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论讲记 下▪P23

  ..续本文上一页清净的外境,那么谁看了都应该生起贪心,但不同的人对它生起的心并不相同,这就说明麻花并非真实的清净外境。所以净、不净、颠倒之境都是无自性的。

  以上是从一个外境会引发三种不同心的角度,说明外境上不可能存在实有的净、不净、颠倒。《理证海》和《显句论》中说:贪嗔痴之因——净、不净、颠倒皆无自性,缘起性故,毁灭性故。意思是说,由于两个原因,所以净不净颠倒没有自性:一个是缘起性,即净不净颠倒境依靠虚妄分别才有;另一个是毁灭性,即刹那无常。果仁巴大师也说:净不净颠倒的境都是颠倒的,除了颠倒性之外,全无实有自性。既然境无自性,就不可能依靠它们而生起烦恼。

  在胜义中,境无自性、烦恼也不生,这一点从理论上很容易认识,但在实际修持的时候却很难不生贪嗔痴,因为仅仅闻思中观并不代表已清净了烦恼。有些道友很苦恼:“我在理论上已经懂得了空性,为什么还生贪心啊!”这种心态是智慧不够的体现。就像有眼病的人知道自己有眼病,也知道海螺本来是白色,但是光是知道并不能马上见到海螺的白色,因为他的病还没有消除。同样,在自相续的障碍还没有消除之前不生烦恼是不可能的。贪嗔痴是修道所断,如果连资粮道都没有开始,怎么可能不生烦恼呢?这一点,只要精通了道次第以后就会非常清楚。

  癸四、(以无所缘因而破)分二:一、宣说所缘之境;二、以显而空性之喻而破。

  子一、(宣说所缘之境):

  色声香味触,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

  依靠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产生了三毒,这六种外境是三毒的根本。

  对方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存在且依靠这六境产生了三毒,所以三毒存在。

  色声香味触法是十二处里的外六处,是内六处——六根的对境,其中色声香味触是五种色根的对境,法是意根的对境。既然成为六根的对境,自然也就成了贪嗔痴等的所缘境。在名言中这种观点是成立的。比如见到不悦意的事物、听到不好听的声音、嗅到臭味时……就会生起嗔恨心;听到有人在唱歌,有的人很高兴,生起贪心,有的人特别烦,生起嗔心;再比如同样一个菜,有的人爱吃,有的人不爱吃。可见只要引生三毒的六尘存在,自相续的烦恼肯定会生起。

  子二、(以显而空性之喻而破):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焰梦,如乾闼婆城。

  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法都是空性的,就像阳焰、梦境、乾闼婆城一样。

  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见闻觉知的对境,但这六种境在胜义中并不存在。从表面上看六境似乎存在,六境上也存在净不净颠倒的相,它们是三毒的真实所缘境,但真正去观察时,其实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与三种颠倒都不存在。而且,如果作为三毒根本的六境真实存在,那么圣者的相续中也应当生起三毒,但这显然不成立。六种境是生起三毒的根本只是针对凡夫而言的,圣者绝不会缘这些对境生起任何烦恼。

  如果对方问道:既然色声等外境是空的,那分别念缘什么来造作呢?没有所缘,对什么产生贪心等烦恼呢?中观宗回答:虽然色声香味触法是空性,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在众生的迷乱分别面前,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境仍然可以显现。

  这样显而无自性的比喻非常多,如眼翳者面前显现的毛发,捏着眼睛而显现的二月……这里根据颂词宣说三种比喻:一、阳焰水。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由于太阳的照射和水蒸气的蒸发,远远看去就会有蓝色的河流。色达县有一个比较大的草原,夏天有时候在那里就可以看见阳焰。阳焰不是水但看上去像水,一切法亦如阳焰般无实。《般若灯论释》云:“云何如焰?譬如愚者,见热时焰,谓言是水,逐之不已,徒自疲劳,竟无所得。如是一切诸法自体皆空,著法凡夫亦复如是,故言如焰。”二、梦。在睡眠中依靠习气而出现山河大地、大象、牦牛等的迷乱显现,这就是梦。梦中虽然有外境,也有内心的感受,但这些都不真实,一切诸法的显现也是如此。《般若灯论释》云:“云何如梦?有时有所思念因果体及一切法无自体故,是名如梦。”三、乾闼婆城。在沙漠、草原、海洋上空显现出城市,城市里面有车、马、建筑等,这就是乾闼婆城,也叫海市蜃楼。这样的城市虽然可见,但都没有任何实质,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般若灯论释》云:“云何如乾闼婆城?以时处等众人共见故,是名如乾闼婆城。”类似的比喻在《金刚经》、《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中观四百论》等经论中都有宣说,每一个比喻都蕴含着甚深的道理。

  诗学家和世间人虽然也运用这些比喻,但他们仍然执著实有。这些人非常可怜!如果他们能理解这些比喻的真正内涵,可能很快会从实执中醒悟过来。

  壬二、(别破三毒)分二:一、破贪嗔;二、破愚痴。

  癸一、(破贪嗔)分二:一、破因法净不净;二、以此而破彼果。

  子一、(破因法净不净)分二:一、以所依虚妄而破;二、以互相观待而破。

  丑一、(以所依虚妄而破):

  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

  色声香味触法就像幻化人、镜中像一样,怎么会有净和不净呢?

