叁毒)分四:一、以緣起因而破;二、以無所依因而破;叁、以無因之因而破;四、以無所緣因而破。
癸一、(以緣起因而破)分二:一、叁毒由分別念而起;二、煩惱無有自性。
子一、(叁毒由分別念而起):
從憶想分別,生于貪恚癡,
淨不淨顛倒,皆從衆緣生。
從憶想分別生起了貪嗔癡,而貪嗔癡這些煩惱都是從淨、不淨、顛倒等因緣而生起。
貪嗔癡既是惡業也是一切惡業之因,《中觀寶鬘論》雲:“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那麼貪嗔癡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憶想分別——分別妄念、非理作意,即以種種分別妄念生起貪嗔癡等煩惱。本來外境上並沒有淨不淨的分別,但分別妄念卻賦予了對境清淨、不清淨或顛倒的相,當對境呈現清淨、不清淨或顛倒的相時,貪嗔癡就生起來了。比如身體本來是由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但分別念執著它是清淨、可愛的,此時便生起貪心。再比如當看見怨敵時,分別念覺得他特別壞,這時嗔恨心也就生起來了。又比如,瓶子本來是刹那生滅的無常性,但分別念執著它是常有的東西,此時便生起癡心。
其實淨不淨顛倒的對境也都可以說是顛倒,這樣一來,依靠這些外境所生起的貪嗔癡等煩惱也都具有了無明顛倒的成分。因此,當非理作意生起的時候外境就變成了顛倒的相,由這種顛倒相便生起了無明,而無明是一種共相煩惱,它周遍于所有煩惱,所以在生起無明的同時便生起貪嗔癡等的煩惱。反過來講,之所以生起無明就是因爲沒有真正認識到外境的本來面目,而是耽著了它的顛倒相,而這種顛倒又完全來自于非理作意。所以說“從憶想分別,生于貪嗔癡”。
既然貪嗔癡等煩惱依靠非理作意以及淨不淨顛倒的對境而起,那它就是從因緣而生了。有實宗認爲,正是因爲從因緣而生,所以煩惱的本體才實有。但這不合理。前面也講了,實有的法就不需要依他緣而生,依因緣和合而生則本體就不可能實有。
子二、(煩惱無有自性):
若因淨不淨,顛倒生叁毒。
叁毒即無性,故煩惱無實。
如果說依靠淨不淨顛倒的叁種外境産生了叁毒,那麼叁毒即無有自性,故一切煩惱無實。
既然依靠非理作意與淨不淨顛倒等對境而産生了貪嗔癡叁毒,那麼叁毒就不應該有自性。《七十空性論》雲:“愛非愛顛倒,緣生貪嗔癡,是故貪嗔癡,非由自性有。”
既然貪嗔癡和石女的兒子一樣沒有自性,那我們何必執著它呢?我們總覺得相續中的貪嗔癡非常可怕,但它之所以可怕只是因爲我們沒有觀察,如果觀察則會了知因緣生的貪嗔癡沒有本體,同樣一切煩惱也無實有。這樣自然會息滅對煩惱的實執與恐懼。
煩惱沒有本體,那是不是就不需要斷除呢?不是。斷還是要斷,只不過不是以修持違品的方式來斷,而是以遣除執著的方式來斷。也就是說,只要了知叁毒是緣起性空的法,遮遣一切惡見之網,進而以修習空性的方式來斷除貪嗔癡,最後就能直趨無染離垢的涅槃。《七十空性論》雲:“了知此緣起,遮遣惡見網,斷除貪嗔癡,趨無染涅槃。”
把這兩個頌詞結合起來對認識煩惱的産生和煩惱的本性有很大利益:依于非理作意所起的顛倒,貪嗔癡得以生起,由于是因緣所生,所以貪嗔癡沒有本體、唯是空性。
癸二、(以無所依因而破)分二:一、以無所依之我而破;二、以無所依之心而破。
子一、(以無所依之我而破):
我法有與無,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有無亦不成。
人我的有與無都不成立,既然沒有人我,諸煩惱的有與無也不成立。
人們總是說“我的貪嗔癡,我的煩惱……”,可見我是煩惱存在的基礎;沒有我,煩惱也不可能存在。但我們在《觀我法品》中已經觀察過,不管以一體異體還是以五相來推求,“我”都無法成立。既然沒有“我”,那依靠“我”的煩惱又怎麼會存在呢?比如,瓶子的本體不存在,那瓶子裏的水也就不可能存在;山的本體沒有,山上的獅子也不會有;馬不存在,騎馬者也不可能成立。
所以,所謂的“我起了煩惱”只是不經觀察的說法而已,真正去觀察時,“我”並不存在,沒有我又哪裏會有煩惱呢?當然,把這一點融入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並不像口頭上說說那樣容易,根登群佩大師說過:以理觀察的時候,我確實是不存在的;但當自己的手接觸小小針尖的時候,我又似乎真實存在了。因此,作爲凡夫人,沒有修到一定程度之前,執著仍然會有,但執著的存在並不妨礙我們從道理上知道這種執著是錯的。只要從道理上知道了實際上我並不存在,我的感覺是錯的,執著與痛苦也一定會有所減少。
這裏通過遮破所依的我抉擇了煩惱不成立,而在《觀染染者品》中則通過觀察抉擇煩惱與染者的關系遮破了煩惱……不管以何種方式,只要知道了煩惱的空性本質,盡管暫時修行還沒有跟上,煩惱生起時還不能當下對治,但長期堅持下去煩惱一定會漸漸消失。