  贪嗔的因是净和不净,净不净的所依就是六种外境。上一颂以三种比喻说明了六种境虚幻不实,这里再以幻化人和镜中像来说明。

  古代有很多幻化师,他们依靠木块、石头等物品,通过意念和咒语进行加持以后就显现出幻化人,幻化人能作行走、打仗等事业。其实,现代科学家造的机器人或者电视电影里的人也是一种幻化人。这些幻化人有美和不美等差别,观众也因他们产生贪嗔之心,但这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因为这些幻化人根本没有实体。

  依靠人的面相等因缘,在镜子里就会显现出影像,但从里里外外观察时,镜中的影像并没有任何本体,和幻化人没有差别。

  色声香味触法和幻化人以及镜中影像一样,没有任何实体,既无实体又怎么会生可爱不可爱之相呢?所以,认为外境上有净与不净、美与丑是不合理的,没有净与不净,也就不可能以此为缘而产生贪心和嗔心。

  破我执是修学佛法的根本。不管修无上大圆满还是学禅宗净土,最根本的就是从我和我所执的网中摆脱出来。如果不能摆脱我和我所的执著,那么不要说大乘,连小乘也算不上,因为小乘也要证悟人无我。因此,如果所作所为始终建立在牢固的我执上,就谈不上真正的修行。佛法最根本的就是无我空性,这么多的中观理论也就是为了抉择这个见解,只要能打破相续中如山王般的我执,也就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

  推翻我执是学佛的根本,那么学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圆满功德。但如果把这个作为唯一的目的就错了。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众生。华智仁波切再三强调过:利益众生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要利益众生,首先要断除我执,否则也不会圆满利益众生。凡夫虽然也能作布施持戒等,但因还有六度的违品以及三轮的执著,所以和得地菩萨相比只是相似行持六波罗蜜多,而只有佛陀才能最圆满地利益众生。

  虽说利益众生才是学佛的究竟目的,但可惜的是,现在大多数学佛的人连成佛的目的也不一定有。尤其是在一些未普及佛教教育的地方,很多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健康、发财;稍好一点的,学佛只是为了自己摆脱轮回的痛苦而获得解脱的快乐,并没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就像有些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当官发财、过好生活,根本没有利益社会和人类之心一样。

  但我们毕竟是学大乘佛法的人,虽说修佛法应断除我执,但是不是断了我执就可以了呢?并不是这样的。我以前也讲过,如果只想断除烦恼,那么只学小乘获取阿罗汉果位就可以了,那时相续中没有一点一滴的烦恼。但学了《现观庄严论》等大乘经论后就会知道,获得佛果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还必须利益众生。所以目的一定要搞清楚,只想获得佛果而不想利益众生是错误的。

  所以,大家始终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利益众生,佛陀的果位最殊胜,所以我要成佛。比如,以老百姓的身份可能很难为人民服务,但以县长的身份就很容易,所以当县长并不是为了自己发财、有吃有穿、生活快乐,而是为老百姓造福。同样的道理,证悟空性一定要和利益众生结合起来,希望大家都能有这种正确的发心,哪怕听一堂课也要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听闻佛法。

  丑二、(以互相观待而破)分二:一、清净可爱不成立;二、不清净可恶不成立。

  寅一、(清净可爱不成立):

  不因于不净,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是故无有净。

  不观待不净则不会有净,由于观待不净才有净,所以净的自性不成立。

  “因”是观待的意思,不观待不清净就没有清净,意思是“清净可爱”不会单独存在,它一定要观待不清净、不可爱的东西。对此果仁巴大师用瓶子的比喻作了说明,有四种瓶子:金瓶、银瓶、铜瓶、瓦瓶,银瓶的清净可爱观不观待其他瓶呢?如果不观待,那么银瓶就应该比金瓶还可爱、还珍贵了,因为它的清净可爱是自性成立的。但这一点谁都不会承认。如果银瓶的清净可爱要观待铜瓶瓦瓶,这就说明银瓶的清净可爱没有自性。可见,没有不清净之前,清净不可能成立,因此永远也找不到真实的清净。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诗学家形容她们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所谓“沉鱼”,据说西施因为长得太美,到水池边上时鱼都很难为情,于是就沉下去了。但丑人看鱼的时候,鱼也会沉下去。所谓“落雁”,据说天上飞的大雁看见王昭君,忘记了扇翅膀,结果掉到地上;但大雁飞得太久了自然会落地,也不一定是因为人长得美丽。“闭月”,据说月亮见了貂蝉也害羞地躲进云后,这种比喻在藏地和印度的诗学中也有,形容一个人长得漂亮。但这也可能是自然规律,不管是见了美人还是见了丑人,月亮都会躲到云后。再说“羞花”,据说杨贵妃到了花园,花都不好意思。但我想是不…

《中论讲记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智慧宝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