誰有此煩惱,是即爲不成。
若無有所依,煩惱亦不成。
具有煩惱的衆生是不成立的,如果沒有所依的人我,能依的煩惱也不成立。
說誰可以具足煩惱是不合理的,因爲具足者——人我不成立的緣故。煩惱既然以人我作爲依靠處,那人我不成立它也就不可能成立。《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和《顯句論》中說:煩惱如同牆上的花紋一樣,是依靠所依才能成立的。所以,當我們知道“我”的本體跟石女兒無別以後,也就會知道煩惱是空性的。
《中觀四百論》雲:“若知佛所說,真空無我理,有亦無所欣,無亦無所怖。”如果知道了佛所說的真空無我的道理,就會對任何世俗顯現失去欣樂之心,因爲它們本來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對無我空性也不會産生怖畏,因爲諸法的本性本來如此。所以我想,只要大家對究竟的無我道理生起定解,也自然會摧毀對煩惱的執著。
子二、(以無所依之心而破):
如身見五種,求之不可得。
煩惱于垢心,五求亦不得。
就如同以五相推理在五蘊中推求身見而不可得一樣,以五相推理在垢心中推求煩惱也不可得。
這裏的“身見”指壞聚見(薩迦耶見),就是依靠五蘊假立之我而生起的我見。這裏的“煩惱”和“垢心”,按《俱舍論》的觀點,六識爲心王,煩惱屬于心所,煩惱産生時心王會被染汙從而成爲垢心;而《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等大乘論典則以八識作爲心王,以煩惱等作爲心所。
在《觀燃可燃品》、《觀如來品》中都以五相推理抉擇了我不存在,不管是如來的“我”還是凡夫的“我”都不可得。同樣,對煩惱和垢心以五相推理觀察時,煩惱也不可得。根據月稱論師的《顯句論》,這種推理有兩種方式。
第一、垢心作爲能生,煩惱作爲所生。(一)、煩惱與垢心不是一體。如果是一體,那麼能生所生便成了一體,這樣就有木柴和火成爲一體的過失;而且還有煩惱心與非煩惱心成爲一體的過失。(二)、煩惱和垢心也不是他體。如果是他體,那麼二者就不需要觀待,這就有在心王之外有煩惱的過失。按因明的觀點,心是一種明清的識,煩惱等心所只是心的作用,在心之外並沒有一個單獨的煩惱。因此,所謂煩惱就是我們的心變成染汙的階段。比如嗔恨心就是心王面對嗔境的狀態。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心王和心所就如太陽和陽光一樣,離開了太陽的陽光和離開了陽光的太陽都不存在。所以,心王以外的心所以及心所以外的心王都不合理。(叁)(四)、垢心作爲所依、心所作爲能依以及心所作爲所依、垢心作爲能依都不合理。能依所依要在他體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就像盤裏的棗核、山上的牦牛那樣,但煩惱和垢心不成立他體,所以也就不會有能依所依的關系。(五)、煩惱具有垢心不合理。由于煩惱和垢心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所以煩惱無法具有垢心。這樣觀察後可以知道,煩惱無法成立。
第二、煩惱作爲能生,垢心作爲所生。有了貪等煩惱,心王才被染汙而成爲垢心,所以煩惱也可以作爲能生,垢心也可以作爲所生。這和前面的五種推理方式基本相同,觀察之後也同樣得不到煩惱的本體。
總之,煩惱要存在就要有一個依靠處,要麼依靠我要麼依靠心。但我與心都不可得,所以煩惱與空中的鮮花並沒有什麼差別,根本不存在。
癸叁、(以無因之因而破):
淨不淨顛倒,是則無自性。
雲何因此叁,而生諸煩惱?
淨、不淨、顛倒的叁種外境並無自性,又怎麼能依靠這叁種境而産生諸煩惱呢?
對方認爲煩惱應該存在,因爲淨、不淨、顛倒這叁種令煩惱生起的外境存在,即因存在果必定存在。
未經詳細觀察的時候煩惱與外境都有:依靠清淨、可愛的外境産生貪心;依靠不清淨、可惡的外境産生嗔心;依靠常有的柱子以及常有的大自在天等顛倒外境産生癡心。在分別念中淨不淨顛倒叁種外境確實是産生貪嗔癡的叁種因,但真正觀察時它們並不成立。如果成立,當然可以說它們産生了貪嗔癡,但龍猛菩薩說它們“無自性”,那又怎麼會産生煩惱呢?
爲什麼淨不淨顛倒這叁種外境沒有自性呢?因爲這全是顛倒分別念假立的。比如喜歡吃油膩的道友就覺得麻花很可愛,之所以産生這樣的貪心就是因爲虛妄分別心認爲麻花是可愛的;而那些有膽病的道友看到麻花就覺得不清淨,從而生起厭惡之心;還有的道友既不喜歡也不討厭,處于等舍狀態。緣同一個麻花,叁種人生起了貪、嗔、癡叁種不同的煩惱,如果麻花真實是…
《中論講記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